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程長庚的藝術特色
程長庚出科於徽班,自然他所學的同樣具有徽班演員的特點,那就是文武昆亂不擋,十門角色都能拿起來。由於他有這樣扎實的根底,所以能演劇目十分豐富,不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會,而且武生戲、凈角戲也都能演。即以他的靠把戲來說,五種顏色靠戲的角色,他都能演。
程長庚唱腔,脫胎於「徽調」,取法於楚調,兼收崑曲、山陝梆子諸腔之長,溶匯為「皮黃調」,卻以徽音為主。當時稱徽派。倦遊逸叟在《梨園舊話》中說他「亂彈唱乙字調,穿雲裂石,餘音繞梁而高亢之中又別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內行話叫「腦後音」,他講求字正腔圓,不事花哨,直腔直調,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於剛;發聲吐字,安徽的鄉音土味較濃。
程長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絕不稍逾規矩。他的投袖(單投袖),揚袖、捋髯等小身段,也無不講求「端凝肅穆」。他的表演善於體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現其氣質、神采,做功身段沉穩凝重。
B. 程長庚在創造京劇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程長庚,名椿,號榮椿,乳名長庚。道光年間入京。幼年在徽班(三慶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程先生文武功底扎實,所以能演劇目十分豐富。程長庚唱腔,脫胎於「徽調」,取法於楚調,兼收崑曲、山陝梆子諸腔之長,溶匯為「皮黃調」,卻以徽音為主。當時稱徽派。他在晚年,為了培育第二代,曾籌辦三慶大科班。京劇老生新三派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等許多後來的京劇名家都出自於他的門下。
程長庚改革劇場陋習,比如站台、養娃娃(即相姑,現在叫男妓之類的)並且不讓在演出時叫好,也不讓吸煙,否則停止演出。凈化了舞台風氣。 湖北的「楚班」到北京,常常和「徽班」同台演出。開始稱為「皮黃戲」,也就是後來的京劇。當時最有名的演員是老生程長庚,被京劇界奉為元勛。
程先生在世時發生了以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告終的「鴉片戰爭」(1840年)。一生多演出忠義節烈愛國內容的戲的程先生,因英法聯軍入侵而氣的口吐鮮血。從此謝絕舞台,終日閉戶不出,鬱郁於心。程先生憂國憂民的品德,即是今天看來,也同樣是值得人們尊仰和效法的。
C. 京劇鼻祖程長庚詳細資料。
程長庚,名椿,譜名程聞檄,一名聞翰,字玉山(一作玉珊),號榮椿,乳名長庚。道光年間入京,曾先後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百順胡同,享名後寓所名四箴堂。祖居安徽懷寧石牌鎮,清嘉慶十六年農歷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於潛山縣王河鎮程家井,為程氏51代裔孫。幼年在徽班(三慶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清光緒五年農歷十二月十三日亥時歿,葬於彰儀門(今廣安門)外石道路旁北側。 程長庚(1811-1880),清潛山人,名椿,字玉姍,幼時曾入「和盛成」科班學藝,咸豐、同治年間參加四大徽班進京演出,被舉為「三慶班」 班主,並長期擔任當時戲曲藝人的行會組織「精忠廟」的會首。擅長演老生,藝術上融徽調、漢調、崑腔於一爐,對京劇老生唱腔和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嗓音宏亮,咬詞准確,於高亢中又婉轉抒情,獨具特色,自成一家,尤以《文昭關》、《群英會》、《戰長沙》著名,有「活魯肅」之稱,歷史上被譽為「京劇鼻祖」。
D. 大老闆程長庚的劇情梗概
剛剛成年的程長庚,出於對戲曲的酷愛,不顧父親的反對,在其表姐張秀妹的支持下毅然棄家而走,離開了安徽老家潛山縣程家井去京城學藝。路上,夜宿荒村,巧遇從京城落魄而回的當年大紅大紫的老生楊玉雄,楊已病魔纏身、奄奄一息。正直善良的長庚不忍見他客死他鄉,將他護送回老家潛山縣,楊玉雄感念救命之恩,收程為徒,身帶重病仍傳授技藝。
回家以後,長庚向父親謊稱去縣里求學,在秀妹掩護下進縣城偷偷向楊學藝,從而打下了深厚的功底。這使他明白了,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在師承的前提下不斷創新進取。誰知事發敗露,程父大怒,痛斥楊玉雄,楊於悲痛中死去,長庚亦被父囚禁,並逼其成親,長庚學藝的志向已定,終於在秀妹的幫助下逃出家門,掩埋了師父的遺體,與秀妹雙雙闖到京城,投奔在京城「三慶班」打鼓的舅舅張洪喜門下。然而,命運並未向他敞開幸運的大門,他的才能尚未被人認識,他被班主拒之門外。但他並未灰心,依然勤學苦練,在小樹林練功時偶遇在宮里當差的閔七爺,其人深諳音律,慧眼識人,向「三慶」陳班主力薦長庚,終使長庚進了「三慶班」。但進班以後,他只是跑跑龍套,長庚不甘寂寞。
一次,在只有一句念白的情況下,得以施展絕技一鳴驚人,卻遭到了頭牌老生李雙福和青衣屈艷玲的忌妒,在長庚第一次擔任主角時,設計將長庚騙至妓院而誤了戲,引起軒然大波。秀妹傷心已極,張洪喜痛打了長庚,當得知真情以後,秀妹趕到閔府為其鳴冤,閔七爺竟破例為長庚一人辦了一次堂會,遍請梨園名流聽長庚的《文昭關》,使其名聲大震。李、屈二人一計不成又生二計,在長庚上台演出前,二人做了手腳,使長庚摔倒在台上,長庚並不知底細,悔恨交加棄班而走,返回家鄉繼續苦練,以謀東山再起。其父卻臨其成婚,其時,長庚與秀妹已深深相愛,可在父親和女方的萬般逼迫下不得已和史雲竹成了親。長庚心中只有秀妹,未與史雲竹同房,每日出遊拜師學藝。
閔七爺南方公幹,特意繞道潛山,薦長庚去找當時紅極一時的紅生戲泰斗米喜子拜師學藝,長庚再次離家出走拜在米之名下。經高人指點,長庚技藝大進,漸趨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兩年後隨米喜子進京搭班,米喜子為了提掖後進,特意讓出一場叫長庚代演,台下戲迷大亂,褒貶不一,竟至動手打起群架。經米喜子出面才得平息。
大老闆程長庚的名字一時紅遍京城,驚動了微服出遊的咸豐帝。他聽了長庚的戲,勝贊程長庚、張二奎、俞三勝為「梨園三傑」。陳班主再次約長庚入了三慶班。長庚始自立門戶,陳班主遂將三慶交與長庚隱退而去。閔七爺出面為長庚、秀妹提親,方知長庚在家鄉早已成婚,秀妹悲痛欲絕悄然而去,張洪喜也辭班回了家鄉,悄悄將雲竹接到了京城,雲竹到京才發現秀妹早已投河自盡,洪喜一直瞞著長庚,亦不顧再見長庚,竟不辭而別。長庚痛不欲生,在家中供起了秀妹的靈牌。
長庚親自主持三慶班,治班嚴謹,且深知只靠幾十齣戲是不行的,於是找到盧勝奎編演《三國演義》連台本戲,久演不衰。昇平署特任命長庚為四大班的總管兼精忠廟首,統領菊部。班規不準串班兒,長庚以身做則,拒不為都堂姜大人唱堂會,慘遭毒打。幸被閔七爺救出,並薦到宮中為咸豐皇帝唱戲,封了五品頂戴。至此,長庚在事業上達到了頂峰,卻遭到李、屈二人忌妒,竟唆使無賴陷害長庚,二人事敗終於被開除出戲班,趕出梨園界。
閔七爺上街遇一女子酷似秀妹,跟蹤而去竟到了妓院,秀妹百般推脫不肯相見,經幾番周折逼得秀妹不得不出來見面。原來秀妹投河卻被一徽商相救,給他做了小,而她在妓院不過教戲而已。閔七爺傷感不已,勸其回去,秀妹雖時時思念長庚卻不願再見。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為了保護精忠廟,長庚打了洋人被清兵追捕,中途被一輛馬車救走,趕車的竟是女扮男裝的秀妹,長庚未認出已年近六十的秀妹,分手後卻念念不忘救命之恩,可是再已無處可尋。此時都堂姜大人為請洋人聽戲,再次叫長庚唱堂會,長庚懷著滿腔憤怒唱了《擊鼓罵曹》,卻把念白全部改成大罵洋人和賣國官吏。姜大怒,送長庚去兵馬司問罪,閔七爺得到秀妹口訊,萬般無奈,便冒險假傳聖旨救了長庚,卻引火燒身被判流刑,長庚趕到恭王府求情,恭王不允,他竟長跪一夜不起,恭王為之動容,答應照應閔七爺。長庚在長城為閔七爺送行,二人痛心疾首而別。
長庚幾經周折,心灰意冷。時值國喪,不準動響器,兩千梨園弟子無以為生,逼得長庚賣了家產房產,身染重病的秀妹也在暗中幫助長庚。老年多病的張洪喜為了最後看一眼長庚,悄悄進京死在了三慶園內,長庚以兒子身份著重孝為其舉喪。秀妹感激涕零卻只能在暗中路祭。長庚為了養活戲班同仁,在山窮水盡之時只好到茶館清唱掙幾個小錢,不料竟遇見了早已經商的李雙福,發了財的李雙福竟用五兩銀子買了長庚一段唱。
國喪過後閔七爺被赦再見長庚,卻已聽不慣長庚的唱了,覺得銳意改革的程長庚改的太離譜,已不是程長庚了。長庚萬分失落之時,有人報信要見他,見面才知竟是奄奄一息的秀妹,二人傾訴離別之情,秀妹終死在了長庚懷里。長庚回到家鄉在師父墳前仰天長嘆:「向前走一步為什麼這么難!」
二百年後,徽班再次進京紀念演出,京劇已走上了無比輝煌的境界,卻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這是一部電視劇。
E. 程長庚的程長庚的戲德
劉東升
我國戲曲演員,由於社會職業、歷史地位與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及作用,遂使他們形成了一種愛國、尊師、助同行的傳統美德,同行們管這種美德叫「戲德」。正是由於這種美德的長期沿襲,從而維系了戲曲事業的鞏固與發展,促進了戲曲藝人的互助與團結,也加強和完善了戲曲藝術家在觀眾中的美好形象。「梨園泰斗」程長庚,就是具有這種崇高美德的典範。
清道光年間,「執歌壇牛耳」的程長庚,不僅台上技藝精到,而且台下品德卓越。辰穆公在其所著《伶史》中記稱,程的品德「雖古時賢宰相,比之亦不及矣!」而其藝術成就,《燕塵菊影錄》更說,程是「融昆弋聲腔於皮黃中,匠心獨運,遂成大觀。」台上表演又是「一經出場,不啻現身說教,使觀者如面古人,肅然起敬。」尤為可貴的是,「長庚視同行如手足,藝友每遇家資拮據,他便勇解私囊從不吝惜。」而他自己卻是「布衣粗食,素資甚微」。作為當時「三慶班」的班主,「四大徽班」的總管,又是「精忠廟」的廟首,還獨一無二受過咸豐(文宗)皇帝恩賜的「五品頂戴」,而生活上卻極簡朴,「終年身著一件舊布藍衫,猶如鄉下教書先生」。清代每遇皇帝去世便要「遏密八音」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此時戲曲藝人幾都生活無著,於是,長庚便帶領他們到城外小茶館去唱「清音桌」,得到一點微薄收入他全都歸眾所有,自己分文不取,卻心安理得。
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喪權辱國,與洋人簽訂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條約」,為此全國人民義憤填膺。這時「長庚痛欲絕」,他從此「謝卻歌台,終日閉戶不出,鬱郁於心」。不唱戲無生活來源,經常寅吃卯糧,食無隔宿,友人勸他「出山權宜,以解燃眉」,他「泫然涕淚曰:『國蒙奇恥,民遭大辱,吾寧清貧亦不濁富。何忍作樂歌場』!」說完「潸然淚下」。這種憂國憂民,樂善好施的品德,即是今天看來,也同樣是值得人們尊仰和效法的。
F. 大老闆程長庚的相關內容
戲里戲外該劇是為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而攝制的。已故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厲慧良在《大老闆程長庚》中份演程長庚的師父米喜子,劇中程長庚要勝過教師米喜子,而程長庚的扮演者姬麒麟無論功力、名望都難勝厲慧良,但根據劇情的需要,厲慧良不僅為姬麒麟設計了一套漂亮的動作,還把自己的戲演得很土,表現得很「無能」。他說:「在這里我是米喜子,我服從劇情需要,服從藝術需要。」
劇中還多次出現《文昭關》和《擊鼓罵曹》,都很受大家的歡迎。
另附一段劇中對白:
(程長庚和資深戲迷閔七爺一番對話)
閔:你越唱越不像程長庚了
程:我就是程長庚
閔:那也不能胡唱,得按規矩來
程:規矩是我定的啊!
閔:我不管,我要聽程長庚!
程:我就是程長庚,我就這么唱!
(兩人不歡而散)
[這番話細細聽來,很悲哀,不知是程長庚的悲哀,還是整個京劇的悲哀]
G. 大老闆程長庚的介紹
大老闆程長庚是一部電視劇,主要演了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奉諭進京。三十年後,代表中國戲曲,並被後來國人引為驕傲,譽為國粹的京劇開始形成。
H. 程長庚的性格特點
他一生多演出忠義節烈愛國內容的戲,多扮伍子胥、岳飛、魯肅、禰衡等氣節人物,因英法聯軍入侵而口吐鮮血。由於認為諸葛亮空城計有失他的風格,所以從不演《空城計》,認為反二黃太過於悲涼,所以也不唱反二黃。程長庚改革劇場陋習,比如站台、養娃娃(即相姑之類的)並且不讓在演出時叫好,也不讓吸煙,否則停止演出。凈化了舞台風氣。
I. 程長庚的簡介是怎樣的以及作品有哪些
(1811~1880)中國京劇演員,戲曲活動家。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出身科班。道光至光緒初年,長期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精忠廟」會首。能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在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過程中貢獻很大,與餘三勝、張二庚並稱為「老生三傑」,「三鼎甲」。藝品人品均令人欽佩。藝術上重視人物塑造,尤長於表現典雅庄嚴的風度,演唱字音清晰,行腔自如,高亢沉雄,韻味無窮。管理戲班以身作則,曾為維護本班全體利益,堅決拒絕單獨唱堂會,雖被枷鎖而不屈,在當時戲曲界威望甚高,被尊稱為「大老闆」。後代不少著名京劇老生多受其培養。如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芬、楊月樓等。晚年創辦三慶科班。代表劇目有《文昭關》、《取成都》、《群英會》、《戰長沙》等,後來演出大多餘程。
J. 關於德藝雙馨程長庚典故是如何由來的
一代名伶程長庚,雖然是以善唱老生而聞名,實則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無不擅長。
有一天,他和京師著名的青衣喜祿因意見不合,發生了口角。戲目已經排定了,喜祿卻故意託病不到場。後台管事的請程長庚更改戲碼,程長庚說:「姑且再派人催催他。」可是過了很長時間,喜祿仍然不來,管事的又請程長庚改戲,程長庚卻說:「再等一會兒吧。」管事的說:「時間已經很緊、就要開戲了,我擔心坍台出醜。」程長庚大笑:「你用不著這么憂慮,喜祿不來,自會有人代他出場,又何必改戲呢?」等戲一開場,程長庚自扮青衣,掀簾而出。場內觀眾一見是程長庚扮的青衣,無不驚詫。但是仔細聽來,程長庚不僅唱得聲調婉轉、板眼穩合,即使身段台步也同樣是婀娜多姿,儼然是個絕妙的青衣?人人鼓掌稱絕。戲散場之後,大家爭著問程長庚:「你是什麼時候學的青衣?竟然達到如此神妙的地步,幾乎把著名的青衣喜祿都給壓倒了。」程長庚說:「既然當了戲班的班主,生、旦、凈、末、丑各種行當就都得學會。不然,就難免要受人挾制了。我如果沒有這點本領,又怎麼敢主持這個三慶班呢?」大家聽了連連稱是。
起初,程長庚和小生徐小香的關系最好,給徐小香的包銀也最多。後來徐小香的積蓄多了,就幾次提出來要辭職輟業,程長庚每次都苦心挽留他。有一天,為了一點小事,徐小香竟然不辭而別,回蘇州去了。程長庚幾天之後才知道。他很不高興,立即托一個親戚給蘇州巡撫寫了一封信,請求官府把徐小香押解回京。徐小香被押回北京後對程長庚說:「我佩服你的手段,可是你雖然有能力把我捉回北京,舌卻在我口中,我不唱你又能奈我何?」程長庚聽了笑著說:「你的演技雖然很好,又何必為難我呢?你既拿了包銀,就不該私自逃跑。我捉你回家,不過是為了整頓戲班的規矩罷了,難道非要你演戲不可嗎?你不唱戲,叫你聽戲總可以吧!」此後,程長庚每天除了唱老生戲之外,還要多演一出小生戲,凡是徐小香能唱的,程長庚都能唱。徐小香感到很慚愧,因而更加佩服程長庚。於是他託人調解,請求仍在三慶班演唱。
從以上兩件事可知,程長庚名滿京城,實在是他有真實的本領,決不是徒有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