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城的構造是什麼
1、券門:由於平時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戰事發生,即要登城參加戰斗,所以在長城內側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個圓拱形小門,稱作"券門",有石階通到城牆頂上。
2、垛口:在牆頂外側的迎敵方向,修築有兩米高的齒形垛口,是戰斗人員瞭望敵情、射擊敵人時掩護自己用的。具體構造時:從牆上地坪開始砌至人體胸腹部高度時,再開始砌築垛口。垛口一般砌築成矩形。垛口上部砌有一個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側面磚呈內外八字形,這是為了便於瞭望敵人,又不易被敵箭射中。下部砌有一個小方洞,是張弓發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傾,便於向城下射擊敵人。
古時射孔射程有三限:從射孔上限射出的箭,可中的人心胸以上及頭部,稱"中頭彩";中限可射中敵人腰腹部,稱"截腰";下限可射中敵人的腿部,稱"釘足"。如果敵人靠近城牆,射孔就無法發揮作用,只有靠投擲石塊、火球一淚的武器來組織敵人架梯攻城。垛口的寬度約一點五米至一點六米,一般能並排遮掩兩個人的身體,高度約二米,垛口之間距離不大於垛口寬度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城門中軸線兩側的垛口都是構築成對稱的。
3、 垛牆:又稱雉堞,設在馬道外側,基厚48厘米到40厘米。垛牆上半部開垛口,下半部砌擂石口,與垛口相錯排列,也有每兩個垛口才砌一個擂石口的。垛牆的砌法都是用素灰砌內外兩皮城磚牆,兩皮牆都順砌十字縫,沒有丁磚拉接。牆頂和垛口上再加一層預燒的封頂磚,封頂磚擴等於垛牆頂寬,上面做成坡頂,極個別垛口用垛石口。
4、宇牆(女牆):在城牆頂的內側,修有一道與垛口並行的矮牆,高約一米,叫宇牆,又叫女兒牆,它起著欄桿的作用。構築時,一般是從一層與牆體同寬的壓面條石開始的,壓面條石之上開始砌築女兒牆。女兒牆的寬度一般比壓面條石略窄,用實體牆砌築法,砌六層或八層條磚,頂面砌築一層脊磚,脊磚是專門燒制的,也有的是在施工時用泥刀砍制而成的。
5、單邊牆:所謂單邊牆是當地群眾的叫法,它與普通城牆的區別就在於它僅是一堵薄牆。單邊牆砌在山勢極險、山脊高聳而薄、並且邊牆外側也沒有人馬通過的地段。在北京附近的司馬台長城就有一段著名的單邊。單邊牆是限於形勢迫不得已才採取的建築類型,大都採用表面未經加工的粗大毛石砌築,以素灰做粘接材料。因為地形多變,單邊牆的高度也不統一,大約在2到3.5米之間。
6、 障牆:障牆一詞是近年來在研究長城的著作中出現的約定俗成的叫法,指的是"天梯"式馬道上沿大階台邊緣建造的與垛牆垂直相撞的包牆。其形制、高度與作法都與宇牆相似。它居高臨下,朝向低谷方向,是為了防衛已進入邊牆內側敵人進攻而設置的。最明顯的如慕田峪長城,其邊段城牆上,垛牆已全部殘毀,但在它的內外牆面上都有擂石口的溜道,可見是兩面皆設垛口的。
7、 擋馬牆(拒馬溝):長城城牆外面敵方向在冷兵器的射程范圍內修建的矮牆或溝塹。阻止敵兵快速靠近城牆的輔助防禦工事,其實並不是完全為防禦敵騎兵而進行的設計。
8、城牆頂面:頂面一般寬約五米,可容五馬並騎,十人並行。為了防滑,路面多用三至四層方磚鋪砌而成,鋪磚方法採用十字縫的形式,用石灰勾縫砌築,嵌縫平整。這樣做客觀上還防止了破環地面的野草滋生。有的地段,由於地形陡峭,長城城牆只能依山勢修築城傾斜的,這時城牆的頂面也就用條石或青磚砌成階梯形的地面,叫做梯道,否則人員難以行走。有的梯道順山脊從山腳一直砌到山頂。
9、馬道:在城樓旁邊,靠內檐牆一般都有一條傾斜的,從地面通向城牆頂面的通道,它是人、馬上下城牆的通路,叫做馬道。馬道寬約五至六米,道的內側一面砌築有一米上下的宇牆,起欄桿作用。由於馬道一般都是三十度上下的傾斜面,為了防滑,道面全將青磚側面朝上,砌築成十字形的嵌縫。有的城牆較高,馬道還修城二次階形,在地面馬道的入口處,還建有門樓。像嘉峪關東西兩城樓的北側,均築有寬敞的馬道。
10、 排水溝及吐水嘴:為了能及時排泄積於城牆頂地面上的積水,每隔一段距離,就築有一道排水溝,雨水通過排水溝及內檐牆上的吐水嘴排於城牆基礎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牆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護了牆基不被雨水長久侵蝕沖刷。
11、城門洞:最早的關隘城門洞,是用"過木"的辦法構築的;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磚的廣泛使用,城門洞改為用磚、石伐(石旋)的辦法構築由於城門洞平時是交通衢道,戰時是出擊敵人的通口,所以要求它能構築得寬敞一些。但採用"過木"的辦法往往滿足不了要求,它只能適用於跨度很小的門洞。採用伐(石旋)的辦法,油漆是半圓(石旋),則可以使城門洞的跨度增大到所需要的尺寸,不少關隘地門洞跨度寬達五至八米。一般先用長方形條石做基礎,再用三至五層長方形條石構築台基,高約一至一點五米,再上用水平磚砌築"上身"。達到設計的要求後,再伐(石旋)。伐(石旋)時,又根據構築要求,用立磚伐(石旋)一層再砌一層伏磚,一般均要砌築立磚、伏磚三至五道。門洞上方嵌有長方形時刻門額。上面鐫刻關隘名稱等。有些門洞的伐(石旋)的上方砌幾層雕有花飾的磚或砌石活,以增加門洞庄嚴華美。門洞內還裝有兩扇木質大門,有的外包鐵皮,防止攻城敵人從城門洞突入。
12、 城樓:城樓是戰時觀察關外敵情,指揮作戰用的。一般採用一、兩層,多至三層的大屋頂建築形式。
13、 牆台:檯面與城牆頂面相差不大,只是突戰台:在長城沿線的險要地方,築有一座比敵樓高達的建築物,它駐守有較多士兵,儲存有較多的糧秣、武器,是長城沿線上次於關隘的據點。底面積有十米見方,高達十二米左右,上下分三層,底層是一座設有門窗的高台,第二層開有門洞箭窗射孔和瞭望孔,這是住人和堆放武器、物資的地方,頂層是敞頂的,四周築有垛口
Ⅱ 長城有多長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萬里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2)changcheng擴展閱讀:
長城主要景觀
山海關、金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大境門長城 、角山長城、青山關水門、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 、古北口長城 、箭扣長城、嘉峪關長城、虎山長城 、九門口長城、大同長城、居庸關、雁門關長城。
保護長城
長城的破壞分為自然破壞和人為破壞,人為破壞的影響近幾十年更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2年,中央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仍專門撥款近10萬元人民幣用於八達嶺長城的修復。
Ⅲ 長城的資料簡介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長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築,還是人類的奇跡。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是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里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總佔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可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更多信息可以參考http://ke..com/view/2203.htm
查看全部85個回答
舒適升艙,呵護"倍"至 東風雪鐵龍全系車型升級不升價
即日起購買東風雪鐵龍品牌任意車型,立享多重"升艙"禮遇!24期免息超低日供,個性化金融方案助你輕松"購"!部分車型置換更享至高2萬元補貼。
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廣告
斯柯達柯珞克智能配置,提升駕乘樂趣
德系多功能SUV柯珞克,八大科技裝備全系標配,配備全景大天窗,可擴展實用後備廂。
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全能智驅SUV,嘉悅X7雲上市8.28萬起,購車七重禮
指導價優惠7千,置換補3千,3年0利息,首付7777元,終身免流量,送車載KTV和智能手錶鑰匙;7座空間5座車,全景星空天窗,12.3寸大屏,移動KTV,電子檔桿,AEB自動剎車,360全景影像
572020-05-29
長城資料簡介(50字)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 拓展資料:1、長城名字由來:長城之稱始於長城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2、修長城的目的:在古代我們無法徹底打敗游牧民族,為加強江山鞏固,只能修長城。當年忽必烈打宋朝直接繞過長城,從西面進攻,長城就似乎沒什麼用處了,但這只是少數。長城建造起來有耗人力,有耗物力,有耗財力,但在歷次戰爭中確實起了很大作用。 3、修建長城的意義:長城修築距今已有2000多年,雖已失去防禦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顯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反映中國古代建築工程技術的偉大成就,表現中國古代各族勞動人民的堅強毅力與聰明才智,體現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
2264 瀏覽535542019-09-20
萬里長城的資料簡歷
這才是萬里長城的起點,萬里長城經過的15個省市,你知道幾個?
2 瀏覽1882019-09-08
萬里長城 資料簡介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像,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3)changcheng擴展閱讀: 長城長度 由於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說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的是明長城的長度。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
1580 瀏覽422912019-04-15
長城的資料簡介[30]字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 (3)changcheng擴展閱讀: 長城的建築結構: 1、牆身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2、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3、城堡 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御或干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間有設於牆外者。 4、關城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長城
161 瀏覽333132020-05-28
長城資料簡介50字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3-10]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9 瀏覽17332020-01-31
22評論
熱心網友16
作者辛苦了,打這么多字肯定累壞了,嘿嘿,為你點個贊
熱心網友15
別白看,評論兩句再走~
CQ52800010
愛長城
查看全部22條評論
評論兩句
Ⅳ 長城是怎麼形成的
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軍事防禦工程。
早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就開始沿邊界修築烽火台。敵人來時,在台上舉煙,通報敵情。春秋戰國時,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為防範北方匈奴的突襲,於公元前213年發起了修築長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趙、魏的原有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整個工程共徵用民工三十萬人,連續花了十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沿著黃河到內蒙古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東抵遼東,全長達三千多公里的長城。
漢代除重修秦長城外,又修築了內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長城,以及涼州西段長城。涼州西段長城北起內蒙古屠延海(今額濟納旗境內),沿額濟河,經甘肅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門關進入新疆。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覆蓋古絲綢之路一半路程,全長近一萬公里,歷史上最長的長城。整座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構成了一個嚴整的防禦體系。
漢以後的北魏、北齊、隋、金等朝代都對長城進行過部分修建。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剌族的侵擾,經過二十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長城。整個重修過程前後達一百多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其中,山西以東的長城採用內部夯土,外面用磚石砌築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長城全用夯土築成。
整座長城在地勢險峻的要地又建有很多關城,著名的有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等。其中嘉峪關是現存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它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氣勢雄偉,布局周密,結構嚴謹,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相傳,在修建這座雄關時,不但設計和建造技藝高超,而且連用料的計算也非常精確。在關城建成之後,僅剩了一塊磚,這塊磚被後人放在重關的小樓上,作為紀念。
長城有時有內外多重,甚至多達二十餘重,將所有城牆相加,有14600餘里。若將兩千年間歷代所築長城加起來,估計總長可以達到十萬里,足可圍繞地球一圈而有餘。長城在歷史上起過很大作用,防範了北方游牧人的侵襲,保證中原的安寧,使得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得以暢通,也促進了邊關各民族的和平貿易與交流。
綿延萬余里的長城穿越在崇山峻嶺、急流、溪谷等險峻的地段之上,城牆多沿著蜿蜒起伏的山脊線延伸,常利用山脊外側為陡崖的地形,山、牆相依,更加險固。那雄偉的關城,堅不可摧的城牆,挺然峭拔的城樓、角樓和敵台,孤絕獨出的烽火台,它們所構成的點、線、面結合的神奇構圖,都轉化成了美的韻律,美的節奏。美學家評論說:長城「宛如神奇的巨筆在北國大地上一筆揮就的氣勢磅礴的草書。城上的敵樓就是這草書中的頓挫,雄關就是這草書的轉折,而亭障、墩、堠則是這草書中錯落的散點,形成一幅結構完整的藝術巨作,是真正的大地藝術」。
今天,長城作為軍事工事的實用功能已經不存在了,它的美卻長存了下來,長城的美是一種崇高的美,一種體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美,以雄偉、剛強、宏大、粗獷為特徵,是中國人追求和平並勇於開拓進取精神的體現,傳達出一種深沉的民族感情。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Ⅳ 關於長城的故事10個
1、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2、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3、萬年灰與燕京城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並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徵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築起高高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築的城牆,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牆,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里。
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牆縫。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保住他的皇上寶座,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裡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後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
長城修完後,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園人居住,這城鎮就是現在的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4、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5、玉門關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於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這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隻孤雁。商隊中一個小夥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里,准備帶出馬迷途後再放掉。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夥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台迷途。
小夥子聽後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後,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
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隻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只有那隻救大雁的小夥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並轉告領隊的老闆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後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闆聽後,心裡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捨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乾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隻大雁又飛來了,並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
小夥子聽罷急忙轉告給老闆,老闆慌了手腳,忙問小夥子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小夥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老闆馬上照小夥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後,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
到達小方盤城後,老闆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其實玉門關是漢武帝時所建,因這里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就從此入關,故名。
6、元惠宗淚灑關溝路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登上帝位,建國號為明。是時,他封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受領攻取元大都(今北京)的重任。
徐達領兵北伐,一路征戰,所向披靡,7月27日佔領通州、大都城指日可待。元惠宗妥環貼睦爾得此消息,心驚膽戰。他先在清寧殿與後妃、太子商議,想避兵北去;然後在端明殿召見群臣,發表主張。大臣們聽後意見紛紛,吵鬧得端明殿內一片混亂。
宦官伯顏不花放聲大哭說:「世祖忽必烈開創的天下,陛下應當死守,怎麼能棄呢?」妥環貼睦爾在殿內徘徊一陣,嘆了口氣說:「時至今日,豈可再當宋朝的徽欽二帝!」他覺得與其被俘,不如逃走,就在這天的黑夜裡,他率同後妃、太子和一些大臣,開健德門逃出大都北去。
天剛放亮。皇室車馬一行已走在關溝道上。他是很熟悉這條路,只是今日走來,百感交集,不禁連聲長嘆。元朝定都北京(大都)後,把原舊都和林(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蘭旗境內)稱為上都。每年四月至九月,皇帝往上都避暑。秋後再回大部,「歲以為常」。「上都避暑頻來往,飛鳥猶能識衰龍。」關溝是帝王往返必經之路,於是得到重點開拓,大興土木,展寬道路,險要路段刻佛像於崖壁,建寺廟於道旁,乞求神靈保佑。
最大的一座是大寶相永明寺,建有花園,帝王下榻的行宮和壯麗的、過街塔。過街塔遺址,便是今天還能見到的「雲台」。那時,關溝道上十分熱鬧,有僧人寫詩道:「礫中十里號五里,道上千車聯萬車。」妥環貼睦爾這回在關口路上逃生,一路凄凄惶惶,觸景生情不禁熱淚盈眶。想起日日夜夜宮中舞女斗腰肢的生活已成過去,來日未卜,更是痛苦萬分。
日正中天,正好走到永明寺過街塔前,這是妥罐貼睦爾登上帝位十周年時赦建的佛塔,本以為如此功德,禪靈能保住江山永固、可是過了甘多年內憂外患不寧的歲月,眼看就國破基搖了。寺院僧人照例趕緊設置祭壇,燃燭焚香。妥歡貼睦爾,無心久留,佇立一會幾,就滿面愁雲的趕忙上路了。日暮時分,車騎登臨八達嶺山口。在北大紅門下,他回身遠望那暮靄沉沉的南方,似乎望見了朦朧中的大都,泣不成聲,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從此,妥歡貼睦爾與關溝御路永別了。
妥歡貼睦爾北逃,是元朝滅亡的標志。朱無璋稱贊他「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在他死後賜給他一個「順帝」的稱號。
7、成吉思汗夜走黑松林
1213年初秋,成吉思汗揮師南征,率領10萬大軍進駐烏沙堡。他眼神如火,容顏生光,登上山頂,摘下帽子舉在手中,面對祭壇向天祈禱:「長生蒼天,賜我勝利吧!現在我要出征,去懲罰金人!」山下萬干將上齊聲高呼:「天神!成吉思汗!天神!成吉思汗!」呼聲震天動地,響徹晴空。成吉思汗面向將士訓言:「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角鷹般地突進!與敵對陣。的時候,要像黃雀般節節躍進!要有飢餓的老虎、憤怒的雄獅那種吞噬一切的氣概!」眾將士慷慨激昂。接著一聲令下,騎兵縱隊如理弦之箭,滾滾南去。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八達嶺。
正當先頭騎隊即將抵達關嶺時,突然隊形大亂,人喊馬嘶。馳騁而上的後隊,不再前行。成吉思汗在遠處見此情景,十分驚奇,一不見關山烽煙旌旗,二沒見弓努箭鏃射擊,這殷紅鮮,一片慘狀。原來是地面上鋪滿了一層鐵,尖厲的鐵針刺進馬蹄馬腿,人仰馬翻,倒下時又再次被扎傷後,續馬隊再迅速奔來……「如此小技,豈能阻擋滾滾鐵流!」成吉思汗冷笑一聲,一面吩咐救治傷員和馬匹,一面令後隊上前清理道路,將鐵掃下山澗、且掃且行,很快逼近重鎮之所居庸關。
居庸關兩側高山夾峙,壘石築城,雉諜臨空,扼守要道。更有甚者,關城大門早已用鐵水澆鑄,真是固若金湯。成吉思汗令前鋒試探進攻,只見城上雄旗揮動,金鼓齊鳴,箭鏃如飛蝗,雷石似雨點。三番五次發動強攻,均無成效。成吉思汗大軍困在關北山谷,一連數日,攻城不下,進退兩難。眼看軍糧草料消耗殆盡,難以再支撐下去。成吉思汗長嘆:「以弓馬之利取天下,豈能斷送於此?」
這時,帳下扎八幾求見,獻過關之計。扎八幾說:「幾日探查,尋得小路一條,兩旁松林茂密,只容單騎行走、由此迂迴穿插,一夜之間,可繞到居庸關背後。」成吉思汗聽罷,喜出望外,依計而行。傍晚,一面指使軍隊輪番佯攻居庸關:一面由成吉思汗率領輕騎,人御枚(在口中橫御之物,防止說話),馬戴嚼(橫放在牲口嘴裡的小鐵鏈),直奔黑松林而去。
黎明時分,居庸關背面的南口城下,金鼓之聲大作,殺聲驟起。成吉思汗騎隊如神兵天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破城池。鎮守南口城的金軍將士,正在酣睡之中,還沒弄清事情緣由,就當了俘虜。接著,成吉思汗北取居庸,南佔中都(今北京),終成大業。
8、跑馬長城界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後,為了阻擋胡人興兵復仇,提出在與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堅固的長城。他的建議,博得了許多大臣的贊賞。並一致認為,應先從東北的遼中開始,因為那裡一面臨海,還是一個戰略要地。從那兒開始,在胡人恢復往日的氣勢以前,完全可以把長城修完。
那麼,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張將統一的六國全部用長城圍上。許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國全部圍上,長城總長可達幾萬里,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修完。這樣一來,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國空。所以,大臣們建議,還是短一點好。
但是,不管大臣怎樣反對,秦始皇還是極力主張用長城圍住六國。他越是極力主張,大臣們就越是極力反對。秦始皇揚頭想了一會兒,臉上露出不易察覺的冷笑。他提議,跑馬劃長城界。讓一個將官,騎一匹快馬,人馬飽食之後,人不下馬,馬不停蹄,由山海關起跑,經由六國邊界,能跑幾天算幾天,跑出多遠修多遠。
眾大臣一想,這還可以。縱然是追風趕月的千里馬,跑上兩三天,也就是兩三千里。所以,他們點頭答應誰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個條件:沿全國邊界,不論山峰還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營,跑馬者從行營中跑過,以壯人馬之威。眾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後,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來,如此這般地吩咐幾句,他們便分頭行事去了。
跑馬這天,只見一員將官,頂白盔,騎白馬,穿白袍,掛白甲。他從第一座行營中飛出,走平地,越高山,半天多時間,沖到第二座行營。沖出二座行營,直奔三座行營。四座、五座……六天多時間,沖過十座行營。
秦始皇接到探馬的傳報:跑馬者已沖過十座行營。
這些大臣很納悶,這馬怎麼這樣能跑啊,六天多了,還跑啊。
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馬又報,跑馬者已沖過二十座行營。大臣更奇怪了,怎麼,這馬還跑哪?這是什麼人?騎的是什麼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該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騎神馬?
又過六天多,探馬又報,跑馬者再次沖過十座行營。
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嗎。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從中搞鬼了?
探馬接連傳報,跑馬者沖過四十座行營。秦始皇這個高興呀,就甭說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氣歪了。
白袍將還在騎馬飛跑著。戰馬跑到嘉峪關的時候,只見白袍將猛抽白馬幾鞭,白馬口鼻流水,一個大翻個倒在地上。白袍將也從馬上掉了下來。
這是怎麼回事?一匹馬怎麼一氣跑了一萬多里?原來,這是秦始皇用的計。為了達到長城圍六國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設一行營,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營都備一匹白馬,一員白袍將。第一座行營的白袍將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預備人馬接著跑出,看上去如同一個人一樣。就這樣,一共傳了四十多座行營。
那為什麼到嘉峪關人落馬倒呢?原來,駐嘉峪關行營有個姓趙的將官,對秦始皇這種做法極為不滿。他認為,長城修到嘉峪關,就可以阻擋胡人的進犯,何必要修那麼長呢?太勞民傷財了。所以,他見前營快馬一到,讓俄了幾天的戰馬一個勁的喝水。他上馬以後,猛打戰馬兩鞭,戰馬一機靈,緊跑幾步,嗆水倒在地上。
秦始皇聽說馬倒嘉峪關,很不高興。但是,按照他事先的話,長城只得修到嘉峪關了。
《長城》由張藝謀執導,並集結了包括馬特·達蒙在內的豪華卡司陣容,影片講述了一支精英團隊在長城這一標志性建築中英勇捍衛人類文明的故事。《長城》不僅是張藝謀製作的首部英文電影,也是目前為止在中國內地拍攝過的體量最大的影片,在《長城》的故事中,中國人建造的長城除阻擋北方的少數民族勢力外,還將承擔起抵禦超自然力量的任務。
影片《長城》匯集了馬特·達蒙、景甜、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劉德華、張涵予、鹿晗、彭於晏、林更新、鄭愷、黃軒、陳學冬、王俊凱等豪華演員陣容。《長城》於今年12月16日在中國公映
Ⅵ 長城的來歷
長城的來歷: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
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並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
漢初,匈奴乘華夏戰亂,越過秦大將蒙恬所築長城,和漢帝國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峙。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
為了對付來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襲擾和掠奪,隋文帝楊堅自建國伊始,就把修築長城、鞏固邊防,視為重要國防政策。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除了繼續防禦北方突厥的襲擾之外,還要著力對付來自西北方面吐谷渾的侵襲,為此曾先後兩次修築長城。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兩千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Ⅶ 中國有幾個長城
中國有一個長城,但可以分北長城和南長城,根據修葺年代和地域不同又可分為:
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箭扣長城,金山嶺長城,山海關長城,嘉峪關長城,虎山長城,九門口長城,大同長城,大境門長城,唐長城,齊長城,他們均屬於長城中的某一段。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Ⅷ 長城名稱的由來
長城,又叫萬里長城。因為其長度從山海關至嘉峪關就有6千千米合古代計量的1.2萬里,所以叫萬里長城。其實就是按意思來叫的,一萬里長的城牆,簡稱長城(萬里長城)。
概述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長城
這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長城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方城
稱長城建築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塹、長塹、城塹、牆塹
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史記·秦本紀》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築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後漢書·烏桓傳》載:「秦築長城,漢起塞垣。」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
這是把長城同塞並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晉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秦長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條下載:「密雲縣東北至長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塹、界壕
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多指在不易築牆的地方,挖有深廣各若干丈的深溝,並將所挖取之土堆於溝的一側,其防禦作用同修築牆體是一致的。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基本沒有使用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
邊牆、邊垣
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帶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如《明史·戚繼光傳》載:「薊鎮邊垣,延袤兩千里。」《明史·兵志》載:「請修宣、大邊牆千餘里。
歷史意義
促進了邊帶的發展。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
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歷代的中華文人名士及國際人士,許多中國的文人墨客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美術、音樂等文藝作品,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詩人詞人名人,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於長城的修築、作用,以及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揮毫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對於中國人來說,長城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意志與力量。《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的心目中已升華為民族精神和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Ⅸ 關於長城的故事和傳說
(一)晾經石
在甘肅嘉峪關附近,有一塊潔白的晾經石,傳說是玄奘晾經的地方。 據說唐朝玄奘與悟空、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從印度取經回來,闖過火焰山,涉過疏勒河,來到河西走廊。
這天,天氣特別炎熱,烈日當頭,如焚 似火,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更是熱得無處藏身,石塊被烤得滾燙滾燙,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騎馬在前,三個徒弟背著經卷緊跟後面,沒走幾步就個個被烈日烤得汗流 浹背,唇乾舌燥,面紅耳赤。
豬八戒實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師父道:"這天要熱死人,還是找個樹蔭歇息一下再趕路不遲。"玄奘聽後立即呵斥道:"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連棵草都不長,哪裡來的樹,還是趕快趕路要緊!"
八戒無奈,只得撅著大嘴,氣喘噓噓地向前趕路,一邊走一邊向天上看去,只見天上藍藍的,一絲雲彩也沒有,順便說了一句:"這會兒要是下一場雨該多痛快呀。"
不料。話音剛落,立即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師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湯雞,經卷也全被淋濕透了。天晴後,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個好地方好把經卷攤開晾曬一下。
悟空一個跟頭翻上雲端,發現不遠處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聽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趕緊帶師傅來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滿意,並指著一塊黑油油的大石頭說:"這塊石頭正是晾經的好地方,你們趕快打開經卷攤開晾曬,並令八戒看守經卷,不得有誤。"
很快,經卷晾曬幹了,師徒四人急忙收拾經卷,准備趕路。不料有幾張緊緊粘在石頭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來。沒辦法,只好抄錄在別的紙上。
不久,這塊晾曬過經卷的黑石突然變成白色。以後,人們便把這塊潔白如玉的石頭稱為"晾經石"從此,這個民間傳說就流傳開了。
(二)嘉峪關城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西北一帶防線,派征虜大將軍馮勝到河西走廊一帶駐防,並准備在那裡選址建關,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馮勝到處視察,尋找關址,最後決定在龜蓋山上修造一座雄關。
他很快請來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線、釘了木樁,准備第二天破土動工。誰知第二天一早,馮勝來到工地一看,發現地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他一邊派人四處尋找,一邊叫來昨夜值班兵士詢問。
值班兵士稟報說:"昨夜我值班時,不曾合過一眼,到四更時分,驟然狂風四起,颳得天昏地暗,風停後,再看地面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了。"正在此時,到別處尋找線、樁,士兵氣喘噓噓的跑來報告:"丟失的線、樁已在狹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
馮勝將信將疑地跑到那裡一看,樁和線整整齊齊地釘在山坡上,真是驚訝不已,靜下心來再仔細觀看這里的地形:只見南面祁連山白雪皚皚,北面馬鬃山連綿不斷,西面是廣闊戈壁灘,東面綠洲片片,還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腳下,山勢平坦,方圓還有五十畝地大。
若在這里建關,依山傍水,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湯。進而細想,當初選址在龜蓋山,那裡是討賴河下游,夏季由於祁連山積雪的大量融化,洪水沖關而過,會致使全軍覆沒。
越想越感到慶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關址也"。馮勝立即上奏皇帝,隨後,大興土木,修築了一座長220丈的嘉峪關城。
(三)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廟,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們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四)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
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五)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
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