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股吧 > 中國科學

中國科學

發布時間:2021-08-08 23:29:17

Ⅰ 中國科學家為科學獻身的有誰 和他的一件事 急求!!!!!!!!!

①鄧稼先:

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 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設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

1956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同年與何祚庥、徐建銘、於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學報》上相繼發表了《β衰變的角關聯》、《輻射損失對加速器中自由振動的影響》、《輕原子核的變形》等論文。為中國核理論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

②錢學森:

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便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此時的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全面追查,並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狂熱。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和拒絕揭發朋友,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錢學森非常氣憤,以此作為要求回國的理由。

1950年,錢學森上港口准備回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並將其關進監獄,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Dan A. Kimball)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 個師的兵力。從此,錢學森在受到了美國政府迫害,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自由,他一個月內瘦了三十斤左右。

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學院送去的1.5萬美金巨額保釋金後才釋放了他。後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美國檢察官再次審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後,才證明了他是無辜的。

③周培源: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國。他先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從事湍流理論研究,隨後參加美國國防委員會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海軍軍工試驗站從事魚雷空投入水的戰事科學研究。當時,周培源明確提出:不做美國公民;只擔任臨時性職務;可以隨時離去。

1946年7月,離職去歐洲參加牛頓誕生300周年紀念會和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他還參加了在法國召開的第六屆國際應用力學大會,並被這次大會以及會後新成立的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選為理事。同年10月,周培源由歐洲重返美國。

1947年2月,與夫人攜三個女兒全家離開美國返回上海。4月回到北平,繼續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並相繼擔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1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主動辭去了校長職務。

④華羅庚:

1969年,推出《優選學》一書,並將手稿作為國慶20周年的獻禮送給了國務院。

1970年4月,國務院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邀請了七個工業部的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

1974年,被「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副組長江青在法家著作注釋會上公開點名,說他到20多個省市推廣「雙法」是「遊山玩水」。

1975年8月,在大興安嶺推廣「雙法」時,從大興安嶺採伐場地來到哈爾濱,積勞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他昏迷了6個星期,一度病危。

⑤彭加木:

1980年5月,彭加木第四次率隊考察羅布泊地區,歷盡艱辛,首次成功穿越羅布泊乾涸湖底。當考察隊面臨著缺水、缺油的嚴重困難。6月17日上午10時30分,彭加木親自去尋找水源,留下一張寫著「我往東去找水」的字條,就再也沒有回來。經過當地政府和駐軍組織專門力量進行尋找,但始終沒有發現彭加木的遺體。

26年來一直都沒有放棄尋找,但是也一直沒有找到他的遺體。希望能盡快找到他的遺體,給我們的科學家一個隆重的葬禮,也給他的家人一個心靈的安慰。

我們的國家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敢於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才有了如今發達的科學技術。

(1)中國科學擴展閱讀

華羅庚先生作為當代自學成長的科學巨匠和譽滿中外的著名數學家,一生致力於數學研究和發展,並以科學家的博大胸懷提攜後進和培養人才,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投身科普和應用數學推廣,為數學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付出了畢生精力。

美國著名數學史家貝特曼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

勞埃爾·熊飛兒德說:「他的研究范圍之廣,堪稱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受到他直接影響的人也許比受歷史上任何數學家直接影響的人都多」,「華羅庚的存在堪比任何一位大數學家卓越的價值。」

哈貝斯坦:「華羅庚是他這個時代的國際領袖數學家之一。」

克拉達:「華羅庚形成中國數學。」

萊麥爾說:「華羅庚有抓住別人最好的工作的不可思議的能力,並能准確地指出這些結果需要並可以改進的方法。他有自己的技巧,他廣泛閱讀並掌握了20世紀數論的所有制高點,他的主要興趣是改進整個領域,他試圖推廣他所遇到的每一個結果。」

丘成桐:「先生起江南,讀書清華。浮四海,從哈代,訪俄師,游美國。創新求變,會意相得。堆壘素數,復變多元。雅篇艷什,迭互秀出。匹夫挽狂瀾於即倒,成一家之言,卓爾出群,斯何人也,其先生乎」

吳耀祖:「華先生天賦豐厚,多才好學,學通中外,史匯古今,見識淵博,論著充棟。他的生平工作和貢獻,比比顯示於他經歷步過的廣泛數學領域中,皆於可深入處即深入探雋,可淺出的即淺明清澈,能推廣的即面面推廣,能抽象的即悠然抽象」。

Ⅱ 新中國十大科學家

1.中國地質力學創始人——李四光(1889~1971年)中國地質力學創始人,為中國地質科學的許多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四光在地質科學的許多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地質力學,而且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早在1921年,李四光便開始了古生物的研究,他將一種微體標准化石命名為蟲龜科,寫成《中國北部之蟲龜科》一書,不僅解決了中國北部含煤石炭紀地層劃分的爭論,而且對北美石炭紀地層的劃分產生了重大影響。

(2)中國科學擴展閱讀

科學家(Scientist):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的人士。

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黑洞之王霍金等。

組成

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這一步:我們逐漸脫離自然動物的生存狀況:所有的成員必須全部直接參與生存最基本物質的獲取,有一批人脫離了第一線的物質資料生產而專業從事維護群體安全---我相信這是社會化分工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即使未必是第一步。

當科學進步到今天這樣,大部分人都不必再參與滿足人們最基本生存物質資料的生產,更多的人被從滿足生存的第一線解放出來的時候,科學家就從曾經半專業化的狀態進化成了一個專業化的群體。

並且越來越大---原因很簡單:人類社會已經有更多的餘力來探索如何更輕松的脫離自然動物的狀態,而剩餘人群的增加---我是說從事非第一線生產生存必需品的人的增加----必然會壯大在各個時期被分化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人群,作為一個人群,用來維護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不要跟我爭論政治家群體才是腦組織,如果真要做個比喻的話,他們只不過是神經組織的一部分。

品質

科學家的品質對於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所具備的素質,首先必須是要有好奇心,對於自然的好奇,對於普遍事物的好奇。據我所知的優秀科學家,他們對於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他們想探知事物的規律,他們具有看到事物最為本質一面的本領。

作為科學家,他們能夠將事物歸納為最基本的簡單而重要的法則,並通過這些基本法則去了解許多其它事物。他們所了解的事物不單單是一個清單,或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是將對它們的認識歸納成為一種普遍的認識。

這些素質都是應該具有的。另外,優秀的科學家必須要有恆心。他們在研究實驗過程中不斷努力,努力再努力,鍥而不舍。此外,優秀的科學家一般都有很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斷。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

Ⅲ 中國的偉大科學家有哪些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實驗物理學家。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65年發現反氘核

7、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8、王淦昌: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何澤慧:籍貫山西靈石,江蘇蘇州人。傑出的核物理學家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11、錢偉長: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主攻彈性力學,1942年獲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

Ⅳ 中國科學家排名是怎樣的

中國科學家排名是: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錢三強、於敏、趙九章、王淦昌等。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4)中國科學擴展閱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

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Ⅳ 中國的科學家有誰

有很多。
例如
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
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竺可楨(1890——1974年),我國代氣象事業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鄧稼先
錢偉長,1913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Ⅵ 中國現代科學家故事

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學習研究期間,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與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被任命為委員。1956年,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有《工程式控制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錢三強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191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於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16歲便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2年,又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錢三強畢業後,擔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翌年,他通過公費留學考試,在盧溝橋的炮聲響起之際,以報國之志赴歐洲,進入巴黎大學居里試驗室做研究生,導師是居里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

1940年,錢三強取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又繼續跟隨第二代居里夫婦當助手。1946年,他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並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國科學院還向錢三強頒發了物理學獎。

1948年夏天,錢三強懷著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戰亂中的祖國。他回國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興奮中騎著自行車趕到長安街匯入歡慶的人群。隨後,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隨解放區的代表團赴法國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共中央還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撥出5萬美元,要他幫助訂購有關原子能方面的儀器和資料。看到共產黨的領導人在新中國尚未建立時就有這種發展科學事業的遠見,錢三強激動得熱淚盈眶。從國外歸來後,他於開國大典當天還應邀登上了天安門。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

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要服務於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趙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於河南開封。氣象學、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趙九章出身中醫世家,幼年就讀於私塾,預備從事文學。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改學科學,立志「科學救國」。1933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趙九章通過庚款考試,於1935年赴柏林大學從師氣象學家H�von�菲克爾。

趙九章1938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西南聯大任教,1944年經竺可楨教授推薦,主持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承擔起繼竺可楨之後中國現代氣象科學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遷往南京北極閣,成為我國現代氣象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戰爭後期,氣象研究所奉命遷往台灣,趙九章和所內科學家們一起留下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為祖國的氣象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九章促進組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趙九章主持下,該所很快發展成一個人才濟濟的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學家都直接或間接受過趙九章的指導。

趙九章1956年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氣象組組長,1958年和1962年連續兩屆當選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趙九章在氣象學、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並為科學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新中國成立初期,技術力量薄弱,趙九章與塗長望攜手合作,組建聯合天氣預報中心和聯合資料中心,為新中國氣象事業中兩個最基本的分支(天氣分析預報和氣象資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和幾個有名的科學家在這兩個聯合機構中擔任業務領導並從事實際工作。

趙九章把科學的發展與國民經濟聯系起來,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50年代初,趙九章主張在廣東等地以種植防風林帶方式改變局部小氣候,為橡膠移植到亞熱帶地區創造了條件。50年代中期,國際上開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趙九章的積極倡議下,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國的雲霧物理研究開展起來,並取得了暖雲降水理論和積雲動力學等研究成果。

趙九章十分重視氣象學的現代化建設。50年代初,他通過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時提出氣象學要數理化、工程化和新技術化,並在工作中貫徹這一指導思想。這對我國氣象學的現代化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50年代初,計算機的問世使天氣預報從定性向定量化的發展具備了條件,趙九章支持、鼓勵剛從國外回來的顧震潮應用手算圖解法解微分方程,從而使我國的數值預報發育成長起來,並培養一批科技力量。當我國第一台計算機出現後,數值預報研究和業務就開展起來了,為60年代末我國正式發布數值預報奠定了基礎。同時趙九章十分重視把新遙測和遙感技術應用到大氣科學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應用空氣動力學的風洞和先進的測試儀器研究大氣湍流。在趙九章極力推動下,中國僅有的兩個臭氧觀測台建立了,這為研究大氣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礎。

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趙九章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海潮觀測研究對於我國國防和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但在當時卻是空白。50年代初,趙九章親自指導開展我國海區海浪及波譜的研究,研製出觀測設備和一整套觀測分析儀器,為認識我國海域的波浪特徵,開發海洋資源做出了貢獻。

趙九章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積極促進空間科學發展。從50年代後期開始,趙九章以極大熱情投入我國空間事業的創建工作。1958年,趙九章是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負責衛星研製的各項准備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趙九章及時調整發展計劃,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資金和人力較少的氣象火箭,逐步開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測,同時探索衛星的發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院成功地發射了氣象火箭,箭頭儀器艙內的各種儀器及無線電遙測系統、電源及雷達跟蹤定位系統等,都是在趙九章領導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製的。他們還研製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使用的多普勒測速定位系統和信標機。

1964年秋,趙九章不失時機地向國務院提交了開展衛星研製工作的正式建議,引起中央的重視。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國科學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國科學院領導主持下舉行了衛星建造總體方案的進一步論證,會上趙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見。

緊接著,負責實施人造衛星發展計劃的651設計院成立,趙九章主持科學、工程技術方面的工作。他對中國衛星系列的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訂,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製,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趙九章在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趙九章是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1938年,趙九章把數學和物理引入氣象學,研究信風帶主流間的熱力學,完成了我國第一篇動力氣象學論文——《信風帶主流間熱力學》。

行星波斜壓不穩定的概念是趙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趙九章指出,實際大氣在斜壓狀態下可以是不穩定的,即振幅將隨時間增長而形成天氣圖上觀測到的氣壓場的槽、脊分布和發展,這是現代天氣預報的理論基礎之一。1946年趙九章在芝加哥大學做這一學術報告時,引起國際氣象學家的高度重視。在氣象學發展史上公認「公元1946年,中國趙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穩定概念」。

20世紀60年代初,趙九章指導他的學生,研究了地磁擾動期間史篤默(Stormer)捕獲區變化和帶電粒子穿入地磁場的機制等,並著有《高空大氣物理學》專著。

在他領導下還完成了核爆炸試驗的地震觀測和沖擊波傳播規律,以及有關彈頭再進入大氣層時的物理現象等研究課題。

趙九章是優秀的科學家,也是熱心的教育家,培養了眾多的科學人才。他勤於治學,也熱心育人,我國一些著名氣象學家葉篤正、顧震潮、陶詩言、顧鈞禧、郭曉嵐等都受過他的指導。趙九章重視基礎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長職務期間,於1958年一手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結合」的方式辦系,親自主講高空物理學並指導研究生。趙九章重視人才,培養提拔人才,周秀驥、曾慶存、巢紀平等都是趙九章不斷給予關心、愛護和鼓勵而成長的傑出科學人才。

趙九章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創見,注意培養民主的學術氣氛,他組織的海浪組、磁暴組等研究集體,每周舉辦學術討論會,中心發言之後,接著是熱烈的爭辯。在這個研究集體中,進行各種日地相關現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為我國空間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趙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當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時,這位享譽國內外的卓越科學家已於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們是不會忘記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傾注在科學事業的科學家的。1997年,在趙九章先生誕辰90周年之際,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學家倡議,並經中央批准為趙九章先生樹立銅像,以緬懷他為我國的科學事業所作出的貢獻。1999年在國慶5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趙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應用光學專家。

江蘇蘇州人。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留學,專攻應用光子學,1940年獲碩士學位。1942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 1948年回國後,任2年大連大學應用物理系主任,後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擔任了30多年所長。還曾任哈爾濱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國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長,中科院長春分院院長、電機所所長,吉林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中國光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後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三屆副主席。1993年5 月當選為中國尖端技術與產業管理研究會名譽會長,第二屆中國退(離)休科技工作者團體聯合會副會長。

1994年6 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席團成員。1994 年12月任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基金會會長。此外,還曾任中國光子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市科協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對中國技術光學、激光、光學計量、光學玻璃和光學工程等研究較深。指導研製成功多種光學觀察設備。為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激光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六十年代以來,製成中國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儀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領導了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1986年3 月和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發展中國的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得到鄧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國務院發出了「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的通知,這一「綱要」 被稱為「863 計劃」。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5年1 月獲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郭永懷

山東省榮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68年逝世。

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Ⅶ 簡介《中國科技發展史》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奠定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雛形。這時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鑄造冶煉技術非常高超。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這時中國廣泛使用鐵器,同時還出現了煉鋼技術和鑄鐵柔化技術。

秦漢時期:

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封建制的鞏固,中國古代的各個科學技術已經趨於成熟。《九章算術》確定了中國古代的數學體系。造紙術已被發明並且得到了重大改進。長城的建造體現了中國當時建築技術的發達。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

農業上,輪作制已經確立。《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兩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出現了著名的科學家。劉徽、祖沖之、張子信對數學和天文學做出了很大貢獻。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創造了中國古代地圖學的基礎理論。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標志著農學的成熟。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豐富了中醫學體系。葛洪在煉丹上的研究,對原始的化學做出了貢獻,馬鈞在機械製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國古代機械製造的水平。

兩宋時期:

兩宋使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這時中國的四大發明相繼問世,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元朝:

元朝的科學技術達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甚至醫學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當時領先於世界的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徵招「回回為星學者」。

他們翻譯及帶來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優努斯(也譯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譯作《哈基姆歷數書》)等天文學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舊制,設立司天台。

明朝:

明朝科技成就燦若繁星,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現了許多名家巨作。

清朝

清的科技有些傲人的發展,乾隆時官修的《醫宗金鑒》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學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醫林改錯》一書。

他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並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他通過對屍體內臟的解剖研究,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為祖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近代科技: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科學大量傳入中國,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國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學成果。

民國初年中國科學社等民間學術社團創立以後,中國科學技術開始和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為系統地融合到了一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產生、1949年中國科學院的成立,使得中國科技研究的發展獲得了政府的財力支持。


(7)中國科學擴展閱讀:


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簡稱科技。

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系,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

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准確的規劃。

高新科技類:

遙感技術:這是本世紀60年代蓬勃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探測技術,它從遙遠的地方去感覺運動著的物質的映象,藉助專門的光學、電子學和電子光學探測儀器,把遙遠的物體所輻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號接受記錄下來,再經過加工處理,變成人眼可以直接識別的圖像,從而揭示出所探測物體的性質和變化規律。

超導技術:利用超導電材料的獨特性質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的技術,稱為超導技術。

微電子技術:運用電子學基本規律,研究各種電子元件、器件設備和系統,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國防及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應用技術,就是電子技術。而微電子技術則是電子技術的微型化發展技術。

Ⅷ 中國科學局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外文名ChineseAcademyofSciences簡稱中科院·CAS成立時間1949年11月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機構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號現任院長白春禮下轄分院12個(截至2016年底)/link?url=YfAcllUP__-esjNAbFIRf2eopGHi_TzgeRxx6_QhZ_Y3fWrSObx_-P--PtzFkanrFFIrENXuWCIHiAkoVI6QI_#2

Ⅸ 中國科學家有哪些

太多了,列舉幾個著名的吧:
中國古代科學家5位
1、張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2、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杭州錢塘人。沈括的科學貢獻遍及天文、數學、物理、地質、氣象、生物、醫學等各領域。夢溪筆談》全面總結了宋朝以前我國科學技術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在數學上,他發明了「隙積術」和「會圓術」,「隙積術」比國外計算高階等差級數的公式早500 多年,「會圓術」是我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現象,比哥倫布1492年橫渡大西洋時「首次」發現磁偏角現象要早400 年。李約瑟教授稱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贊許他的著作《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
3、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順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學家,水利專家。先後製造了簡儀、高表、仰儀、正方案等近20種天文儀器,很多儀器其設計的科學性和使用的准確性,在當時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觀測精度,對元、明時期天文研究的影響極為深遠,郭守敬曾領導開展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郭守敬根據觀測的結果,於公元1280年3 月,制訂了部准確精密的新歷法《授時歷》。這部新歷法設定一年為365.2425天,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運行時間只差26秒。國際天文學會組織將美國在月球上發現的一座環形山和太陽系國際編號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進行了命名。
4、徐光啟(1562-1633年)字子先,號玄扈謚文定。上海徐家匯(今屬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學家,第一個把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天文學知識介紹到中國,終生從事研究天文、歷法、水利、測量、數學、農學,較早接觸並容納西方文化,有《農政全書入《崇禎歷書》和《幾何原本》等著譯,可謂我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
5、宋應星(公元1587—約1666年),字長庚,南昌奉新北鄉(今宋埠鄉)人。中國明朝著名科學家、詩人。著有《天工開物》。《天工開物》共有上、中、下3 卷,分為乃粒(糧食作物耕培)、粹精(穀物加工)、作咸(制鹽)、甘嗜(製糖)、膏液(榨油)、乃服(養蠶與紡織)、彰施(染色)、五金、冶鑄、錘鍛、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礬石、硫黃、砒石)、殺青(造紙)、丹青(顏料與墨)、舟車、佳兵(兵器)、櫱(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並附有123 幅圖畫。此書幾乎論述了工農業所有部門的技術,反映了我國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許多生產技術和經驗,對研究明代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具有很高的價值,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網路全書」。

Ⅹ 中國科學偉人有些人

1、中國數學界的伯樂——熊慶來
人們在贊美千里馬時,總會記起識馬的伯樂。中國科學界在贊美華羅庚時,也不會忘記他的老師、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熊慶來。
熊慶來(1893~1969),字迪之,雲南彌勒人,18 歲考入雲南省高等學堂,20 歲赴比利時學采礦,後到法國留學,並獲博士學位。他主要從事函數論方面的研究,定義了一個「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
熊慶來熱愛教育事業,為培養中國的科學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熊慶來的培養下,華羅庚後來成為著名的數學家。我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他的學生。在 70 多歲高齡時,他雖已半身不遂,還抱病指導兩個研究生,這就是青年數學家楊樂和張廣厚。
2、只有初中學歷的數學家——華羅庚
1985 年 6 月 12 日,在東京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75 歲的華羅庚 (1910~1985)教授用流利的英語,作了十分精彩的報告。當他講完最後一句話,人們還在熱烈鼓掌時,他的身子歪倒了。一束鮮花還沒有來得及獻到他的手上,這位世界聞名的數學巨星便突然隕落了。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從小喜歡數學。1930 年,19 歲的華羅庚寫了一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不成立的理由》,發表在上海《科學》雜志上,此文受到了熊慶來教授的重視,華羅庚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後,去英國留學。他對數論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抗日戰爭時期,華羅庚寫出了 20 多篇論文和厚厚的一本《堆壘素數論》。他特別注意理論聯系實際,1958 年以後,他深入 20 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村和工廠,宣傳推廣優選法。
3、第一個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丘成桐
1982 年,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1949~)獲得了被稱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成為第一個獲得這項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1976 年,27 歲的丘成桐解決了微分幾何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並把微分方程應用到微分幾何中去,推動了微分幾何和微分方程的發展,成為這個領域最年輕的學者,名揚海外。
4、物理女王——吳健雄
被稱為物理女王的吳健雄(1912~),出生於上海,1936 年到美國加州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後一直留在美國,成了著名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6 年,楊振寧和李政道首次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推翻了 長期以來被人們奉為金科玉律的「宇稱守恆定律」。吳健雄為了證明楊、李定律的正確性,幾乎整天鑽在實驗室里,餓了啃個麵包,渴了喝杯牛奶,每天睡眠只有四個小時。辛勤的勞動終於換來豐碩的成果:證明楊、李定律是正確的,轟動了國際物理界。
5、第一次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和李政道
1957 年 12 月,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兩個美籍華人學者——楊振寧(1921~)和李政道(1926~)。從 1901 年起,這種頒獎儀式舉行了幾十次,但這一次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因為,一是楊振寧和李政道論證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守恆的論文 1956 年才發表,證明他們的觀點正確的實驗 1957 年初才完成,當年就獲諾貝爾獎,這是沒有先例的。二是獲得獎勵的李政道教授當時只有 31 歲,在歷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他是第二位最年輕的。楊振寧當時也不過 36 歲。三是 57 年來獲得這項最高榮譽的已有幾百人,但沒有一個華人。難怪在評論他們的成就時,美國科學界認為:「兩位青年學者的輝煌成就,證明在人類高度智慧的階層中,東方人、西方人有完全相同的創造能力。」
6、J 粒子和丁肇中
1976 年 12 月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場面:獲物理學獎的美籍科學家丁肇中教授(1936~)用漢語在大會上發言。雖然會上很少有人能聽懂漢語,但大家以敬佩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出生在美國、祖籍山東日照的傑出的華裔學者。丁肇中的專業是粒子物理。粒子物理是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層次的 微觀世界中物質結構的科學。1974 年,丁肇中率先發現了轟動物理學界的新的粒子即亞原子粒子。他把這種粒子取名為 J 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這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J 粒子的存在表明,原來人們以為只要有「上」、「下」、「奇」三種誇克就能解釋各種基本
粒子,這其實是不夠的,必須引進第四種誇「粲」。這一發現非同小可,它增進了科學家對自然界構造的認識,極大地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所以 1976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丁肇中。
7、地質力學的創立者——李四光
素稱地大物博的中國,在 1956 年以前,長期被外國人宣布為貧油國,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是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首創的地質力學,打開了中國石油寶藏的大門,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使中國進入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在李四光的主持下,我國在較短的時間里就發現了大慶油田等大型油田。
8、求是精神的典範——竺可楨
竺可楨(1890~1974),浙江紹興人,自幼受農村生活的影響,把為農業服務作為他的主要奮斗目標。大家知道,以物候來指導農事活動,是我國古代農業技術的一個重要特色。竺可楨深知物候知識的重要性,極力倡導物候學研究,數十年如一日地物候觀測,並寫成《物候學》一書,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竺可楨還十分注重從古代文獻中搜集有關物候的記載,經過比較研究,提出以物候的歷史變化為標尺的氣候變遷理論,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9、橋梁專家——茅以升
1937 年,中國橋梁建築史上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鐵公路兩用橋正式建成通車。設計這座大橋的是 41 歲的中國橋梁專家茅以升(1896~1989)。1954 年他主持修建了長江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武漢長江大橋。茅以升一生學橋、造橋,還寫橋。他的《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 中國橋梁——古橋和今橋》等著作,為祖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10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
錢學森(1911~),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04 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第二年到美國留學,曾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求學,1938 年獲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世界著名航空大師、近代力學的奠基人卡門。以後又成為卡門組織的美國最早的火箭研究機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核心成員。錢學森在力學許多領域獲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他與卡門一起取得的超聲速流體力學成果,成為超音速飛機克服熱障、聲障的依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的理論應用於美國火箭研究,取得顯著效果。1955 年,錢學森投身於我國的航天事業,在發展國防科學技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研究中建立了功勛。他還把控制論思想應用於技術領域,創立了橫跨許多學科的嶄新方法——工程式控制制論。
11、提出「錢偉長方程」的錢偉長
錢偉長(1912~),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和現代應用數學家。錢偉長在力學和應用數學領域的成就,受到全球科學界的稱譽。他研究了有關板殼問題內稟統一理論,提出了板殼理論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在國際上被稱為「錢偉長方程」。他的有關儀表彈性元件環殼分析解的研究成果,被譽為「具有中國獨特優點的重要貢獻」。他提出了「圓薄板大撓度理論」,並完成了「廣義變分原理」的研究。他還編著了《傅氏級數之和》的大表,包括了 1 萬個三角級數。錢偉長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論著,為科學做了許多劃時代的工作,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12、最早發現原子核一分為三的錢三強
錢三強(1913~1992),浙江吳興縣人。父親是「五四」時期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1936 年,錢三強在清華大學畢業後,第二年就被派往法國留學。留法期間,錢三強在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導師是瑪麗•居里的女兒伊萊娜•約里奧—居里夫人。他們師生合作,獲得很多新的發現。1945 年左右,國際上一般認為,原子核分裂只有分為兩個碎片的可能。錢三強與妻子何澤慧及兩個法國研究生在一起,用核乳膠技術發現鈾的原子核受
中子打擊後,大約在 300 次裂變中,有一次分裂成三個碎片。這個重要發現使他們異常興奮,但他們沒有立即宣布,而是繼續實驗。那時還沒有電子計算機,每發現一個異常現象,都要做復雜的計算。經過 一段時間,他們觀測了上萬次,終於在 1946 年底證明:鈾的原子核在中子打擊下,不僅可以分裂為二,而且可以分裂為三。不久以後,何澤慧還觀測到鈾原子核的「四分裂現象」。這些研究成果使人們對原子核的裂變有了進一步了解,受到法國科學界的贊譽,被人們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第一個重要成果。新中國建立後,錢三強主持建立我國第一個原子核物理研究基地——原子能研究所,他親自參與領導了我國原子彈的製造,為我國核武器的製造和原子能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3、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
研究復雜無機物和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功能是當代化學前沿課題之一,這門學科叫「配位場理論」。以中國化學家唐敖慶(1915~)為首的集體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這項研究以來,使中國的「配位場理論」的研究和應用水平,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對發展集成電路、稀土元素等新型材料打下了基礎。因而引起國際化學界矚目。
唐敖慶在量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學、化學固氮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52 年,唐敖慶獨創地提出了「分子內旋轉的阻礙勢函數問題」,後又在高分子結構和性能的理論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1963 年以後,唐敖慶帶領化學家從六個方面發展了配位場理論,並且完成了《配位場理論方法》這部重要的著作,1982 年獲我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際化學界稱他為「中國的量子化學之父」。
14、「黃理論」的創立者——黃昆
在我國,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是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 年改稱院士),1955 年授予第一批學部委員時,獲得這一崇高榮譽的僅有200 多人。固體物理學家黃昆(1919~2005)教授才學出眾,成果卓著,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黃昆是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科的主要開創者之一。他與謝希德教授合作編著的《半導體物理》一書,填補了這門學科的空白。他還編寫了《固體物理學》等教材,為培養、造就我國半導體技術骨幹隊伍,作出了重要貢獻。黃昆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極大地影響著國際科學界。他提出固體中的雜質缺陷導致 X 光漫散射,國際上稱為「黃散射。」他提出的關於多聲子輻射和無輻射躍進的量子理論,國際上稱為「黃理論」。他首先提出晶體中聲子和電磁波的耦合振盪模式,並推導出它的運動方程,國際上稱之為「黃方程」。黃昆還與德國學者玻恩合寫了《晶格動力學》,這本書一直到現在還是這個領域的權威性著作。
15、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湖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1960 年他在培育高產稻種試驗中,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1964 年夏天,他首次發現了雄性不育株,以後又率先提出了通過培育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進行雜交的設想,並含辛茹苦地加緊進行田間實驗。1973 年,終於突破難關,在世界上第一個育成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1974 年和 1975 年在南方多處試種效果良好,1976 年後開始大面積推廣。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
實現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國家。國內外的生產實踐證明,在同樣條件下,雜交種比一般良種增產 20%~30%,高的達 50%以上。1980 年,秈型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項出口專利轉讓給美國,很短時間內被許多稻米生產國引種。國際上贊譽他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16、當代畢升——王選
中國是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文明古國,但近百年來中國印刷術大大落後了。1986 年前中國內地的所有報紙和絕大多數書刊仍沿用鉛排工藝,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且有鉛污染。從 1987 年到 1993 年這短短七年內,我國報業和印刷業產生了一場翻天覆地的技術革命,中國的主要報紙和大多數書刊已經告別了鉛與火,迎來了光與電。領導這場技術革命的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王選(1937~2006)教授。從 1975 年起,王選主持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製。由於印刷用漢字字數多,字體、字型大小多,精密照排解析度很高,因而漢字字形點陣的存儲量高達幾百億位元組,成為一大難題。數學專業出身,並且有軟硬體兩方面經驗的王選於 1976 年初提出了用輪廓加參數的方法描述高解析度漢字字形,從而使信息量減少到百分之幾;並設計了專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這些發明獲得了歐洲專利和一系列中國專利,成為華光和進一步發展的方正電子出版系統的基石。

閱讀全文

與中國科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姜慧恩演的片 瀏覽:924
最新帶撓腳心的電影 瀏覽:117
劉智苑健身是什麼電影 瀏覽:294
韓國恐怖電影失蹤免費觀看 瀏覽:899
韓劇電影免費看倫理 瀏覽:373
韓國最好看的三極推薦 瀏覽:503
兩個男人一起做鴨子的電影 瀏覽:745
國產恐怖片反派帶著面具拿著菜刀 瀏覽:522
可可托海 電影 瀏覽:472
池恩瑞的作品 瀏覽:18
巨貓電影 瀏覽:178
吃人奶 片段 瀏覽:168
啄木鳥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298
江湖左手誰演的 瀏覽:670
部隊題材電影軍人可以去影院免費看嗎 瀏覽:564
章子怡 床戲 瀏覽:718
結婚過的男女電影 瀏覽:163
床戲影視 瀏覽:182
想看片卻找不到網站 瀏覽:724
國語電影免費在線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