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古至今的朝代先後順序
從古至今的朝代先後順序如下: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2、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3、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791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計:1年
6、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共計:268年。
21、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共計37年。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49—至今。
(1)從古至今擴展閱讀:
一、朝代由來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二、朝代歌訣
1、第一種
三皇五帝夏商周,歸秦及漢三國謀。
晉終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華。
2、第二種
夏商西周繼,春秋戰國承。
秦後西東漢,三國西東晉。
兩晉南北朝,隋唐大一統。
五代和十國,宋遼與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國疆土定。
Ⅱ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那些歷史名人呢
1.毛澤東,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者和締造者之一,領導了中國革命,並且結合中國實際編寫關於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書,後被稱為「毛澤東思想」。
2、李白,號「青蓮居士」,被後人稱為詩仙,其詩新奇瑰麗,清新自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代表作有《將進酒》、《靜夜思》、《望廬山瀑布》。
3、杜甫,號「少陵野老」,被後人稱為「詩聖」,其詩多表達對國家的熱愛,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代表作有《望岳》、《三吏》、《三別》。
4、李時珍,被後世譽為葯聖,其主要貢獻詩編寫《本草綱目》。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
等等,太多了。
Ⅲ 中華從古至今歷史簡介
從十九世紀中葉到現在,東亞各國敘述自己的歷史幾乎都是以歐洲為標準的。以中國為例,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歷史劃分法就是有力證明。近代歐洲進入亞洲視為亞洲近代史開端的歷史劃分法,是東亞三國的共同特點。
在這里近代這一概念是以歐洲的時空觀構成的歐洲化概念,就象眾所周知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市民革命、產業革命等概念,是由歷史事件交織而成的理論化的歷史概念和文化概念。況且,它又和資本主義市場佔有的暴力一同湧入東亞並征服了東亞,因而東亞一向把其視為高於自己的東西。可以說,近代是以歐洲優越性為前提的、歐洲標準的歷史價值觀和文化價值觀。
東亞屈服於資本主義的暴力和壓力,對近代歐洲邊抵抗邊接受,同時又極力照近代歐洲改變自己。東亞把這種抵抗、接受、變化的過程視為自己的近代化過程。
這種以歐洲為標準的近代概念或價值觀,是以資本主義席捲世界為背景的,因而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性。最近歐洲內部興起了對近代暴力性、優越性、普遍性的反思與批判,對這一反近代的思潮東亞表示接受,就象曾經接受馬克思主義一樣,歐洲憑借反近代思潮再次強化了歐洲標準的近代觀。
東亞對反近代或超近代觀念的接受並不意味著對歐洲接受的終結,實際上是更深層次地加以接受。
(二)
考察從古至今的中國歷史進程,盡管是悠閑地、緩慢地發展,卻大致以三百年為一個周期實現大的變化。例如,觀察變化較大的十六、十七世紀,可以發現生存權和所有權意識的覺醒、君主觀的變化、非朝廷立場而從民眾立場出發的均田論(平均土地分配的主張)的出現、地方分權思潮的興起等變化過程,到二十世紀初又出現各省的獨立、基於地方分權而使王朝體制的土崩瓦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國有化等大的歷史變化,這是十六、十七世紀變化的延續,從中可以找出歷史發展的巨大脈絡。
可以說,十六、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這三百年的中國歷史是王朝體制被自我否定的內部力量推向崩潰的時期。
以這三百年的中國歷史變化為基準考察,我們先拋開中國近代是由於近代西歐的沖擊拉開帷幕的(鴉片戰爭=近代開幕論)觀點,可以看到十六、十七世紀以後中國在自身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近代西歐(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西歐近代文明)的欺壓加重了其混亂的局面(武力侵略、半殖民地化、文明的沖突),這種觀點更為接近事實。
這段歷史變化過程呈現兩大特點:首先,它不單純是王朝更替,而是王朝體制的崩潰,是中國二千年來王朝歷史的結束。其次,這種終結不是外部力量所致,是十六、十七世紀以後的中國內部的歷史動力造成的。那麼這股內力將推動中國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國家體制呢?確實是中國兩千年來未曾經歷過的新課題。十九世紀中葉在中國陷入最迷茫、混沌的時候,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以市場佔有為目的大舉入侵,雖然帶來了同中國傳統文化完全不同的理論(進化論、弱肉強食),卻被中國人視為優於自己的東西,所以戰爭同時也是西歐近代文明——異文明的侵略。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面臨痛苦的選擇,中國歷代王朝繼承下來的天的統治意識(民以食為天、均貧富、萬物得所)依然被繼承了下來,如清末的大同思想、孫文的包括民生主義(四億人豐衣足食)的三民主義,以及後來的社會主義思潮都只是改變了形式而已。
中國雖然受到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及西歐文明的不斷沖擊,產生了相應的變化,但是,即使變化,傳統的東西還是繼承了下來,傳統中國獲得了再生。
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經歷了王朝體制的崩潰和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上演了最為宏大的歷史連續劇。
(三)
這里我想提示一下視角的問題。
過去把鴉片戰爭視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觀點,是以清朝為腐朽王朝的觀點為前提的。就是說,腐朽的王朝體制受到西洋的沖擊終於壽終正寢,從而開始了共和制,即歐洲式民主政治的探索,這個過程就是中國近代化的過程。這種觀點顯然是受到了黑格爾的「持續」、「停滯」的王朝觀的影響。現在我們拋開近代歐洲的歷史價值觀、文化價值觀,換一個角度注視東亞文明圈,結果將會怎樣呢?
中華文明圈——這里稱之為東亞文明圈,其特點具有長期穩定性,這點是公認的。但是把它同伊斯蘭文明圈相比較研究的人並不多,多數人都與歐洲文明圈相比較,相對於變化激烈的歐洲文明圈,起伏不大的東亞文明圈給人以朦朧的印象。總之,從中世紀到近代,歐洲在激烈的動盪中實現了進步與發展,相形之下中華帝國的王朝更迭象竹筒一樣時斷時續。那麼東亞文明圈同伊斯蘭文明圈比較是什麼樣的呢?伊斯蘭文明圈從它形成之初,就不得不面臨歐洲文明圈和印度文明圈的前後夾攻,它是在同相鄰的平等或優越的文明圈的不斷抗爭中發展強大的。其領域曾西跨地中海到達伊比利亞半島,南及非洲大陸的北部,直到二十世紀後,東部延長到印度尼西亞。可以說,整個文明圈實現了從西到東的大遷徙。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東亞文明圈有許多特點,首先中國作為東亞文明圈的中心,從未從大陸擴張到外部,即文明圈的領域未移動,並且,自古以來它同其他文明圈雖有接觸,但同羅馬文明圈、伊斯蘭文明圈、印度文明圈等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戰爭,奇特的是周邊的王朝制小國林立,秩序安定,日本、朝鮮(這里用英語代替統一的國名)、越南等王朝在中華王朝的周圍延續了數百年至上千年。文明圈的靜止不動或許與其所處的地勢有關,喜瑪拉雅山脈和沙漠還有遙遠的距離,都使其避免了同其他文明圈的沖突。並且其內部是不排外的,帶有相融合的儒教和佛教性質的文明圈,因此安定、持續的發展。再有文明圈的中心國與周邊國的關系是柔軟的朝貢貿易關系,周邊國保持相互不可侵和不幹涉內政的秩序。總之,與早期就已分裂、瀕臨崩潰的羅馬文明圈或是可稱之為戰爭文明圈的、流動的伊斯蘭文明圈以及異文明和異民族移動路線上的印度文明圈相比較,中華文明圈的長期穩定性在其地形、與周邊國的關系、內部結構上都表現出非常豐富的特性。如果只看作是單純的「停滯」,就不是綜合的、多元的見解。我們有必要跳出歐洲這種一元的價值觀,從東亞的視角重新審視東亞的歷史。
為便於理解以中國的宗族制度為例予以說明。
1902年,因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而憂慮的中國早期的啟蒙思想家嚴復,把E.Jenks 「 A History of Politics」翻譯為《社會通詮》出版發行,用原書中的「圖騰(氏族社會)——宗法(封建社會)——軍國(近代社會)」的三段論觀點代替「中國七分宗法、三分軍國」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相對於「文明」階段處於「半開化」狀態,中國的軟弱不僅是歷史發展階段上的滯後,更是文明階段上的落後。原書的feudal一詞之所以沒有譯為封建而譯為宗法,是因為當時封建一詞用來表示地方自治,曾留學英國的嚴復看來,中國的宗族制所講的長幼尊卑秩序就象歐洲封建性的身份制度。以後,在五四運動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中,宗族制度同禮教一樣被攻擊為封建制度的象徵。毛澤東也把打倒宗族制度作為革命的主要任務之一,這是眾所周知的。
近代中國社會宗族制度盡管在組織形態上表現為以血緣關系維系的長幼尊卑的秩序形態,但是,作為組織目標,其平均分配財產成為一般性原則而被大家接受,起到了穩定流動的土地所有關系的作用,即它起到了相互扶助、相互保險為目的的血緣機構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天國或是毛澤東革命把宗族制度從形式上的血緣關系擴大為非血緣關系的「天」民或是「國」民規模,實際上把相互扶助、相互保險擴大到全體人民。可以說,中國社會主義對宗族制度形式上是否定的,實質上是擴大的繼承了宗族制度,結果不難看出宗族制的儒教習慣浸透於中國社會主義初期的特徵(人治、道德=重視思想性、重視集體性)之中,這點也是導致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
以上,從東亞歷史發展的脈絡可以看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下產生的,不僅如此,實質上是以中國社會體制、傳統習慣、社會倫理等為基礎的宗族制度的延伸。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Ⅳ 中國古代到現代的朝代從古至今依次順序是什麼
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楚、西漢、新莽、玄漢、東漢、三國、晉朝、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朝、元、明、清。
一、朝代順序列表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二、朝代資料
1、夏朝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2、商朝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3、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
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4、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5、清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開始,國祚276年。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起,總計29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至1659年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
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墾,物產盈豐,邊境無事,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相對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中國人民也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朝
Ⅳ 從古至今用古語怎麼說
迄今 今昔 【詞語】迄今 【拼音】qì jīn 【釋義】至今,到現在。 【引文】漢 趙壹 《刺世疾邪賦》:「於茲迄今,情偽萬方」 。 明 葉盛 《水東日記·翰林文字潤筆》:「事變後文價頓高,非五錢一兩不敢請,迄今猶然,此某可曉也」 。 魯迅 《書信集·致宋崇義》:「往來匆匆,在 杭 在 越 之諸友人,皆不及走晤,迄今猶以為憾」 。 【近義詞】 至今 今昔 於今 【反義詞】 永恆 永遠
Ⅵ 中國從古至今的歷史
秦朝--秦始皇,秦二世,陳勝,吳廣起義,蒙括擊敗匈奴,和修長城
漢朝漢高祖劉邦,西楚霸王項羽 七王之亂 文景之治,開通絲綢之路,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打匈奴
王莽取代漢朝而稱帝,將國號改為「新」,西漢王朝至此結束。
東漢劉秀建立東漢 東漢沒有什麼可說的。之後就是黃巾起義,之後就四分五裂,有曹操,劉備,孫權,袁紹,袁術,
呂布,最主要的就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三國就是曹操,劉備,孫權之間的戰爭,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魏,劉備建立蜀,孫權建立吳
諸葛亮六齣祁山攻打魏國,
魏國最先滅了蜀國,之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廢了曹操的後代建立晉朝
之後爆發了八王之亂,造成了北方被五族占據,這就是五胡之亂,五胡建立十六國。
司馬昭的後代在江南建立了東晉,是受到了王導等大貴族的支持才建立的東晉,才 有了王與司馬共天下之說。
由於大地主他們把握朝政,他們的子孫享有特權導致了九品中正治的產生。
這時候北方被前秦統一,有了淝水之戰
東晉滅亡之後,分別是宋奇梁陳,而北方是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
最後隋文帝楊堅取代了北周滅了陳建立了隋
隋朝就沒有什麼好說的就有一個隋煬帝楊廣是暴君一個
李淵太原起義,建立了唐,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武則天,開元盛世,安史之亂
之後就是藩鎮割據。之後就是黃巢起義
唐朝之後就是五代十國
之後就是宋,遼,金,西夏,大理。
宋 陳橋驛之變,王安石變法,岳飛抗金
蒙古族的興起統一中國建立了元。
元之後是明,
明朝就沒有什麼好說的,就是一些太監,奸臣亂政,例如嚴嵩
當然還有一些好的如海瑞,當然還有李闖王起義
清朝市北宋的時侯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的後代
清朝主要有三藩叛亂,與俄羅斯的戰爭,文字獄,康乾盛世。
之後就是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與他們簽訂一些列的條約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二次革命,護法戰爭,北伐戰爭,
蔣介石與汪精衛背叛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八一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南昌起義。
共產黨建立農村革命基地。幾次反圍剿,紅軍長征,日本侵華,西安事變,皖南事變,
抗戰勝利之後進行了解放戰爭。建立了新中國
Ⅶ 中國從古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史前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早期文化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炎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社會經濟和文化取得巨大飛躍。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兩宋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滿清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解放戰爭。
(7)從古至今擴展閱讀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著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
史學領域,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用西方整理古代資料的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國史書。「他們認為,歷史不斷有各個朝代的學者在不自覺與自覺之間添加了自己的想像和解釋,但後來者會誤以為這是真正的歷史。
上古的記錄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後來者不斷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