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朱英國的主要研究領域及興趣
朱英國自196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留校至今,一直在科研、教學第一線奮斗。二十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究雜交水稻,並為湖北省水稻三系協作組組長;利用華南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合作育成紅蓮型水稻三系及紅蓮型雜交稻,80年代中期利用農家品種馬尾粘中發現的敗育株與協青早選雜交合作育成馬協不育系和馬協型雜交稻,紅蓮型和馬協型雜交稻米質優、抗性好、產量高,已累計推廣近1億畝,產生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1980年開始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主持選育出粳型和秈型光敏核不育系6個並先後通過國家和省級鑒定。近40年來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轉基因專項、國家和省級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重點項目多項,在雄性不育與育性恢復、雜種優勢的基礎理論以及優質高產雜交稻產業化等方面成績突出,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合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與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學》等專著四部。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和湖北省科學大會獎、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一等、二等獎、中國高校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和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和湖北省勞動模範,為我國雜交水稻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以及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
『貳』 為什麼兩院院士沒有時間來百度
武漢大學的兩院院士迄今已經有20人。
兩院院士是全國評選,目前全國的兩院院士只有1000多人。武漢大學佔了50分之1,和全國所有院校相比應該是不錯的了。
兩院院士簡介:
「兩院院士」是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
2015年1月1日,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年輕化、取消部門遴選、處級以上幹部不得成為候選人等規定是此次增選的變化亮點。
武漢大學兩院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
查全性 楊弘遠 卓仁禧 李德仁 鄧子新 張俐娜 龔健雅 舒紅兵
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鑒衡 張蔚榛 李德仁 寧津生 劉經南 張祖勛 茆 智 朱英國 李建成 李曉紅
『叄』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什麼演變歷史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武漢大學建校之初設立的培養博物學人才的格致學部,1922年成立生物學系,1978年成立病毒學系,1992年生物學系、病毒學系和生物工程中心合並成立生命科學學院。
經過歷代師生員工的努力,特別是一批學術造詣深、治學嚴謹、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學家,如湯佩松、何定傑、鍾心煊、張挺、高尚蔭、孫祥鍾、余先覺、吳熙載、楊弘遠、田波、朱英國、舒紅兵等在此辛勤耕耘,使學院成為學科門類齊全,綜合實力較強,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研究型學院。長期以來,學院形成了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優良院風和學風。
『肆』 是誰發明了雜交水稻
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
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就是雜交水稻。一般雜交水稻僅指由兩個遺傳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後形成的第一代雜交種。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為遺傳工具。
研究歷史
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伍』 最近一年有哪些真正的國家脊樑去世了
政治家錢其琛、外交家厲聲教、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國學家饒宗頤、語言學家周有光、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數學家吳文俊、天文學家南仁東、經濟學家蕭灼基、文化學者馮其庸、86版《西遊記》總導演楊潔、古典文學專家霍松林、詩人餘光中、香港武俠小說家黃易、語言學家李佩、新中國首位女副外長王海容、中國金屬物理學科奠基人柯俊、遺傳學家和水稻生物學家朱英國、熱能動力工程學家陳學俊、激光物理專家高伯龍、電子信息工程專家童志鵬、自動控制技術專家屠善澄、岩土工程專家劉寶琛、無機化學家申泮文、古典詩詞研究學者王步高、文藝理論家錢谷融、翻譯家高莽、語言學家呂必松、詩人屠岸、小說《紅岩》作者之一楊益言、西方哲學史家楊祖陶、電影理論家周傳基、漫畫《老夫子》作者王家禧、新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魯冠球、考古學家張忠培、歷史學家林甘泉、植物學家鍾揚、相聲表演藝術家唐傑忠等。
『陸』 什麼叫配股價較高的股票
公司當時配股的時候,股票價格較高,配股的價格相應也可以高的。但是現在股票價格跌下來了,甚至比當時配股的價格跌了一半多,這些股票就是。
『柒』 朱英國的個人經歷
1939年,朱英國生於大別山區羅田縣。在貧困中長大,目睹了大量關於土地和糧食的悲喜劇。
1959年,朱英國考上了武漢大學生物系;
1972年,朱英國開始進行水稻雄性不育和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因海南島,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種一季水稻,可以大大加快水稻育種科研速度,於是,春夏之際,朱英國和他的隊伍留在湖北沔陽協作攻關,秋風一起,他們就奔赴廣西南寧。寒冬來臨,又轉戰海南島。直到次年4月,才揣著希望的種子返回湖北。開始了「水稻候鳥」的生活。
1972年起,他和武大生科院其它人員利用海南紅芒野生稻與常規稻雜交選育的秈稻配子體雄性不育系類型——紅蓮型,這項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5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協作組,朱英國被任命為組長。
1984年,經過大海撈針,農家品種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被他和助手發現。經過3年繁復的雜交試驗,馬尾粘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終於成功培育出來了——馬協A。馬協型雜交稻的突出特點是米質優,以後,朱英國為首的研究組先後培育除馬協型不育系3個。
2002年,和他的團隊選育出紅蓮優6號,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以後又培育了紅蓮優6、珞優8號等;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7年,獲得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00萬獎金);把其中80萬元將用於科研,20萬元將開設一個水稻科研基金,發展水稻科研事業,獎勵人才。
2008年,9月榮獲「袁隆平農業科技獎」;12月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影響湖北30人」。
『捌』 湖北首富閆志是哪裡人
到時候請帶上我 我還就不信咧個邪噠 今天必須升9級 我馬上就是大大了
『玖』 "農田院士"朱英國什麼時候去世的
2017年8月9日凌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8月13日,朱英國遺體告別儀式在武昌舉行,武漢大學師生代表,朱英國的親屬、生前友好等500多人前往送別。
『拾』 朱英國的代表性論文
1. Hu J, Wang K, Huang W, Liu G, Gao Y, Wang J, Huang Q, Ji Y, Qin X, Wan L, Zhu R, Li S, Yang D, Zhu Y. The Ric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RF5 Restores Fertility in Hong-Lian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s via a Complex with the Glycine-Rich Protein GRP162. Plant Cell. 2012 Jan 13. [Epub ahead of print]
2. Huang W, Hu J, Yu C, Huang Q, Wan L, Wang L, Qin X, Ji Y, Zhu R, Li S, Zhu Y. Two non-allelic nuclear genes restore fertility in a gametophytic pattern and enhance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in the hybrid rice plant. Theor Appl Genet. 2011 Dec 4. [Epub ahead of print]
3. He Y, Ning T, Xie T, Qiu Q, Zhang L, Sun Y, Jiang D, Fu K, Yin F, Zhang W, Shen L, Wang H, Li J, Lin Q, Sun Y, Li H, Zhu Y, Yang D. Large-scale proction of functional human serum albumin from transgenic rice seed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1 Nov 22;108(47):19078-83.
4. Wang W, Liu Z, Guo Z, Song G, Cheng Q, Jiang D, Zhu Y, Yang D.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s profiling of photoperiod-sensitive male sterile rice Nongken 58S ring the male sterility transition between short-day and long-day. BMC Genomics. 2011 Sep 25;12:462.
5. Tan Y, Li S, Xie H, Duan S, Wang T, Zhu Y. Genet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 reveals a cooper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nd fertility restoration-related genes in Oryza species. Theor Appl Genet. 2011 Jan;122(1):9-19.
6. Peng X, Wang K, Hu C, Zhu Y, Wang T, Yang J, Tong J, Li S, Zhu Y. The mitochondrial gene orfH79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impairing both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and root growth in CMS-Honglian rice. BMC Plant Biol. 2010 Jun 24;10:125.
7. Hu C, Sun Q, Peng X, Huang Q, Wang M, Li S, Zhu Y.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populations in HL-CMS systems of rice under H2O2 stress. Protoplasma. 2010 May;241(1-4):91-8.
8. Wang K, Gao Y, Peng X, Yang G, Gao F, Li S, Zhu Y. Using FAM labeled DNA oligos to do RNA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Mol Biol Rep. 2010 Jul;37(6):2871-5.
9. Sun Q, Hu C, Hu J, Li S, Zhu Y.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 CMS-related changes in Honglian CMS rice anther. Protein J. 2009 Oct;28(7-8):341-8.
10. Li H, Yang J, Wang Y, Chen Z, Tu S, Feng L, Zhu Y, Li Y. Expression of a novel OSPGYRP (rice proline-, glycine- and tyrosine-rich protein) gene, which is involved in vesicle trafficking, enhanced cold tolerance in E. coli. Biotechnol Lett. 2009 Jun;31(6):905-10.
11. Peng X, Li F, Li S, Zhu Y. Expression of a mitochondrial gene orfH79 from the CMS-HongLian rice inhibits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growth and causes excessive ROS accumulation and decrease in ATP. Biotechnol Lett. 2009 Mar;31(3):409-14.
12. Luo J, Ning T, Sun Y, Zhu J, Zhu Y, Lin Q, Yang D. Proteomic analysis of rice endosperm cells in response to expression of hGM-CSF. J Proteome Res. 2009 Feb;8(2):829-37.
13. Li S, Tan Y, Wang K, Wan C, Zhu Y. Gametophytically alloplasmic CMS line of rice (Oryza sativa L.) with variant orfH79 haplotype corresponds to specific fertility restorer. Theor Appl Genet. 2008 Nov;117(8):1389-97.
14. Xie T, Qiu Q, Zhang W, Ning T, Yang W, Zheng C, Wang C, Zhu Y, Yang D. A biologically active rhIGF-1 fusion accumulated in transgenic rice seeds can rece blood glucose in diabetic mice via oral delivery. Peptides. 2008 Nov;29(11):1862-70.
15. Ning T, Xie T, Qiu Q, Yang W, Zhou S, Zhou L, Zheng C, Zhu Y, Yang 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expressed in rice endosperm can increase leukocytes in mice. Biotechnol Lett. 2008 Sep;30(9):1679-86.
16. Zhang H, Li S, Yi P, Wan C, Chen Z, Zhu Y. A Honglian CMS line of rice displays aberrant F0 of F0F1-ATPase. Plant Cell Rep. 2007 Jul;26(7):1065-71.
17. Duan S, Lu B, Li Z, Tong J, Kong J, Yao W, Li S, Zhu Y.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AA-genome Oryza species (Poaceae) based on chloroplast,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DNA sequences. Biochem Genet. 2007 Feb;45(1-2):113-29.
18. Wan C, Li S, Wen L, Kong J, Wang K, Zhu Y. Damage of oxidative stress on mitochondria ring microspores development in Honglian CMS line of rice. Plant Cell Rep. 2007 Mar;26(3):373-82.
19. Chen Z, Zhang J, Kong J, Li S, Fu Y, Li S, Zhang H, Li Y, Zhu Y. Diversity of endogenous small non-coding RNAs in Oryza sativa. Genetica. 2006 Sep-Nov;128(1-3):21-31.
20. Yang G, Xing Y, Li S, Ding J, Yue B, Deng K, Li Y, Zhu Y.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developmental behavior of tiller number and plant heigh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 rice (Oryza sativa L.). Hereditas. 2006 Dec;143(2006):236-45.
21. Li S, Yang G, Li S, Li Y, Chen Z, Zhu Y. Distribution of fertility-restorer genes for wild-abortive and Honglian CMS lines of rice in the AA genome species of genus Oryza. Ann Bot. 2005 Sep;96(3):461-6.
22. Chen X, Yu T, Xiong J, Zhang Y, Hua Y, Li Y, Zhu Y.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rice phosphoribulokinase gene that is regulated by environmental stresses. Mol Biol Rep. 2004 Dec;31(4):249-55.
23. Ren F, Lu BR, Li S, Huang J, Zhu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AA-genome Oryza species using RAPD and SSR markers. Theor Appl Genet. 2003 Dec;108(1):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