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邢窯的分類
邢窯白瓷的分類到底有多少種呢
歷史典籍對邢窯的記載是比較多的,邢窯瓷器傳世與出土物也都比較豐富,邢窯在歷史上的存在當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到20世紀70年代,從一定意義上講,邢窯還是一個千古之謎,這個謎就在它的確切窯址的問題上。
史籍稱,邢窯在今河北省的內丘,而長期以來,卻無人能在內丘發現這個名窯的窯址。這件事牽動了一位在邢台地區工作的歷史教師的心。他從50年代起,就從自己活動所能達到的范圍找古窯址。日積月累,在靠近內丘的臨城縣境內撿拾了不少古陶瓷殘器,做過許多研究,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成立了地方的邢窯研究組,終於在他們長年累月的勞動下,首先在臨城初步找到屬於邢窯性質的古窯址,發現的遺存極為豐富。器形都是碗、盤、壺、盆之類的日用器皿。其中碗類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製作,有潤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緻密,瓷釉光潤,胎釉潔白如雪,它不僅在器物造型、生產規模和內在質量方面都和史書相符。
B. 哪裡是邢窯
——關於隋唐邢窯窯址范圍的探討(上)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之一,是創燒發明白瓷的鼻祖,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窯白瓷產品精美,產量巨大,不僅在國內廣泛使用,而且遠銷海外,對世界一些國家的物質文化生活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邢窯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 歷史文獻記載,邢窯的產地在古邢州的內邱縣。如唐人李肇《國史補》中記載:「內邱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代文人墨客對內邱白瓷也多有贊譽之詞,大詩人元稹的《飲致用神曲酒三十韻》詩曰:「七月調神麹,三月釀綠醽。雕鐫荊玉盞,烘透內邱瓶。」對光潔如玉的內邱白瓷大加贊賞。 對邢窯產地不僅史書有明確記載,且在1985年,眾多專家學者在內邱邢窯鑒定會上,一致認定內邱是邢窯的真正產地。但時至今日,學術界對邢窯產地仍有不同看法,有專家說:「歷史記載片面,只提內邱而忽略了臨城。」也有專家認為,「邢窯應是一個跨州連郡的龐大窯區,內邱是邢窯瓷器的製作中心,臨城縣、隆堯縣、邢台縣和邢台市區內的窯址應是邢窯的有機組成部分。」筆者根據有關研究發掘報告和窯址現場考察情況,對邢窯窯址范圍的認定,做如下分析。 一、狹義上的邢窯,應是指代表唐代白瓷燒制技術最高成就的官窯窯口。諸多歷史文獻明確記載的邢州白瓷,都是達官貴人才能用上的精細瓷器,均為工藝上乘的官窯瓷器。應當說,只有達到官窯燒制水平的白瓷才能代表唐代燒瓷技術的最高成就,才能與當時達到陶瓷最高水平的越窯青瓷相爭鋒。同時,按照現代工業的品牌理念來講,一個行業的知名品牌,都規定有嚴格標准,並代表這個行業的最先進水平。內邱邢窯作為唐代北方唯一為皇宮定燒白瓷官窯窯口,所燒造的細白瓷器形規整、釉色瑩潤、如冰如玉,產品精美,唐代燒制白瓷的其他窯口均不能比。其燒制水平與現代燒制的高檔白瓷相比毫不遜色,是整個唐朝時期達官貴族最為喜愛的日用瓷。因此,有關專家一致認為,內邱鎮西關村一帶窯址出土的邢白瓷代表了唐代白瓷燒制技術的最高水平。特別是內邱出土的作為唐代貢品的帶款白瓷和隋代透影白瓷,是代表唐代白瓷最高成就的標志性產品,這在古邢州區域內諸窯口中是絕無僅有的。 內邱邢窯帶款白瓷始於唐玄宗時代,當時唐王朝經濟空前繁榮,史稱「開元盛世」。據史料記載,開元年間,唐玄宗每年都要求全國各個州郡向朝廷進貢大量的地方土特產。為存放這些貢品,朝廷專門設置了大盈庫和瓊林庫。並設專使管理,如《資治通鑒》記載:「大盈庫,內庫也,以中人主之。」在內邱西關周圍窯址出土的精細白瓷,有的單刻一個「盈」字,也有刻「翰林」字款,還出土有「官」字款的瓷器。目前大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帶 「盈」、「翰林」款的精細白瓷,都應是專為朝廷「大盈庫」定製燒造的貢品。帶「官」字款的瓷器,則是專門為各地方官府燒制的。在一定意義上說,上述字款是內邱邢白瓷的國定商標。 內邱邢白瓷在唐代開元之前均不帶款,但其精美程度並不遜於開元以後帶款的白瓷。在古都西安、洛陽出土了初唐至盛唐大量的不帶款邢窯精美白瓷,證明內邱窯址在唐早期已是燒制貢品的窯場。 透影白瓷的出土,證明內邱邢白瓷在隋代已達到很高水平。經考古人員發掘,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內邱西關北發現了200多片透影白瓷,專家認定是隋代燒制。這種白瓷碗杯,做工極為精細,,胎質精細潔白,釉面光潔瑩潤。胎質稍薄的一種,胎厚不足一毫米,這類瓷器透明性強,能達到光照見影的程度。據專家鑒定,燒制這種瓷器,用料配方先進,工藝復雜,燒制難度很大。邢窯工匠在發明白瓷後不久就燒制出達到如此水平的白瓷,應該說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奇跡。目前已有專家推斷,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燒制出這樣精美的瓷器,可能是在隋煬帝年間,隋人何稠受皇帝派遣復燒久絕的玻璃器,在內邱邢窯試燒綠瓷時創燒出來的。盡管這一推論有待考證,但應該肯定,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這種高檔白瓷應是為達官貴族專門燒制的。由此推斷,在隋代,內邱城關一帶的邢窯,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官窯了。 上述可見,內邱鎮西關村及附近窯址出土的白瓷代表了隋唐時期燒造白瓷的最高水平。古邢州區域內的其他窯址雖然也發現了一些細白瓷,但燒造歷史都不長,數量也很少,更沒有發現帶款的精細白瓷和透影白瓷。鑒於此,應當說,邢窯的產地應僅限於內邱城關一帶的窯址,而不應包括古邢州其他地方的窯址。古邢州的其他窯址只能算為邢窯系,或叫邢州民窯。正如衡水的深州蜜桃、杭州的龍井茶一樣,不是深縣境內種植的蜜桃都叫「深州蜜桃」,只有深縣馬庄一帶出產的蜜桃才叫「深州蜜桃」;不是杭州境內出產的茶葉都叫「龍井茶」,古時只有西湖邊上的龍井村出產的茶葉才叫「龍井茶」,即是現在當地政府認定的龍井茶基地也不過是西湖周圍的幾個地方。 邢州雜錄 □常喜良
C. 邢窯白瓷特徵
邢白瓷的出現是我國制瓷工藝一大飛躍,其技術難度相當之高,即必須在原料加工和燒成時,將胎和釉中含鐵量有效地控制在1%以下,方能燒成上成白瓷。邢窯窯工們率先掌握了這種絕技。邢窯是中國白瓷的發祥地。中國古代最早的官窯之一。邢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引自網路
在瓷器史上流傳著南青北白的稱號,南青指的是越窯青瓷,北白指的是邢窯白瓷。唐代時為制瓷業七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古代北方瓷窯的發源地,徹底打破了南方地區壟斷瓷器業的局面,從此以後北方也擁有了自己瓷器基地,而且其瓷器造詣水平相當之高,迅速得到人們的喜愛,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和邢窯白瓷有很大關系。
邢窯是鎂釉,需要更高溫度才能在瓷器表面附著,製作工藝相當復雜。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澤度好,看上去很有古樸氣質,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這種瓷器表面基本上不進行任何加工,沒有豐富多彩的圖案,唐代中期以後出現了大量的藝人開始對白瓷進行深層次加工。
邢窯瓷器屬於細白瓷,古代封建社會有著嚴格等級性。這種瓷器一般都是皇家貴族使用,平民百姓只能作為收藏用品,外人不能隨意使用,賞賜除外。現在白瓷流傳後世的並不多,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
D. 邢窯的簡介
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由於整個制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而在所有的窯口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餘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代表了當時瓷製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隻,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范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但是,長時間以來,唐代邢窯遺址究竟在哪裡,一直是中外陶瓷學者關注的問題。李肇《國史補》中有「內丘白瓷甌」的記載,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學者都認為邢窯的遺址當在內丘。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從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曾對邢台地區所轄的沙河、邢台、內丘三縣進行過七次考察,雖發現一些窯址,但唐代的窯址沒有發現。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與內丘相臨的臨城縣進行普查,終於在這個縣的祁村、崗頭村、西雙井村發現了唐代的窯址群。至此,為中外學者一
直關注的「邢窯之謎」終於破解了。所以,1992年出版的《中華文明史》明確指出,唐代白瓷「河北臨城邢窯最有名」。1982年至1994年底,內丘縣文化館業務人員在內丘縣境內又查出邢窯遺址20多處。
唐代邢窯白瓷,作為傳世品尚未見到,但作為出土文物,在全國各地唐代遺址中卻發現不少。河北陶瓷學者對邢窯出土實物標本經過分析後認為,邢瓷不論是胎質和釉質,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所佔的比重都是相當高的,無疑需要高強度的焙燒溫度,據計算,邢瓷的胎質和釉質,是經過1380℃以上的高溫燒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與現代世界制瓷業最先進的所謂「硬質瓷」的燒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河北的陶瓷學者認為,邢瓷的物測結果,為「硬質瓷」燒成於中國提供了有力證據,把薄胎細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個世紀。
E. 越窯和邢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嗎
瓷器發展到宋代,達到了高峰,名窯輩出,品類繁多,當時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它們各有特點,爭奇斗艷,為祖國的瓷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宋代的五大名窯的形成和出現,是中國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嶄露頭角的開始,這個時期就已經奠定了中國陶瓷在世界范圍內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
F. 唐代的白瓷中邢窯的特點是什麼
唐代的白瓷以邢窯為代表,邢窯在河北省內丘縣。邢窯的白瓷胎質細潔,色純白而堅硬,釉色白潤,有的微微閃黃。胎與釉之間有一層護胎釉(化妝士),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前人以「皎潔如玉」比喻邢窯之白。邢窯白瓷有精粗之分,粗白瓷有碗、杯、壺、罐、缽等,有的施化妝土,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細白瓷有碗、盤、壺、盞、盒、杯、鳳頭壺、皮囊壺等,胎質潔白細膩,胎體堅實,釉色極白。
G. 定窯和邢窯的區別是什麼
1、在造型上,雖然他們都是淺式敞口,底為玉壁底,而邢窯口沿只是凸起一道較細的邊沿,沒有將口翻折過來,所以邢窯不見有寬邊和留孔現象(但到宋代中期,邢窯的工匠師傅反過來又學習定窯的工藝,也有將口沿翻折過來的,但較少)。而定窯碗的口邊沿有多種變化,有的在成型時將口沿翻折過來再沾合,形成唇口的寬邊,因而中間有空隙,隨著卷邊的寬窄往往留有大小不同的圓孔。
2、邢窯器物內外壁加工精細,表面平滑,不見輪旋痕跡。而定窯的內壁精細光滑,外壁則往往留有明顯的輪旋刀痕,撫摸時有高低突凹之感。
3、邢窯瓷施釉滿而均勻,底部中心也施釉。定窯則不同,有的碗內外施釉,底中心也施釉;有的碗外壁施滿釉、底中心不施釉;還有的碗外壁施半截釉、近底部無釉三種。
4、邢窯瓷施釉均勻,定窯施釉不均,往往高低水平有流釉現象,既通常說的「淚痕」。
5、邢窯施釉厚但均勻。定窯碗底中心施釉不均,往往有漏釉現象。
H. 邢窯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瓷器,和他的來歷,朝代
中國唐代著名瓷窯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 8月,邢窯遺址首先在河北省臨城縣境內程村、解村、澄底、崗頭、祁村、雙井村一帶發現,其中祁村窯燒制的白瓷最具邢窯白瓷的特徵。但根據唐李肇《國史補》中關於「內丘白瓷甌」的記載,邢窯的中心窯址應當在內丘縣境內。據此,考古工作者又在與臨城相鄰的內丘縣廣泛進行了調查,發現邢窯遺址20餘處,並採集到大量白瓷標本。從所獲資料看,臨城與內丘燒制的白瓷在造型、胎釉等各方面特徵基本一致,應當屬於一個瓷窯系統。這一重要的發現,解決了邢窯遺址的問題,並對邢窯歷史、品種及其窯口分布范圍等問題,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邢窯位於太行山東麓,散布在內丘縣馮唐村、宋村以北,臨城縣祁村、雙井村以南,內丘縣西丘村以東,隆堯縣雙碑村以西的狹長地帶內,總面積約 300餘平方公里。其中內丘縣城關一帶的唐代白瓷窯最為集中,燒制白瓷的質量也最為精緻。因此,這一地區應是當時邢窯瓷器的燒制中心。它四周的窯址應是由此而發展的。唐代瓷窯多以所在之州命名,內丘在武德五年 (622)改隸邢州,故名邢窯。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邢窯瓷器的主要特徵是「白如雪」。但從出土的瓷片看,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黃等多種。白釉又有粗細之分,以粗者居多,細者佔少數。這說明陸羽《茶經》中所描寫的僅僅是邢窯瓷器中的精品,並不是邢窯瓷器的全貌。邢窯的精細白瓷,選用優質瓷土燒成,胎質堅實細膩,胎色潔白如雪,釉質瑩潤,有的薄如蛋殼,透明性能極佳,當是還原焰燒成。一般器物純白光亮,有些則白中微微泛青。器形有盤、碗、杯、托子、瓶、壺、罐和注子等。碗有多種形式,最多的為淺形敞口碗,碗身呈 45 度角斜出,口緣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入,施釉,形如玉璧。內丘城關地區白瓷窯燒制的玉璧形底碗與臨城祁村窯同類的精緻白瓷製品相同,並在碗底中心往往刻劃有一個「盈」字。此外,還有斂口碗,分深淺兩種。圈足較玉璧形底為窄,也有平底者。又有碗口八出者,口緣作八瓣形,里外凸起凹入四直線。圈足呈四瓣海棠形。托子為盤形,托口微高出盤面,矮圈足。臨城祁村窯還出土 1件皮囊壺,殘高約16厘米,上部扁形,中間有提梁,流口殘失,壺下部飽滿,平底,左右兩側有線紋凸起,形如皮囊縫合痕,壺前後兩面有劃花三角形紋飾。注子為叭形口,球形腹,一面有短流,一面有曲柄,平底。罐為圓唇口,頸極短,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平底。從上述這些精細白瓷來看,形容它的釉色「白如雪」並不過譽。
粗白瓷亦以各式碗為多,此外有注子、長方形小枕等。粗碗均敷化妝土,大碗多為平底,小碗多為玉璧形底,外部一般施釉不到底,採用疊燒法,碗與碗之間墊以三角形支具,碗心多殘留有支具燒痕。枕為長方形小枕,裝飾以褐色斑點,有的裝飾以篦點紋。注子器身稍高且瘦,平底。黑釉器物有平底淺碗、唇口小罐、花口缽、雙系罐等,胎體與釉均較厚。褐色釉有敞口大碗,釉厚處呈黑色。
邢窯瓷器素以色白見稱,歷來不見邢窯器有附加裝飾的記述。但是在邢窯遺址范圍內卻發現了一些用模印、劃花和點彩等多種裝飾技法的白瓷標本,增進了對邢窯白瓷的進一步了解。
唐代白瓷以邢窯器最為有名,李肇《國史補》說那時邢窯白瓷已經天下通用,表明邢窯絕不是初創。繼唐代邢窯遺址發現以後,考古工作者又在內丘、臨城發現了隋代白瓷窯址多處,證明邢窯在隋時就已開始燒制白瓷了。
唐代後期,邢窯由於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漸趨衰落。河北曲陽定窯受邢窯的影響繼之而起,成為北方著名的白瓷窯。除邢窯與定窯外,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平定窯與渾源窯等,也都以燒白瓷為主。正因為有眾多的白瓷窯的出現與發展,在北方才形成了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系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從唐墓中出土了不少白瓷,以陝西、河南、河北出土的為多,有些白瓷可能屬於鄰近瓷窯的產品。其中一部分為精緻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陽薛家莊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盞托等。特別是盞托的製作精工,是絕無僅有的珍品。這些白瓷與邢窯白瓷在造型、釉色以及玉璧形底中心施釉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可見它們應出自邢窯。此外,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中出土的帶「盈」字款的碗與內丘城關邢窯遺址出土的完全相同,可知是內丘窯的產品。
邢窯白瓷當時曾遠銷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日本等國家的古代遺址中,均有發現。
祝你好運
I. 為什麼說帶盈字款的邢窯瓷器是國寶
唐邢窯罐
邢窯瓷器大件不多,以盤、碗、壺、杯、盒、盞、鳳頭壺等等,邢窯瓷器胎質潔白細膩,釉色銀灰閃黃,工藝精細規整,由於邢窯瓷器的精細龐大,所以與南方的越窯齊名。唐代詩人皮日休作詩稱:"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魂起,棗花似旋眼,萍沫香沾齒,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謝謝閱讀,請關注評論轉發!
J. 邢窯的介紹
邢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窯址位於河北邢台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製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製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