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正式步槍的製造情況是怎樣的
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軍隊武器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嘗試。1937年兵工署參照了德國工業准則,制定了《中正式步槍應用材料之規范》,統一規定了槍件名稱、材料名稱、各組件的機械性能。到了1943年,第一廠、第二十一廠、第四十一廠三個生產步槍的工廠,都採用同樣的圖紙,同樣的檢測標准。
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不斷嘗試將步槍制式化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軍隊國家化,隨著中央軍的建立,慢慢的有了些成果。
由於當時中國工業基礎過於薄弱,國內的製造工藝差,除了漢陽兵工廠和金陵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質量相當不錯以外,其他生產的中正式步槍質量差別很大,有一些粗製濫造的該槍實戰中有效射程只能夠打300到400米。
中正式步槍是抗日戰爭期間民國政府軍裝備的制式武器。抗日戰爭期間到到1949年,中國一共生產了大約六十萬至七十萬支中正式步槍,其中第二十一廠共生產四十餘萬支。
由於日軍進攻,各地兵工廠一再搬遷,也影響了中正式步槍的產量。抗日戰爭結束以後開始逐漸被美式步槍所取代。直到1950-1960年代,中國的大陸與台灣還裝備大量中正式步槍,主要用於民兵訓練。
㈡ 毛瑟kar98k和中正式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中正式的原型是24式步槍,而不是正派的98K
中正式步槍,與Kar98原品不同之處在於槍護木上的手指槽,準星似乎與德國毛瑟步槍初期型相似。槍托沒有底板與槍機分解孔。槍栓拉柄是直的,沒有給拉柄末端圓球留出的槽。
另外,為了節約木材,槍托不是用整塊硬木製作的,而是採用了類似38式的兩塊木頭膠合的方式,強度差一些
此外,刺刀比德國貨長
㈢ 三八大蓋和中正式對射哪個威力大
早期三八大蓋用的是圓頭子彈 ,鋼芯子彈 ,彈頭較長 ,威力不大 ,經常一一槍穿兩眼 。後期三八大蓋用的是尖頭子彈 ,鉛芯子彈 ,子彈頭形狀是流線體,子彈頭的被甲薄 ,彈頭較短命中人後會在人體內翻滾,鉛芯爆裂,子彈頭的被甲變成魚鉤狀 ,遠比中正式的威力大。前邊一種多裝備中國戰場後邊一種多裝備太平洋戰場
㈣ 中正式和三八式哪個綜合性能更好
輕武器中方占優 首先說步槍 38大蓋雖然很優秀但還比不上國軍使用的中正式步槍.但是中正式步槍槍身比38式要短許多,所以中正式的刺刀很長,但槍身加刺刀中正式仍然比38式要短10厘米,所以在近身比拼的時候國軍不佔上風,但是除此之外,中正式在各個方面都要優於38式,但是由於中國軍隊成分復雜,既有中央軍也有雜牌軍也有八路軍,真正武裝了中正式的只有中央軍,所以從整個抗日戰場而言中國軍隊的基本武器步槍整體上比不過日軍,八路軍以從日本軍隊手中奪取一隻38式為榮. 再說輕型機槍 中國軍隊裝備的輕機槍主要是捷克生產的7.9毫米口徑機槍,質量優於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中國人稱「歪把子」)。1939年日軍研製出99式輕機槍,同樣沒有大量生產。日軍重機槍為92式,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 重型機槍 中國軍隊使用「馬克沁」重機槍,除需水冷這一麻煩外,可靠性好得多。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還大量裝備了美製「湯姆遜」、英制「斯登」沖鋒槍。 手槍 日軍主要裝備的手槍是南部十四年式(中國人稱「王八盒子」),因彈簧鋼質量差使供彈常出問題,被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中國當時用的是德式毛瑟自動手槍(即「20響」),可謂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自動手槍。 從槍械數量看,中國軍隊始終占優勢。從1937年至1945年,日軍對華作戰兵力保持在50萬至105萬之間,其中半數裝備槍支(多數炮兵和勤務人員不配槍)。國民黨軍一線兵力則保持在200萬至300萬,也有半數配備槍支,此外民間也有大量槍支,如「駁殼槍」便有近百萬支。只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因無外援,槍支數量少於日偽軍,彈葯更是奇缺。八年抗戰中,敵後解放區全靠戰場繳獲和搜集民槍發展力量。1945年夏,八路軍總數雖超過90萬,卻只有37萬支槍,平均每支槍又不足20發子彈,仍只能以游擊戰為主。 再說手榴彈中日雙方都裝備了大量的手榴彈,無論從性能和威力以及數量中日雙方都各有千秋. 因此從總體形式看,日本的輕型武器要差於中國. 重火力各有千秋 在全國抗戰前期,日軍在重火器方面佔有一定優勢。從炮兵對比看,中國輕重型火炮數量略少於日軍,日軍火炮質量不如進口的德式裝備,卻配套齊全、彈葯補充能力強。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進口了數百門質量不錯的75毫米口徑德制山炮和榴彈炮,卻因炮彈需進口且運輸不暢,無法保障火力持續性。如「八一三」抗戰之初,中國的炮兵還能局部壓制日軍,時間一長便難以為繼。 中日軍隊作戰流動性較大,攻堅戰很少,使用重炮的場合不多。在野戰中,雙方主要使用輕型線膛炮和迫擊炮,裝備顯得各有所長。中國方面的破擊炮口徑大,普遍為82毫米,裝備數量卻較少,1個團才有1個迫擊炮(裝備4-6門)。日軍大口徑迫擊炮不多,1個中隊(連)卻有6門50毫米迫擊炮(擲彈筒),威力雖小卻使用便捷而普遍。 在抗戰初期,八路軍拾到閻錫山晉軍丟棄的12門75毫米山炮,組建了惟一的1個炮兵團,卻因缺乏彈葯只能在最重要時上陣。八路軍、新四軍的兵工廠自製了部分擲彈筒和輕迫擊炮,不過因彈葯有限也只能在關鍵戰斗中使用。在當時的敵後戰場上,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火力與敵想差最懸殊。 抗戰初期,日軍武器最大的優勢在空中,從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華日軍一線作戰飛機保持在500架左右,並能迅速補充。中國空軍的飛機全靠外購,性能與日軍戰斗機相當,卻因飛行員和戰機都缺乏補充能力而越打越少。據李宗仁回憶,抗戰初期作戰時顧慮最大的便是日機轟炸,如湯恩伯等一線將領的指揮所都終日流動不定。然而到了抗戰後期,中國戰場上重火器力量對比有了重大改變。 1941年美國陳納德的「飛虎隊」進入中國戰場,開始扭轉空戰形勢。據美國第14航空隊宣稱,其空中攻擊共殺傷日軍12萬人。這自然有誇大成分,不過1944年日軍發動攻勢確實主要靠夜間行軍,打通「大陸交通線」後,因空襲也無法通車。據日軍戰史記載,衡陽圍攻戰時,前沿部隊白天都「要像地老鼠一樣鑽在洞里」,因供應不濟只好讓士兵用鋼盔舂米吃。 從1942年秋至1945年初,美國向國民黨軍提供了13個軍的美械裝備,如在緬甸作戰的新一軍1個師的火力超過日軍1個師團。盡管如此,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除了為取得外援發動打通中印公路的攻勢外,在其他戰區不僅未能反攻還連遭大敗,1944年秋至1945年春丟棄了36個機場,以至中美倥軍人員都大罵地面部隊太不爭氣。 系統對抗中方落 從上面對比不難看出,國民黨軍的諸多失利不能歸於武器,需要從別的方面尋找原因。人們常說「落後就要挨打」,其實是「落後加腐敗註定要挨打」,這倒是被抗戰史充分驗證。以武器而論,抗戰期間中國除海軍方面無法同日本相比外,國民黨軍的陸空裝備質量並不算差,後期在數量和質量上還都占優。不過近現代戰爭是綜合力量的交鋒,武器對抗也是系統功能的對抗,發達與落後的差別主要體現為系統性的優劣。
㈤ 什麼是中正式騎步槍
中正式步騎槍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支全國性的制式步槍。它源自德國毛瑟步槍的優秀設計,因而品質優異,性能出色。該槍取自蔣介石(原名瑞元,後改名中正)之名。由於它誕生於中國波瀾起伏的特殊年代,這支槍也經歷了無數次戰火: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直至抗美援朝戰爭。本文將細數這支著名步槍的風雨歷程。
烽火中誕生
在中國兵工事業發展過程中,從清末到民國的歷屆政府曾多次試圖統一步槍口徑。1903年,清政府政務處曾同意張之洞、袁世凱的提議,即參照日本將全國步槍口徑統一為6.5毫米。後來陸軍部又提議,以仿德國M1907 6.8毫米毛瑟步槍為制式,當時稱光緒33年式步槍,民國後改稱元年式步槍。1913年,北洋政府陸軍部重新規定步、馬槍口徑為7.92毫米。但僅僅兩年後,即1915年,陸軍部軍械司又將6.8毫米元年式步槍定為制式,理由是該口徑的步槍和槍彈對於「中國人民體格,尤為相宜」。
1928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同年11月軍政部兵工署成立,統籌全國兵工事宜,兵器制式化問題再次提上議事日程。1934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兵器制式化會議,決定將德國M1924 7.92毫米毛瑟步騎槍定為制式步槍。該槍在德國也只有少量生產,是當時世界上最新型的步槍之一。
德國M1924步騎槍的「出爐」頗有一番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在軍工生產方面受到了凡爾賽和約的嚴格限制。在這樣的情形下,1924年,毛瑟兵工廠以外貿民用步槍的名義研製出了M98步槍的改進型號,稱M1924毛瑟步騎槍。該槍使用7.92*57毫米尖頭彈,槍管長600毫米。該槍雖在1924年定型,但到30年代才開始批量生產。在德國,M1924步騎槍並未受到重視,1935年德國陸軍最終選擇了毛瑟M98k作為制式步槍。但M1924步騎槍卻大量出口中國,並在西班牙內戰中有所使用。
1934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廠訂購10000支M1924步騎槍用於裝備稅警總團,兵工署技術司借機請孔向毛瑟廠索取該槍的全套圖紙,以及料表、檢驗樣板一套。資料得到後交給鞏縣兵工廠,由該廠籌備仿製M1924步騎槍。但是由於毛瑟廠提供的圖紙及檢驗樣板有誤,於是兵工署技術司委派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鞏縣兵工廠廠長毛毅可,向德國有關部門正式商洽購買M1924步騎槍及檢驗樣板、圖紙。經過一番周折,新圖紙終於在1935年收到,仍由鞏廠負責開發研製。1935年7月開始試生產,由於當時是民國24年,因此新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又稱二四年式短管毛瑟步馬槍。當時生產的步槍機匣上均刻有「二四式」的字樣,其上方為鞏縣兵工廠的雙菱形廠徽。
在籌備、試生產過程中,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曾數次到鞏縣兵工廠視察,並提出將槍托略微縮短、刺刀加長等建議。為表示對其尊重,後經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呈請並獲批准,1935年8月,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相應地,機匣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另外加上鞏縣兵工廠廠徽及生產年月。1935年10月10日,中正式步騎槍正式批量生產,從而開始了其長達14年的生產歷程。
第一「制式」
從1930年開始,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後,為配合國防需要,國民政府的兵工政策開始調整,兵工署制定了《建設新兵工廠計劃書》,並逐漸形成了一些主要針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發展國防兵器工業的基本思路,其中包括步兵裝備的發展。將中正式步騎槍定為制式步槍並開始大量生產,這既是兵工署成立之後的一項重要成就,也是當時國民政府整個國防戰備工作的重要一環。中正式的生產,在中國兵器工業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主要體現在:
首先,中正式步騎槍是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制式步槍。中國軍隊必須採用統一的制式武器,這是自清末以來有識之士就努力實現的一個理想。可惜事與願違。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戰事頻仍,為了武裝自己的軍隊,各派軍閥競相向外國購買武器。特別是一戰結束後,各國淘汰和多餘的各式槍械大多被販賣到了中國,加上國內各派系控制下的軍工廠自產的武器,使得當時國內使用的槍械龐亂混雜,口徑互不相容。就拿在中國製造的毛瑟步槍來說,仿M1888 7.92毫米步槍,先後有上海、漢陽等兵工廠生產,各廠在生產過程中都根據自身條件進行了改進;仿M1907 6.8毫米步槍的元年式步槍,盡管是由北洋政府陸軍部頒定的制式步槍,但在由鞏縣、廣東、四川等兵工廠生產時,槍管、彈膛和瞄準基線長度都各有差別,甚至連使用的槍彈也不完全相同,更不要說工藝、材料和驗收程序的統一了。
中正式的出現使上述情況得到了很大改觀。1937年,兵工署參照德國有關工業准則,制定了《中正式步槍應用材料之規范》,統一規定了零部件名稱、材料名稱、機械性能等。到1943年後,第21廠、第41廠等生產中正式步騎槍的工廠,都採用同樣的圖紙、同樣的檢測標准,生產完全相同的步槍。僅此一點,在中國兵工史上便屬首創。
第二,中正式步騎槍採用了符合步槍發展潮流的短槍管。以那一時期的步槍為例,鞏縣兵工廠的元年式步槍全槍長1255毫米,槍管長738毫米,全槍質量4.08公斤;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步槍全槍長為1250毫米,槍管長740毫米,全槍質量4.06公斤;清末廣東兵工廠仿造的M1898毛瑟步槍全槍長1250毫米,槍管長730毫米,全槍質量4.08公斤。中正式則將槍管縮短到600毫米,全槍長縮短至1110毫米,全槍質量減至4公斤,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迎合了步兵武器緊湊化、輕型化的發展趨勢。此前只有廣東第一兵工廠在1932年以FN 1930年式為藍本仿製的21式步騎槍較為輕便,但產量不大。而日本直到二戰結束,仍在生產全槍長為1275毫米的三八式友坂步槍。
第三,中正式步騎槍採用7.92*57毫米尖頭彈為制式彈葯,殺傷力極大。漢陽造步槍及鞏縣兵工廠仿造的元年式步槍使用M1888 7.92*57毫米圓頭彈,彈頭質量14.7g。7.92*57毫米尖頭彈是德國在M1888圓頭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彈頭分為兩種:S型輕尖彈,彈頭質量9.98克,最早在1903年開始採用,是世界上第一種被正式採用的尖頭彈,特點是彈頭底部呈裙邊狀,發射後變形緊貼槍管壁,可有效密閉火葯燃氣;sS型重尖彈,彈頭質量12.83克,彈頭底部呈舟尾形,可有效減小阻力,從而改進了彈道的平直性及增加了有效射程。中正式步騎槍可同時使用這兩種尖頭彈,並與當時廣泛使用的機槍如捷克ZB26、二四式馬克沁的彈葯通用,方便了後勤供給。尖頭彈與圓頭彈相比,彈頭質量較輕,初速較高,加之彈頭形狀呈流線形,空氣阻力小,彈道特性更好,不易受橫風影響,從而使得中正式的射程和精度都遠在漢陽造和元年式之上。7.92*57毫米尖頭彈的有效射程超過600米,比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50毫米友坂步槍彈威力明顯大,盡管後來日本九九式步槍改用了7.7*54毫米槍彈,但在彈道性能和殺傷力上仍與7.92*57毫米尖頭彈有相當差距。
源自毛瑟別於毛瑟
從清末到民國,毛瑟系列步槍一直在中國享有良好的聲譽,甚至一度成為步槍的代名詞。國內仿製的且不說,僅抗戰前就進口過很多,其中既有德國原產M98、M1924毛瑟步槍,也有比利時FN M1924/1930、捷克VZ24等毛瑟步槍的國外仿製品,特別是捷克VZ24,曾一次購進過10萬支。這些步槍長度相仿,外觀相似,故許多資料中經常將這些槍張冠李戴。中正式步騎槍源自M1924毛瑟步騎槍,故和其他毛瑟系列步槍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也有一些不同。
中正式與M98k、M1924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外觀:M98k的背帶環在左側,中正式和M1924在下方;M1924的頭箍下有閱兵鉤(與彈倉下的小孔相配合,可將槍背帶固定在槍身下方,閱兵時以肩扛槍較為平整美觀,故得此名),M98k無此部件,早期的中正式也有閱兵鉤,後期則將其略去;中正式和M1924槍托上有方便握持的凹槽,而M98k沒有;M98k有準星護罩,中正式則沒有,而採用刀形片狀準星;M98k及後期M1924的拉機柄均為向下彎折的形狀,而中正式的拉機柄為水平伸出;德國原產毛瑟步槍的槍托上嵌有金屬圓孔(早期M1924無此設計),供分解槍機和擊針用,中正式則將其省略。除以上幾點外,其餘內部機件、構造均大體相同,包括槍機在內的大部分零件只需稍加修銼即可互換,少數可直接通用。
中正式步騎槍槍機繼承了著名的毛瑟式槍機,操作簡單、結實耐用。槍機為一整體,前端有2個閉鎖凸筍,右後方也有一凸筍,其作用是當槍機斷裂時,防止槍機沖出槍體傷人。槍托中部設置橫銷,將機匣與槍管牢牢固定在槍托中,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與之相比,漢陽造槍機分為兩部分,零件多、加工費時,且槍機只有前端2個凸筍,如果槍機斷裂即會傷人。
保險裝置位於槍機後部,扳至90°時,武器即呈保險狀態,但此時仍可拉動槍機,稱為「活保」狀態;扳至180°時,槍機處於鎖定狀態,此時槍機不能被拉動,稱為「死保」狀態
中正式的裝填系統使用毛瑟步槍特有的5發橋夾。裝填時,右手將上滿彈的橋夾由上方插入彈倉槽中,拇指向下用力便可將槍彈一次全部壓入彈倉,然後將橋夾拔出,橋夾可重復使用。如果沒有橋夾,也可以逐發裝填槍彈。中正式的彈倉底蓋與槍托平齊,不像漢陽造步槍那樣突出在外,而造成用肩扛槍不便。將彈裝入彈倉,此時槍機停於後方位置。將槍機向前推,送一發槍彈入膛,再將拉機柄向右水平扳倒,完成閉鎖,此時扣動扳機,便可發射。將拉機柄向左上方扳動90°並向後方拉動,此時,槍機頭部的抽殼鉤便會將膛內空彈殼抱住。機匣左側的拋殼挺撞擊彈殼底部左側,將彈殼向右後上方彈出。然後再將槍機向前推,槍機將下一發槍彈推入彈膛。保險裝置位於槍機後部,向上扳動90°,即呈保險狀態,此時保險片擋住了瞄準線,在黑暗中也可以用手觸摸到,此狀態下仍可拉動槍機,故稱為「活保」;如果將保險險裝置扳動180°,則槍機處於鎖定狀態,不能被拉動,此狀態稱為「死保」。
發射後,將拉機柄向左上方扳動90°,並向後方拉動,武器即可完成拋殼
毛瑟式槍機的設計幾近完美,但它的缺點是拉動槍機較費力,加之,在持續射擊時,機匣與槍機因受熱膨脹而緊貼在一起,槍機更難拉動。特別是在戰斗環境中,如果槍支得不到及時保養,開膛困難的現象更容易發生。中正式同樣存在這種弊病。我軍戰士在使用繳獲的中正式時,在戰斗緊急情形下碰到這種故障,往往直接用腳將拉機柄踹開,就這樣中正式仍能繼續使用,由此可見毛瑟式槍機的「皮實」。
中正式的表尺由M1898的弧形表尺改進而來,表尺射程為2000米。表尺板中間開有縱槽,照門缺口不大,為了不影響瞄準視線,表尺板貼近照門處有一半圓形凹槽。表尺底部是用螺釘固定在基座上,如因改用其他彈葯而使彈道性能有所改變,可以很容易更換表尺。
中正式採用毛瑟式的H形刺刀座,由槍管和頭箍固定,刺刀刀柄底部有一個長槽,上刺刀時,使通條插入刺刀刀柄中。中正式刺刀座還可使用捷克VZ24、比利時FN M1930步槍的刺刀。與德國造刺刀普遍無套環的情形不同,中正式所用刺刀設有套環,這樣與槍管的聯接更為牢固。因中正式槍身較短,為在白刃格鬥時與三八式步槍相抗衡,其刺刀全長達到了575毫米,僅刀身部分就長達428毫米,比M1898及M1924步槍刺刀的全長還要長(兩者全長分別為380毫米和425毫米)。不過,中正式上刺刀後的全槍總長仍短於三八式步槍加裝刺刀的長度。中正式的刺刀為單刃偏鋒、直形護手,刀尖形狀有兩種,一種是對稱劍形刀尖,一種則是類似於英國M1907步槍刺刀的非對稱形刀尖。早期中正式的刺刀刀鞘為薄鋼板沖壓成型,配有皮製掛件,後期因鋼板缺乏,多採用皮製刀鞘。
中正式在後期生產過程中,曾因製造槍托的核桃木來源困難,第21廠設計了採用柏木、鋼皮、鋼條等三種槍托的樣品,1949年九月經國民政府國防部審定,確定使用鋼條彎折而成的槍托,抵肩部位仍為木質。同年,該廠又將原表尺改為簡易翻轉式300米/600米表尺。但是這些改進產品,大多隻停留在樣槍的階段,並沒有正式投產。
中正式步騎槍的生產絕大部分是在抗日烽火中進行的。它最早的誕生地,鞏縣兵工廠在抗戰期間幾經遷移、調整、合並,故而中正式在鞏縣兵工廠的生產頗為曲折、復雜。
㈥ 漢陽造與中正式的區別是什麼
漢陽造與中正式的區別是什麼?
最佳答案:
漢陽造指清晚期漢陽兵工廠製造的中國第一代國產步槍。中正式為德國標准型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步騎槍。
漢陽造與中正式的區別是:
漢陽造:該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ehr 88或簡稱Gew 88),由於該槍存在著裝彈退彈困難、抽殼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問題,1898年德國軍方採用毛瑟1898式步槍將其取代。該型步槍遂轉售給土耳其、非洲一些國家和中國的清政府。
中正式:中正式步騎槍為德國標准型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使用7.92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正式名稱為中正式步騎槍,最早在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11廠)組織生產,以取代國民革命軍所裝備的漢陽八八式步槍,因蔣中正而得名。從生產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步騎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
㈦ 中正式戰機
台灣所稱的「中正」式戰機,即台灣地區空軍裝備的美製F-5E戰機。
㈧ 中正式步槍
7.92mm中正式步槍,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中正式步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中正式步槍,為德國授權的24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使用7.92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1935年由兵工署第十一廠生產,正式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後來逐漸取代漢陽八八式步槍,因蔣中正而得名。
㈨ 中正式步槍的仿製過程是怎樣的
7.92毫米中正式步槍,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中正式步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
仿製過程
中國從清末以來就開始不斷的引進、仿製毛瑟系列步槍。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擊敗各地軍閥,實現了中國在分裂近二十年以後的政治統一,軍隊開始嘗試統一制式武器。當時中華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開始軍事整編計劃。
在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及其所使用的彈葯為原型進行仿製,選用該步槍作為中國軍隊的制式步槍。
1934年時財政部向德國毛瑟廠訂購了一萬支1924年式毛瑟步槍裝備武裝稅警總團(著名的新編第三十八師的前身),並得到該廠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由鞏縣兵工廠負責籌備製造1924年式步槍。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最早生產,從1935年初就開始小量試產,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原定名稱為「二四式」。
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得名於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最高領導人蔣介石。1935年10月,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
中正式步槍使用7.9257毫米毛瑟槍彈,比較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50毫米步槍彈威力明顯大。中正式採用的刺刀與毛瑟式步槍不同,因中正式槍身較短,為了與槍身較長的三八式步槍在格鬥時相抗衡,其刺刀較長,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刺刀的全長還長,刺刀與槍管的聯接也更為牢固。
現存的某些早期生產的槍採用了二段式的槍托,但沒有接榫,只是用膠黏住,然後在槍托底板再用螺絲鎖住。這種作法是日本人所發明的,據說原因是節省木料,而且增加槍托底部的強度,但是時日一久,接合處必定裂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鞏縣兵工廠奉命將全部機器拆卸運往湖北漢陽。
1939年,改名為第十一廠之鞏縣兵工廠將槍廠交給已改名為第一兵工廠之漢陽兵工廠,從此第一廠開始生產中正式步槍,其實還是鞏縣兵工廠的原班人馬。1940年,內遷重慶的第二十一廠(金陵兵工廠)開始籌備生產中正式步槍,對中正式步槍製造工藝進行了改造,於1943年開始批量生產。
㈩ 三八大蓋和中正式的區別在那
九九式步槍 穿透力好 彈道比中正式准 主要是子彈的原因 再有就是樓上說的九九式有一個防塵蓋 再也就沒別的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