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些天中印對峙的地方在什麼緯度
首先,這是印度一次有組織的預謀。借著中印管控協議,任何情況下不得對士兵開槍的條款。印度進入我洞朗地區阻擾我方道路施工並且打傷修路工人。隨後我邊防軍拆了印度越線修築的圍牆和地堡。印度進入更多人員與我邊防軍形成對峙。由於印度在邊境人數配備充足,比中方有人多的優勢,在我邊防軍人數不佔優勢的情況進行增兵。但是印度將道路阻斷我軍增援人員的部隊無法進入該地區。等於我邊防對峙部隊被印度包圍,一旦 開火 ,面臨解放軍要被印度生吃我邊防對峙的部隊。而且我解放軍增援部隊無法進入該地區,待援地點也比印度援軍要遠。打起來 在洞朗這個地方不佔優勢。 印度鐵了心 ,挾持了我邊防部隊來和我談條件。十足的流氓行徑。騎虎難下,打也不是,談也不是。在被挾持的情況下來談,絕對是讓步。 對於這個事情 印度媒體先報道出來。阿三鐵了心,就是要你讓出這個地區被印度控制。 一場沖突不可避免,印度不撤軍的話。
㈡ 中印為什麼對峙
中印因為洞朗問題對峙。
長達兩個月的中印對峙,以印度撤軍宣告結束。
在對峙過程中,雙方民眾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方面,印度民眾掀起了一場又一場抵制中國的活動,如臨大敵;一方面,中國民眾對這場對峙淡然處之,心態平和輕松,甚至一些主戰言論在敘述上也顯得輕描淡寫。
這是因為雙方對於威脅的感知程度不同。
㈢ 中印邊境對峙,中方停止修路了嗎
這次中印洞朗對峙的直接原因,是一條長約2.3公里的在建公路引起的。
洞朗地區位於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的三角地區域,中部和東部都是森林河谷,地勢崎嶇,汽車無法通行。中國准備按照我邊防軍傳統的步行巡邏路線,沿相對平緩的多卡拉山分水嶺山脊東側(中方一側)向南,繼續修通前往洞朗地區最西南的蔗草場哨所,進而進入洞朗縱深地區。
從外交部和國防部的表態可以略知一二,修路的目的是為了改善邊防官兵生活條件,巡邏條件,不針對第三方。
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是邊防軍人革命樂觀主義的真實寫照。在平均海拔4810米崗巴邊防營區,一副對聯格外顯眼,上聯:「堅守再難,也要克服萬難,日復一日矗立風雪邊關。」下聯:「巡邏再險,也要執著涉險,年復一年用腳丈量雪線。」橫批:「死也無怨」。
因此,印度拚命在邊境修路。2014年印媒爆料印度將沿中印邊界東段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地區建設2000公里的公路,這條公路西起達旺,沿實際控制線修築,東達中國藏南地區的最東點,實際控制線附近地區可以藉此連接為一體。
與此同時,印度拚命反對中國在邊防修路。洞朗對峙,非法越界的印軍竟然要求中方停止邊境修路,才會撤出。(想起辛丑條約規定:在天津周圍20里內不得駐扎中國軍隊)
其實,印度玩命阻止中國修路不止一次。3年前,我國從2005年開始費時8年才將公路修進支普齊,並於2013年成立支普齊邊防連,設立支普齊哨所,印度試圖阻止中方將公路修入勒馬爾列,曾引發中印支普齊對峙。
不難設想,中印未來之戰,必然是通道之戰。可笑的是,印軍自己不斷在邊防修路,卻妄圖阻止中國在在自己的地盤修路,豈有此理!印度的國力軍力,還沒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資本。
強國修路無須看臉色。修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㈣ 1987年中印對峙印度達到了什麼目的
日期: 1986年至1987年
地點: 阿魯納恰爾邦{藏南}的桑多洛河谷
結果: 雙方都表現了剋制,最終並未爆發軍事沖突
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是中國與印度歷史上發生的第三次邊境沖突。該事件雖未造成直接的軍事沖突,但是兩國之間緊張的形勢已經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開戰的邊緣。
1962年及1967年中國與印度分別在邊境發生了兩場邊境軍事沖突,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雖然中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停火後中方卻從已經奪取的爭議地點撤出,使得印方實際控制了藏南地區。但是印度軍方在戰場的失利使得印度政府決定在中印附近實施了一項「防禦計劃」以鞏固印方於戰爭所佔有的領土范圍。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印度於邊界前沿的幾個支撐點軍隊已經完成部署,但是通向這些地方的交通網線仍沒有建成。1980年,英迪拉·甘地上任印度總理後,決定重新審議印度的安全局勢,1982年至1983年,英迪拉·甘地通過了一項旨在加快在印度實際控制線內部署軍隊的計劃,以繼續鞏固印度在此地的軍事控制。
自1962年後,印度就再未回到過在中印戰爭曾經失利的克節郎河(Namka chu),這條河位於塔格拉山脊(Thag la)與哈東山脊(Hathung la)兩山之中,呈東西走向。印度曾極盡全力想要控制住塔格拉山,這也是1962年10月中國向印度宣戰的原因之一。由於達旺北部沒有較好的防禦地形,所以印度政府決定如果與中國再次發生戰事的話,將會放棄城市及鄉村而全力的將戰事拖至色拉(Se La)東部。但是當1980年印度重新審視該國的安全形勢後,新德里的戰略家們決定在未來與中國的戰事中全力保衛達旺。
印度軍方明確的認為該的確唯一可行的防禦線就是哈東山脊。1983年,印度的情報機構派遣一個小隊前往克節郎河東北的的桑多洛河谷(Sumdorong Chu)牧區搜集情報,他們夏天進入冬天撤出,此後的兩年依然如此,但當印度情報人員1986年進入該地區時,卻發現中國軍隊已經在那裡構建了半永久性建築。
1986年2月,印方克里希納斯瓦米·桑搭吉上將被任命為印陸軍參謀長,他通過並計劃了一項被稱為「棋盤計劃」的軍事演習,該演習的目的旨在「演練如何將位於阿薩姆平原的印度軍隊快速部署到同中國接壤的實際控制線附近」。作為演習的一部分,印度使用米-26直升機將整整一個旅空運到了達旺附近的吉米塘(Zimithaung),隨後這只軍隊從塔格拉山口出發,一路行軍到達哈東山口。桑搭吉還調遣三個陸軍師前往旺敦地附近,另有五萬印軍被派往阿魯納恰爾邦(即中方聲稱擁有主權的藏南地區)。中國對此感到震驚,而後便立即將自己的軍隊派往邊境線上與印軍對峙,在蘇魯拉(Sulu La)等地,印中兩國軍人甚至面對面的對峙上了,不過雖然兩國邊境上氣氛十分緊張,但是都並未發生武裝沖突。
也許出於巧合,印度於1986年授予了中國一直聲稱擁有主權的阿魯納恰爾「邦」的地位,中方為此向印方提出抗議,而印度在達旺的軍事及政治行動被中方視為一種挑釁。1987年初,北京方面的聲音就如同1962年中印開戰前一樣,而隨著印度反對從達旺撤軍,西方的觀察家們開始對這邊即將發生的戰爭進行預測。
印度對於中方的行動並未退讓半步,反之則下達了一項名為「獵隼行動」的命令,在中印邊境從東到南部署重兵,並將裝甲部隊派遣到了錫金東北用以震懾中方。1987年4月,印度又向塔格拉山脊派遣了數量可觀的軍隊支援,並在桑多洛河谷地區建立起了能夠威脅中方軍隊前沿哨所的前端哨。這些行動都被北京視為威脅,似乎印度將要從防守轉為進攻,並通過武力獲取一個更大的「阿魯納恰爾邦」。
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長蒂瓦里在前往赴平壤參加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期間順帶停留於北京,印度外長向北京帶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個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繼續使邊境地帶的局勢惡化」。當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國大黨支持者的集會上說「有關中印邊界局勢的錯誤報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國蓄意傳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兩國之間製造誤解和緊張」。1988年12月,拉吉夫訪問中國,這是即20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訪問印度後第一次兩國之間的高層訪問。最終在1993年,兩國簽訂了一項「以確保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和平」的協議,這場邊境危機由此告終。
塞爾維亞國家小,可是關繫到自己的主權的時候他們不惜一戰啊,和整個北約對抗,雖然失敗了,但是至少努力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自己的國家領土啊,我們是不是也該必要的時候不要總是表示強烈抗議,譴責,是不是也該試一試這些年來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啊,是不是也該向世界發出我們中國的聲音「藏南和釣魚島,南海諸島是我們中國的,外國佔領者滾出去」!
㈤ 中印為什麼在邊境對峙不要復制的哦 有不要太復雜的 盡量在300字以內 謝謝
印度已經撤走了絕大部分士兵,希望緩和關系,但是,一個都不行。
最晚九月分,不撤走,就會挨揍。
㈥ 各位對中印邊境對峙有什麼看法
中國和印度不會爆發戰爭。
62年的時候,中國可以用的手段很少,只有打和不打兩種選擇,現在中國是五常之一,有世界第二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不用軍事手段,一樣可以讓印度很難受。
舉個例子,中國在巴基斯坦某港口部署神盾艦隊(或潛艇部隊),一下就把印度逼到死角和兩線作戰的狀態上了。
如果發生戰爭,中國一個國家,打2個印度不成問題。
空軍來說,印度300多架三代機,還保養不善。中國1300多架三代機。
中國神盾艦22艘,印度為3艘。等等。
印度是打不過,中國是不想打。
最希望打的就是日本和米國了,估計俄羅斯也非常喜歡,有可以買蘇30了。
拖得印度受不了了,自然就找解決的辦法了!
㈦ 對於中印對峙情況,中國何時能夠反擊,還是久拖不決
未來幾十年是中國追趕發達國家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了實現這一既定目標,中國不會被一些小事所干擾,中印爭端中,中國一直抱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態度息事寧人,一是給印度講明利害關系;二是增加軍事對峙力量進行強度威懾;三如前兩步無效,就採取冷處理,先放下不理,靜觀印方動態。會有以下兩種可能,一是印度本來就是無理取鬧,在對峙得不到任何利益時就會找台階自己撤離;另一種就是判斷失誤,認為中國好欺負而擴大佔領中國領土,挑起更大爭端,這樣我國政府就不會再忍讓而被迫進行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