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鶴蚌相爭故事原文
鷸蚌相爭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鷸④啄其肉。蚌合而鉗⑤其喙⑥。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⑨之。
【字詞注釋】
①選自《戰國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裡的一種軟體動物,有兩扇橢圓形硬殼,可以開合。③曝(p)):曬,這里指蚌上河灘曬太陽。④鷸(y));鳥名,常在水邊捕吃魚、蟲、貝類。⑤鉗(qi2n):夾住。⑥喙(hu@):鳥類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鷸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詩文翻譯】
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曬太陽,一隻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鷸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結果都被漁夫毫不費力地抓住了。
❷ 「鶴蚌相爭」是什麼意思
一、「鶴蚌相爭」又稱「鷸蚌相爭」,意思是一隻鷸鳥啄蚌的肉。蚌合上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的長嘴緊緊夾住,雙方互不鬆口。
現如今常用來比喻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好處」的意思。也告訴人們,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二、出處:
1、出處:「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游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王想要攻打燕國,蘇代替燕王跟趙王說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
(2)鶴蚌相爭擴展閱讀
近義詞:坐山觀虎鬥、兩敗俱傷。
反義詞:相輔相成。
1、原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燕策二》
2、出處:《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釋義:趙國准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變成肉幹了。』河蚌對鷸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走過來,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
❸ 鷸蚌相爭和鶴蚌相爭的區別是什麼
鷸蚌相爭和鶴蚌相爭沒有區別。
「鶴蚌相爭」又稱為「鷸蚌相爭」,意思是鷸啄貽貝的肉。蛤蚌閉上堅硬的殼,緊緊地咬住鷸的長喙,嘴也不放鬆。
現在,它經常用來描述雙方之間的爭端;結果是雙方都輸了;第三方獲得利益。
《鷸蚌之爭》選自《戰國策·燕策》。據史料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傳說來說明趙燕的相持會給兩國帶來危害,從而阻止趙國進攻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矛盾和復雜的矛盾和斗爭中,如果對立雙方不相互堅持,結果將是失敗和傷害,使第三方可以從中受益。
(3)鶴蚌相爭擴展閱讀:
鶴蚌相爭的故事:
「可恨的傢伙,竟敢來欺負我,想吃我的肉!」「是又怎麼樣?」「.我今天就不放你了!看你怎麼!」「你以為這樣嚇的到我嗎?哼!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沒水,你還能活嗎?」「你的嘴,我今天不放開,明天也不放開,看你能活不活?」
「那就看看,到底是你行還是我行?」「哼,咱們就走著瞧!」「哎呀,今天真走運,拾了個蚌,還抓了只鶴,到市上可以賣點錢了!」「都怪你,要不是你這樣夾著我,怎麼會讓他抓到呢?」「都怪你,要不是你想吃我的肉,我現在怎麼會來這?」
❹ 鶴蚌相爭的翻譯
原文「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暴,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孰之計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游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老蚌爬出來曬太陽,但有個鷸鳥跑來啄食它的肉,蚌馬上合上兩片殼剛好夾住了鷸鳥嘴巴,鷸鳥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說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兩物都不肯舍棄讓步,這時剛好有個老漁翁走過看到把他們倆都捉住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恐怕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好。」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注 鷸: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 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箝:夾住。 暴:曬太陽。 且:將要。漁者:捕魚人。 禽:同「擒」,捉獲。 雨:下雨(名詞做狀語) 方:正 謂:告訴
❺ 鶴蚌相爭的意思
「鶴蚌相爭」又稱「鷸蚌相爭」,意思是一隻鷸鳥啄蚌的肉。蚌合上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的長嘴緊緊夾住,雙方互不鬆口。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譯文:
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
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夫」那樣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恍然大悟,說:「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5)鶴蚌相爭擴展閱讀:
近義詞:
1、兩敗俱傷
敗:損失;俱:全。雖然有一方贏了,但是斗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較大利益。
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八回:「倘若大人再要回護他三人,將來一定兩敗俱傷,於大人反為無益。」
示例:還是講話了好,免得兩敗俱傷。
2、螳螂撲蟬
指人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
出自:西漢史學家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
意思是: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停留在高高的樹上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自己的身後。
螳螂彎曲著身體貼在樹上,想撲上去獵取它,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
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傢伙,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
❻ 到底是鶴蚌相爭,還是鷸蚌相爭
大家應該知道有個成語--鷸蚌相爭(也作鶴蚌相爭),漁人得利吧。鷸蚌相爭是對的
❼ 鶴蚌相爭 文言文
禽——同「擒」,捕捉
箝(qián)——同「鉗」,夾住。
〔比喻義〕
告誡人們不要自相殘殺,要寬容。其寓意與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有一定聯系。
❽ 「鶴蚌相爭」下一句是什麼
鶴蚌相爭,漁翁得利
〖解釋〗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出處〗《
戰國策·燕策二
》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
蚌殼
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
❾ 鶴蚌相爭譯文
鷸蚌相爭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鷸④啄其肉。蚌合而鉗⑤其喙⑥。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⑨之。
【字詞注釋】
①選自《戰國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裡的一種軟體動物,有兩扇橢圓形硬殼,可以開合。③曝(p)):曬,這里指蚌上河灘曬太陽。④鷸(y));鳥名,常在水邊捕吃魚、蟲、貝類。⑤鉗(qi2n):夾住。⑥喙(hu@):鳥類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鷸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詩文翻譯】
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曬太陽,一隻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鷸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結果都被漁夫毫不費力地抓住了。
參考資料:文言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