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明為什麼要 掛青
舊時,一般都在清明節到祖墳前掛墳飄(掛青),燒紙放炮。有些還攜帶酒餚,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飲酒「踏青」,講述先人業績。有些合族聚一處做清明會,集體祭祖,共進一餐。建國後,城鄉人民仍有在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習俗。機關、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去烈士墓前植樹,敬獻花圈,並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Ⅱ 掛青是什麼葯
——用彩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俗話說,「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是否有「掛青」,成了一個家庭是否後繼有人,是否興旺發達,是否父慈子孝的標志。「掛青」這個傳統實際上給後人提出了一個要求,每年清明,一定要到親人的墳墓旁邊看看。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墳墓很容易損毀,有沒有狐兔在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親臨察看,給墳墓添土除草,同時供上祭品,燒些紙錢,或者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達對死者的懷念。
Ⅲ 求教:到底是「掛親」還是「掛青」
掛青,因為外出踏青就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古人把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一到春回大地,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既陶冶情操,又促進身心的健康。所以,上墳掃墓自然稱為「掛青」。
按理來說「掛青」比較正確,不過「掛親」也有緬懷親人的意思,也不算錯吧。
Ⅳ 清明節掛青是怎麼回事
掛青是清明節活動之一,"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一座墳頭清明是否掛青,成了一個家族是否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父慈子孝的標志。一個墳頭上"掛青"越多,說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湘西南等地,用白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稱掛青,俗稱掛紙。也有稱"掛清"的,還有解釋為"掛(宗)親"的。
來歷:
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 清明節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Ⅳ 掛青作文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 清明節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Ⅵ 清明為什麼要掛青
清明 (簡介)
舊時,一般都在清明節到祖墳前掛墳飄(掛青),燒紙放炮。有些還攜帶酒餚,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飲酒「踏青」,講述先人業績。有些合族聚一處做清明會,集體祭祖,共進一餐。建國後,城鄉人民仍有在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習俗。機關、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去烈士墓前植樹,敬獻花圈,並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來歷
三月十三(或三月三)是羅甸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此節到來前兩天,家家止山採摘染飯花、紫葉和嫩楓香葉,礁舂茸加熱水。置桶浸泡數小時 ,同時將蘇木、染飯花、紫葉加工煮熟,濾去其渣,使用其水各泡糯米,節日上午,將蒸成黑、黃、紫、紅、白,即成五色糯米飯。有的地方買肉殺雞,有的地方殺狗分肉,備辦豐盛酒 菜祭祖,休息一天,周邊親戚朋友前來作客。宴請客人吃飯,有的止墳山「掛青」,有條件的地方青壯年上山打獵,下河打魚,少年男女打楓香葉毽,家家門窗掛柳葉,從頭上插楓葉,戴柳條,表示緬懷親人,並有驅蟲之效。
據傳該節日來歷有三,其中之一是:從前有位布依青年,給皇帝當衛士,一次出發攻敵,大隊馬已帶干糧前行,皇帝和衛士追趕不上大隊,皇帝餓得不能行走,衛士無計可施,終想出個辦法,把自己臀部肉割燒給皇帝吃。皇帝填飽肚,就對衛士說:「打完仗後,天下太平,我給你授最大獎。」可是仗打完了,天下太平啦,皇帝成天吃喝玩樂,不給戰士上立功的將士遙祝獎,仍叫衛士天天守門。衛士氣憤辭去守門,以一棵樹人抱的空楓香樹為房,獵獸為生。曾在戰場上產功的將士見此後,也紛紛離去,幾乎無人守城。皇帝見事不妙,就派人去找衛士回來授獎。可是怎麼也找不到衛士,最後去找衛士的人在3月13日這天把樹林燒了,方發現衛士被燒死在大楓香樹里。皇帝得知後,非常難過,下命給衛士追補記功並授獎,給他做道場,命3月13日這天為引紀念英雄衛士日,皇帝和境內人民戴柳葉、楓香葉表示紀念,於是3月13日便成為傳統節日。
Ⅶ 湖北利川的掛青是什麼意思
就是清明節掃墓
Ⅷ 清明掛青是什麼意思
用白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稱掛青。
一座墳頭清明是否掛青,成了一個家族是否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父慈子孝的標志。一個墳頭上「掛青」越多,說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掛青是盡孝道的標記物,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具體表現:
根據地域不同,「掛青」活動稍有差異。最簡單的,是在祖先墳頭掛上用白色清明紙剪成的紙串即可。
也有一些宗族和地方的祭祀者,在「掛青」時會區分男墓和女墓。他們在男墓墳頭統一掛上白色「掛青」,而女墓則在白色紙串頂端紮上紅色燈籠,以作為區分和點綴。
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 紅黃藍白黑)兩類,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不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然認識的進一步加深,「掛青」活動少了很多規矩,沒有了迷信色彩,大多數人只是把它當成對祖先的追憶和思念。
Ⅸ 清明節到了 是掛親 掛青 還是掛清
掛青,因為外出踏青就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古人把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一到春回大地,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既陶冶情操,又促進身心的健康。所以,上墳掃墓自然稱為「掛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氣象物侯的特點有關,據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