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未來的武器將會是什麼
從最開始的(普及)機械化到現在(推廣)信息化再到(研究)無人化
在可預見的未來是武器將會是數字化
B. 美國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為什麼要從俄羅斯進口
因為美國已經關閉了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的生產線,重啟生產線需要花費大量資金,所以從俄羅斯進口
C. 克里莫夫斯克研究院提出6毫米槍彈方案的目的是什麼
1972~1974年美軍提出了班用自動武器計劃,蘇聯紅軍開始抱怨5.45毫米口徑機槍作為班用支援武器顯得火力不足,而7.62毫米通用機槍則重量太大,因此蘇聯克里莫夫斯克精密機械工程研究院於1980年就提出6毫米毫米槍彈方案,目的是作為突擊步槍、班用機槍和狙擊步槍的通用理想口徑彈葯,第一個型號是653毫米,發射5.2克彈頭,槍口初速1150米/秒。
1990年又推出649毫米彈葯,採用無底緣彈殼設計,彈底外形(彈徑11.4毫米)類似於m43型中間彈的彈底,其槍口初速比前者更高,膛壓也比較高。
1993年,俄羅斯伊熱夫斯克機械製造廠對PKm機槍進行修改,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輕武器展上推出採用649毫米彈的「統一標准機槍」,UmG的整體構造與PKm大同小異,但機匣稍短,簡化了供彈機構。UmG槍管比較長,而全槍長度與標準的PKm相當。這種新機槍重量更輕,包括兩腳架僅重6.5公斤,原型槍沒有機械瞄具,但配有光學瞄準鏡。可能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這種6毫米口徑機槍沒有繼續往下發展。
D. 前蘇聯著名航空發動機設計與製造商具體有哪些
前蘇聯航空發動機設計局:克里莫夫設計局(RD-33渦扇發動機)、伊索托夫設計局(TV3-117渦軸發動機)、索洛維也夫設計局(D-30渦扇發動機)、科列索夫設計局(RD-36渦噴發動機)、庫茲涅佐夫設計局(NK-321渦扇發動機)、留里卡設計局(AL-31F渦扇發動機)、圖曼斯基設計局(P-29渦噴發動機)、伊夫琴科設計局(AL-25渦扇發動機)。
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前蘇聯的航空發動機行業已經進入非常困難的階段。
E. 地球上哪個國家才是中國的朋友
美國。
當年幫助 中國打倒小日本,
後來 阻止蘇聯對 中國實施戰略核打擊的意圖。
接著 ,中國加入WTO,中國在美國維持的國際秩序下 持續發展到了 現在,終於翅膀硬了點。
更重要的是, 如果沒有美國的 外部壓力, 中國還改革個毛啊,早就繼續貪污腐敗了,早就閉關鎖國,稱帝世襲了。
F. 十大首富
這是最新的。。。
2008年03月25日 17:56:49 作者: !悠悠思戀!
排名 姓 名 英文名 年齡 財富(美元) 國籍 公司
1 沃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77 620億 美國 波克夏·哈薩威公司
2 卡洛斯·斯利姆·埃盧 Carlos Slim Helú 68 600億 墨西哥 墨國電信公司
3 比爾·蓋茨 Bill Gates 52 580億 美國 微軟
4 拉克希米·米塔爾 Lakshmi Mittal 57 450億 印度/英國 米塔爾鋼鐵公司
5 穆克什·安巴尼 Mukesh Ambani 50 430億 印度 信實工業
6 安尼爾·安巴尼 Anil Ambani 48 420億 印度 安尼爾·德魯拜·安巴尼集團
7 英瓦爾·坎普拉德家族 Ingvar Kamprad 81 310億 瑞典/瑞士 宜家
8 辛哈 Kushal Pal Singh 76 300億 印度 印度房地產開發商
9 奧列格·德里帕斯卡 Oleg Deripaska 40 280億 俄羅斯 俄羅斯鋁業公司(Rusal)
10 卡爾·阿爾布雷希特 Karl Albrecht 88 270億 德國 南阿爾迪(ALDI)連鎖超市
11 李嘉誠 李嘉誠 79 265億 中國香港 長江實業,和記黃埔
12 謝爾登·阿德爾森 Sheldon Adelson 74 260億 美國 拉斯維加斯金沙公司
13 貝爾納·阿爾諾 Bernard Arnault 59 255億 法國 路易威登
14 勞倫斯·埃里森 Lawrence Ellison 63 250億 美國 甲骨文公司(Oracle)
15 羅曼·阿布拉莫維奇 Roman Abramovich 41 235億 俄羅斯 西伯利亞石油公司
16 西奧·阿爾布雷希特 Theo Albrecht 85 230億 德國 南阿爾迪(ALDI)連鎖超市
17 利利雅娜·貝當古 Liliane Bettencourt 85 229億 法國 歐萊雅(L'Oreal)
18 阿列克謝·莫爾達紹夫 Alexei Mordashov 42 212億 俄羅斯 謝韋爾鋼鐵
19 阿勒瓦利德王子 Prince Alwaleed Bin Talal Alsaud 51 210億 沙烏地阿拉伯 王國控股公司,花旗集團
20 米哈伊爾·弗里德曼 Mikhail Fridman 43 208億 俄羅斯 鎳生產商Norilsk Nickel公司
21 弗拉吉米爾·拉辛 Vladimir Lisin 51 203億 俄羅斯 新利佩茨克鋼鐵公司
22 安曼西奧·奧特加 Amancio Ortega 72 202億 西班牙 服裝零售商Inditex公司
23 郭炳湘、郭炳江和郭炳聯 郭炳湘、郭炳江和郭炳聯 57 199億 中國香港 新鴻基地產
24 米哈伊爾·普羅霍羅夫 Mikhail Prokhorov 42 195億 俄羅斯 鎳生產商Norilsk Nickel公司
25 弗拉基米爾·波塔寧 Vladimir Potanin 47 195億 俄羅斯 國家銀行莫斯科Interros公司
26 克里斯蒂·沃爾頓家族 Christy Walton and family 53 192億 美國 沃爾瑪
27 吉姆·沃爾頓 Jim Walton 60 192億 美國 沃爾瑪
28 羅布森·沃爾頓 Robson Walton 64 192億 美國 沃爾瑪
29 李兆基 李兆基 80 190億 中國香港 恆基兆業
30 愛麗絲·沃爾頓 Alice Walton 58 190億 美國 沃爾瑪
31 大衛·湯姆森家族 David Thomson 50 189億 加拿大 湯姆森公司
32 謝爾蓋·布林 Sergey Brin 34 187億 美國 Google
33 拉里·佩奇 Larry Page 35 186億 美國 Google
34 邁克爾·奧托家族 Michael Otto 64 182億 德國 Otto郵購集團
35 史蒂芬·皮爾森 Stefan Persson 60 177億 瑞典 服裝連鎖店H&M集團
36 蘇萊曼·克里莫夫 Suleiman Kerimov 42 175億 俄羅斯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
37 查爾斯·科赫 Charles Koch 72 170億 美國 科氏工業集團(Koch Instries)
38 戴維·科赫 David Koch 67 170億 美國 科氏工業集團(Koch Instries)
39 弗朗索瓦·皮諾 Francois Pinault & family 71 169億 法國 古馳集團(Gucci)
40 麥可·戴爾 Michael 43 164億 美國 戴爾
41 保羅·艾倫 Paul Allen 55 160億 美國 微軟
42 柯克·科克萊恩 Kirk Kerkorian 90 160億 美國 米高梅、特瑞新達企業
43 史蒂夫·巴爾默 Steven Ballmer 52 150億 美國 微軟
44 阿比蓋爾·約翰遜 Abigail Johnson 46 150億 美國 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富達
45 芮沙石 Shashi & Ravi Ruia NA 150億 印度 愛沙(Essar)
46 納賽爾·阿爾·卡拉菲家族 Nasser Al-Kharafi 64 140億 科威特 M. A. Kharafi & Sons
47 格羅夫納家族 Gerald Cavendish Grosvenor 56 140億 英國 房地產公司格羅夫納
48 卡爾·愛康 Carl Icahn 72 140億 美國 XO通訊公司
49 小弗雷斯特·瑪爾斯 Forrest Mars 76 140億 美國 瑪氏巧克力
50 傑奎琳·瑪爾斯 Jacqueline Mars 68 140億 美國 瑪氏
51 約翰·瑪爾斯 John Mars 71 140億 美國 瑪氏
52 波奇特·羅辛家族 Birgit Rausing 84 140億 瑞典/瑞士 利樂包裝公司(Tetra Pak)
53 傑克·泰勒家族 Jack Taylor 85 140億 美國 恩特租車公司
54 戈爾曼·罕 German Khan 46 139億 俄羅斯 Alfa Group
55 蘇珊娜·克拉滕 Susanne Klatten 45 132億 德國 寶馬
56 瓦吉特·阿萊克波羅夫 Vagit Alekperov 57 130億 俄羅斯 俄國LUKoil石油公司
57 勃仁 Donald Bren 75 130億 美國 爾灣公司
58 阿蘭·維德摩爾和吉拉德·維德摩爾 Alain & Gerard Wertheimer 58 129億 法國/美國 香奈兒
59 迪米特 Dmitry Rybolovlev 41 128億 俄羅斯 BPC鉀肥公司
60 阿齊姆·普萊姆基 Azim Premji 62 127億 印度 印度軟體集團Wipro
61 納吉布·薩維雷斯 Naguib Sawiris 53 127億 埃及 移動通訊公司Orascom Telecom
62 安妮·科克斯·錢伯斯 Anne Cox Chambers 88 126億 美國 美國媒體考克斯公司
63 馬克穆多夫 Iskander Makhmudov 44 119億 俄羅斯 烏拉爾礦業金屬集團(UGMK)
64 蘇尼爾·米塔爾家族 Sunil Mittal 50 118億 印度 巴帝電信Bharti集團
65 阿布拉莫夫 Alexander Abramov 49 115億 俄羅斯 鋼鐵礦Evraz集團
66 邁克爾·布隆伯格 Michael Bloomberg 66 115億 美國 彭博通訊社
67 維克多·維克塞爾伯格 Viktor Vekselberg 50 112億 俄羅斯 西伯利亞烏拉爾鋁業
68 米切爾·費雷羅家族 Michele Ferrero 81 110億 義大利/摩納哥 佛列羅
69 喬治·凱澤 George Kaiser 65 110億 美國 石油、天然氣、銀行、房地產
70 拉特西斯家族 Spiro Latsis 61 110億 希臘/瑞士 EFG私人銀行
71 薩維雷斯 Nassef Sawiris 46 110億 埃及 OCI公司
72 阿列克謝 Alexei Kuzmichev 45 108億 俄羅斯 阿爾法集團
73 菲爾·奈特 Philip Knight 70 104億 美國 耐克
74 維克多·拉什尼科夫 Viktor Rashnikov 59 104億 俄羅斯 馬格尼托哥爾斯克(MMK)鋼鐵廠
75 埃納斯特·拜塔勒利 Ernesto Bertarelli 42 103億 瑞士 雪蘭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76 庫瑪·貝拉 Kumar Birla 40 102億 印度 貝拉集團
77 萊昂多·德維克 Leonardo Del Vecchio 72 100億 義大利 光學製造廠商Luxottica集團
78 安東尼奧·阿韋里諾家族 Antonio Ermirio de Moraes 79 100億 巴西 Votorantim集團
79 伊里斯家族 Iris Fontbona NA 100億 智利 礦業
80 愛德華·約翰遜 Edward Johnson III 77 100億 美國 富達基金
81 漢斯·雷辛 Hans Rausing 82 100億 瑞典/英國 愛克林集團
82 弗拉基米爾·葉夫圖申科夫 Vladimir Yevtushenkov 59 100億 俄羅斯 俄羅斯系統公司
83 伊戈爾·久津 Igor Zyuzin 47 100億 俄羅斯 車里雅賓斯克鋼鐵集團
84 塞日爾·達索家族 Serge Dassault 82 99億 法國 Dassault航空集團
85 阿爾貝托家族 Alberto Bailleres 75 98億 墨西哥 Penoles公司
86 拉米什·錢德拉 Ramesh Chandra 68 96億 印度 印度房地產開發公司Unitech
87 查爾斯· 厄根 Charles Ergen 55 95億 美國 EchoStar公司
88 約翰·克魯吉 John Kluge 93 95億 美國 美國媒體國際集團公司
89 羅納德·佩拉爾曼 Ronald Perelman 65 95億 美國 Revlon金融公司
90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家族 Silvio Berlusconi 71 94億 義大利 費寧韋斯特集團,傳媒和電訊業
91 阿達尼 Gautam Adani 45 93億 印度 阿達尼集團
92 克納 Petr Kellner 43 93億 捷克 保險
93 烏斯馬諾夫 Alisher Usmanov 54 93億 俄羅斯 Gazmetall公司
94 阿道夫·默克爾 Adolf Merckle 73 92億 德國 Phoenix Pharmahandel葯品貿易股份公司
95 芬克 August von Finck 78 92億 德國/瑞士 能源
96 薩維雷斯 Onsi Sawiris 78 91億 埃及 移動通訊公司Orascom Telecom
97 穆罕默德·阿毛迪 Mohammed Al Amoudi 62 90億 沙烏地阿拉伯 Corral Petroleum Holdings
98 郭鶴年 郭鶴年 84 90億 馬來西亞/中國香港 香格里拉酒店集團
99 喬治·索羅斯 George Soros 77 90億 美國 量子基金
100 阿格艾爾家族 Abl Aziz Al Ghurair 54 89億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馬西瑞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G. 全球四大航空發動機公司是什麼
分別是以下四個公司:
1.
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在寶馬公司旗下),
2.
美國的通用動力公司
3.
美國的普拉特·惠特尼集團公司(簡稱普惠公司)
4.
俄羅斯聯合發動機製造集團公司(主要是下面幾家俄羅斯航空發動機企業組成,分別是:薩留特公司、土星公司、鄂姆斯克廠、烏法公司、彼爾姆以及隸屬於米格公司的克里莫夫設計局和切爾尼契夫生產廠)
H. 范多恩效應是什麼什麼原理
20世紀60年代,蘇聯科學家在進行地下核爆炸效應試驗時驚奇地發現,在進行地下核試驗後若干天,往往在距離實驗地點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里外的某個地區會發生強烈的地震。通過對大量試驗數據的分析,科學家們證實了這些地震與核爆炸有關系。科學家的這一發現震驚了蘇聯政界和軍界的高層領導。蘇聯軍方馬上意識到:如果對此加以利用,地下核沖擊波極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致命的武器。如果在本國或己方控制的地區,選擇適宜的位置,秘密置於地下深處爆炸,能夠引起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里之外的敵國或敵占區發生破壞性地震,而且對方很難事先發現。這無疑是一種殺傷力巨大、且足以癱瘓對方國民經濟的戰略武器。受害者還以為是天災所致,而使用者卻可以逃避國際輿論的譴責。
太平洋底的核戰爭
1961年,蘇聯在北極圈內的新地島成功試爆了一顆當量為5000萬噸梯恩梯的熱核彈。這次試驗後不久,蘇聯特工搞到了一份美國軍事科技情報文件集,呈送給了赫魯曉夫。在這本文件集中,有一篇美國潛艇遭遇蘇聯超級爆炸物沖擊波襲擊的報告。美國人在報告中說,大爆炸使潛艇遭到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這次打擊使得美國上下一片驚慌,擔心蘇聯人會在美國海岸深水區內投放熱核爆炸物,從而引發沿海地區的海嘯,進而淹沒北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在蘇聯科學院院士安德烈·薩哈羅夫的率領下,大批蘇聯科學家投入了「大地構造武器」(即地震武器)的研製工作。薩哈羅夫主張:一旦美蘇開戰,蘇聯應在第一時間內在美國海岸深水區投擲熱核炸彈。但是經過大量精密的計算後,蘇聯人失望地發現,由於北美大陸架的延長線過長且水深不夠,在這里進行水下攻擊的設想很難變為現實。於是,這項計劃暫時擱淺。然而,蘇聯有關地震武器的研究工作並未就此罷手,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大洋深處。
20世紀70年代,蘇聯情報機構獲得信息:美國人正在探測太平洋深處的地層斷口,有可能藉此發動一場地球物理大戰。為防止美國人先下手為強,蘇聯領導人命令克格勃在海底先行安放兩枚核彈,以便在「必要」時搶先引爆核彈,在加利福尼亞海岸引發海嘯。幾名蘇聯總參謀部情報局的特工乘坐深海潛艇,下潛至太平洋洋底,完成了深海地層斷口的探測工作,取得了寶貴的數據。這些特工也因此獲得了「蘇聯英雄」金星勛章,但他們的姓名至今仍是高度機密,不被外人所知。
「墨爾庫里斯-18」計劃
1979年,蘇聯科學家伊克拉·克里莫夫率領亞塞拜然科學院的科學家,開始了地球物理學武器(代號「墨爾庫里斯-18」工程)的研製工作。根據蘇聯國防部的一份文件稱,共有22個科研單位參加了「墨爾庫里斯-18」軍事計劃。
克里莫夫的研究小組以巴庫的地震研究所為中心,組建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對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下變化進行研究。克里莫夫小組的研究在相關研究領域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根據他們的研究結論:核爆炸產生的地下能量可以在離震中很遠的地方蓄積起來,並且能量很大。如果以後再進行一次定向爆炸,就能把這些地下能量全部釋放出來。藉助這一成果,克里莫夫小組成功掌握了地震預報技術。可惜的是,地震預報這一被人類苦苦追尋了幾千年的重要技術,並沒有被應用在維護人類利益上,而是被鎖進保險櫃,服務於地震武器的研製工作。
根據蘇聯試驗得出的一組數據顯示:一枚1萬噸梯恩梯當量的核彈在一定深度的地下爆炸,造成的地面破壞程度相當於里氏5.3級的地震;一枚10萬噸梯恩梯當量的核彈在地下爆炸,則可誘發里氏6.1級的地震。由莫斯科地質研究所科學家尼古拉斯領導的科研小組甚至斷言,1988年在外高加索中南部亞美尼亞發生的大地震就是由於兩天前相距3200餘公里的地下核爆炸試驗而加速到來的。在這次大地震中,有4.5萬人喪生。
蘇聯著名的地震學權威尼古拉耶夫對核爆炸與地震的關系曾作了如下論述:「核爆的後果從來不是立刻出現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後兩天、一周或幾周之後發生。這一延遲出現的後果使地震武器具備了極強的隱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難以斷定,本地發生的地震是否與數日前發生於幾百公里外的一次核爆炸有關。」
「水星計劃」
1987年11月30日,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下達命令,加速對大地構造武器,即地震武器的研究工作,這就是「水星計劃」。
「水星計劃」旨在要求加緊研究出能摧毀敵方戰略目標的地震武器。計劃的細則包括:確定近期預報和長期預報的主要參數;研究安裝在航天器上的預報裝置的戰術和技術資料;研究利用弱地震場對震源進行遠距離作用的方法;研究利用弱地震場傳送爆炸產生的地震能的可能性等。
為了保證克里莫夫小組工作的順利進行,蘇聯國防部專門成立了一個由地震科學家鮑恰洛夫為首的督察小組。鑒於克里莫夫的工作進展,鮑恰洛夫建議克里莫夫小組首先研製「構造彈」。1988年,克里莫夫小組在吉爾吉斯加盟共和國巴特金市以東50公里處進行了首次實驗。
蘇聯在地震武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克里莫夫曾自信地說:「如果我們願意的話,不但可以在可能發生地震的地方引發地震,而且還可在不大可能發生任何地震的地方引發地震。」但是,由於蘇聯解體,克里莫夫進行試驗所需的大批資金沒了著落,這項毀滅性試驗也被迫中止了。
前幾年的印度洋海嘯,國際社會對發生原因到現在都沒個說法,應該是隱瞞了有人在那裡進行相關實驗。
I. 俄羅斯克里莫夫發動機能替代烏克蘭發動機嗎
應該是不行的,下面的話是專家說的。「俄羅斯軍事專家普遍認為,烏克蘭扎波羅熱「發動機-西奇」上市股份公司(以下簡稱「西奇」公司)是烏克蘭最大的發動機製造商,其生產的80%發動機都向俄羅斯出口。可以說,俄羅斯空軍軍事運輸航空兵、陸軍航空兵以及其他強力部門的軍用直升機發動機幾乎都由烏克蘭「西奇」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