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的地球》是怎麼拍成的高空攝影太空攝影
以前看過一個介紹
是說飛行穩定器的,大意就是只要把攝像機放在這個東西上面,就可以在直升機或者小型飛機上提供穩定的影像了,和現在DC防抖技術差不多吧~~
⑵ 是否確實沒有從太空拍攝的真實的地球圖片
1967年1月27日,三名美國宇航員走進阿波羅號飛船的指揮艙,進行了飛船發射前的最後一次預演,結果發生事故,三名宇航員窒息身亡。災難發生震驚了整個美國,之美國宇航局宣布,將這次任務命名為「阿波羅1號」,以表示對犧牲宇航員的敬意。根據事後的調查,造成這次意外的原因,是一條電纜的火花點燃了指揮艙的純氧環境。為此,美國宇航局推遲了所有發射計劃,對飛船從里到外進行了重新設計。
美國宇航局標志所有線路都加強了火災防護,易燃材料也被通通替換掉。布勞恩還重新設計了逃生艙,方便宇航員在緊急情況中快速逃離。在兩年之後,重新設計的飛船隨著火箭一起進行了測試、並順利完成了任務。至此,美國宇航局認為,是時候向月球出發了,但在這之前,必須先做一次登月預演。
土星5號火箭坐落在弗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此時早已經擠滿了人。在這里,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筆直的矗立在發射架上,布勞恩來到了發射控制中心,在一間用玻璃圍起來的小房間里,他帶上耳機,審視了高掛在他面前的幾個電視屏幕,又看了看控制台上的幾個刻度盤,馬上進入了倒計時。
發射指揮中心作為美國登月計劃中最重要的一步,全世界觀看發射現場直播的觀眾人數,達到了創記錄的六億人。 美國時間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氣勢雄偉的阿波羅11號飛船徐徐上升。此刻火箭發動機產生的推力,相當於北美洲全部河流發電總量的兩倍。經過了數十分鍾的飛行,飛船順利進入軌道,指揮中心中立刻響起了掌聲與歡呼聲。
控制中心美國總統尼克松在看完直播後,發表了一項公告,在公告中他寫到:阿波羅11號正在飛往月球,它載著三名宇航員,還載著地球上億萬人的希望和禱告。對地球上的人來說,踏上月球的這一步,將是一個無比激動人心的時刻。人類從來還沒有進行過這種史詩般的冒險。
執行這次飛行任務的三名宇航員,都曾經參與過之前的「雙子星計劃」。在他們之中,擔任總指揮的是尼爾·阿姆斯特朗。7月20日18點,飛船的登月艙降落在了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扶著登月艙的階梯,踏上了月球。說出了那句名言:「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⑶ 在外太空看到的景象是怎樣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說明兩個有關攝像機的概念:一是動態范圍,二是絕對靈敏度。
動態范圍是指在同一幅畫面中,可分辨細節的最亮部分與最暗部分的亮度之比。動態范圍的標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用倍數來表示,例如三星128倍之類;另一種是用分貝(DB)數表示,即20lgn(倍數)=DB數。例如,某寬動態攝像機的動態范圍是54DB,即10^2.7≈500倍。
動態范圍是一個硬指標,它是攝像機或照相機的CCD元件或CMOS元件的設計和製造水平決定的,所以它也是決定攝像設備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受動態范圍限制,攝像機會自動調整拍攝時的曝光參數,以便讓畫面中最亮的景物得以正確展現(如果亮區很小,攝像機也會按照畫面的平均亮度來計算曝光參數)。例如,宇航員用攝像機拍攝艙內景物,畫面中指向星空的舷窗就會顯得一團漆黑,因為攝像機必須按照艙內的照明條件來計算曝光參數;但如果把攝像機直接透過舷窗向外拍攝,就有可能拍攝到最亮的一些恆星——只要攝像機的CCD絕對靈敏度夠好。
絕對靈敏度也是CCD的一個硬指標,它是CCD本底雜訊決定的,即畫面中能從背景雜訊(這是CCD本身的性能決定的,它表現為暗背景不是平滑的黑色,而是由亮點、暗點及彩色點組成)中識別出來的被拍攝目標的最低亮度。對攝像機來說,這是決定它價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高靈敏度的攝像機一定是低雜訊的,但未必是寬動態范圍的。也就是說,它在能拍攝到星星的靈敏度下,稍微亮一些的目標(例如有微弱燈光照明的人臉)就會變成一團白光而失掉細節。所以在高靈敏度攝像機的畫面中,同樣不會同時出現星星、銀河和飛船艙內景物、月面景物。
總結一下,攝像機一般都有自動曝光控制功能,它會根據畫面亮度自動調節光圈快門增益等參數,以便讓整個畫面中表現最多的細節。在飛船艙內或被太陽照明的月球表面,攝像機必須壓低曝光參數以便正常記錄宇航員、飛船和周圍環境等畫面,這時恆星亮度就會遠遠低於它的顯示靈敏度而被抹掉。至於「燦爛的銀河」,那更是無法拍攝到的——即使在太空中拍攝銀河也需要專門的相機和長時間曝光。它根本與視頻攝像機無緣。
人眼的動態范圍比CCD大得多,但同樣不是無限的。你不妨回想一下坐飛機的經歷——機艙內安全帶警示燈的微光在舷窗玻璃上的反射都會掩蓋艙外星星的光芒。所以喜歡觀星的天文愛好者都知道,要看到暗星,看到銀河,必須去郊外絕對黑暗的環境——這不僅是為了躲開光污染,更要緊的是讓眼睛的視網膜中聚集更多的視紫紅質,以便使眼睛達到最高靈敏度。
宇航員在飛船上看太空也是一樣。如果他希望看到暗弱的恆星或銀河,他必須擦乾凈舷窗玻璃、關掉艙內燈光以便讓眼睛適應暗弱的光線,否則他看到的也只能是一些較亮的(亮於4~5星等的)恆星。
圖片:楊利偉拍攝的照片,畫面中地球佔了大部分。在這樣的曝光參數下,即使是最亮的天狼星也不可能拍攝到。
⑷ 科學家拍攝的太空照片,為何這么像天堂和地獄
1994年2月8日,美國世界新聞周刊刊登了一張照片,這張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於1993年12月26日,在這張照片上清楚地顯示出,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大片璀璨無比的城市,不少科學家認為這就是人們努力尋找的“天堂世界”。
據說,這張照片只是傳回了照片中的幾百分之一。美國航天局內部專家們一致認為,那片城市絕對是傳說中的天堂。它們解釋:“我們的科學經驗告訴我們,人體生命是不可能存在於一個冰冷的、沒有空氣的太空中”。而相信神存在的梅森博士更是激動地說:“我們發現的是上帝居住的地方”!
梅森博士認為,拍攝到神的世界決不是偶然的:“不會存在這么巧合的事情,哈勃望遠鏡像是被指引了一般,在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時間拍攝到了這組照片“,梅森博士顯得非常激動,”我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是我從未懷疑是有某種超脫我們想像的力量讓哈勃望遠鏡對准了這個特定的位置“。
⑸ 宇航員們拍攝的大多數太空照片,其背景都沒有星星,這是為什麼
很多宇航員在登陸月球之後,都會發回太空照片,以留作記錄,也供研究之用,在太空中,宇航員們發的照片,多為太空近景,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照片里是看不到星星,因為星星屬於遠景,與太空登錄拍的近景照片存在亮度反差,亮度差非常大的兩樣東西,是不能同時都拍清楚的,這是由相機的曝光值設置來決定的。
太陽光和地光強強交疊,形成極強的光照條件,在這種條件下,要想清楚地拍出月球的場景,只能用強光模式的照相機拍攝。但在這種模式下,相機只有減小曝光量,才能拍得出強光下的物體。所以,明暗程度相差過大的情況下,旁邊的物體就拍不到了。於是宇航員就只能拍到地球近景,卻拍不到星星了。
⑹ 外國的太空科幻電影是怎麼拍的那麼真實都是特效
那是需要豐富的特效技巧,和非常耐心的製作的,還得有豐富的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前瞻性。
美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科幻片《2010太空漫遊》,在今天看來就只是一部紀錄片而已,這就是科幻片最大的成功
反觀國內的科幻片,不說了,肝臟不好,醫生不讓生氣
⑺ 人類第一次在太空中拍攝是哪個星球的照片
第一張太空中拍攝的照片。這是1946年10月24日在太空中通過衛星拍攝的地球。
⑻ 用什麼可以拍攝到宇宙
因為宇宙就在我們頭頂的「天空」之外,所以,只要抬頭看、通過鏡子看、或者使用任何照相機、手機的拍照功能等設備「拍攝」得到的包含天空的影像,實際上都已經包含了「宇宙」。
天空外面就是宇宙。
⑼ 外太空紀錄片如何拍攝的
同樓上~很少是真實拍攝,那些星系什麼的,不是攝像機錄像機可以拍攝到的,都是電腦合成,還有太空望遠鏡(也是電腦計算繪制)出來的。
⑽ 求一張從太空拍攝地球的照片
從太空排地球的照片,那麼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照片呢的是有關地球。地球公轉或者是淄川的照片嗎?
還是就是宇宙星空的照片。
這樣這些照片非常漂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