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股吧 > 農業供給側改革

農業供給側改革

發布時間:2021-07-30 22:38:49

⑴ 如何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

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主要任務:

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面對國際農產品市場激烈的競爭,我國農業必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國外國內兩種資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盡可能地選擇錯位競爭戰略,克服我國農業成本價格競爭劣勢。

二是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在畜牧業規模化養殖轉型升級、漁業養殖布局結構調整、拓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和營銷渠道、種植業布局結構調整的同時,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

三是要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

四是要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是基礎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破解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難題,都需要財政的有力支持。

五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組織創新,科學地利用農業稀缺資源和有效地配置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另外,要拓寬流通渠道,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路徑。

農業領域的供給側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第一,土地制度改革。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屬落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徵收制度改革。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避免土地掠奪式經營;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使他們能夠安心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或者離開農業、農村;為農民工到城鎮就業提供新的資金來源,從而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新動力。

第二,農業結構調整。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通過結構調整,促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聯動,能夠減輕國內耕地、水等自然資源的壓力,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促進農業生產由以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並重,更加註重效益,注重市場導向,更加滿足消費者需求。這次結構調整的主體是近年來新型經營主體,即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們是商品農產品供給的主體,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主體。而結構調整的任務也隱含著進一步促進這些主體的發展,提高其發展的質量,這也是結構調整的內涵之一——農業生產的主體結構,即通過主體結構的改變推動供給結構的改變。

第三,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根據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要確保稻穀、小麥等口糧的生產,既要保耕地,又要保產能,保主產區特別是核心產區的糧食生產。確保糧食供給包括糧食最低保護價格的改革以及現有糧食收儲制度的改革。近年來,糧食領域出現了「三量齊增」的現象,即產量增、進口量增、儲存量增,這是由於最低保護價政策和收儲政策相互交織而導致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沒有正確運用這兩個政策工具的結果。因此,讓糧食價格回歸市場和讓糧食儲備回歸市場是這次改革的中心任務。

⑵ 什麼是農業供給側改革

第一,調結構,要調整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生產結構和區域結構。一號文件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的觀念,也就是不能單純以增加產量論英雄,要念好山海經,要唱好林草戲,要合理開發更多農業資源。特別是提出要統籌糧精飼發展,要為消費者提供品種多樣的產品,這是調結構。
第二,提品質,下大力氣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要適應城鄉居民食品結構升級的需要,大力推進標准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特別是要提高消費者對國內農產品的信任度,這一點確實是至關重要的,對農業的發展來講。
第三,促融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為傳統上的農業就是提供農產品,實際上農業是接二連三的,不光是提供產品,不光有生產的功能,它還有生態的功能,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農業,要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要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的休閑旅遊融合起來,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更好地滿足全社會對農業多樣化的需求。
第四,去庫存。現在糧食、油料,很多農產品的庫存相當龐大,去庫存有一個過程,我們在去庫存的過程當中也會把握好節奏,要防止打壓現在的市場,因為現在農產品價格很多已經在下行了,如果把握不好節奏,可能下行的速度會更快一些,特別是玉米,剛才陳主任已經講了,因為糧食是商品,有的庫存時限是有要求的,玉米庫存有關部門正在加緊制定計劃。
第五,降成本。這個潛力是非常大的,就是著力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流通成本、營銷成本。比如說減少化肥農葯不合理的使用,把生產成本降下來,通過開展專業化、規模化的服務,降低農業的服務成本,實現節本增效。
第六,補短板。大力彌補制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比如說農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農業在生態環境方面、可持續發展方面還有很多薄弱環節,一號文件提出要持續改善農業的基礎設施,加強農業資源的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要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的規模,要治理面源污染,推動綠色發展,這是講的關於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六項重要工作。
有一點需要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不是說糧食不重要了,還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糧食的生產能力。當然糧食生產要尊重市場規律,要順應供求的變化,要實時調整糧食的種植結構,特別是玉米非優勢產區,要把產量壓下來,要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真正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強調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

⑶ 農業供給側到底怎麼改為 什麼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按市場規律事。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宏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⑷ 農業供給側改革怎麼搞

有一種觀點認為,國際農產品價格低,國內生產成本高,為此就應該促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聯動,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來加強保障糧食供給。另一種觀點認為,從國內看,土地資源稀缺,化肥農葯的使用已經導致土地資源開發強度過度,未來農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只能靠大力擴大經營規模,降低單位土地上勞動力的投入成本。

可以說,無論增加進口,還是擴大規模降低成本,邏輯上都是對的,針對性也都很強,但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必須考慮很現實的問題:農民怎麼辦?這么多農民干什麼?他們將來的生計怎麼解決?當前談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立足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自身利益兩個基礎之上,必須結合農民的問題一起考慮。

當前,應加強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進入新世紀以來這15年,糧食的生產結構出現明顯的變化。增產的未必是需要的,減產的恰恰是需求得不到滿足的,這是當前糧食供求當中的突出矛盾。為此,農業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在土地資源硬約束的前提下,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由以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並重,更加註重效益,注重市場導向,更加滿足消費者需求。在實踐中,應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葯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當然,經營規模要適度,推進要循序,同時需注重讓農民分享成果。

當前,中國農業總體的單產量已經很高,再提高單產非常困難。與此同時,國際農產品價格低於國內農產品價格未來看也將成為常態。增加產量、提高賣價目前看都不會是解決農業問題的有效途徑。那麼,問題的關鍵將是,土地只有這么多,總產只有這么多,價格只有這么高,也就是農業蛋糕只有這么大的情況下,到底多少人來分才合適。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就是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實際上,農業供給側改革與我國當前整體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是相互關聯的。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必須在一批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農民在農業外找到就業,又需要具有產業支撐的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業供給側的改革,是我國經濟供給側改革的組成部分,兩者必須同步推進。在沒有整體結構調整的支持下,農業現代化難以有效推進,科技投入的積極性必然不足,生產成本也很難降下來,競爭力也就無從談起。

⑸ 農業供給側改革 改什麼如何改

促進農村一,要實時調整糧食的種植結構,也就是不能單純以增加產量論英雄,因為傳統上的農業就是提供農產品、品牌化營銷,可能下行的速度會更快一些把生產成本降下來,推進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第五,生產,這是調結構,農業在生態環境方面。當然糧食生產要尊重市場規律,降成本,要適應城鄉居民食品結構升級的需要,提品質,要治理面源污染,實現節本增效,如果把握不好節奏,補短板,就是著力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實際上農業是接二連三的,很多農產品的庫存相當龐大,要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的規模,因為糧食是商品,我們在去庫存的過程當中也會把握好節奏,這是講的關於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六項重要工作,去庫存。第三、規模化的服務,特別是要提高消費者對國內農產品的信任度,要為消費者提供品種多樣的產品,特別是玉米、二,對農業的發展來講,剛才陳主任已經講了、田。特別是提出要統籌糧精飼發展,降低農業的服務成本,推動綠色發展、藏糧於技的戰略,下大力氣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可持續發展方面還有很多薄弱環節、生活,要防止打壓現在的市場,比如說農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生產結構和區域結構,還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糧食的生產能力。大力彌補制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要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的休閑旅遊融合起來、新業態。第四,實施山,更好地滿足全社會對農業多樣化的需求,要把產量壓下來,進一步強調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真正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一號文件提出要持續改善農業的基礎設施,不是說糧食不重要了、油料,要合理開發更多農業資源,這一點確實是至關重要的,不光有生產的功能,大力推進標准化生產,去庫存有一個過程。這個潛力是非常大的第六、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開展專業化。比如說減少化肥農葯不合理的使用、生態三生農業。現在糧食,它還有生態的功能,特別是玉米非優勢產區,促融合,要唱好林草戲,要順應供求的變化,要調整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營銷成本,有的庫存時限是有要求的,玉米庫存有關部門正在加緊制定計劃第一,要實施藏糧於地、水、湖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要念好山海經,要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不光是提供產品,加強農業資源的保護和修復、大食物」的觀念。第二、流通成本,因為現在農產品價格很多已經在下行了。有一點需要強調。一號文件提出要「樹立大農業、林

⑹ 農業供給側結構結構性改革怎麼做

我國農業發展迫切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產品供求關系由偏緊向偏松轉變也越來越明顯,農產品市場價格結束了以前連續多年明顯上漲的階段。糧食麵臨產量高、庫存高和進口規模大等供給偏多的新難題。受供求關系變化決定性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運行雖然繼續波動,但總體上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市場價格開始下跌,過去認為的牛羊肉價格只會漲不會跌的態勢卻出現了逆轉。隨著農產品市場形勢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面臨農產品銷售不暢問題,農產品加工企業感到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稻強米弱」和「麥強面弱」等格局已經持續多年,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企業也感到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我們怎樣來認識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形勢的變化?是我國農業生產綜合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還是我國農業供給結構出現了明顯的矛盾?
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數量極其充裕,甚至可以說是階段性相對過剩。糧食十二連增,2015年糧食總產量超過6.2億噸,創歷史最高水平,這是國內糧食供給的最主要來源。同時,2015年糧食進口規模估計將明顯地超過1億噸,這也是國內糧食新供給來源,還有我國托市收儲的糧食庫存水平居高不下,近年來收進的多而出庫的少,這些都是我國糧食供給總量偏多的表現。除糧食外,我國還有很多農產品的現實供給也相對偏多。棉花和油料生產在市場力量作用下已經開始調減。一些地方的蔬菜和水果等放在地里沒有收獲。我國的部分畜產品生產近年來也有所調減,生豬生產連續多年普遍虧損,2015年雖然豬肉價格所有反彈但後繼乏力。
盡管對於我國農產品目前的供給數量是偏多還是不足,仍然存在著很多爭議,但市場上供給不缺是不爭的事實。有人提出我國農產品供給數量不缺,為什麼還大規模進口?心存這個疑問的必須要明白:在開放經濟中農產品進口也是供給的重要來源。
無論從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來看,還是從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來源來看,無不表明我國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與改革的迫切性。
當然,如何對待當前我國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這與產業政策中的去過剩落後產能是否一樣處理?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農業發展仍然是短板,產業政策上仍然要加強現代農業基礎建設,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口糧安全,仍然要繼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證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因此,理解供給側結構改革與農業發展的特殊性,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我國農業發展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我國可能會面臨農產品供給充裕與市場價格下行壓力。我國農業總體上缺乏國際競爭力。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實施自由貿易戰略,國外競爭力強的農產品還可能更大規模地進入到國內市場。經過多年國內農業生產能力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我國多數農產品人均佔有量明顯地高於人均消費量。我國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已經形成的高庫存需要市場出清。農產品供給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及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食物消費結構升級,都要求我國農業必須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過去,當面對國際農產品市場過度競爭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強調國內農產品供給自給率,希望通過包括關稅的和非關稅的邊境措施來限制進口。這一思路看來越來越不可行。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已經調整為「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和穀物基本自給」,這意味著除稻米、小麥和玉米等少數主糧外,國家不再對國內農產品自給率設限,並且把適度進口作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之一。這意味著未來我國農業發展必須面對國際激烈競爭,無論是國內農業生產能力提高,還是農業走出去,或者利用國際市場,沒有國際競爭力的將難以生存和發展。
過去,我國農業發展比較注重數量增長。只有農業增產才認為農業形勢好。目前看來片面地追求農業增產已經不合時宜。過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資源、濫用化肥農葯獸葯來追求增產,這種做法得不償失,不具有可持續性,必須盡快改變。
過去,農民生產農產品的銷售和收益,政府承擔很大的責任。托市收購政策已經實施多年,弊端日益顯現。我國已經用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取代了棉花和大豆托市收購政策。榨糖甘蔗、油菜籽托市收購政策已經放棄。未來玉米、稻米和小麥的托市收購政策都有可能會進一步調整和改革。從我國越來越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仍然指望政府更大規模更大范圍地收儲糧食等農產品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政府不再對農產品市場運行進行直接干預,農產品供給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決定。盡管政府會加大糧食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力度,但這可能會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供給側交給市場,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創新在國際競爭、資源環境壓力和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背景下走出我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路徑
從供給側解決我國農業發展難題,關鍵是結構調整、方式轉變和深化改革,這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他涉農主體要能夠圍繞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任不斷創新,改變習慣性做法,共同推動我國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面對國際農產品市場激烈的競爭,我國農業必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國外國內兩種資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盡可能地選擇錯位競爭戰略,克服我國農業成本價格競爭劣勢。國內農產品生產,不僅要在質量安全保障性等方面優於進口,而且在蘊含的鄉土等文化內涵方面要明顯地勝過進口。客觀地說,目前我國多數消費者對國內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心還不是很足,農產品蘊含的本土文化尚未發掘,即使同等質量下國外農產品價格高,國內消費者都可能選擇國外農產品,便何況國際上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國外價格比國內生產的低,國內生產的農產品遭遇沖擊不難想像。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需求為目的,農產品供給者必須改變單純地局限於農業生產的傳統做法,需要將一、二、三產業融合,注重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發展,延長農產品供給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針對我國農業過度消耗資源和濫用現代化學投入物等問題,一要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力度,不追求稀缺的農業資源任何時候都發揮農產品供給保障功能,只求有限的農業資源在關鍵的時候發揮最重要的功能;二要緊緊地依靠科技創新和組織創新科學地利用農業稀缺資源和有效地配置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特別要強化社會化服務,加快節水技術、測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蟲害和疫病統防統治等的應用步伐,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上實現新的突破。
針對我國農村改革對現代農業發展所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需要審慎對待。一些地方的農用地流轉租金過高,導致農業成本上升,農業風險加大,這對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極其不利的,最終必會得到糾正。我國很多地方生產糧食的耕地流轉租金每畝都超過600元,不僅高於糧食的每畝純收益,而且甚至也高於糧食的每畝物化成本。之所以出現農村土地流轉租金過高,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爭搶流轉土地和國內托市收購政策及其國內農產品價格持續多年上漲等因素都有關。從農業供給側推進結構性改革,要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必須更加冷靜深刻理解農村改革,更加註重選擇土地股份合作制等組織形式發展現代農業。

⑺ 農業供給側改革怎麼改

農業也搞起供給側改革。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概念,並成為2017年中國經濟工作重點之一,而且將長期使用的「糧食增產」一句不再使用。
業內分析師預計,根據我國已明確的中長期規劃,水稻和小麥將繼續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明年農業價改的「硬仗」可能將集中在玉米和大豆兩個品種上。「去庫存」仍將是玉米市場的主旋律,而由於明年的不確定性,市場多數人士認為,中國正加速在大豆期貨盤面點價,並鎖定榨利利潤。
玉米大豆迎價改硬仗
作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轉型的最重要工具,明年農產品(12.55,-0.160,-1.26%)(行情000061,買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方向已經露出端倪。有意思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提增長,且農村工作會議不提增產,均是歷史罕見情形,也在見證著中國農業發展進入了巨大轉折。
我國自2004年起全面放開糧食市場,中央同時提出價格調控的主要手段,對稻穀和小麥兩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國家委託符合一定資質條件的糧食企業,按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糧食。
之後,政府擴大了價格調控的農產品種類,玉米也被納入其中。在國家政策的支撐下,201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糧價持續上漲,逐步超過進口糧價,產生愈發嚴重的倒掛趨勢,極大刺激了糧食進口數量的快速增長。
多重壓力下,2014年中央決定開始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從2014年起取消糖料甘蔗臨時收儲政策,2015年起取消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2016年起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有業內人士認為,根據我國已明確的中長期規劃,主要農產品中的水稻和小麥將繼續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未來五年內這兩大品種的價格形成還難以與政府補貼「脫鉤」。明年農業價改的「硬仗」可能將集中在玉米和大豆兩個品種之上。
加速期貨盤面點價
布瑞克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梅雨認為,中央文件重點提到要「抓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糧食庫存消化工作」。由此可見,2017年將是玉米市場化改革進程的重要一年,「去庫存」仍將是玉米市場的主旋律。
截至今年7月末,我國玉米庫存達2.6億噸,接近糧食總庫存的一半。分析師預測,結合近期黑龍江對出省外銷玉米整車運輸減免高速公路通行費的政策來看,接下來政府消化庫存的舉措仍會不斷。對於終端用糧企業而言,臨近年關糧價大跌是一個逢低擇優補庫的好機會。
相比玉米「去庫存」,大豆明年的變數更大。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黃仁偉認為,2017年中美經濟可能面臨一場惡戰。美國除了加息減稅外,還可能對中國的出口採取反傾銷等措施,而中國則有可能對美國農產品、波音、蘋果手機等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無論如何,作為從美國進口的大類產品——大豆,都將面臨復雜的局面。

⑻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意思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
改革的過程就是農民要把控好自己生產質量和規模,這個事情核心的操作主體是農民,畢竟種子是農民種的,管理是農民管的,要是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投機取巧,生產品質一般甚至假冒偽劣產品,改革也就沒法完成。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國家宏觀調控。對於過去賣不掉的東西,中國採取的策略是用政策方式刺激它,比如家電賣不出去,就有家電補貼政策,但是這種刺激消費的政策,會導致某個產業產能過剩,以至於消耗過度,污染加重。農業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要從供給入手,改善供給結構,這才有了農產品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進,除了國家的宏觀調控之外,農民也得轉變發展觀念。通過施化肥、打農葯、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農民還得要調整種植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提升經濟效益。

⑼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意思

釋義: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

注音:nóng yè gòng gěi cè jié gòu xìng gǎi gé

閱讀全文

與農業供給側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姜慧恩演的片 瀏覽:924
最新帶撓腳心的電影 瀏覽:117
劉智苑健身是什麼電影 瀏覽:294
韓國恐怖電影失蹤免費觀看 瀏覽:899
韓劇電影免費看倫理 瀏覽:373
韓國最好看的三極推薦 瀏覽:503
兩個男人一起做鴨子的電影 瀏覽:745
國產恐怖片反派帶著面具拿著菜刀 瀏覽:522
可可托海 電影 瀏覽:472
池恩瑞的作品 瀏覽:18
巨貓電影 瀏覽:178
吃人奶 片段 瀏覽:168
啄木鳥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298
江湖左手誰演的 瀏覽:670
部隊題材電影軍人可以去影院免費看嗎 瀏覽:564
章子怡 床戲 瀏覽:718
結婚過的男女電影 瀏覽:163
床戲影視 瀏覽:182
想看片卻找不到網站 瀏覽:724
國語電影免費在線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