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盧愛玲的喜結良緣
邂逅貝聿銘,良緣一線牽
在人的一生當中,一些重大的事件往往會有其必然性,但也帶有很多偶然性,很多時候職業與愛情都帶有這種傾向。
1935年8月13日,年僅17歲的貝聿銘搭乘美國遠洋班輪「柯立芝總統號」,開始了他的留學生涯,貝聿銘遵照父親貝祖詒的要求參加了牛津大學的考試,但他後來還是違抗了父親的意願,選擇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時至於選擇什麼職業,去學什麼專業,對於貝聿銘來說顯得有點模糊,但是,痴迷於美國電影的貝聿銘,已經被美國校園電影《大學幽默》所誘惑,美國在遙遠的世界另一邊向貝聿銘召喚。
1938年暑期,在美國留學的貝聿銘赴紐約度假。一天,他去中央火車站接一位華人聯誼會的成員,出人意料的是,當潮水般的人流從車廂中湧向站台的時候,貝聿銘看到朋友從火車里帶出一位貌若天仙的中國姑娘。一番寒暄之後,貝聿銘知道姑娘叫盧愛玲(後來她按照英文習慣改名為艾琳)①,盧愛玲也知道了貝聿銘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專業。更巧的是,盧愛玲父親盧寶賢1916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後來不斷發展,成為著名的工程師。
盧愛玲此行赴美,不是來旅遊觀光的,而是要去當時在出身高貴的中國婦女之間名噪一時的名校衛斯里學院(宋慶齡、宋美齡、冰心均是該校畢業生)上學。真是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久居校園,貝聿銘周圍大都是白皮膚,高鼻樑,藍眼睛的女子,早就有了審美疲勞的感覺,突然見到光彩照人的盧愛玲,頓時如沐田野清風,不由得雙眼發亮,被盧愛玲高貴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於是抱著博得美人芳心的想法,頗顯殷勤地提出要開車送盧愛玲去波士頓。很有個性的盧愛玲不願意搭乘陌生人的汽車,同時以自己已經買好了火車票為由,婉拒了貝聿銘的好意。後來,當貝聿銘得知她乘坐的火車因颶風在哈特福德耽擱時,便打電話逗她,並要求和她約會。
自從與盧愛玲有了一面之緣後,貝聿銘心裡便有點放不下了。衛斯理學院在波士頓西面,相距不遠,於是貝聿銘經常與盧愛玲約會。隨著兩人交往的深入,逐步確立了戀愛關系。這個時期,在美國歷練了幾年的貝聿銘已經具有很明確的求學目標和努力方向。賓州大學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築理論的教學方式使貝聿銘大失所望,經他觀察,感覺距麻省理工校園不到一英里的哈佛建築學院,在不滿古典裝飾藝術風格的學生眼中,已成為最前衛、最進步的學院。當其他學院仍掙扎著企圖擺脫巴黎藝術學院派時,哈佛已全心擁抱所謂新建築。
1940年,貝聿銘在麻省理工學院畢業,麻省理工學院提供他一份獎學金,但是當時歐戰爆發,愛默生院長要求他留在劍橋。貝聿銘接受老師的建議,並在史威工程公司(Stone&Webster)擔任繪圖工作,這家位於波士頓的工程公司,戰時承接的和約包括第一枚原子彈的製作。1941年12月7日,貝聿銘正開著他的雪佛萊車時,車上收音機傳來日軍襲擊珍珠港的消息。聽到美國將對日宣戰,讓貝聿銘那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這段時間,貝聿銘持續與盧愛玲約會,兩人還曾在暑假裡開車一同去過西部,到丹佛城外的科維拉多礦業找貝聿銘的弟弟貝聿昆。盡管兩人感情日深,但盧愛玲不願在四年學業未完之前結婚,於是貝聿銘只好等到1942年6月20日,也就是盧愛玲在衛斯理學院畢業典禮後的第5天,在紐約水上公寓,建築師威廉·勞倫斯·波斯姆萊的住宅(William Lawrence Bottomley)舉行婚禮,那是美國東北部最富麗的住宅區之一。證婚人是中國駐美國總領事詹姆斯·余。貝聿銘與盧愛玲通過4年多的熱戀,終於牽手結為伉儷,真正寫成了才子配佳人的愛情故事。
❷ 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者是﹖
貝聿銘,1999年蘇州市委、市政府邀請世界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
人物簡介:
蘇州博物館成立於1960年,館址太平天國忠王府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保存完整的一組太平天國歷史建築物。
1999年蘇州市委、市政府邀請世界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2006年10月6日,蘇州博物館新館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新館佔地面積約107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000餘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國忠王府,總建築面積達26500平方米,投資達3.39億元,是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建築特色
蘇州博物館新館其特色體現在: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合,空間處理獨特,建築材料考究和內部構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線引入到室內。
在建築的構造上,玻璃、鋼鐵結構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開放式鋼結構替代傳統建築的木構材料,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由幾何形態構成的坡頂,首先,屋頂之上立體幾何形體的玻璃天窗設計獨特。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築中老虎天窗的做法並進行改良,天窗開在了屋頂的中間部位,這樣屋頂的立體幾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個折角,呈現出三維造型效果,不僅解決了傳統建築在採光方面的實用性難題,更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建築的屋面造型樣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牆體周邊石材的運用,使建築的整體風格達成了統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傳統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經常維修,其堅固性、工藝性以及平整度都難以達到新館建築的要求。為了使材料和形式協調,採用深灰色花崗石取代傳統的灰瓦,這種被稱為「中國黑」的花崗石黑中帶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陽一照顏色變淺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鋪設於屋面之上,立體感很強。
❸ 盧愛玲的介紹
盧愛玲,祖籍東莞虎門,1919年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之家。
1942年6月20日,也就是盧愛玲在衛斯理學院畢業典禮後的第5天,在紐約水上公寓,建築師威廉·勞倫斯·波斯姆萊的住宅舉行婚禮,那是美國東北部最富麗的住宅區之一。證婚人是中國駐美國總領事詹姆斯·余。
貝聿銘與盧愛玲通過4年多的熱戀,終於牽手結為伉儷,真正寫成了才子配佳人的愛情故事。
(3)盧愛玲擴展閱讀
1942年7月,盧愛玲與貝聿銘度完簡短的蜜月,便重返坎布里奇。愛玲報名參加了哈佛研究生設計院的園林建築項目。一天晚上,在吃晚飯時,愛玲的一位教授催促貝聿銘報名去格羅皮厄斯親自教授的研究生設計室工作,在此之前貝聿銘一直沒有考慮過要進哈佛學習。
但是第二天上午,貝聿銘就離家去了哈德納特院長的辦公室,到那時,貝聿銘不得不把這個消息透露給愛默生院長。
在普林斯頓時,愛玲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取名「定中」。初為人母的勞累與重負,使愛玲放棄了在園林建築方面的學業;但是憑著她敏銳的目光和對人物個性的精明判斷,愛玲成了貝聿銘最親密的顧問,最得力的助手,最難得的知己。
❹ 盧愛玲的踏上故土
鄉情魂牽夢縈,終於踏上故土
對於海外遊子來說,大陸幾十年的閉關鎖國,已經讓他們頗感無奈。正當遊子們苦苦等待的時候,1971年4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問北京。盧愛玲與丈夫貝聿銘一同意識到,這是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信號。聽到消息後,盧愛玲發現丈夫異常興奮,他在工作室來回走動,激動萬分。他問在場的員工:「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這意味兩三年後你們就能去中國啦!」
果然不出所料,1972年2月,理查德·尼克松訪問中國。此後不久,美國建築師協會主席麥克斯·厄巴恩說他想去中國,當時很多人都笑了,感到不太可能。
麥克斯·厄巴恩主席還是向中國建築師協會主席發了一封信,當時厄巴恩根本不知道北京是否擁有這樣的機構。但1973年8月,厄巴恩竟然收到了中國政府熱情友好的邀請函。
1974年4月,盧愛玲與丈夫貝聿銘隨代表團一行從香港火車站登上「杜松子酒和奎寧水特快」來到邊境。英國衛兵給他們的護照打上「離境」(departure)的戳記。拿著護照,愛玲內心感慨萬分,面對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國,竟然成了「外籍入境」。代表團順著「去中國個手寫體路牌,穿過一道綠色出入口,走過一座橫跨在一條淺水河上的木質鐵路橋,來到了深圳邊境站。那裡站著身穿卡其布中山裝、帽子上綴著紅五角星的年輕衛兵,他們用綠茶和香煙招待美國客人。
因為是隨團出行,所有日程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盧愛玲與丈夫貝聿銘跟隨代表團,在翻譯和政府代表的陪同下,乘坐飛機或火車軟卧包廂走訪了十一個城市。夫妻倆離開故土近40年,這是第一次如此親密地與故土親近。每到一處人們都把美國客人當作要人接待,而且還都有建築師代表團迎接他們(有一次是凌晨3點)。主人照例用茶和香煙招待客人,還說上許多溢美之詞,然後帶客人去參觀當地的學校、幼兒園、住房項目、工廠和公社農場等。
晚上,代表團成員作為政府嘉賓住在為外國人專門准備的賓館中,而且安排在專門的餐廳單獨吃飯。當時,外國人在中國很少見,尤其是在北方地區更是稀奇。盧愛玲記得當時到深陽中心廣場散步,代表團一行不僅有白皮膚、黃頭發、高鼻樑、藍眼睛的白人,還有像羅伯特·麥迪遜那樣的黑人建築師。人們對他們十分好奇,像是遇到了外星人一樣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圍觀者。但是代表團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盧愛玲,當時國內在僵化的意識形態禁錮之下,人們已經習慣強制性的簡朴打扮,把個性的服飾當作不健康的資產階級思想。人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愛玲看,愛玲確實是高雅迷人,她穿著顏色柔和的老式旗袍,尤其是細心的女人們,她們看到愛玲的外表和舉止時真是目瞪口呆。每到一處,女人們都被愛玲所傾倒,投來的目光不僅僅欣賞,還有羨慕。
愛玲夫婦商量,為了確保代表團能有機會參觀到一般外賓所不能看到的歷史勝地,更多地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終於讓代表團走進了洛陽郊外已有1500年歷史的佛教石窟,在秦始皇陵墓外面發現的以面朝東的戰斗隊形埋葬的與真人一般規模的兵馬俑,讓隨行的美國建築師驚嘆。盧愛玲與貝聿銘對語言有良好的感悟力,兩人都能說好幾種中國方言。兩人多次糾正翻譯的失誤,她在大街上與群眾談笑風生,走進獃獃打量他們的人群,用傳統的中國方式和孩子們打招呼,與孩子們的父母握手。
為了見到分別幾十年的叔叔貝祖元,在上海參觀期間,貝聿銘與盧愛玲悄悄從代表團中溜出來,在錦江飯店終於和闊別數十年的叔叔貝祖元見了面。親情血脈在這一瞬間急切地流淌,叔侄倆含淚擁抱,久久不願分開。兩年前在這家飯店,尼克松總統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了《上海公報》,從此,中美之間展開了新的篇章。
❺ 貝律銘的簡介
貝聿銘(英語: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華裔美籍建築師,1983年普利策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裔,出生於中華民國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庄氏乃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於貝氏13歲時罹癌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蔣履福之女。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近期作品有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5)盧愛玲擴展閱讀: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聿銘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
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聿銘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著重於自然光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銀大廈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
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
❻ 貝聿銘夫人過世
去世百來年了,現在190歲。
貝聿銘配偶:
盧愛玲
盧愛玲祖籍東莞虎門,出生於名門望族之家。曾祖父盧賡揚又名五根,號禮屏,生於道光九年(1829年),是早期赴美華工,也是東莞早期在香港的富商和功蔭港島的慈善家。盧禮屏的啟蒙教育是師從族兄族侄,23歲那年跟隨本鎮南面村陳廷珏、陳高爵二人赴美國挖金,發跡後回鄉即赴港經商。
❼ 盧愛玲三個字拼音咋寫
lu ai ling
❽ 貝聿銘的妻子是誰
貝聿銘妻子:盧愛玲
盧愛玲祖籍東莞虎門,出生於名門望族之家。曾祖父盧賡揚又名五根,號禮屏,生於道光九年(1829年),是早期赴美華工,也是東莞早期在香港的富商和功蔭港島的慈善家。
❾ 貝律明簡介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於廣東廣州,祖籍江蘇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
貝聿銘於20世紀30年代赴美,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
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曾獲得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
(9)盧愛玲擴展閱讀:
貝聿銘建築藝術特點
光線特點:光是建築的色彩,「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光很重要。沒有了光的變幻,形態便失去了生氣,空間便顯得無力。」光是貝聿銘在開始一項建築時首先考慮的問題。
玻璃鋼材:由於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並且玻璃透明不至於遮擋減損原建築物的立面,不僅符合貝氏對陽光的追求,更能夠從視覺上以及空間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築群不會被削弱,並且使設計者的建築思想得到充分表現,加上光線和人的運動,整個空間被賦予了活力。
巧用混凝:貝氏注重於混凝土的研究,挖掘它的受力特徵與視覺表現力,在建築設計中將結構與裝飾融為一體,忠實於材料的質感表現力,從而將對混凝土的應用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幾何構造:貝聿銘在發展現代主義建築的幾何構成上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如果說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煉幾何性上做出了成績的話,那麼貝聿銘則在繼承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礎上豐富了幾何構成,從而為流於僵化的現代主義建築開拓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