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澎湃新聞的輿論關注
@劉春:最近澎湃新聞很火,主要是幾篇原創的時政大稿。但老漢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以原創內容為特色的新聞門戶網站澎湃網的成功,因為再多的原創也支撐不起一個新聞門戶,而基於PC端的門戶本身就在衰落中。澎湃新聞最近的火爆仍然來自公共賬號來自移動端的轉發傳播,澎湃的未來在APP在移動端。
@武大沈陽:【關注@澎湃新聞】網路輿論場有數家比較具有輿情穿透力的大媒體如:人民系、中國網事、環球時報、南方媒體和財經財新等,現在看來要新出一股上海力量了。近期澎湃新聞來勢兇猛,出現了好幾篇高曝光的熱點輿情稿。是曇花一現,還是力道永勁,值得關注。緊跟熱點、快捷報道、創新表達也許是條路。
@魏武揮:【上報集團「澎湃」上線:請有節奏的燒錢】澎湃不僅讓你感覺上東西多,事實上東西也多。說到底,可能還是太有錢了。真正的創業項目,哪裡會上手就那麼多原創內容供給。有錢燒是好事,但有節奏地燒,才是正確的。
@吳飛微議:「澎湃」是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後公布的第一個成果。根據上海報業掌門人裘新的構想,該集團未來的新媒體戰略將集中於兩種模式:第一種是通過優質原創內容吸引流量,依靠海量用戶來獲取廣告收入;第二種是面對窄眾人群,以高度專業化的內容和精準服務獲得用戶付費收入。
@王甘霖:雖然@澎湃新聞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還沒有更新,但從其網站發布新聞來看,不得不承認,上海報業集團斥資兩個億打造的澎湃新聞網,必將成為中國第一新聞網站。該網站體現了六個字:及時、獨家、深度,哪怕是財新網、財經網都得遜色幾分。 在扯氮集博主魏武揮撰寫的《少即是多》中,他寫道:
上報集團的澎湃項目終於上線了,當我熱愛時政信息的父母聽說這個事後,第一時間拿出他們的手機和平板(安卓系統)要我幫他們裝上。我折騰了頗有一段時間,因為澎湃網站上居然沒有應用下載,還非要我先去裝個360或豌豆莢才能下載這個app——不知道澎湃的人怎麼想的。
我個人倒是很早就從私人渠道拿到過澎湃的app,裝在手機上後給不同的朋友展示過,意見五花八門,但有一點,所有人都是一致的:內容太多了。這是一個定性的表達(拿著我的手機,他們也不會把玩太久),我們需要定量一點。
澎湃的網站上列出了四十七個欄目(或者說標簽,tag,但一般人搞不明白欄目和標簽的區別,第一時間都會認為這是澎湃的欄目設計),標記為(2014年)6月28日這個時間(這可是周六)的文章有六十四篇。澎湃的手機端,在不斷下拉時,會源源不斷地展示出更多的內容,似乎給人一種沒有底的感覺——這是對Pinterest的一種模仿,但我個人以為,Pinterest是輕閱讀,澎湃不是一個輕閱讀產品。
換而言之,澎湃不僅讓你感覺上東西多,事實上東西也多。六十多篇文章,每篇如果兩千字,那就是十幾萬字的節奏,可不就是一天生產一本書!——還是大周末的周六。
創造了術語信息檢索與描繪符的穆爾斯在1959年提出過一個穆爾斯定律:當擁有信息比不擁有信息會給用戶造成更大的痛苦和麻煩時,用戶會傾向於不使用信息檢索系統。信息會帶來痛苦與麻煩。這一點我們都有所體會。——老實講,穆爾斯本人,是反對海量信息的。信息架構學之父莫維里在他的《隨意搜尋》一書里也這樣提到:現在我們關注的焦點理應從創造豐富的信息轉移到解決注意力分散問題。
現在來看看澎湃這個產品,官方對它的定位是時政和思想,一位朋友和我這樣說道:我們想要給人的感覺是,你要是喜歡政治,來這兒就夠了,全中文互聯網所有最好看的政治思想內容都在這兒了。這個定位不能說是錯的,中文世界裡這一塊基於種種原因的確有一些欠缺,但我個人的看法是,一開始如此之多的內容,有黑雲壓陣之感。當用戶產生負擔感之後,會逃離這個系統。
事實上,標題里的少即是多,我並不是完全接受,互聯網受歡迎的產品都是功能復雜的(想想時下最流行的微信吧),但它們不是一開始就功能復雜的。第一版的QQ簡單到安裝包連1M都不到,在慢慢增加供給時,用戶的承受力會提升。對澎湃來說,同樣如此。沒有這個必要一開始就如此龐大的內容供給,即便是可以自定義欄目,四十七個欄目會讓人選擇不能。
此外,在2014年7月17日舉行的2014中國傳媒品牌高峰論壇上,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王偉提及最近頗受人關注的「澎湃」,稱本來是定於7月21日上市,但還要延續一段時間,「界面」預計在8月能夠推出。王偉稱雖然尚未正式上線,只是在公開測試,但「看到有的評論認為『澎湃』的內容及時、獨家、深入。」
作為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後公布的第一個成果,根據上海報業掌門人裘新的構想,「澎湃」要成為「中國第一個新聞問答產品」,通過與讀者的互動,分辨真相和謠言,並將核實結果實時更新。王偉也對「澎湃」進行了闡釋,「澎湃是定位於通過新聞加思想的優質原創內容吸引流量,澎湃是藉助於《東方早報》的品牌和團隊建設起來的,用紙媒研究者傳媒老王的話來說,這一舉動表明東方早報的品牌在轉型上開始脫胎換骨。」
參加論壇的學生在肯定「澎湃」發布的內容很有力量、很有影響力、而且速度很快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澎湃在重視內容開發的過程,或者重視內容的生產同時,為什麼對它的渠道建設還很有限呢?」王偉坦誠,應該是更注重渠道建設,不是不重視,可能是還來不及,「『澎湃』項目目前是在草創初期,所以它肯定還有很多方面會沒有顧及到,它想打自己的品牌,想把自己品牌當中最核心的部分先打造出來,我覺得它一直在對外灌輸這樣一種理念,也就是所謂新聞+思想。它的一些運作模式是形式上的,和我們原有的新聞組織方式有所不同,包括呈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大家可以注意到它是一個新聞網站,也有移動平台上能夠閱讀的,在移動平台上閱讀的部分都在測試當中。它的展示方式和大家網上看到的版式、條塊劃分不一樣的,它是採用了項目制的方式,據說有80個左右的方塊表。我覺得它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塑造核心品牌和內容上,可能他們覺得現在微博高潮過了,微信有積累的過程,如果它在網頁版和移動平台上能夠閱讀的話就能夠達到它的最初目的。
⑵ 為什麼馬雲叫Jack馬,而不是叫cloud馬
因為馬雲的英文名字叫Jack Ma,所以叫Jack馬。
雲的英文名字叫Jack Ma為,也叫做Jack馬。1988年畢業於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同年擔任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英文及國際貿易教師,1995年創辦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信息發布網站「中國黃頁」。
1998年出任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國富通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並擔任阿里集團CEO、董事局主席。
2013年5月,辭任阿里巴巴集團CEO,繼續擔任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6月30日,馬雲當選全球互聯網治理聯盟理事會聯合主席。 2019年9月,馬雲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繼續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成員。2020年9月30日,馬雲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
(2)魏武揮擴展閱讀:
資深互聯網分析人士洪波認為,馬雲辭掉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明顯是在為阿里儲備的人才騰出上升空間。這些年,阿里有意培養了一批干將,但他們的職業生涯都到了「天花板」,如果馬雲不委以重任,他們有可能會流失。
知名IT觀察人士魏武揮認為,過去14年馬雲之所以沒辭CEO,是因為有兩件事完不成他是不會放心交班的。其一是阿里真正意義上的控制權。
「另一件事是業務體系的打造。事實上,阿里可能是中國最具野心的公司——阿里認定『公司即產業』,欲在整條電子商務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布子,除了不親自賣東西。
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計劃,梳理清楚內部組織體系是實現該計劃必備的條件。現在,阿里完成了25個事業部的部署,CEO一職反倒不那麼重要了。」
⑶ 中國著名自媒體人有哪些
這個有很多的
鬼腳七:原淘寶搜索負責人,電商和搜索專家,
羅振宇:邏輯思維創辦人,知名自媒體。
盧鬆鬆:知名IT博主,互聯網觀察員。
魏武揮: 知名博客ItTalks。新媒體的實踐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城宇:知名媒體專欄作家,評論人,易觀網主編。
李靖:李叫獸系列文案分析知名自媒體人。
康永王:知名營銷自媒體,新媒體營銷策劃人。
劉興亮:知名互聯網專家、資深營銷顧問。
瞬雨:技術評論人,經濟觀察家, 環球時報特約評論員。
闌夕 :最熱門的新聞評論,最萌的貓星人、汪星人,這里是生活面面觀。
朱衛坤:實名網路營銷倡導人,無實名不營銷,傳遞網路正能量!
小馬宋:暴風魔鏡創意合夥人,前奧美互動助理創意總監
程苓峰:中國媒體業新銳人物,《雲科技》創始人
方建華:北京華夏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專欄作家
等等還有很多。
⑷ 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報道中語言有什麼問題
災難事件中,媒體要注意盡量體現人文關懷,避免二次傷害。
「東方之星」傾覆在長江,牽動了每一個國人的心。悲劇發生之後,新聞媒體也迅速行動起來。面對這場救援工作艱難復雜、事故原因尚待釐清的重大災難,如何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同時,做到客觀報道,對每一家媒體而言都是一種挑戰。
對於此次沉船事件,媒體最初的報道集中於事故的基本信息,包括發生時間、地點、天氣、當地地貌等,同時也包括遇難人數的實時更新、救援工作的進展等。此後,媒體通過深度調查和多方采訪,對造成事故的原因進行剖析,可圈可點。
但不可迴避的是,這次報道中一些引起爭議的不當操作仍值得媒體警示和反省。
避免關鍵問題「鬧烏龍」
在「東方之星」顛覆的前20個小時里,《湖北日報》隨即通過微博發布事故的最新情況,其中,《國務院表示事故為「因大風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這一消息被各大媒體轉載,第二日該報發佈道歉聲明稱「這個結論只是源於一次內部會上專家的階段性分析,不準確、不權威。」
事故原因到底是什麼?這是災難到來之時懸在所有人心頭的一個疑問。亦如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媒介轉型研究室主任魏武揮所言,網路時代,人們對「反饋」的要求是史上最高的,「人們意圖最快知道為什麼」。
恰恰因為如此,媒體更應警惕未經核實過早做出定性判斷。就像網友「@韓東言」微博所說:「出現災難,出現事故,媒體不要著急報道並不權威的事故原因,這樣的新聞,除了會引發不必要的輿情外,也會誤導判斷。」
此外,《湖北日報》官方微博道歉時的「賣萌體」也引起大眾質疑。微博、微信上使用的網路語言固然可以拉近媒體與受眾的距離,但並非適用於所有場景,在沉重的災難新聞面前,這種賣萌就顯得不合時宜。
專業的報道是對逝者最大的尊重和緬懷。專業意味著,記者對事件的信息必須力求准確真實;意味著報道語言當嚴謹,尊重逝者的人格尊嚴;意味著在采訪和報道過程中,不可不顧及逝者家屬的感受,要避免新聞對其造成二次傷害。
⑸ 馬雲為什麼退休被逼的給個真相
截止2020年10月30日,馬雲沒有退休,而是卸任了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一職,並且退而不休。
2013年9月5日,馬雲向員工發出信件,宣布於2019年的「阿里日」起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一職,將全力以赴做好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工作。雖然辭任CEO不等同於退休,但在業內看來,「退而不休」正是馬雲從台前退至幕後的重要轉變。
而在更早以前,馬雲也曾公開表示,從2011年底到2013年,身體非常疲憊,除了工作還有一些家裡的事情,馬雲說:「這個我不方便透露,我也不想透露。我花了很多時間去陪家人。」
(5)魏武揮擴展閱讀:
資深互聯網分析人士洪波認為,馬雲辭職明顯是在為阿里儲備的人才騰出上升空間。這些年,阿里有意培養了一批干將,但他們的職業生涯都到了「天花板」,如果馬雲不委以重任,他們有可能會流失。
知名IT觀察人士魏武揮認為,過去14年馬雲之所以沒辭CEO,是因為有兩件事完不成他是不會放心交班的。其一是阿里真正意義上的控制權。
在阿里終於完成了「去雅虎化」以後,通過私有化加強了馬雲對阿里的實際控制力,交班出去並不會導致自己下台,所以馬雲辭掉CEO沒什麼後顧之憂。
⑹ 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網上解釋
互聯網產品發展到現在,貌似已經進入無源時代。所謂有源、無源的說法,我的理解就是web1.0和web2.0之間的區別,簡單講,前者有新聞源,後者則無;或者說前者有特定的信息,後者則沒有。後者全面釋放了網民的發言權,似乎每一種聲音都充滿了被關注的可能性……正因為有如此明顯的差異,才造就了雅虎和facebook的差別,新浪網與開心網的迥異。
但人總歸要追本溯源,總歸要去膜拜、追隨精英和名人。無他,天性使然。所以,從產品研發的角度也好,運營的角度也好,製造源頭將成為重要的思路和操作方法。特別在同類產品已有豐富資源並聚合了大量用戶的前提下企圖另闢蹊徑,更有必要這樣去實踐。
下面以微博為例來細談。
眾所周知,國內的微博概念在飯否、做啥、嘰歪等運營商身體力行之下逐漸被普及,但好果子卻正在被新浪微博採摘。圍脖怎樣操作的?還是老一套:名人效應,和當年的新浪博客的運營如出一轍。招數雖老,卻不得不服。新浪博客打的是名人牌,首當其沖當的棋子是徐靜蕾。一推二捧三宣傳,老徐博客訪問量輕松過億,儼然全球第一博的造型。其他名人也在新浪鼓動下紛紛開博——這些名博的帶動效應是如此之大,最終掀起了全民皆博的浪潮。如今新浪做微博,玩的也是名人,姚晨就是當頭炮,李宇春、黃健翔若干名人也在推波助瀾。這是啥?這就是製造源頭。但不止於此。一位新用戶注冊新浪微博,它就先給你推薦一大撥名人,而且事先幫你勾選了這些名人,沒有經驗的用戶往往默認這個設置,這樣一來,不僅讓名人們得到更多的粉絲,也引導了新用戶玩轉微博(試想沒有任何關注對象的新用戶吧,他們怎麼可能從頭了解並試用呢?)——這種操作思路叫啥?即使製造源頭。所謂「為有源頭活水來」,就是這個意思。
新浪能這樣做,當然和它手中把握的資源有關,但更關鍵在於它對人性的理解。那其他小網站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我這樣斷言:如果要和新浪正面競爭,肯定只有死路一條。但另闢蹊徑卻未嘗不可。思路,依然是「製造源頭」。
藍弩是開通不久的一家微博提供商,它走的是文化路線,具體講就是做閱讀微博。閱讀當然是有源的,那一本本活生生的圖書就是「源」。在這個源頭下,用戶發言變得有的放矢,用戶聚合與交互也更具可能性。不過,思路盡管好,藍弩選擇的方向太窄了,我很難想像它會產生什麼有效的盈利模式並藉此得到長足發展。鑒於吾友魏武揮對這家網站愛不釋手,只能請其在手頭寬裕時拉藍弩一把啦。
還有一個新的微博,附生於業內頗有知名度的鮮果閱讀器——鮮果聯播。這是將「製造源頭」運用得活靈活現的一款產品。且看鮮果閱讀器裡面那麼多信息源,又有用戶在不斷貢獻feed種子——都不用再造了,直接嫁接就成。用戶圍繞那麼多源頭,傳播、分享、關注、評論……統統舉手之勞。而且相比藍弩,鮮果聯播在方向上和用戶群體量上寬廣得不止一星半點。強哉。再看看鮮果聯播相對閱讀器的獨立運作,這種做大的心思真讓我滿心歡喜。
歡喜歸歡喜,擔憂卻沒有減少。藍弩也好,鮮果聯播也罷,做的還是小眾市場:前者讀書,後者讀博客。能不能逃離這文化味的窠臼,做得更生猛,做得更大眾,是我對微博市場的期望,也是對互聯網產品百花齊放的一種期待。
⑺ 我國媒體大發展的基石是
我國新媒體的發展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
媒體應用途徑的愈加寬泛
,
媒體與其它社會層面之間
的互動
,
從政府、
公眾到媒體自身
,
都已經清楚地認識到
:
媒體已經成為我國市場經
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從
1998
年起
,
我國的傳媒業就一直保持高速增長
,
利潤總額
已超過煙草業
,
成為國家第四支柱產業。我國傳媒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必將逐
步步入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
新媒體的低成本、互動性、原創性、分眾性的特
點將使
21
世紀成為新媒體的世紀。我國新媒體發展的戰略路徑可從正確定位、
資源整合
,
利用高科技走高端化多元化等方面進行思考。
關鍵詞
:
新媒體
;
價值鏈
;
發展戰略路徑
新媒體在我國的發展日趨加速
,
其商用價值日益提高
,
如何積極利用高新技術
推動新媒體的發展
,
這是一個急切而嶄新的課題。學界和業界把關聯數字媒體內
容的系統服務統稱為新媒體業務。
我國新媒體發展的戰略路徑可從正確定位、
資
源整合
,
利用高科技走高端化多元化等方面進行思考。
本文從新媒體的內涵、
我國新媒體發展現狀及趨勢、
我國新媒體的發展戰略
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述,
進一步了解我國新媒體的發展情況,
准確把
握我國當代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性問題,指導新媒體研究工作的進行。
一、
新媒體的內涵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
如數字雜志、
數字報紙、
數
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
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
稱為「第五媒體」。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
「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
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 上海戲劇學院新媒體領域陳永東副教授:「新媒體是
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媒體及各種應用形式,
目前主要有互聯網媒體、
掌上媒體、
數字互動媒體、車載移動媒體、戶外媒體及新媒體藝術等。」 新傳媒產業聯盟
秘書長王斌:
「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
以互動傳播為特點、
具有創新
形態的媒體。」 分眾傳媒
CEO
江南春:「分眾就是區分受眾,分眾傳媒就是要
面對一個特定的受眾族群,
而這個族群能夠被清晰地描述和定義,
這個族群恰好
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領先消費群或重度消費群。」 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
征:
「相對於舊媒體,
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
(
電
視、廣播、報紙、通信
)
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
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BlogBus
副總裁兼首
席運營官魏武揮的定義:「受眾可以廣泛且深入參與(主要是通過數字化模式)
的媒體形式。」 中國傳媒大學黃升民:構成新媒體的基本要素是基於網路和數
字技術所構築的三個無限,
即需求無限、
傳輸無限和生產無限。
——社會關系層
面的理解。
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
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
的媒體。那些從信源就開始剝離信息冗餘
,
處於向確定的信宿收斂的中間媒介
,
藉助於數字化的語言能力
,
將不確定的自信息按信宿的需求迅速轉化為主觀內容
,
並寓於各種形式的傳播方式和業務服務之中
,
則被稱為新媒體。
[1]
從新媒體的產生和既有的界定可以看出
,
新媒體的概念對稱於傳統媒體。新
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在於
,
新媒體是以數字方式進行製作、發布、傳播的。新
媒體提升了大眾傳播學的「長尾理論」
,
把大眾所關注的內容價值與媒介質量展
現給分眾。新媒體藉助於網路技術和檢索技術的進步
,
在特定的信源與信宿系統
中產生的聚合作用
,
以比傳統媒體更為定向的傳播方式
,
實現實時的與准實時的交
互服務。
[2]
新媒體以前所未有的互動性
,
使信息資源在交互、共享的增值過程中
進一步增強了粘性與傳播效力。
二、我國新媒體發展現狀及趨勢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路、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
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從空間上
來看,
"
新媒體
"
特指當下與
"
傳統媒體
"
相對應的,
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路技術為
支撐,
利用其大容量、
實時性和交互性,
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
的媒體。
"
新媒體
"
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媒體,
而且在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之上具
有兩個重要特徵:
一是隨著傳播效率越來越高,
傳播的范圍越來越大,
信息終端
的多樣化也使傳播成本相對減少。
二是受眾的主觀參與性越來越高,
核心地位越
來越強,信息的傳播已經從傳者為核心的時代走向了受眾為中心的時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
媒體應用途徑的愈加寬泛
,
媒體與其它社會層面之間的
互動
,
從政府、
公眾到媒體自身
,
都已經清楚地認識到
:
媒體已經成為我國市場經濟
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從
1998
年起
,
我國的傳媒業就一直保持高速增長
,
利潤總額已
超過煙草業
,
成為國家第四支柱產業。我國傳媒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必將逐步
步入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
1998
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上,提出並呼籲使用
傳統媒體之外的
"
第四媒體
"
,以加強新聞傳播工作後。
1999
年
4
月,在北京召
開的第二屆亞太地區報刊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上,
首次確定了第四媒體的概
念,
同時在新華社播發的通稿中有這樣的表述
:"
中外專家提出,
以網際網路和信息
高速公路為主體的
'
第四媒體
'
的影響力在
10
年到
20
年之內將可能超過報刊、
廣
播和電視。
"
新世紀初期,我國迎來了互聯網新媒體的時代:
《人民日報》網路版榮升為
人民網,
新華社網站改為新華網,
中央電視台網站則從投資到體制進行了全面調
整等等。電信部門開始成立信息服務網站,如北京的
"263
首都在線
"
等;國家信
息中心的
"
中經網
"
;
地方省市開始了股份制聯合辦網,
如北京的千龍網、
上海的
東方網等等。
與此同時,有線網路的數字化在
2001
年隨著廣電布局有線網路的數字電視
技術試驗初步顯現,在
2003
年啟動了優先電視數字化試點工作。
2003
年廣電總
局頒布的
《建立有線數字電視技術新體系的實施意見》
和
《我國有線電視向數字
化過渡時間表》
中分別確立了構建節目平台、
傳輸平台、
服務平台和監管平台的
完整數字電視體系和在同一時間、
統一完成一定范圍內有線電視用戶的數字化的
目標。
2003
年也因此被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為
"
網路發展年
"
和
"
廣播發展年
"
。
《世
界媒體實驗室》發布的《
2007
新媒體產業發展五大趨勢》
[3]
也稱
,
新媒體對傳統
媒體沖擊加強
,
替代趨勢加速
,
其業務應用進一步成熟
,
價值進一步提高。
2008
年中
國新媒體的影響力更是趨於主流
,
廣告業務的收入也保持快速增長
;
視頻、網游領
域在發展中維持激烈競爭態勢。
《中國新媒體十大主流趨勢》歸納了新媒體的未
來十大趨勢
:
一是廣告增長性
,
新媒體廣告業務維持高增態勢
;
二是新媒體的商業
模式走向成熟
,
網站等的商業模式將逐漸步入良性渠道
;
三是用戶規模激增性
;
四
是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
會出現更多的收購和兼並案例
;
五是市場格局趨於多元
化
;
六是收入呈現明顯增長性
;
七是營銷方式創新
;
八是手機電視市場被激發
,
中國
手機用戶規模已突破
5
億戶
;
九是高清電視發展進入新階段
;
十是網路安全被普遍
認知。
[4]
隨著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廣播電視技術等相關技術的發展
,
新媒體
的低成本、互動性、原創性、分眾性的特點將使
21
世紀成為新媒體的世紀
,
新媒
體猶如「催化劑」一樣必將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⑻ H5會火到什麼地步
這項於2004年被正式提出的HTML語言的第五次重大修改,過了十年之久,才算在互聯網世界中火了起來。在中國,無論是早期騰訊在推其瀏覽器時,還是後來網路為了打破APP的不可搜索性而力推H5,都沒有將之引爆。倒是最近隨著微信越來越火,H5也火了起來了。
H5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在網頁上直接調試和修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幾乎不用考慮用戶的機型與適配性問題。智能手機主要被分裂為兩大系統:Android和iOS,一個做應用的團隊,怎麼著也得准備兩套班子來適應用戶兩種手機。而在Android體系中,版本的分裂和機型的五花八門,想要求得極致的體驗,還得反復測試各種版本和機型。這無疑大大抬高了開發成本。
就像開發一個網站無需太多關注用戶究竟是windows機器還是MAC機器(少許關注還是需要的,但比起開發軟體所需要的關注,那就少多了),開發H5同樣能夠大幅降低成本。
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優勢在於版本升級。正如網站升級和用戶無關一樣,H5應用的升級,用戶也不需要去update什麼東西。這某種程度上就等於「強制升級」,這給開發者帶來的好處也是巨大的:他們不需要考慮應用的各種版本的兼容性問題。
第三個也必須注意到的優勢是,如果使用H5(甚至是更低版本的html)開發出網路應用(web app),它可以繞過蘋果的應用商店,讓用戶直接從網站上下載,這可以避免讓應用商店在收費上扣去3成的分成制度。
不過,這絕不是H5在時下忽然大火的原因。因為上述這些特點,H5早就具備了。
第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一直到去年10月29日,萬維網聯盟才宣布,經過近8年的艱辛努力,H5標准規范終於最終制定完成了,並已公開發布。有了標准規范,給H5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石。對於互聯網世界而言,標准規范幾乎就是生命線。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移動互聯網終於如燎原之勢普及開來,而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的主要應用之一微信,又一直在很多模塊里使用H5技術,比如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的朋友圈中,除了圖片和文字以外,能發送進去和朋友們分享的,都是網頁。過去一般都是分享公眾賬號的一篇文章,但很快,商業組織們意識到,如果把他們的商業信息做得有趣一些,藉助用戶們的分享,他們的傳播效率會高很多。於是,我們就會看到今天的朋友圈裡動輒就會出現商業組織的H5製作,比如會議邀請,比如組織招聘,比如活動策劃。
於是,有人開始驚呼:H5會殺死原生應用(native app)——不過,這句話其實好幾年之前就有人喊過,Facebook一度還使用所謂的「網路應用」來替代原生應用(不過但沒過多久,就退了回去。網路應用還是有很多問題,比如對交互性的即時響應)。
但我始終不這么認為。網站並沒有殺死軟體,web app也很難殺死native app,即便得到H5支持的web app。更有可能的是,一個native app里在部分甚至大部分模塊里包含H5——事實上,微信就是這樣的應用,Facebook所謂退回native app,本質上也是網頁打包進入它的那個原生應用。很難有涇渭分明的web app或者native app。
還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擔心的,那就是今天對H5的使用,過於營銷化了。朋友圈裡動轍可見的H5,都是營銷信息。這讓我不得不想起了一度非常火爆的minisite,商業公司曾經瘋狂在這種小型網站上燒錢,一個策劃專題投入上百萬都不算罕見,最終,minisite可以說是營銷需求催動,也毀於過於營銷化。普通用戶圖個新鮮第一次會看,第二次第三次,他們總有厭煩的一天。
真正能讓H5大火的,絕不是今天朋友圈這些移動互聯網里的「minisite」,而是能切實解決某種需求的H5式解決方案。一個我個人很看好的方向是視頻。H5理論上是不再需要嵌入什麼Flash技術了。不過,到目前為止,以谷歌、Firfox、Opera為一方,蘋果為另外一方,就視頻格式問題,還在繼續糾結磨嘰中。
說明:
轉載自魏武揮。
⑼ 汽車自媒體人有哪些不錯的
老檀說車.1.吳曉波:吳曉波經濟頻道,財經專欄知名自媒體人。2.羅振宇:邏輯思維創辦人,知名自媒體。恭喜!你有一隻牛股待領取! 廣告 3.鬼腳七:原淘寶搜索負責人,電商和搜索專家4.龔文祥:知名微博電商營銷自媒體人。5.盧鬆鬆:知名IT博主,互聯網觀察員。6.魏武揮: 知名博客ItTalks。新媒體的實踐者、研究者和批判者。7.同道大叔:現象級的女性文化類博主,微博知名星座博主。8.李靖:李叫獸系列文案分析知名自媒體人。9.咪蒙:本名馬凌,當紅網路寫手,媒體編輯作家。10.波旬
⑽ 哪些產品和服務適合在本地電視台做廣告
上一次野草梳理了一下《 恰好,前些天看到魏武揮的一篇文章《 視頻上市之後 魏武揮認為,廣告行業最佳的目標受眾應該具有這個特點:人傻錢多。(Google一定不會這么想)在魏武揮看來,電視廣告的受眾媒介素養不高,無法區分廣告公關類的商業信息與新聞報道信息,容易相信廣告信息都是正確的,容易被廣告說服激發購買慾望。另外,廣告主在電視上投放的廣告,有很大一塊不是給最終消費者看的,而是給品牌的渠道商或代理商看的,在央視或省衛視上投放廣告是一種顯示實力的面子工程。 看了魏武揮的觀點,再聯想到野草平時偶爾在本地電視台上看到的那些假葯、電視購物的廣告,野草確信:觀看本地電視台的基本都屬於「人傻錢多」的范疇(本地只是一個普通的縣級市,經濟不算發達)。推想開來,本地電視台的這部分受眾估計以城鄉老年人甚或農村裡的部分中年人居多。在這種電視台投放廣告之前,真的得好好想想:到底野草覺得:1、希望打造品牌形象的商家沒必要在本地電視台做廣告; 2、打算在本地招募渠道商或代理商的商家應該考慮本地電視台的受眾是否有可能成為自己的潛在用戶;希望有朋友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