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中誰創立了大生紡織廠
我是第一個,最大的大生紗廠是清末創辦的私營棉紡織企業。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張謇在「設廠自救」的浪潮中開始籌辦。次年開始購地建廠。擬招商股60萬兩,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萬兩。1898年,張謇通過劉坤一將湖北官紗局存滬未用的紗機20400錠領回,作價25萬兩,作為官股,「按年取息,不問盈虧」。次年春開車生產,廠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廠區周圍是產棉區,原料價廉。工人工資較低,正、雜各稅也較輕。當地發達的土法織布業,為棉紗提供了市場。經營順利,利潤優厚。 分析:其一,對大生紗廠創辦時張謇招股難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非官非商亦非買辦的身分是他招股集資屢遭挫折的根源。 其二,對大生紗廠實行的「官利」分配製度進行了探討。認為「官利」制度的實行,受當時整個社會高利貸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不能把大生紗廠此後的困境簡單歸結於官利制度。 其三,通過大生紗廠股東大會,分析其在制度建設方面的努力和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早期中國股份制企業成長發展的狀況。 總的來說,在我國的近代由於外國列強的入侵及清政府的腐敗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腐朽體制的影響致使我國在近代的私營企業幾乎為零而在民國建立之後雖然民營有過短暫的春天但整體而言而受帝國主義的各種盤剝 而大生紗廠的整個歷程可以說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系列的問題 所以我們通常說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等企業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一個縮影 而這種縮影實質上是我國整個近代手工業的凄慘縮影
② 大生紗廠的發展歷程
中國近代早期的民族資本企業之一。創辦人張謇,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光緒甲午狀元,中華民國初年曾任實業部長、農商總長等職,是卓有成就的資產階級事業家。
1895年,張謇以兩江總督張之洞委派「總理通海一帶商務」名義,開始籌劃在南通創設紗廠,集股過程頗費周折。1897年,張謇承領江蘇商務局擱置在上海的進口英國紡紗機20400錠,折價規銀25萬兩;另集商股25萬兩,實收 19.51萬兩。名為官商合辦,但官方並不派員參與廠務。1898年,紗廠在南通唐家閘動工興建,1899年建成投產。該廠後稱大生一廠。1903年增紗錠4.08萬枚,又以盈餘添購2.6萬紗錠開設大生二廠,1907年投產。1915年增設布廠,同時在海門籌設第三廠。1921年又設立大生副廠。不久改稱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紡織公司。此後由於天災,軍閥混戰和經營規模過大,出現虧損的資金周轉不靈。1922年以後開始被銀團監管。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廠。四廠共有資本 708.4萬兩,紡紗機160360錠,織布機1342台;產品以20支以下棉紗和白棉布為主。1925年江浙財團接辦大生各廠。1935年第二紡織公司倒閉。1952年第一、第三紡織公司公私合營,1966年國營。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潘華茂、郭勛、樊棻與通海花布商劉桂馨、陳維鏞、沈敬夫和張謇集議集股規銀60萬兩,每股100兩,共6000股,官利年息8厘,創辦通州紗絲廠。是年十二月八日,由張謇咨呈兩江總督轉奏立案。性質是為商辦,分通滬兩地進行集股。
由於集股不順利,1896年秋,樊棻、陳維鏞撤退,另由高清、蔣錫坤參加。11月,通過劉坤一,將1893年張之洞搞「洋務」用官款向美國買來辦湖北織布局擱置在上海的一批銹蝕官機40800錠,作價50萬兩入股,作為官股,另招商股50萬兩合100萬兩,改為官商合辦,以減輕商股負擔。但以後因商股一直集不起來,而盛宣懷也正要買機器,便把這批機器與他對分,各得20400錠,作價25萬兩官股,另集25萬兩商股。官股不計盈虧,只按年取官利。因而變成「紳領商辦」性質。
張謇經兩多年的奔波,先將湊集到手的資金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3月,在通州唐閘陶朱壩興工建廠,根據《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取名為「大生紗廠」。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3月11日試爐,3月25日試引擎,3月29日試車,到1899年5月23日(陰歷四月十四日),正式開車紡紗,並制訂「廠約」。是年九月,紗價跳高,紗廠賺了錢,生產能得以維持下去。開車第二年,得純利(除官利)5萬兩,第三年,得純利10萬兩,到1908年共得純利190餘萬兩。因而利潤較高。由於股東分到優厚的餘利,入股者漸多,1901年增加資本8萬兩。1903年,盛宣懷所領的那部分官機又轉來大生紗廠,折價25萬兩,連新增加的30萬兩商股,這年共增加股本55萬兩。全廠共有40800錠,佔了全國紗錠總數的11.9%。
1904年(光緒30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傾銷東北的洋布銳減,南通關庄土布得以在東北暢銷,一年總銷數在15萬件(每件40匹)以上,而當時大生紗廠的棉紗產量僅及關庄大布用紗量的一半,這就給大生紗廠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905年獲利特厚,增加股本67萬兩。1907年,大生分廠在崇明建成,資本80多萬兩,紗錠26000枚。是年7月23日,召開第一次股東會議,成立了統一正廠、分廠的「大生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呈准商部注冊,並取得「百里之內二十年不準別家設立紡廠」的專利權,樹立了大生地方經濟壟斷的體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帝國主義忙於戰爭,使中國紡織工業有了發展的良好機會,給大生紗廠帶來了「黃金時代」。從1917年開始,這年由於外貨銳減,國產紗布暢銷,特別是四川、江西兩地需要量更大,紗價由每箱156元漲到230元,因此全年獲利76萬兩。以後四年也連續贏利,1917—1921年五年共獲利560多萬兩。
從1922年以後,大生各紡織廠開始走向下坡。其外部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特別是日、美、英等國加緊向中國傾銷商品和輸入資本,利用我國豐富的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開辦工廠,佔領市場,使剛剛建起的大生各紡織廠受到嚴重打擊。
1923年秋,大生一廠因無款購花而停工,乃由劉子誠,丁子盈各出1萬,並張謇存墾牧公司數萬,合其他同人得10萬元,另以各鹽墾公司所產棉花為原料,組成「一廠維持會」,對一廠予以資金支持維持開工生產,維持會推劉子誠、章靜軒為正副主任,朱警辭為經理,為時一年,惟因適逢花貴紗賤之期,因而營運仍未能好轉。1924年冬,一廠即為地方金融維持會接管。
1924年冬,大生一廠債權人南通張得記、東源、順康、永昌林、 振豐、源通、匯余、誠豫、同豐泰、正公記、鼎昌等錢荘催索債款,大生無法理楚,允許錢荘組織「地方金融維持會」監督經營,其目的完全在於收回貸款本息。
1925年,又由上海的金城、上海、中國、交通四家銀行和永豐、永聚錢荘等債權人組成一個銀行團維持會來清算、接辦大生各廠,分別成立了聯合接管機構。大生一廠欠永豐錢荘款項較多,自1925年至1938年,由永豐派來經理李升伯。經過李升伯的改革,一廠的局面總算稍微穩定下來。
③ 南通大生紗廠的遺址在哪啊
南通市唐閘鎮
被命名為「南通·1895」的工程將復原當年張謇大生資本集團遺留至今的廠房、工房、倉庫、碼頭以及近代外國建築群,並准備申報「世界工業遺產」。
④ 張謇大生紗廠宣告破產具體時間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張謇在「設廠自救」的浪潮中開始籌辦。次年開始購地建廠。擬招商股60萬兩,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萬兩。1898年,張謇通過劉坤一將湖北官紗局存滬未用的紗機20400錠領回,作價25萬兩,作為官股,「按年取息,不問盈虧」。次年春開車生產,廠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廠區周圍是產棉區,原料價廉。工人工資較低,正、雜各稅也較輕。當地發達的土法織布業,為棉紗提供了市場。經營順利,利潤優厚。
1903年增紗錠4.08萬枚,又以盈餘添購2.6萬紗錠開設大生二廠,1907年投產。1915年增設布廠,同時在海門籌設第三廠。1921年又設立大生副廠。不久改稱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紡織公司。此後由於天災,軍閥混戰和經營規模過大,出現虧損的資金周轉不靈。1922年以後開始被銀團監管。1925年江浙財團接辦大生各廠。1935年第二紡織公司倒閉。1952年第一、第三紡織公司公私合營,1966年國營。
⑤ 張謇創辦大生紗廠處於什麼歷史背景下 他創辦企業的出發點是什麼進行了哪些努力
張謇創辦大生紗廠的歷史背景是維新變法前後,目的是為了宣傳變法思想,擴大變法者陣容,尋求志同道合者。張謇創辦大生紗廠在中國工業化的道路上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
為了籌集資金,張謇奔走於南通和上海之間,忍辱蒙譏,受盡挫折。困難的時候,張謇甚至需要通過賣字,來賺取往返路費。在上海籌款最無著落之時,他曾哀嘆徘徊在黃浦江邊,幾欲投水自盡。
「狀元賣字」在中國商業史里已經成為一則勵志佳話;但是,對於當時一個已經身處學問名士之巔的人來說,這又是何等的辛酸。然而,更令人驚奇和贊嘆的是,大生紗廠憑空而生、發展壯大的訣竅卻是制度創新。
(5)大生紗廠擴展閱讀
甲午戰敗以後,中國的政治發展和歷史演變不斷趨於激進,一波波的社會洪流自然會將偉人和大事件托向空中。而張謇和他選擇的道路,卻是面向大地、根系土壤。
張謇把目光棲落在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人心的教化、滋養上。和激烈、跌宕的歷史主流相比,張謇之路顯得有些孤獨而且寂寞。
但是,謹慎、保守而又勇猛精進的張謇,竭己之力與「暴力革命」、激進主義保持距離;在中國最為艱難的時期,以大生為起點,建立了一個現代城市——這是一個中國非被殖民的、自生自為的現代化典型。
這個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建立、發展民族工業本身,遠非簡單的「成功」或「失敗」能夠評判、概括。
⑥ 分析大生紗廠破產的原因,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首先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是屬於中國民主資產階級, 而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是誕生在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之中,他的發展與興起,不僅受到本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壓迫,還受到了來至外來資本主義的壓迫,為了幫助網友解決「大生紗廠的興衰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相關的問題,中國學網通過互聯網對「大生紗廠的興衰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相關的解決方案進行了整理,用戶詳細問題包括:RT,我想知道:大生紗廠的興衰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如下:
啟示:1民族獨立是民族發展的前提。 2民族資本主義既有其革命性又有其妥協性。 3列強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是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座大山。 4以大生紗廠為代表的紡織輕工業的興盛主要是由於一戰期間列強忙於歐洲戰場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衰敗是因為列強卷土重來,所以我們要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不能畸形發展。
⑦ 初二歷史,大生紗廠的結局說明了什麼
1.首先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是屬於中國民主資產階級,
而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是誕生在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之中,他的發展與興起,不僅受到本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壓迫,還受到了來至外來資本主義的壓迫,說以他擁有雙重的革命性質,即反對本國的封建社會同時也發對外來資本主義,也就是他雙重的革命性。
2.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成長的民族資產階級,在自身經濟實力的發展上依賴於外國資本主義,也被資本主義列強的商品輸出所遏制;本國的自然經濟與統治者是限制民族資產階級成長的內因。這些條件使民族資產階級沒有與外國資本主義一樣強大的經濟實力,決定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兩面性,即妥協性 ,並自始至終存在著
3,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失敗也說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先天不足後天畸形,難以抵擋和完成反封建反外國資本主義的使命。
希望對你有一點小小的幫助~~~~!
⑧ 張謇的大生紗廠是被誰吞並的
中國近代早期的民族資本企業之一。創辦人張謇,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光緒甲午狀元,中華民國初年曾任實業部長、農商總長等職,是卓有成就的資產階級事業家。1895年,張謇以兩江總督張之洞委派「總理通海一帶商務」名義,開始籌劃在南通創設紗廠,集股過程頗費周折。1897年,張謇承領江蘇商務局擱置在上海的進口英國紡紗機20400錠,折價規銀25萬兩;另集商股25萬兩,實收 19.51萬兩。名為官商合辦,但官方並不派員參與廠務。1898年,紗廠在南通唐家閘動工興建,1899年建成投產。該廠後稱大生一廠。1907年在啟東建成分廠,後稱大生二廠。1921年在海門建成大生三廠。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廠。1923年四廠共有資本 708.4萬兩,紡紗機160360錠,織布機1342台;產品以20支以下棉紗和白棉布為主。
張謇在發展紡織工業的同時,相應地在南通興辦其他工廠,進行城市建設,發展交通、貿易、金融等事業。又集資組成墾殖公司,開墾江蘇北部沿海灘地,推廣植棉。該墾區後來成為中國重要的棉產區。他還在南通創辦了一整套教育事業,包括中國最早的師范學校之一——通州師范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自己辦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以及紡織、農業、醫學專科學校,中學、小學,直至女紅傳習所、伶工學社、盲啞學校等;還舉辦了各種文化設施和社會公益機構。大生紗廠是這一切事業的中心;大生紗廠的利潤,是教育和公益事業的主要經費來源。這些事業,在當時的中國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張謇稱其辦廠目的,一是振興實業,抵禦外國經濟侵略;二是以紗廠贏利,興辦教育事業。
大生紗廠於1922年開始轉盈為虧,因大量負債無力償還,於1925年起至1937年,曾由債權人上海的金融資本組成的銀行團接辦。此後,大生紗廠不再有新的發展,其中大生二廠於1935年倒閉。張謇所辦的其他事業,也處於停滯以至衰落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大生一廠、副廠、三廠經過公私合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企業,分別改名為國營南通第一、第二、第三棉紡織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