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侯伯子男地位關系
公爵: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B. 王公侯伯子男,王>卿大夫>仕
王公侯伯子男都是爵位,這個可以比較,但卿大夫屬於職位,而士則屬於社會階層,放在一起比較似乎不太合適。
C. 王公侯伯子男指的是什麼
從高到低的爵位稱號
D. 王公侯伯子男與徹侯關內侯有什麼區別
一、
的封爵
1、上古的「爵」
上載有: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說: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但以上這種「爵」只是一種名號,與後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區別。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權力是相等的,僅僅是在禮節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別。這個最近有不少著作論述,專門討論這一問題。
2、春秋戰國時的封爵
戰國以前,各諸侯國內部的爵實際上有卿、大夫、士三級,每級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國按國大小待遇不同,如
中載「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大,下當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標准,如
中載「大國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
中也載趙簡子曾有「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之語。
戰國時,各國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國都曾有「上卿」、「亞卿」、「客卿」等,均為將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級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國大夫、五大夫等。戰國各大國出現了侯爵,如秦有徹侯、關內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國均有侯。除侯外還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縣計,或以戶計,但僅能食其封地的租稅,無軍政司法獨立權,不世襲。除此以外,各國還有一些特別的爵稱,如楚國的封爵還有執珪、執帛。
秦國自
後,定二十等軍功爵: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以上相當於「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當於「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
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以上相當於「卿」),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以上相當於「諸侯」)。 徹侯得食縣(設令、長),關內侯食租稅於關內,余大庶長以下十八等,則如吏職。凡斬獲敵首級一顆,即賜爵一級,還要有賜田宅和服役人員一名的優待。有爵級則可為官,斬敵甲首一顆,賜爵一級,願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
的封爵
,實行純粹的郡縣制,賞爵仍為二十等爵。
西漢初分封了八個異性諸侯王,不久大多掃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諸侯王於關東,鎮土撫民。初期諸侯王國一般較大,常有幾郡,國內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平七國亂後削減,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光尹,中尉為
,郎中令為光祿勛,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後來的王國不過相當一郡,且王死後諸子皆可分其地,越來越小。東漢略如西漢制,以皇子封王,其郡為國,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戶數為差,大者不過萬戶,少者五六百戶,漢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國建制相當於縣,有國相,相當縣令,受所在郡守節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門大夫、洗馬、行人等數官。朝廷京師設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時改由大鴻臚管理。東漢時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設國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漢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時改徹侯稱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為民爵,只及其身與戶。後其爵漸輕,武帝時在此之外,又特設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閑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規定立功受爵的將士可以補吏,可以贖罪,功勞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補郎,使受爵者得到實際利益。但是,由於規定了武功爵可以買賣,所以也就無法避免爵位朝輕、濫方向發展。東漢時期,由於徵辟、察舉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壟斷了官吏選拔權,雖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輕,除列侯、關內侯兩級外,其餘的後來幾乎名存實亡。東漢末曹操在列侯、關內侯下又設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侯十五級,皆為不食租的虛封。
E. 公侯伯子男。是什麼官
是個爵位,公就是公爵,侯就是候爵,伯就是伯爵等等,舉例:沛公劉邦當時就是公爵.淮陰侯韓信,留侯張良就是侯爵,等等
F. 「公侯伯子男」,對應的分別都是什麼爵位
公、侯、伯、子、男等名稱,是爵位,爵位是世襲的,當時,諸侯有封國,公爵稱公國,侯爵有侯國,在封國內,世代掌握統治大權。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雖然源於周朝,但在周朝之後並不興盛。秦漢實行的是二十等軍爵制。到了曹魏才開始將公侯伯子男作為爵位賜予大臣。
歷朝歷代的爵位獲得難度,則大不相同。
而清朝則不然,清朝乾脆就不怎麼封。除了建國的時候立下大功的功臣們和旗人,漢人們想獲得一個爵位極其困難。曾國藩那麼大的功勛,也不過只得到一個侯爵,而被慈禧稱作「再造玄黃」的李鴻章也不過是個伯爵,而且兩人的爵位繼承還要降級,公爵更是幾乎沒有。
綜上所述,爵位分為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公侯伯子男是我國西周時期創立的五等爵位制度。
G. 公侯伯子男的制度特徵
公侯伯子男是自從周朝就開始沿襲的古代爵位(官位) ,天子以下,公爵最大, 侯爵其次,伯爵再次,子爵跟上,男爵最小,所以春秋戰國的時候有齊桓公,龍 陽侯等稱呼,另外《鹿鼎記》韋小寶被康熙刺封為鹿鼎公,也是公爵爵位,僅次 於皇帝 . 爵制構成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重要內容, 公侯伯子男則是中西封建爵銜的主要稱 謂。 西歐是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開始封建化的, 比中國晚得多。 但從 社會形態上說, 中國與西歐的封建社會都表現為農村公社為基礎的封建領主制占 主導地位, 這是東西方爵制和公侯伯子男五種爵稱產生的共同基礎。 東西方封建 爵制的起源, 大都與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所享有的地位、 權力、 榮耀等相聯系。 中國的公侯伯子男之爵稱, 某種程度上可以溯源到商代, 其時已有 「侯甸男邦伯」 , 是對那些起藩衛作用的方國之君的尊稱。到周代,則始以「公侯伯子男」來分封 諸侯。 《春秋會要》載錄大小封國170多個,其中公侯伯子男均有,如宋是公 國, 魯衛是侯國, 鄭曹是伯國, 吳楚是子國等等。 受封者是掌握地方政權的國君, 而其封號又是榮耀、地位的標記,並已具有爵稱的含義。 西歐封建社會是在羅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 其爵稱淵源也 多與這兩種因素有關。據《不列顛網路全書》載,duke(公)原是指氏族制 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領(稱herzog,源於古日耳曼語) ,以及羅 馬帝國邊區省份的將領和長官(稱dux,源於拉丁語) 。marquis(或 marquess,侯)原是法蘭克時代邊防區(mark)的統治者。cou nt(伯)在羅馬帝國時代指皇帝的侍從(comes) ,有時出任地方長官。 日耳曼諸王早期時代也有此稱。 但這個詞只是指大陸伯爵, 英格蘭的伯爵則稱為 earl。viscount(子)原是指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副伯爵。b aron(男)本意是指人或作戰勇士,日耳曼諸王國時代,演變成「佃戶」 , 雖然其地位有所不同, 但都是指從國王那裡領受土地的大佃主。 爵制的形成, 與 封建制度、 官僚政治的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 在封建社會的初級階段, 村社活動 范圍狹小,自然經濟閉塞,勞動者對土地佔有者的人身依附,王權衰微,使得當 時還難於形成完備的、 發達的官僚政治體系。 因此, 封建國家的統治職能在很多 時候、 很多地方要依靠一些大小封建領主來實現。 在此情況下, 公侯伯子男實際 上起到了國家官吏的職能, 代替國家管理地方行政軍民財政司法事項。 這些封建 領主,代替君主治理臣民,常常割據一方,擁兵自重,佔有世襲領地,成為實際 上的「獨立王國」 。西歐封建社會早期,這種情況尤為突出。 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 王權加強或者是中央集權制的形成與鞏固, 封建君主統一 政令,增強對國家的控制,必然引起官爵制度的一些重要變化。在中國,這種變 化表現為官與爵分離。 秦漢時期中央集權制形成和鞏固的過程中, 爵與官的名稱、 職能和性質已逐步分離, 爵稱已成為一種榮耀或是食奉祿多少的標志。 官、 爵封 授的根據也有了顯著的不同。秦昭王時,范雎就曾上書建議, 「勞大者其祿厚, 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 。到西漢劉邦時,已是「行賞而授位也,爵以 功為先後,官用能為次序」 。官爵制度的變化在西歐則表現為「由官到爵」 。封建 社會早期, 公、 侯、 伯等主要表現官職的性質。 隨著王權由分散衰微到統一集中, 公、侯、伯等所掌握的軍事、行政、司法等權力逐步消失,為王室官吏所取代, 公、侯、伯成為爵位享有者,官稱演變為爵稱。在英國,這一過程大致是14世 紀左右完成的, 其爵位大多正式封授於14、 15世紀。 此時正是英國王權強化、 開始形成中央集權的等級君主制時代。在大陸,這種變化要早一些。 官爵分離或由官到爵的發展變化, 不是完全自發實現的。 這一現象是封建統治階 級內部政治關系調整、 統治權力和利益再分配的一種表現。 從當時的統治者實現 這種變化的認識根源上看,在中國,秦始皇、劉邦是接受了法家思想,明白了作 戰殺敵與為政治國所需要的是兩種不同的本領; 而英法當時的君主則是在發展和 強化王權的過程中,看到了權力與榮譽地位的分離,有利於政治上的統一。 爵銜的封授, 一開始是與土地相聯系的, 特別是在封建領主制時代, 土地是財富 和權力的象徵。 封地的多少決定領主政治統治權力的大小, 領主爵位的高低與他 佔有土地的數量成正比。 但是在後來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中, 爵銜封授中的其他 因素,如軍功政績、親緣關系等,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完全意義上的爵制發展 起來後, 爵位的封授與土地的關系就很為鬆懈了。 在英國, 最初是視領主擁有的 土地多少來分封,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時,開始根據對國王 本人的貢獻大小進行分封。中國領主制瓦解較早,戰國時土地已開始大量買賣。 土地相對自由的轉移, 打破了富貴貧賤世襲不變的僵化狀態和 「世卿世祿」 的政 治制度。 反映在等級制度變化上, 出現了20等爵 (商鞅時18等, 漢代20等) , 視作戰能力和軍功而授之。 爵位封授中, 親緣關系也是重要的因素。 西方的公爵曾是最高爵銜, 很多受封者 出身王族, 英國15世紀以前受封的公爵甚至全部是王室成員。 中國的公爵並非 最高爵銜,非王室成員也能獲得公爵封號。皇族之人,另立爵銜,如封皇子為王 爵。清代進一步把勛官和公侯伯子男並為「民爵」 ,另設「宗室世爵」授與皇族。 等級制度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特別是統治階級內部利益關系的一種制度, 是在封建 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步完善的。 人們在研究金文史料時, 發現我國歷史上有一種 「爵 名無定稱」 的現象。 一個封臣或諸侯在某片甲骨上記為公, 在另一片甲骨上卻又 記載為侯。 這種現象可能反映了公侯伯子男五種爵稱在周代尚未形成完備、 穩定 的爵制的歷史事實。戰國至秦漢,實行的基本上是20等軍功、賜爵制。它從爵 稱到等級排列都與五等爵制不同,但也有一定的聯系。東漢末,王莽改制,於居 攝3年(公元8年)提出實行周代五等爵制,後又做出了更具體的規定。只是好 夢不長, 王莽政權很快被推翻, 其爵制也並未真正得以實行。 東漢以後的各封建 朝代,大多實行了相對穩定的五等爵制,爵銜階位森嚴,不可輕越。 西方公侯伯子男形成較穩固的爵銜, 也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 在英國, 公爵是 最高爵位, 可伯爵卻是最早的爵位, 而且在1337年公爵爵稱出現以前, 它又 是最高的爵位,享有較大的權力。在歐洲大陸,有些伯爵還在領地內享有王權。 侯與伯的地位起初是相當的或不確定的, 侯爵就是戍衛邊疆地區的伯爵。 如德意 志的藩侯(markgraf)受封於邊防重地,權威勢強。在英國,1385 年英王理查二世才明確侯爵地位介於公、 伯之間。 男爵後來位於子爵之下, 但英 國封建社會早期男爵被稱為總佃戶(tenant in chief) ,子爵 則稱附庸佃戶(sub—tenant) 。種種情況說明,14、15世紀西歐 爵制穩固以前,公侯伯子男地位高低的排列順序只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公侯伯子男作為封建貴族等級制度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中國和在西歐封建社會長 期沿襲。在西歐有些國家,其影響一直及於現代。但是,無論從爵制發展的時期 或從爵銜名稱的變化等方面說,公侯伯子男都並非東西方封建爵制的全部內容。 前已述及, 我國秦漢並未實行五等爵制, 即使實行五等爵制的朝代, 爵銜的授封 也常有變化。清代民爵除公侯伯子男外,尚有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 尉, 也分為一二三若乾等。 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 包括五等爵在內的中國封建等 級爵制同清王朝一起壽終正寢。 在西方, 公侯伯子男也不是爵銜的全部稱號, 公 爵之上還有王爵, 男爵之下還有騎士。 英國從17世紀初又始授從男爵。 享有從 男爵、騎士封號者,可在名字之前加sir尊稱。他們一般被視為紳士,而有別 於地位較高的封建貴族。 君主立憲制確立後, 盡管英國授爵的對象、 范圍、 形式、 待遇等諸方面有了很大變化, 但爵位分封制一直延續了下來。 今天英國的爵銜主 要是表示一種榮譽和對於國家的貢獻。 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得比較徹底的法國, 早 於1790年6月, 就已由制憲會議通過法令, 取消了等級制度, 廢除了世襲貴 族及親王、公爵、侯爵、伯爵等頭銜。 親,有點長!希望你能看得懂!記得採納啊!
H. 古代有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吧那「王」是不是爵位呢
王是爵位,就叫王爵。是所有爵位的第一等。
古代的爵位不是只有公侯伯子男這五種,每個朝代又各有不同。
I. 公、侯、伯、子、男 這五等爵位有什麼含義
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是古代當朝皇帝對有功之臣或皇親貴戚的封賜,用來顯示他們的地位不同於其他人,也為了拉攏臣子,鞏固皇權,確保皇帝的天下能長久。
伯爵,伯在古代是“長”的意思,它沒有公侯的地位高,權益也沒有公侯的大。雖有封地,但是面積相對小了些。伯爵上朝拿的是玉器製成的躬圭,相對於侯爵的信圭,伯爵的躬圭像是人在鞠躬彎曲時的形象,預示伯爵的鞠躬不亢。
子爵和男爵,這兩個爵位都相對較小,他們的封地、車旗、衣服等都是以五為節點。在當時,他們只是受到皇帝命令去治理國家的人,跟普通官員其他沒太大區別。
公侯伯子男這五等侯爵,都是可是世襲的。只不過隨著歷史的不斷進步,在後面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畢竟皇帝都想要整個天下都屬於他。
J. 求古代王侯伯子男,公侯伯子男,都相當於什麼官,有多大權力!
爵位與官無關,我國的公侯伯子男實際僅僅是在排座位的時候用來分次序,相互間實際是平等的領主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