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中為什麼叫八百里秦川
秦朝滅亡之後,後來的漢朝也把都城定在了西安,秦漢兩朝在我國的歷史上都非常輝煌,所以它們也賦予了陝西中部「關中」的美譽。
陝西關中平原指的是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 因此又稱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自古以來,這里風調雨順,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秦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強大基礎,所以號稱"八百里秦川",也是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秦朝是我們國家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它的都城就定在陝西省的西安市。秦朝滅亡之後,後來的漢朝也把都城定在了西安,秦漢兩朝在我國的歷史上都非常輝煌,所以它們也賦予了陝西中部「關中」的美譽。
(1)八百里秦川擴展閱讀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有萬輛,武士有百萬,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種出產,地勢形勝而便利,這就是所謂的天府,天下顯赫的大國啊。)
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很多。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B. 「八百里秦川」是指哪裡
渭河平原,又稱為關中平原、關中,在中國陝西中部、秦嶺北麓,東西長300公里,平均海拔約400米,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C. 「八百里秦川終屬楚」出自哪首詞全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幅大家很喜歡的名聯,都以為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原創,連篇累牘的引用都說成是蒲松齡的書齋聯、書案鎮紙勵志聯,令人深信不疑。
究竟誰是這幅著名的膾炙人口的對聯的作者呢?
《山西日報》(2004-08-23 05:41:59)「喻世明言」其中錄 「題書齋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跡不詳。〔解說〕此聯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大,傳說作者亦甚多,一說為金正希作,一說為蒲松齡題鎮紙銘聯。清人鄧文濱《醒睡錄》筆記,作者為明人胡寄垣,今從此說。此聯引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說明篤志的重要性。」這里雖存誰是作者疑問,但也明確作者為明代胡寄垣。
金正希,即金聲,崇幀初成進士。清兵南下,率眾拒險抗清,恢復了安徽的寧國等縣,不久清兵大至,戰敗被捉,於弘光元年(1645)被害。余曾讀吳恭亨《對聯話》,其中記載:「金又有題書室聯雲: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定吞吳。精氣四射,咄咄逼人。後日之起兵與清軍戰,此聯即其張本。」可見金正希是作者也不是空穴來風。
可是,遍查有關蒲松齡的資料史料,未見此聯是蒲松齡創作的記載。可見蒲松齡是作者是絕對可以排除的。
D. 李永調侃陝西人"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高唱秦腔"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釋義:八百里長的秦川邊上,塵土飛揚,三千五的陝西老漢高聲歌唱著秦腔。反映了陝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
出處:《陝西十怪歌》
這是一首陝西民歌,沒有具體的作者出處。
原文: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氣洋洋,沒撮辣子嘟嘟囔囔。
譯文:八百里的秦川邊上塵土飛揚,三千五的陝北老漢高聲唱著民歌。端一碗髯面喜氣洋洋的樣子,面里沒放辣子嘟嘟囔囔的。
陝南民歌是陝西南部秦巴山區的一大傳統民俗,以漢中民歌和安康民歌為代表。這里自古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俗,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
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盤歌、兒歌等,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
陝南從地勢上為兩山夾一川的山地結構,它受了漢文化、蜀文化和三國文化的影響,陝南人民憨厚、勤勞而朴實,陝南民歌也因此而顯得旋律優美動聽、情感細膩柔和、結構舒展流暢等特點,給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覺。
在演唱風格上,陝南民歌少用假聲,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給人聽覺上以委婉而細膩 ,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風的感覺;陝南民歌在演唱方法上,還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顫音相結合的演唱技巧,給歌曲增添了幾分清秀和抒詠情緒。
E. 長安的背後有八百里秦川什麼意思
長安的背後有800里秦川他的意思是長安是有廣闊的地域和廣大的遼闊的土地
F. 八百里秦川是指什麼地方
八百里秦川指的是如今陝西關中平原一帶,這里又稱為渭河平原。在古代,這里是秦國的居住地,後來經過春秋戰國一系列戰爭,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這里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這里風調雨順,農業發達,為秦國的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號稱八百里秦川。
一、起源特徵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人的祖先在甘肅天水始建秦國,後來秦人東遷關中地區,如今的陝西地區就成為了秦人的主要居住地。因為陝西是秦國的居住地,所以後人將陝西簡稱為秦,將橫貫陝西中部的主要山脈稱之為秦嶺,將渭河平原稱之為秦川。因為這片地方的面積廣闊,所以被人們稱為八百里秦川。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對於秦朝,以及代表著秦朝豐富歷史的陝西等地,你們有什麼樣的印象呢?
G. 陝西的中部號稱八百里秦川,可是為什麼又被稱為「關中」呢
關中地區確實號稱八百里秦川,指的就是秦嶺北麓渭河沖擊平原的一個地區,八百里秦川主要是形容這里常年風調雨順,因為土壤肥沃,農業自古以來就非常發達,更是為秦國的興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也叫八百里秦川,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人們很自然的就將這里稱之為“關中地區”,正是因為這個地形,處在四關之內的關中平原因為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了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且交通便利,關中地區也因此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天府之國”。然而關外地區卻連溫飽都很難解決,所以也有“關中人”和“關外人”的區分,久而久之,這個“關中”的名稱也逐漸流傳下來,只是隨著時間和地勢的變化,關中所包含的區域也存在變化。
H. 八百里秦川什麼意思
一、三秦
春秋戰國時因陝西是秦國治地,故後人將陝西簡稱「秦」;將橫貫陝西中部的主要山脈稱「秦嶺」;將渭河平原稱「秦川」。陝西還稱「三秦」,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經過春秋時期一系列戰爭,許多國家消亡。到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秦王嬴政在位時,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掉了其他六國,在中國首次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的秦王朝。但由於秦朝賦稅、兵役、徭役等特別繁重,法律嚴酷,使得民不聊生,到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隊攻佔咸陽,秦帝國只存在了15年。
至於陝西為什麼又稱「三秦」?這要從項羽說起:公元前206年項羽領導的軍隊在劉邦之後也來到咸陽。項羽出身於楚國舊貴族家庭。在秦末農民起義時為恢復楚國,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戰中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章邯投降。公元前206年項羽引兵入咸陽,殺了已歸降的秦王子嬰,並火燒咸陽城,焚毀阿房宮,自立為西楚霸王。
項羽後引兵東問,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國最高統治者自居,大封諸侯。其中將劉邦封漢王,都南鄭,轄陝南及巴、蜀之地。為防劉邦勢力擴張,牽制劉邦,他又將陝西的關中和陝北一分為三: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今興平東南),轄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今西安閻良附近),轄咸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說:富縣、安塞、延安)轄陝北。故後世泛稱陝西為「三秦」,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其實當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陝南,只是後來人們理解的「三秦」觀念變化,即將陝北、關中、陝南合稱「三秦」。
「三秦」的稱謂產生後,歷史上也有人將它作為政權名稱。例如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350年居住在甘肅秦安縣東南的氏族首領苻洪起兵,自稱「三秦王」,建立政權。352年,其子苻健稱帝,都長安,國號「秦」,史稱「前秦」;385年羌族首領姚萇擒殺前秦皇帝苻堅。386年姚萇稱帝,都長安,國號「秦」,史稱「後秦」。
二、八百里秦川
關中,或關中平原,指中國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歷史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 。
現關中之地包括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陵等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