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沙蒿的特性有哪些
Artemisia arenaria DC.
形態特徵
半灌木,高30—80cm。根粗壯,褐色,多呈纖維狀木質化,側根斜生。基莖粗15—20mm,老枝灰黃色,木質化,外皮常剝裂;嫩枝鮮黃色或黃白色,當年新枝黃色、黃白色或帶紫色,具縱條棱,幼時被絹狀短柔毛,後脫落具光澤。葉灰綠色或黃綠色,初被短柔毛,後脫落,下部葉有柄,基部具條形假託葉,長1—6cm,呈不規則二回羽狀分裂,裂片及小裂片條形,寬1—1.5mm,側裂片2—3對,長5—15mm,先端鈍或尖,邊緣平展,在花期常枯萎;中部葉與上部葉無柄,長1—2cm,3—7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條形,先端尖,邊緣反卷。頭狀花序卵形或球形,長2.5—3.0mm,具短梗或狹條形苞葉,常下垂,多數在枝端排列成疏散的圓錐狀;總苞片3—4層,外層者短小,卵形或卵狀橢圓形,背面黃綠色,邊緣膜質,內層者較寬大,背部強烈凸起,邊緣寬膜質。邊緣小花雌性,3—5個,結實,花冠倒圓錐形;心花兩性,6—9個,花冠狹圓錐形,不結實。瘦果長卵形,長約1mm,具細條棱,黑褐色(圖70)。
圖70 沙蒿
Artemisia arenaria DC.
細胞染色體2n=18
地理分布
分布於新疆准噶爾盆地、額爾齊斯河流域,甘肅河西走廊沙地,內蒙古阿拉善荒漠,青海柴達木盆地;在國外,蒙古南部及歐洲部分、高加索和中亞也有。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沙蒿為一從基部多分枝的半灌木,根系發達,根粗壯,粗達1—2cm,根幅在1.2m以上。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生長,8月下旬停止生長,7—9月為花期,9月至11月上旬結果,10月葉脫落,生長期200天左右。冬季幾乎所有小葉脫落,但當年枝條和頭狀花序能很好地殘留在植株上。種子(瘦果)千粒重0.86g1)伊.伏.拉林,1956,蘇聯刈草地和放牧地的飼用植物,卷3(俄文)。。
沙蒿為超旱生沙生植物,具明顯的旱生解剖結構和水分生理特性,表現在它的葉具有較厚的角質層,以抑制蒸騰失水;有發達的柵欄組織,而海綿組織極為退化,有利於增大葉綠體對光照和CO2的吸收面,提高光合作用的活性。在水分關繫上,它水勢和蒸騰強度降低,而提高水分飽和虧和束縛水同自由水比例的比值,這些均反映植物對水分的節約,以及利用水分效率的提高。下面列出沙蒿幾個解剖—生理數據以示定量指標,還列出中生植物箭桿楊(Populus nigra var.thevestina)的幾個相應數據以資比較(表70—1)。
表70—1 沙蒿引自朱勇∶《我國沙區主要蒿屬植物特性的比較研究》(1991年列印稿)。和箭桿楊引自《包蘭 路沙坡頭段固沙原理與措施》(1991年,寧夏人民出版社),《我國荒漠植物的水分飽和虧》(蒲錦春等,中國沙漠,1989年3期)。幾個解剖—生理指標比較
沙蒿在我國生長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在蒙古它也進入草原區。
在沙地的生草過程中,它是演替初期的先鋒植物。生長在半流動沙丘上,也可生長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平沙地、覆沙戈壁和干河床上。土壤質地為砂質、砂礫質,土類為風沙土、棕鈣土和漠鈣土。發育良好的沙蒿群落,常成小片狀分布,每為純群落。在內蒙古額濟納旗所調查的沙蒿群落,總蓋度10%左右,沙蒿株高29—43cm,冠幅40cm左右,大株叢的冠幅達30cm以上,伴生植物主要有沙拐棗(Calligonum mongolicum)、枇杷柴(Reaumuria soongori-ca)等,鮮草產量每公頃200kg左右。在新疆准噶爾盆地的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沙漠群落中它是優勢成分,伴生的植物有地白蒿(A.terrae-albae)、苦艾蒿(A.santolina)、羽狀三芒草(Aristida pennata)、西伯利亞冰草(Agropyron sibiri-cum)等,植被總覆蓋度在半固定沙丘上約10—20%1)侯學煜,1982,中國植被地理及優勢植物化學成分,科學出版社。。
飼用價值
沙蒿在青綠時期因氣味重而苦,大大降低了它的適口性。牧場上飼草充足情況下,牲畜很少採食或不食,只有駱駝一年四季可以採食。深秋霜枯後,適口性大增,山羊和綿羊採食或喜食,駱駝喜食;馬和牛通常不吃它。在飼料缺乏的年景,它的重要性便大大提高,即使馬和牛也可採食。
從沙蒿化學成分分析,富含無氮浸出物,粗脂肪也較高,粗蛋白質較低,粗纖維中等(表70—2)。據原蘇聯的資料,一年生帶葉枝條,粗蛋白質含量是較高的。它的可利用時期主要不在生長季節,可參考蒙古的分析資料(表70—2)。沙蒿蛋白質品質尚好,必需氨基酸總量(除色氨酸外)達3.16—4.18%(表70—3),大約相當於羊草(Leymus chinensis)乾草所**需氨基酸的總量。利用原*聯亞歷山大羅夫斯基等用閹牛所測沙蒿各種養分消化系數按照氬**奈林格方法計算,沙蒿的;代謝能力為7.45MJ/kg干物質,這大約同般禾本科牧草乾草是相當的。沙蒿所含與動物營養有關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如表70—4所示。可見,沙蒿所含Ca、K、Si都較豐富。
表70—2 沙蒿的化學成分(%)
*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所分析;**引自《蘇聯刈草地和放牧地的飼用植物》(俄文);***引自《蒙古人民共和國放牧地和刈草地的飼用植物》(中譯本)。
表70—3 沙蒿的必需氨基酸成分引自鄭玉桂等,1988:內蒙古阿拉善荒漠區64種牧草氨基酸成分的分析研究,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9卷1期。
表70—4 沙蒿的幾種化學元素成分引自侯學煜,1988,中國植被地理及優勢植物比學成分,科學出版社。
綜上所述,沙蒿的飼用價值應屬於中等或中等偏低。
其他用途
由於莖多數叢生,阻沙作用好,為優良的固沙植物,在甘肅河西地區已用於人工固沙,並開始用於飛機播種,效果良好黃兆華等,1991,我國沙區重要蒿屬植物的特性及應用,乾旱區資源與環境,5卷1期。。
Ⅱ 梭梭樹就是沙蒿嗎,是一個植物嗎
不是一種
梭梭 是梭梭樹 又叫「鹽木」、「瑣瑣樹」,莧科梭梭屬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耐乾旱,一般生長在中國新疆和內蒙古西的沙漠地區。是沙漠造林用的重要植物之一。 同屬另有黑梭梭和白梭梭兩種。
梭梭草 是 香附子,又叫莎草、香附、回頭青,是一種多年生莎草科雜草,位居世界十大惡性雜草之首,為草坪中的惡性雜草。
Ⅲ 沙蒿對人類有什麼危害
成活後的沙蒿對人類的呼吸系統產生了較大影響,尤其是致人鼻炎。
沙蒿常作為牛羊等的冬季飼料,具備很好的固沙效果,在我國北方較多見。
多生於草原、草甸、森林草原、高山草原、荒坡、礫質坡地、干河谷、河岸邊、林緣及路旁等,局部地區成片生長,為草原地區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
(3)沙蒿擴展閱讀:
沙蒿為一從基部多分枝的半灌木,根系發達,根粗壯,粗達1—2cm,根幅在1.2m以上。
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生長,8月下旬停止生長,7—9月為花期,9月至11月上旬結果,10月葉脫落,生長期200天左右。冬季幾乎所有小葉脫落,但當年枝條和頭狀花序能很好地殘留在植株上。種子(瘦果)千粒重0.86g。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華北、西北、東北分布在低海拔至海拔3 000米地區,西南省區分布在海拔3 000-4 000米地區。
沙蒿-網路
Ⅳ 沙蒿籽是什麼
沙蒿籽實際上就是沙蒿的仔。
沙蒿為菊科蒿屬的植物。生長於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干河谷、河岸邊、森林草原、路旁等、高山草原、草甸、礫質坡地、林緣、局部地區成片生長、荒坡、草原和為草原地區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沙蒿為超旱生沙生植物,具明顯的早生解剖結構和水分生理特性,表現在它的葉具有較厚的角質層,以抑制蒸騰失水,有發達的柵欄組織,而海綿組織極為退化,有利於增大葉綠體對光照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面,提高光合作用的活性。
(4)沙蒿擴展閱讀:
1、我國西北地區很早就有利用沙蒿籽做面條的的習慣,沙蒿種籽所提取的沙蒿膠作為一種天然植物膠,能夠在水中形成強韌的凝膠,且耐酸鹼,性質十分穩定。
2、80年代就有專利報道沙蒿膠在食品加工行業中用作增稠劑、品質改良劑、穩定劑及餌料粘合劑等。沙蒿種籽的含油量在20%左右,富含亞油酸和維生素E,在提取優質使用油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另外,還有利用沙蒿籽生產食用蛋白質粉的報道。
3、沙蒿在青綠時期因氣味重而苦,大大降低了它的適口性。牧場上飼草充足情況下,牲畜很少採食或不食,只有駱駝一年四季可以採食。深秋霜枯後,適口性大增,山羊和綿羊採食或喜食,駱駝喜食;馬和牛通常不吃它。在飼料缺乏的年景,它的重要性便大大提高,即使馬和牛也可採食。
Ⅳ 什麼是沙蒿林
沙蒿林是由許多沙蒿形成的樹林。
沙蒿
形態特徵
半灌木,高30一80Cm。根粗壯,褐色,多呈纖維狀木質化,側根斜生。基莖粗15—20mm,老枝灰黃色,木質化,外反常剝裂;嫩枝鮮黃色或黃白色,當年新枝黃色、黃白色或帶紫色,具縱條棱,幼時被絹狀短柔毛,後脫落具光澤。葉灰綠色或黃綠色,初被短柔毛,後脫落,下部葉有柄,基部具條形假託葉,長1—6cm,呈不規則二回羽狀分裂,裂片及小裂片條形,寬1—1.5mm,側裂片2—3對,長5—15mm,先端鈍或尖,邊緣平展,在花期常枯萎,中部葉與上部葉無柄,長l—2cm,3—7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條形,先端尖,邊緣反卷,頭狀花序卵形或球形,長2.5—3.0mm,具短梗或狹條形苞葉,常下垂,多數在枝端排列成疏散的圓錐狀;總苞片3—4層,外層者短小,卵形或卵狀橢圓形,背面黃綠色;邊緣膜質,內層者較寬大,背部強烈凸起,邊緣寬膜質。邊緣小花雌性,3—5個,結實,花冠倒圓錐形,心花兩性,6—9個,花冠狹圓錐形,不結實。瘦果長卵形,長約lmm,具細條棱,黑褐色。細胞染色體2n=18 ,36。
編輯本段
地理分布
分布於新疆准噶爾盆地、額爾齊斯河流域,甘肅河西走廊沙地,內蒙古阿拉善荒漠,青海柴達木盆地,在國外,蒙古南部及歐洲部分、高加索和中亞也有。
編輯本段
生物生態特徵
沙蒿為一從基部多分枝的半灌木,根系發達,根粗壯,粗達1—2cm,根幅在1.2m以上。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生長,8月下旬停止生長,7—9月為花期,9月至11月上旬結果,10月葉脫落,生長期200天左右。冬季幾乎所有小葉脫落,但當年枝條和頭狀花序能很好地殘留在植株上。種子(瘦果)千粒重0.86g。沙蒿為超旱生沙生植物,具明顯的早生解剖結構和水分生理特忭,表現在它的葉具有較厚的角質層,以抑制蒸騰失水,有發達的柵欄組織,而海綿組織極為退化,有利於增大葉綠體對光照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面,提高光合作用的活性。在水分關繫上,它水勢和蒸騰強度降低,而提高水分飽和虧和束縛水同自由水比例的比值,這些均反映植物對水分的節約,以及利用水分效率的提高。沙蒿在我國生長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在蒙古它也進入草原區。在沙地的生草過程中,它是演替初期的先鋒植物。生長在半流動沙丘上,也可生長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平沙地、覆沙戈壁和干河床上。土壤質地為砂質、砂礫質,土類為風沙土、棕鈣土和漠鈣土。發育良好的沙蒿群落,常成小片狀分布,每為純群落。在內蒙古額濟納旗所調查的沙蒿群落,總蓋度10%左右,沙蒿株高29—43cm,冠幅40cm左右,大株叢的冠幅達30cm以上,伴生植物主要有沙拐棗(Callingonummongolicum)、枇杷柴(Reaumuriasoongori–ca)等,鮮草產量每公頃200kg左右。在新疆准噶爾盆地的白梭梭(Haloxylonpersicum)沙漠群落中它是優勢成分,伴生的植物有地白蒿(A.Terrae–albae)、苦艾蒿(A.santolina)、羽狀三芒草(Arislidapennata)、。西伯利亞冰草(Agropyronsibiri–cum)等,植被總覆蓋度在半固定沙丘上約10—20%。
Ⅵ 沙蒿種子種植技術
移苗建植
在沙丘的不同位置栽植黑沙蒿的效果不同,以落沙坡最好,丘頂次之,迎風坡最差。其適宜的密度為58-75株/100平方米。春季播種育苗,到秋天株高可達70-80厘米,而且比天然苗健壯,木質化程度高,當年即可出圃應用,而天然苗需2-3年才能利用,株高僅60厘米。
直播建植
此法適用於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上的地區。內蒙古鄂爾多斯牧民種植黑沙蒿的方法有2種:一是造好地塊撒播種子,然後驅趕羊群踐踏;另一種是用罐頭筒在桶底釘孔後,裝黑沙蒿掛在羊脖子上隨著羊的走動播種。
扦插建植
早春和晚秋時節,割取2-3年生的黑沙蒿枝條,長度40-80厘米,在流動沙丘迎風坡下部,每穴栽10-20根,上露5-20厘米,成活率可達60%-90%,以秋季栽植的成活率高。
草地管理
黑沙蒿草地的利用以放牧為主,也可適當打草利用。要實行以草定畜劃區輪牧,控制放牧強度的制度來防止草地退化、沙化。黑沙蒿生長10年後開始衰老,生活力下降,應進行平茬更新復壯,時間宜在秋末春初進行。
采種
黑沙蒿種子來源主要依靠在野生黑沙蒿產地採集。黑沙蒿種子於9月下旬逐漸成熟,成熟後的種子不脫落,便於采種。到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其花序逐漸枯黃並脫落,應注意及時採集。採集的方法是捊下花序,曬干,除去雜質後儲藏於通風乾燥處。
中國有機農業網
Ⅶ 沙蒿最怕什麼
沙蒿是一種超旱生一種沙生植物。是固沙先鋒種,在沙荒漠地區是晚秋與冬春季的,濟困牧草,也是牧區燃料來源。其種子可食用,可榨油,是天然綠色食品。沙蒿最怕生長在常年寒潮陰冷地區。不利其生存。
Ⅷ 沙漠里長的沙蒿籽人吃了有付作用嗎
沒有副作用,但是也不能亂吃哦。
沙蒿子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濕,提膿拔毒。治風濕性關節炎,感冒,咽痛,瘡癤癰腫。
①《內蒙古中草葯》:"莖葉:去風濕,消熱消腫。治風濕性關節炎,咽喉腫痛。"
②《中國沙漠地區葯用植物》:"葉:搗爛外敷瘡癤癰腫可提早化膿開口,具拔膿作用。"
沙蒿子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外用:搗敷或作發泡劑。
沙蒿子的禁忌注意:
忌生冷。
Ⅸ 已確定沙蒿過敏,想知道沙蒿花粉能傳播多遠,榆林的沙蒿現在我在西安都呆不住了。。。。難受的要命啊。
我也是沙蒿過敏性哮喘,鼻炎。難受的跑到成都和租個房子。等秋天樹落葉了就可以了。
Ⅹ 艾蒿和沙蒿是一種植物嗎
艾蒿,即艾草,與沙蒿不是同一種植物,二者有區別:
一、外形特徵不同
1、艾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卧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
2、沙蒿:多年生草本。主根明顯,木質或半木質,側根少數;根狀莖稍粗,短,半木質;除基生葉外,葉柄基部有線形、半抱莖的假託葉;基部寬楔形,葉柄短,具小型、半抱莖的假託葉;上部葉3-5深裂,基部有小型的假託葉;苞片葉3深裂或不分裂,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基部假託葉小。
二、生長環境不同
1、艾草: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 艾極易繁衍生長,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區,生長繁盛期24-30℃,氣溫高於30℃時,莖桿易老化、抽枝、病蟲害加重;冬季低溫小於-3℃時,當年生宿根生長不好。
2、沙蒿:華北、西北、東北分布在低海拔至海拔3000米地區,西南省區分布在海拔3000-4000米地區;多生長於草原、草甸、森林草原、高山草原、荒坡、礫質坡地、干河谷、河岸邊、林緣及路旁等,局部地區成片生長,為草原地區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
三、分布不同
1、艾草:布於蒙古、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分布廣,在中國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中國。日本有栽培。
2、沙蒿: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朝鮮、日本、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俄羅斯(東部)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