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出自《孟子·盡心下》,《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全文(節選)如下: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如下:
孟子說:「賢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別人也清楚明白,現在的人卻要用連他自己都糊里糊塗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釋義如下:
昏昏:模糊,糊塗;昭昭:明白。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城市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貳』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什麼意思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釋義:指自己還糊里糊塗,卻要去教別人明白事理。
『叄』 如何理解孟子說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孟子·_天下》中的句子,完整的語句為「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從原本的意思來看,指的是聖賢之人先讓自己明白,然後才會去讓別人明白,現在的人自己也不明白,就想讓別人明白。所以,原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帶有貶義的,用來批評自己本身糊塗,卻要求別人明白的行為。 從行動學習的角度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核心內涵進行解讀可以發現,其符合行動學習的倡導的理念。因為,行動學習講究由學習主體通過主動學習掌握知識,而並非是依賴教師的講解。所以在行動學習小組中,雖然存在促進小組行動開展的教師,教師卻應做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即教師本身並不明確組織存在的問題,卻可以督促小組成員發現和解決問題,繼而獲得發展和成長。所以在行動學習小組中,這些教師為促進師,是整個行動開展的專家,並非是全能的領導,卻能憑借自身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完成良好團隊的打造,並通過調動團隊力量幫助所有成員實現自身價值。因此作為一名促進師,應做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來源:課程教育研究
『肆』 以己之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是什麼意思
自己都是昏昏沉沉、稀里糊塗,怎麼能夠使別人明明白白呢!
見《孟子·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譯文「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指外行人胡亂指揮內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卻想要使別人明白。發音yǐ qí hūn hūn,shǐ rén zhāo zhāo釋義昏昏:模糊,糊塗;……
『伍』 孟子的這句「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什麼意思
【原文】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
孟子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讀解】
我們今天說:「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卻要求影子正,源濁卻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沒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不是緣木求魚嗎?
而且,孟子說得好:「緣本求魚雖然得不到魚,但卻沒有什麼 後患。以你的所作所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後患無 窮。」(《梁惠王上》)這段批評粱惠玉的話,移在這里來批評「以 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准確極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謬種流專,誤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誣枉不正,貽害他人。
『陸』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出自於那個典故
【原文】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
孟子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讀解】
我們今天說:「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柒』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何意·出自於哪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指自己雖然不懂,卻要教別人懂得,也可用它形容外行人胡亂指揮。
此典出自《孟子·盡心下》:「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意思是說,賢人在教導別人時,一定先讓自己徹底了解之後,才能使別人明白、了解;可是今天教導別人的人,自己還稀里糊塗的,卻要用自己的糊塗愚昧使別人清醒明白。這怎麼能夠做得到呢?
『捌』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什麼意思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句話的意思是: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出處】《孟子·盡心下》
【拼音】yǐ qí hūn hūn,shǐ rén zhāo zhāo
【寓意】指外行人胡亂指揮內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卻想要使別人明白。
(8)使人昭昭擴展閱讀:
孟子
孟子孟子(5張)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習於某人的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武力的手段實現統一。而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
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的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
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孟子289孟子289《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子思門人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鑒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
東漢以後,這幾篇便相繼失佚了。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
所以,盡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
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後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之書了。
『玖』 孟子的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什麼意思
孟子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成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昏昏:模糊,糊塗;昭昭:明白。指自己還糊里糊塗,卻要去教別人明白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