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玄齡和杜如晦主要有什麼功績
房玄齡
(579~648)
唐代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封梁國公。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房玄齡傳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父病綿歷十旬,玄齡盡心葯膳,未嘗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於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玄齡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隱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於高祖,由是與如晦並被驅斥。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計事。及太宗入春宮,擢拜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代蕭瑀為中書令。論功行賞,以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進爵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三年,拜太子少師,固讓不受,攝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明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僕射,改封魏國公,監修國史。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高宗居春宮,加玄齡太子太傅,仍知門下省事,監修國史如故。尋以撰《高祖、太宗實錄》成,降璽書褒美,賜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齡丁繼母憂去職,特敕賜以昭陵葬地。未幾,起復本官。太宗親征遼東,命玄齡京城留守,手詔曰:「公當蕭何之任,朕無西顧之憂矣。」軍戎器械,戰士糧廩,並委令處分發遣。玄齡屢上言敵不可輕,尤宜誡慎。尋與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撰《晉書》。二十三年,駕幸玉華宮,時玄齡舊疾發,詔令卧總留台。及漸篤,追赴宮所,乘擔輿入殿,將至御座乃下。太宗對之流涕,玄齡亦感咽不能自勝。敕遣名醫救療,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減損,太宗即喜見顏色;如聞增劇,便為改容凄愴。後疾增劇,遂鑿苑牆開門,累遣中使候問。上又親臨,握手敘別,悲不自勝。皇太子亦就之與之訣。尋薨,年七十。廢朝三日。(《舊唐書·房玄齡傳》)
柳芳曰: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諫諍而房、杜讓其賢,英④、衛⑤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為唐宗臣,宜哉!(《資治通鑒·唐紀十五》)
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人。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書、史書。工於草書和隸書,善於寫文章。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綿延十個月,玄齡的心思全部用在父親的葯物和膳食上,不曾脫衣服睡過一次好覺。太宗攻佔渭水北邊的土地,玄齡驅馬到軍門求見。太宗一見他,就像老朋友一樣,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已經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沒有不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賊寇,眾人爭著去尋找珍寶古玩,只有玄齡先接受傑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當有謀臣猛將,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申重結合,各人都表示願為太宗竭盡死力。玄齡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一開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經對侍臣說:「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隱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如晦為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因此玄齡跟如晦一起被驅斥。隱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謚號)將要發動兵變時,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和如晦,叫他們穿道士的服裝,暗中帶進內閣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為太子之後,提升玄齡擔任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玄齡代蕭瑀為中書令。太宗論功行賞,把玄齡跟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作為第一等,進爵為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貞觀三年,任命他為太子少師,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第二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卜射,改封魏國公,監編國史。已擔任總領百司的官職以後,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不想讓每一個人才失去應當處的位置。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一樣高興。他對行政事務明晰練達,並且用文獻經典來加以整治。他審查修訂法令,意在寬容和平穩。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議論的人都稱贊他是良相。高宗成為太子之後,加玄齡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門下省事務,監管編撰國史像原來那樣。不久因撰寫《高祖太宗實錄》成,賜下璽書表彰,賜物一千五百段。這一年,玄齡因繼母去世丁憂服喪離開職位,朝廷特地下詔在昭陵賜給他墓地。不久,他又從回本官職位。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詔書說:「你擔負蕭何一樣的重任,我沒有後顧之憂了。」軍隊的兵器、戰士的糧食,都交給他下令處置調發。玄齡多次上書說不可輕敵,尤應當警惕小心。不久跟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編《晉書》。貞觀二十三年,皇上駕臨玉華宮,當時玄齡老病復發,皇上下詔令他睡在總留台。到他漸漸病重,玄齡追赴玉華宮,坐偏轎入殿,將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轎。太宗對他流淚,玄齡也感傷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詔派名醫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員每天對他供應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減退,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就變得滿面凄愴。後病情加重,就鑿開宮牆開門,多次派宦官問候。皇上又親自光臨,握手敘別,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訣別。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柳芳說:玄齡輔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總共有三十二年,天下人稱為賢相。可是無法形容他的偉大,德行可說是相當高深了。所以太宗平定外禍內亂,而房玄齡、杜如晦不談自己的功勞,王圭、魏徵勸諫國君,而房玄齡、杜如晦讓位給他們,李世績、李靖善於統御部眾而房玄齡、杜如晦採用他們的意見,使得政治得到太平,卻把善處歸給國君。說他們是唐宗室大臣,是很恰當的。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隋煬帝大業年間作為候補官員,只補個滏陽尉的小官,不久就棄官回家。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內英才雲集,日後於已不利,就以朝廷名義把許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從秦王府中調去外地任職。房玄齡當時對李世民講:「府僚去者雖多,不足惜也。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之才。大王您如果想經營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驚,忙把已經調離的杜如晦追回。在平定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過程中,杜如晦作為李世民高參,對軍旅戎事剖斷如流,深為時人敬服。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隨即向李淵講房、杜兩個人的過失,把他們調離李世民的秦王府。
杜如晦雖然被外調,暗中潛回李世民處替他出主意。玄武門之變成功後,功與房玄齡相等,不久就被太宗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初年,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選官吏,好評如潮。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親自去他家中探望,撫之流淚,在他咽氣前超升其子杜構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貴重其人,杜如晦仍舊抗不過疾病之侵,死時年僅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慟,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並手詔為制碑文。後來有一次唐太宗吃塊美味的香瓜,忽然憶起杜如晦,愴然淚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於這位文臣的靈牌前,不時送御饌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裡慰問其夫人兒子,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職位。「終始恩遇,未之有焉。」
杜如晦二兒子是尚城陽公主的駙馬爺,後來因牽涉進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中被斬。襲爵的長子杜構本來官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貶嶺南,死於邊野。不知晚年的李世民,是否因為三子選叛而傷透了心神,再也顧及不到這位功臣的後人了。
2. 徐茂公、魏徵、房玄齡、杜如晦在謀略上誰更厲害對大唐誰的功績大
只能說不分伯仲之間都是凌煙閣二十四臣的人物,都是對唐王朝功勞很大的。以上四人順序按照排名3.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陝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被外調出秦王府。玄武門之變後,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 4.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 魏徵河北館 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後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餘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5.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 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23.李績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勢。
3. 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同朝共事的特點是什麼
杜如晦在朝廷,君臣關系如同魚水,同僚之間也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唐太宗每與房玄齡商討大事,房玄齡必曰:"非如晦不能決。"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兩人同朝輔政,取長補短、發揮了各自的特長。因此《資治通鑒》稱"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國。
4. 房玄齡和杜如晦誰的才能高一些
這個不好說房,我馮修林,他可能跟帥預謀綠一點,但都會不依賴,腳斷更存更判斷力更好,所以這兩個人的材料是里,所以不能把他們,王學玲更你嗨點
5. 房玄齡、杜如晦
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各有所長,前者(善於謀劃 ),後者( 善於決斷),二人被合稱為「 房謀杜斷」!
6. 請問,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誰的官職更大
長孫無忌官最大。
長孫無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領吏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遷司空、司徒兼侍中、檢校中書令,封趙國公,圖形凌煙閣,位列第一。
房玄齡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杜如晦,遷尚書右僕射,封蔡國公,配合房玄齡同心輔政,負責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圖形凌煙閣,位列第三。
魏徵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6)房玄齡杜如晦擴展閱讀
長孫無忌主要成就:長孫無忌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議》,奠定唐朝兩百多年的律法根本。《唐律疏議》繼承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立法成就,創造性的於律條之後附上註疏,使得「疏在律後,律以疏存」,是中國法制史上的立法典範。
它貫徹「先存百姓」的指導思想及「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使立法寬平,順乎歷史潮流,因而促進了唐初封建經濟迅速恢復與發展,對後世立法如《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都有深遠影響。
7. 房玄齡與杜如晦的故事
房謀杜斷
唐太宗對房玄齡十分信任,把用人大權完全交給他。房玄齡根據唐太宗「量才授職」、「任官惟賢」、「務省官員」的原則,對所有中央官員重新進行了審核優選,最後只留下精幹人員共460員。他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判斷,史稱「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房玄齡常常和唐太宗預先作出謀劃,等待杜如晦作出判斷,用房玄齡的話說:「非如晦莫能籌之」,結果如晦來時,往往都能和房玄齡的主張默契。所以史家說:「房知杜
8. 有誰知道房玄齡與杜如晦更多的故事
房玄齡
(579~648)
唐代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封梁國公。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9. 有關房玄齡和杜如晦的故事
運籌帷幄
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負責管理文牘,每逢軍書奏章,停馬立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李淵對房玄齡深加嘆賞,對侍臣講:「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秦王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
房謀杜斷
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同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卻是不一樣的。房玄齡擅長給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個問題,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採用哪個好。
於是這時候杜如晦將房玄齡的主意加以分析,選出一個最適用的辦法,讓李世民採用。房玄齡幫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幫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稱為「房謀杜斷」。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輔佐李世民處理朝政。時人論及良相時,首推房玄齡與杜如晦。
(9)房玄齡杜如晦擴展閱讀:
房玄齡在隨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執掌政務達二十年。
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
杜如晦跟隨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叛亂,積極運籌帷幄,為時人所敬服。文學館建立後,以為從事中郎,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聯合房玄齡參與策劃,同居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