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股吧 > 湖廣熟天下足

湖廣熟天下足

發布時間:2021-08-08 05:35:15

1. 「湖廣熟,天下足」包不包括廣東廣西

不包括廣東廣西。湖廣,在明清時代及其以後指湖南湖北。

明朝中後期,以今湖北、湖南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平原已經取代蘇常,成為全國商品糧的基地。

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地區進入大開發時期,湖盪洲灘被大面積圍墾為農田,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平提高,作物結構多樣化,農副產品商業化突出,城市網路形成,市場體系發育,經濟總體水平提高,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1)湖廣熟天下足擴展閱讀:

湖廣自古有魚米之鄉的說法,清乾隆時還有過「湖南熟,天下足」的說法。當時包括長沙在內的整個湘北地區已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地。

宋元時期湖南的糧食生產雖有很大發展,但全國糧食產銷中心仍在江浙一帶,民間流傳有「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

到明清時期江浙農村轉種棉花,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江浙糧食已不能自給,需從湖廣一帶輸入,「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遂演變為「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湖南地區的糧食產量有很大的增長。

2. 歷來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是在哪裡

《古謠諺·湖廣諺》記載:「湖廣熟,天下足「。湖南、湖北兩省盛產稻米,兩湖豐收,則天下糧足。

3. 為什麼由蘇湖熟天下足變成湖廣熟天下足

宋代民諺稱「蘇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後期則稱「湖廣熟天下足」,民諺的變化實際上折射了江浙經濟結構的變動。江浙地區是宋代的產糧大區,故民諺稱「蘇湖熟天下足」;到了明代中後期,這一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減少,經濟類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明代主要的產糧區轉移至湖廣地區,民諺改稱「湖廣熟天下足」。其中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江浙地區經濟結構的變動

4. 明清時「湖廣熟天下足」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宋元以前,湖廣(今湖南與湖北)大部地區處於人口相對稀少的狀態,特別是湖區更是如此。自明代開始,眾多的各地流移客戶始向湖廣流動,這里成為全國流民集結的中心之一。成化年間,僅荊襄山區一次招撫出流民即達一百五十餘萬。人口的急劇增加,一方面增加了農業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對耕地的需求,洞庭湖的圍墾運動遂進入急劇膨脹階段。
據史料記載,有明276年中,共築堤33處,建垸134座,大部分坐落在北部的華容、安鄉、和南部的常德、漢壽、益陽、湘陰等地,其中60%以上修建於明中期以後。隨著沮洳水鄉變為肥沃農田,湖廣地區開始在全國的米糧市場中奠立起不可忽視的地位,正是在明代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取代了宋代的「蘇常熟,天下足」。這時的江南在每年通過大運河向北京的帝國朝廷貢獻四百萬石漕米之後,不僅不能像宋代那樣「熟天下」,甚至連自己也養活不了了,由於「地阻人稠」,反而「半仰食江、楚、廬、安之粟」。
到了清代,在「務使野無曠土」思想主導下,實行了鼓勵墾荒的政策,康熙年間,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開發垸田:「賞助米糧人工之費六萬兩」,並且對新增垸田「免其升科」,遂令湖區垸田進入全盛時期。經過康、雍、乾三朝的持續圍墾,長沙、岳州、常德等府,「堤垸多者五六十,少者三四十,每垸大者六七十里,小者亦二三十里」,環繞洞庭湖周圍的垸田多達五百餘區,已是「濱湖之地,盡皆築垸為田,湖面已非昔比」。
這一時期,隨著人口日益增多以及糧田為收益更高的經濟作物種植被擠占,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一帶,比之過去已經更加仰賴湖廣的米糧供應。康熙三十八年六月皇帝諭雲:「江浙百姓,全賴湖廣米粟」;雍正帝亦曰:「楚本產米之鄉,素為東南所仰給。」如果湖廣米糧因故未到下江,則江浙糧食市場即刻感到緊張,價格上揚。
此時解決米糧問題,無論官方撥運、委員采買等皆以湖廣為主要米穀貨源地份。康熙皇帝南巡江浙,詢問地方米貴的原因,「百姓咸謂數年來湖廣米不至,以至價值騰貴」,而康熙皇帝派到江南的親信李煦在1712年農歷八月八日給皇帝的奏摺中也說:「蘇州、揚州,因湖廣客米到得甚多,所以米價仍賤。」 作為當時東南最大的米糧市場蘇州,「湖廣米日至者不可勝數」。這時的洞庭湖垸田已經成為整個大清帝國舉足輕重的產糧區,「澤國皆成沃壤,因地之宜,順物之性,阜國裕民」。 咸豐年間的南巡撫駱秉章講到湖南產米區域時,更是直接指出濱湖之垸田農業區為省內生產米糧的主要基地。鄰近洞庭湖區的漢口因此也成為當時全國著名的三大米市之一,兩湖產糧州縣及都運集於此,並從這里經由水路交通,銷往全國各地。
成為「天下糧倉」並不是無代價的。「自康熙年間許民各就灘荒築圍墾田,數十年來,凡稍高之地,無不築圍成田。湖濱堤垸如鱗,彌望無際,已有與水爭地之勢。」不少圍垸已是直接圍墾湖、河水面而成的。首先在湖河水面中人為地製造淤積,然後圍築成垸。在湖南,「廢水利而圖田功」的形式應有盡有,水道的湮塞、湖泊的萎縮以及陂塘的填墾,導致了無路通泄、無湖消納、無水灌溉現象的出現,引起了頻繁的水患。康熙一朝歷時61年,湖北竟發生洪澇災害50次,累計受災縣分達到283個。雍正朝只有短短13年,湖北雖只發生9次洪災,受災縣分居然達到78個。在有識之士的建議下,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廷下令「沿湖荒地未經圈築者,即行嚴禁,不許再行墾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弘歷又在硃批里表示,「洞庭一湖,為川黔粵楚眾流之總匯,必使湖面廣闊,方足以容納百川,永無潰溢」。
只不過,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執行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自康熙末期以來,「生齒甚繁,田土未增」已成為清廷統治者經常憂心忡忡的議題。在清朝初年,湖廣還是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的地區,康熙二十四年,湖北、湖南的人口密度分別只有每平方千米9.76人與5.44人,遠遜全國平均的21.92人。到了乾隆十四年,湘鄂兩省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約40人)第一次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每平方千米33.15人),而兩省之中人口增長最快的,正是洞庭湖區,其中的安鄉縣人口在1722年到1816年間竟增加25倍。這就出現了「或有言開墾者,不知內地實無閑處」的困境。雍正二年(1724年),全國在冊賦地為7.23億畝,經過近百年開發,到了嘉慶十七年時也只達到7.91億畝,僅增長9%。由於「郡無不墾之土」,「而農民蕃衍,多苦田有未足」,河湖海灘自然成為圍墾的主要目標,其勢不得不為,又豈是朝廷的嚴刑峻法所能阻遏的呢。
結果,「愚民惟利是圖,或因准其存留輒復私行加築」,而地方官為了繼續獲得那些未報墾的私圍垸田稅收,同樣百般推延和隱瞞。因此清政府的禁令始終收效甚微,圍墾風潮愈演愈烈。自乾隆至咸豐時期,漢川縣堤垸由44加到300餘處,益陽縣也由109處增加到137處。 咸、同年間,荊江大堤潰決,形成藕池、松滋、調弦、虎渡等荊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從此,泥沙源源不斷地從四口入湖,使湖區淤積速度明顯加快,以致「洲渚日高,湖底日淺」。而湖區西北部的水下三角洲因迅速淤積,至光緒初年,竟淤成高洲,名曰:「南洲(即今南縣)」。此時的清廷乾脆宣布,「已淤洲地, 勢不能以人力強為疏浚復還為湖,流寓民人,亦斷難驅逐資遣致令失所」,竟決定劃疆定界,招民圍墾。到了清末,湖南當局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更是開始正式以發售「墾照」的形式,在洞庭湖招民納資承墾,使圍湖造田合理、合法化。
於是乎,清後期至民國初的洞庭湖,恰如1932年編撰的《湖南地理志》所述:「湖身漸淤漸狹,田垸更推更廣。昔之渺渺洞庭,今以南阡北陌,一望皆田。」在1825年仍廣達6000平方公裡面積的洞庭湖,到1896年已經減少到5400平方公里,1932年只剩下4700平方公里,1949年時更是僅餘4350平方公里,已經遠遠落後於在1953年時仍然保有5053平方公裡面積的鄱陽湖,將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寶座拱手相讓,距離范仲淹筆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勝景也越來越遠了~

5. 湖廣熟,天下足的意思

用這句誇張手法的話來形容湖廣的糧食大省的地位。

到了明朝中後期,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並且此後再也沒有改變。顯然,以今湖北、湖南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平原已經取代蘇常,成為全國商品糧的基地。

早在南宋時期,長江中下游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出現許多垸田。明清時期,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地區進入大開發時期,湖盪洲灘被大面積圍墾為農田,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平提高,作物結構多樣化,農副產品商業化突出,城市網路形成,市場體系發育,經濟總體水平提高,以致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湖南、湖北兩省盛產稻米,兩湖豐收,則天下糧足。《古謠諺·湖廣諺》:「諺曰『湖廣熟,天下足』,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

(5)湖廣熟天下足擴展閱讀

要確保實現商品糧生產的優質化、安全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大型優勢商品糧基地的區域布局需要依據以下原則。

(1)區位優勢原則。糧食生產不僅要受自然資源氣候條件與地理區位的制約, 而且還受到社會經濟實力、科技發展水平、市場發育情況、物流設施基礎與生產者組織化程度及經營管理機制的影響。因此, 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快優勢地區商品糧基地布局建設, 以形成商品糧生產帶的綜合比較優勢。

( 2) 地區協同原則。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 保護和提高其糧食生產能力, 是實現全國糧食安全的基礎。優勢商品糧基地建設的核心主體是中部糧食主產區, 但如果只要求中部地區抓商品糧生產, 中部糧食安全的擔子太過沉重。

要確保遭遇特大自然災害等非常時期國家的糧食安全, 商品糧基地的發展必須堅持地區協同的原則, 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區域性糧食主產區, 也要分擔部分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或責任, 保持一定的糧食生產能力。

( 3) 產業開發原則。建設優勢商品糧生產基地,實行專業化生產, 推進商品糧基地產業升級, 提高糧食產業的比較效益和整體競爭力。糧食主產區要立足糧食優勢, 發展區域經濟, 促進農民增加收入,並按照市場需求, 把糧食產業做大做強。

( 4) 質量安全原則。要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 按照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 在優勢商品糧基地全面推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和標准化管理, 以確保優勢商品糧基地商品糧的質量安全。

( 5) 持續發展原則。當前糧食生產技術增產邊際效應趨減, 糧食產量增長趨緩。2003年全球穀物產量低於消費量高達9300 萬 t, 全球穀物儲備已降到30 年來的最低水平。我國糧食生產所依賴的耕地和水資源短缺, 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自然災害與農作物病蟲害頻繁發生。

因此, 必須處理好糧食生產、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實現生物災害防治與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營養的糧食生產目標的統一, 切實加強和提高優勢商品糧基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促進我國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6. 湖廣熟,天下足

湖廣熟天下足」的由來

明朝「楚中穀米之利散給天下幾遍」,當時包括長沙在內的整個湘北地區已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地,而明代長沙城,既是轄12縣州的長沙府府治,又是長沙。善化兩縣的縣治,人口密集,商業繁榮,米業產銷兩旺,實際已是遠近聞名的大米市了。據截,明宣德(1426-1435)年間,蘇州、松州一帶發生災荒,江浙等地商人的船隻便「數百艘一時俱集」,坐莊長沙,收購大米,再販至蘇、松等地。而明政府每年亦需大量從長沙外調糧食出省,湘江河上再現「巨艦潛米,一載萬石」的場面。明代湖南糧食外運數量相當大,如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復支運法,乃令江西、湖廣、浙江民運糧二百二十萬石於淮安倉」。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定全國運京師糧共400萬石,其中湖廣、江西等地「南糧」324萬多石,占絕大部分。到明代後期長江下游的糧食多依靠湖廣等地供應,如安徽的徽州糧食「大半取於江西、湖廣稻以足食用也」。明代李釜源在他所編纂的《地圖綜要》中寫道:「楚故澤國,耕稔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吳楚多仰給焉。諺日『湖廣熟,天下足』,言其土地廣闊,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

長沙米市的興旺,是建立在當時長沙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基礎上的。這種發展經歷了從農田荒廢到復耕中興的過程。洪武元年(公元1386年)明政府詔令「許民墾辟為己業,克謠役三年」;宣宗時更規定「墾荒田永不起科」。然而,明初的長沙因元末戰亂,田園荒蕪,百姓亡散,農業勞動力極其缺乏。長沙官吏在洪武初積極而認真地執行中央政策,招撫流亡,並允許移民『』插標佔地」,很快鄰省江西等地人口大批湧入湖南,「插標為界,開墾落業』,今長沙左家城、伍家嶺、傅家洲等大批地名皆由此得名。據載,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長沙人口已達50.913萬人,此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國都南京的人口也不過20萬人。農業勞動力的激增,使長沙大量荒廢的農田被復墾,一些灘塗荒地也被充分利用起來。

同時,長沙地方官吏也極其重視農田水利建設,而農業生產科學技術也得到大力推廣。萬曆(1573-1619)年間善化知縣唐源修築龜塘,泰延20餘里,蔭田數千畝;隨後知縣胡蜂又開築塞塔、蓉塘。東戎塔、谷塘等。成化(1465-1487)年間,寧鄉縣民謝宗璽等還捐資修築大陽壩,可灌田萬頃。尤其值得稱頌的是政府大力倡導優質稻的種植,不僅宋代引進的越南『它城稻」得到全面推廣,而且出現「象牙占」、「藍田占」、「百日佔」等改良新品種,使長沙的糧食單產大大提高。據明嘉靖《長沙府志》載,長沙糧食可「畝產三石(一石約合75公斤)。

糧食產量的增加,農業經濟的大發展,又極大地推動了糧食生產的商品化和商貿的發展。為適應長沙糧食商貿的發展,明代嘉靖至萬曆中,長沙兩度展開了規模壯觀的「開河通商」工程。嘉靖(1522-1566)年間,長沙府推官翟台主持疏浚了湘江的西湖橋段,辟成港口,後人尊稱「翟公套」。萬曆(1573-1619)年間,善化知縣唐源又倡議疏浚南湖港,盡管工程未及全竣,但直到清代南湖港仍是船舶屯集的重要港區。唐源在促進長沙農業經濟繁榮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一套「通商」思想,頗值一提。他所主張的「聚四方之財,供一方之利」的經濟思想,對於發展今天的長沙經濟仍有借鑒意義。

7. 歷史上,到底是「蘇湖熟天下足」,還是「湖廣熟天下足」

這兩句話都是對的,只不過是出現的時間不一樣而已。因此才會造成大家的錯覺,覺得這兩句話有沖突。要知道豐收不僅要看雨水,還要看土壤。但是沒有一個地方的天氣會年年好,也沒有一個地方的土壤會一直肥沃下去的。這兩個地方曾都是非常富饒的。咱們先說說「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話。它出現的是在宋朝,在當時的民間經被說起。它的意思也很簡單。

所以,「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演變為「湖廣熟,天下足」。只是有個前後時間的問題,這兩句話並沒有矛盾。

8. 「湖廣熟,天下足」是什麼意思

1、這句話的意思是:湖南 、 湖北 兩省盛產稻米,兩湖豐收,則天下糧足。

2、讀音:[ hú guǎng shú,tiān xià zú ]

3、出處:明代·李釜源撰《地圖綜要》內卷:「楚故澤國,耕稔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吳越多仰給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

4、【詳細解釋】到了明朝中後期,才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並且至今也沒有改變。湖廣地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能比。」

5、用這種誇張的手法來形容湖廣兩省是糧食大省的重要地位。像這種誇張的手法來形容某個地方或者事物還有:

①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意思】桂林的山水全天下第一,陽朔的山水則為桂林之冠

②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意思】蘇州園林和杭州西湖名滿下,風光秀麗,生活富庶,自古就被稱為人間天堂。

③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

【意思】上世紀50年代開發北大荒時流傳的民謠,描述北大荒自然物產的豐富。

④自古華山一條道。

【意思】自古以來華山登頂的路只有一條,言其險峻,也用來比喻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9. 湖廣熟天下足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洞庭湖地區農業經濟

  1. 意思是湖廣地區糧食豐收,則天下糧足。

  2. 歷史上洞庭湖地區農業經濟發達,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10. 湖廣熟天下足中的湖廣指哪裡

湖廣,指兩湖兩廣,也就是現在的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省區。
湖廣一帶,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農業時代,是中國重要的產糧區,只要湖廣農業生產,不出現大的問題,國家稅收,糧食供給就不成問題。
此外,湖廣農業經濟發達,舊時卻不是中國,主要的政治中心。故而歷次戰亂,受到的波及損失,相對較小,客觀上也促進了經濟生活的穩定。

閱讀全文

與湖廣熟天下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姜慧恩演的片 瀏覽:924
最新帶撓腳心的電影 瀏覽:117
劉智苑健身是什麼電影 瀏覽:294
韓國恐怖電影失蹤免費觀看 瀏覽:899
韓劇電影免費看倫理 瀏覽:373
韓國最好看的三極推薦 瀏覽:503
兩個男人一起做鴨子的電影 瀏覽:745
國產恐怖片反派帶著面具拿著菜刀 瀏覽:522
可可托海 電影 瀏覽:472
池恩瑞的作品 瀏覽:18
巨貓電影 瀏覽:178
吃人奶 片段 瀏覽:168
啄木鳥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298
江湖左手誰演的 瀏覽:670
部隊題材電影軍人可以去影院免費看嗎 瀏覽:564
章子怡 床戲 瀏覽:718
結婚過的男女電影 瀏覽:163
床戲影視 瀏覽:182
想看片卻找不到網站 瀏覽:724
國語電影免費在線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