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富春山居圖,為什麼叫無用師卷、剩山圖 我知道兩幅畫的來歷,只是不知道名字的來歷。
因為《富春山居圖》曾被火燒過,一分為二。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所以被後人命名為「剩山圖」,而後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所以被稱為「無用師卷」。
吳洪裕臨死之際,要燒《富春山居圖》和《千字文》,給自己殉葬。吳死後,家人先燒了《千字文》,次日再燒《富春山居圖》。就在國寶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忽然竄出來,愣是把畫搶救出來。
(1)剩山圖擴展閱讀:
《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制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
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扎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⑵ 富春山居圖為什麼是中國十大名畫之首
因為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制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2011年6月,前後兩段在台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里,流過淺灘、激流、高峰。
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一個東西,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裡,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
當時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幾歲,行於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就有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隱居於山林而忘於江湖。
(2)剩山圖擴展閱讀:
富春山居圖的創作背景
《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八十高齡才開始提筆繪寫富春江疊峰山巒四季變化的長卷大作。
黃公望與西方天才型畫者梵高不同,在七十歲前,他從未想當個畫家。正如所有宋元明清的中國文人,黃公望幼年書讀得好,一心只想參加科舉考試進府做官。四十歲之前,他追求的是身份地位,這位了不得的巨人曾一度被擺在難以想像的乏味官職,杭州官府專收田糧賦稅小官。
改變他人生境遇的不是任何大時代的文化潮流,而是被長官牽連下獄,牢坐了十年,罪名也不如蘇東坡令人同情,而是頗不高尚的貪腐之罪。五十歲黃公望出獄,轉身成了道士。
隱居民間長達三十多年。松花江畔一位後代才知曉的偉大畫家日日擺攤,干一個一點也不體面的職業,賣卜為生。
《富春山居圖》從完成的一刻,精通卜卦的黃公望已預言此畫未來命運將「巧取豪奪」。黃公望為完成此作,在富春江待了五至六年左右;八旬的黃公望業已領悟人生縱有回盪,但勿須執著;從起始至死亡終結,一段因緣罷了。
黃公望接近完圖時,將此畫贈與師弟,號「無用」,他則自稱「大痴」。師弟無用看透不了人生,急著想取歷史巨作。無用師弟一毛錢沒付取得了《富春山居圖》,死後他的後代將之變賣。
《富春山居圖》走入明代,名氣愈來愈大;歷經多位大畫家收藏,也從此開啟世界繪畫史上少見坎坷傳奇的收藏故事。
⑶ 什麼是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黃公望最富盛名的作品當屬《富春山居圖》,耗時整整4年才得以完成,可謂一件曠世之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明朝末年此畫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3)剩山圖擴展閱讀
畫作描繪了初秋時分,富春江兩岸的優美景色。畫中峰巒曠野、叢林村舍、飛泉茂林,令人目不暇接。筆墨蒼簡清潤,詳盡地表現了山、水、樹、石的靈氣和神韻。
此外,畫面層次豐富,畫中不同樹木的質感和空間對比都表現得極為充分,甚至連作為點綴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繪得生動嚴謹,比例恰好。
畫面僅用水墨渲染,但深淺濃淡的水墨在宣紙上轉化為無窮的「色彩」,使畫面具有自然而真實的空間感,給人以揮灑奔放、一氣呵成的深刻印象。
若明若暗的墨色,超越了隨類賦形的傳統觀念,自然地籠罩在景物之上,化為一種明媚的氛圍,令人產生親切之感,充分反映了元代山水畫以山川樹石為即興抒情的傾向。
另外,畫中還能看到干筆與濕筆的交錯運用,線條顯示出鬆散柔和的特質,復筆與改筆較多,將文人書法式用筆可以變化的程度發揮到極致,通過這種豐富的筆墨變化,既表現出山水充沛的內在生命力,又展示了畫者思靜意淡的平和與自由的心境。
⑷ 富春山居圖為什麼會一分為二
清朝初期,江南小城宜興一戶吳姓的官宦人家。家主吳洪裕病危了,氣如游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 因為太珍愛此卷了,所以囑家人准備把它付之一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卧內。」
這幅在吳府里已經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一閃,畫被點燃了!
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里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此畫起首一段已燒去,所倖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被後人命名為「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被後人稱為「無用師」卷。因為當年無用和尚曾與黃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畫曾一度被他所擁有。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
http://ke..com/view/68870.htm#3
⑸ 什麼是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富春山居圖後,他將《富春山居圖》燒焦的部分細心揭下,經重新接拼後,畫卷居然正好畫的是富春江起始的丘陵山巒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於是人們就把這幅縱0.318米,橫0.514米的小段部分稱作《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⑹ 富春山居圖:為什麼無用師卷和剩山圖不一樣寬
中間燒壞了,裁切出來的殘卷,一長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