⑴ 高分 求題
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盛唐開國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僅僅活了50歲,享國23年,介紹李世民的文章比較通用的說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不過也有史家經考證,認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葯所致,太宗「服胡僧葯,遂致暴疾不救」,此說也有一些間接的史料為證,何況唐承魏晉之風,服食丹葯很流行,諸多唐帝均有此好。李世民服丹當非異事。
不過舍此之外,亦不乏第三種可能性,那就是李世民在貞觀19年征高麗之戰中因中箭受重傷,久治不愈,加之亂食丹葯導致身體更加虛弱,遂於三年另八個月之後終於駕崩了。
李世民遠征高麗中箭受傷,此說當然不見於國內的史料,此為朝鮮方面的說法,本人也是才得知不久。貞觀19年6月,李世民圍困安市,因高延壽、高惠真率高麗、靺鞨兵十五萬來救,雙方僵持不下,李世民親率李世績、長孫無忌、李道宗等出擊,三月不能下,只得班師還朝。按《資治通鑒》的記載,退兵的原因是因為「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不過,按高麗的記載,是因為聯軍屢挫唐軍,並射傷了李世民,使其不得不撤退的。
當然,李世民是否真的中箭受傷已成歷史疑團,即便是事實,在當時也只能是有限人知的天大秘密,《資治通鑒》有一個細節,「會伏愛私離所部,高麗數百人從城缺出戰,遂奪據土山,塹而守之。上怒,斬伏愛以徇,命諸將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詣旗下請罪,上曰:『汝罪當死……故特赦汝耳。」失掉一個並非足以影響到戰局成敗的土山,讓江夏王都「徒跣詣旗下請罪」且是「罪當死」,看來在這場土山爭奪戰中,李世民確實吃了大虧。以李世民以往的風格,常親冒失石在第一線指揮作戰,假如李世民真的受傷,當屬此戰。《新唐書》載,遼東之戰時靺鞨兵精於射騎,故「每戰,靺鞨兵常居前」,擊破高惠真之後,李世民坑殺了三千靺鞨兵,這也不符合李世民一向的寬大作風,此中的深仇大約只能用箭傷來解釋了。李世民班師途中嘗言:「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如此的失落與傷感,也不像是出自一位曾經身經百戰的的統帥之口。
《資治通鑒》載,就在回程途中,李世民又忽然患上了「癰疽」,嚴重到了「御步輦而行」的程度,乃至「太子為上吮癰,扶輦步從者數日。」到了並州,民部尚書劉洎曾經晉見,「及上不豫,洎從內出,色甚悲懼,謂同列曰:『疾勢如此,聖躬可憂!』」此言一出,大禍立至,這位重臣便被李世民下詔,「洎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朝衡,自處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賜自盡,免其妻孥。」按說劉尚書罪不至此,大約實情是他對外人透露過李世民所謂「癰疽」症的真相吧?
回到長安之後,李世民傷情並未好轉,次年二月,「上疾未全平,欲專保養,庚午,詔軍國機務並委皇太子處決。於是太子間日聽政於東宮,既罷,則入侍葯膳,不離左右。上命太子暫出遊觀,太子辭不願出」,整整過了一年後,李世民才從傷病中恢復過來,「上疾愈,三日一視朝」。21年正月,高士廉死,李世民往唁,「長孫無忌在士廉喪所,聞上將至,輟哭,迎諫於馬首曰:『陛下餌金石,於方不得臨喪,奈何不為宗廟蒼生自重……』」可知李世民不但並未痊癒,身體很差,且因急於痊癒,又開始大量服丹。以致五月又不得不再度「詔百司依舊啟事皇太子」,此後太子親政,李世民當然也過問國事,但已是只抓大事了,身份近似太上皇,這一直到第二年五月他去世為止。
基本上可以判定,就李世民的身體狀況而言,貞觀19年親征高麗確實是一個轉折點,出征前的李世民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而失敗之後則一病不起,從此再沒有恢復過來。是失敗的打擊嗎?當然不是,因為李世民最後的兩年還曾兩次議證高麗,並由李世績統軍出征過一次。那麼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即李世民在他的人生最後一次征戰中確確實實是栽了,不僅輸掉了戰爭,甚至連「龍體」都陪上了。而其中緣由或並非偶不小心染恙,受傷的可能性應該是最大的。當然,這樣的事情在戰場上乃屬最高軍事機密,事後為皇帝的尊嚴和面子計也會千方百計加以掩飾,來自敵方的說法或判斷無法找到真憑實據,有誇大其詞的可能,不過相形之下反而更確實可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