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股吧 >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發布時間:2021-08-14 01:08:30

⑴ 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苻合國家對農民建設的條件和要求,根據當地生活條件,和發展情況來建設,主要的農村經濟情況。中國是大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靠國家投資,靠國家扶貧的確是不現實的。當地政府不能糊作為,也不能亂作為。根據條件規劃庄基地安置在一起,自建點小院落,這樣可以減輕農民負擔,也可以減輕國負擔,並且不浪費材料。

⑵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那些方面

很長慢慢看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低,廣大農民的溫飽還難以保障,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是解決農民的穿衣吃飯和糧食需求問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維持農村和全社會的安定。正當幾億農民所關心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之後,農村生產力獲得了空前解放,農村各項事業都獲得了飛速進步,農民一直盼望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成了現實。這個時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兩個文明一齊抓。這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提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又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
<一>是基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就容易出現波折。
<二>是基於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2.6萬億元,這對於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就會落空。
<三>是基於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基於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基本事實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7年中減少了1億畝,人均下降到1.2畝,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1/3,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7∶1擴大到3.23∶1;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的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後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四、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十五"發展期間以來,我區在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和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我區農業增加值由達到67.2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90.5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0元。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農網改造、林業生態建設、人畜飲水改造、縣鄉道路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小康住宅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不斷加大農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產田得以改良,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發展有了後勁,可持續發展有了保證。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區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建設、遠程教育網路建設、電化教育設施投入成為各地農村投資的重點。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實行村民自治,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那些方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單純的新村莊建設,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要建立五大機制:
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投入機制;
建立黨和政府各工作部門合力、協調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工作機制;
建立引導農民在國家政策扶持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自己辛勤勞動建設自己幸福家園的激勵機制;
建立引導全社會力量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參與機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經濟和社會管理體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對以前概念的簡單重復,而是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徵。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全面、系統且完整。新農村建設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從農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

⑶ 新時期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把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5個方面。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是系統性的、綜合性的,目的在於全方位推進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呢?主要有八大方面。

———城鄉統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新農村之「新」,就新在城鄉統籌、城鄉互動、城鄉和諧。

———建設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現代農業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深化農村改革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措施。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要加快推進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改革,要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以及農村金融體制和土地徵用制度改革。

———發展農村公共設施是新農村建設中必須突出解決的問題。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城鄉發展失衡的重要原因。要始終堅持農民自願、政府支持、項目支撐的原則,採取農民出工出力、社會扶智扶資、市場方式運作的辦法。

———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是新農村建設中要解決的又一個重點問題。多年來農村公共事業欠賬多、包袱重,不僅直接關乎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而且嚴重影響到農村、農業的發展。解決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問題:一是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二是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新農村最重要、最關鍵的目標。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制定一系列重農補農政策的核心和主題。建設新農村必須努力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培育新農民、提高農民素質是建設新農村的前提和首要環節。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

———加強黨的領導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保證。各級黨組織要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同時要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支持和有力幫助。要防止有關部門無動於衷,或者借機向農民伸手。新農村建設既要量力而行,也要盡力而為。要按照農民的意願,從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入手,速度可以有快有慢,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都必須有所作為。千萬不要搞一個模式,不要搞一刀切。

⑷ 結合實際談談應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受益者,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如果沒有高素質的農民群體,僅靠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靠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投入,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只有大力提高農民素質,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推動新農村建設健康持續發展。要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網路,立足主導產業,按照農業生產崗位技能要求,開展以科學為主的技能培訓,為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支持,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三、抓基礎,打牢發展根基 建設社會主義農村,首要的任務就是在「十一五」期間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著力改善農村現有生產生活狀況,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夯實基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賴以發展的「先行資本」,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應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性工程來抓。當前,應主要抓好村村通工程、農村安全飲水、水利設施建設、沼氣池建設、村級公交車站建設等群眾關心的民心工程,確保項目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真正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要以「改水、改圈、改廁」為重點,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加快村組道路、河道兩岸、村莊周圍綠化美化和垃圾池建設,全面改善村莊環境,減少農村污染,美化農村生活。同時,要激發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地位,鼓勵其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引導農民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 四、抓班子,強化組織保障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保障。要從思想上、組織上、制度上把村級班子建設成為帶領新農村的堅強領導核心。要大膽選用政治上可靠、作風上過硬,想幹事、會幹事、干成事的幹部當群眾的帶頭人,讓他們成為帶領群眾建設新農村的主心骨和領頭雁。

⑸ 怎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呢

社會主義新農村該怎麼建?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2月07日 08:47:09 來源:經濟日報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評論】

———訪經濟學家韓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
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那麼,如何將這幅藍圖變為現實呢?記者采訪了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經濟學家韓俊。

韓俊認為,從《建議》對新農村描述的20個字里可以看出,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完成這個系統工程,實現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十一五」期間要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優勢、培育新農民、發育新組織、形成新機制、資源新配置、塑造新風貌。

培植產業發展新優勢是建設新農村的經濟基礎

韓俊分析說,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前提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發展富民優勢新產業,新農村的建設才有產業支撐。

發展富民優勢新產業,必須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推動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新時期培植新優勢產業的范疇經過探索會不斷擴大,尤其是在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優勢農產品出口、鄉鎮企業、農村二三產業和勞務輸出等方面,都是培育新優勢產業的著力點和增長點。

培育新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措施

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當作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韓俊說,毋庸諱言,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慢、農民增收難與農民素質不高有直接關系。「十一五」期間,一定要把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根本,首要的是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要讓所有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

要按照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標准,培養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

他認為,要將農民工培訓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增加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

發育新經濟組織是建設新農村的有效途徑

韓俊說,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組建新經濟組織來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應當盡快制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在法律上明確其財產關系和責任形式,明確其與政府的關系,明確政府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政策。根據《民法通則》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既有社會團體法人公益性的屬性,也有企業法人經營和營利的屬性,應賦予農民合作組織獨立的合作社法人的法律地位。為了使合作社能在經濟上逐漸自立,各級政府必須在稅收優惠、財政補助和金融支持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

韓俊特別強調,為了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以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合理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為目標,加快培育新的農村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要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特別是在提高對農戶的貸款覆蓋面,滿足農民的資金需求方面有實質性進展。切實加大中國農業銀行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業發展銀行應真正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鼓勵、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發展,充分發揮小額金融的作用。適當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准入門檻,發育、培養民間金融機構,放寬民間資金進入金融業的限制。

以城帶鄉新機制是建設新農村的有力引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進一步調整城鄉關系,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機制。這也是保證城鎮化健康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他認為,城市帶動農村發展,關鍵是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若城鎮化率按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計算,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57%,城鎮總人口8.28億,比2002年增加3.26億。這意味著從現在到2020年,將有2.89億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

要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清除農民進城的障礙,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疏通農民進城的渠道。要調整城市建設的思路,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城市的財政支出和各種公共服務不能僅考慮城市戶籍人口的需要,應該有效服務於全社會。應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進城農民視同常住人口對待,應把外來人口對住房、就學、醫療等設施的需求納入城市建設規劃。要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入大中城市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在大中城市的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應給予辦理城鎮常住戶口,逐步實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職業為戶口准入條件。

資源新配置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舉措

韓俊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在取消農業稅以後,不要急於對農民開征新的稅種,「以稅惠農」應該成為今後國家財政對農民支持的一項重要政策;

切實增加對農田水利、鄉村道路等小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要將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投資的范疇;

加快實行免費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在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的基礎上,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

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完善對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終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對「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證財政支持「三農」支出的增長幅度不低於財政總支出的增長幅度,並開辟新的財政支農資金渠道。

塑造新風貌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要求

未來新農村的面貌是什麼樣的呢?韓俊形象地回答說,新農村是陽光的、健康的、文明的農村,是「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農村。

人與環境有一種互動的關系。

長期以來,一些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一直不盡如人意。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代,應該大力改善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了。

要建設新農村,必須在農村廣泛開展塑造新風貌活動,使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要大力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促使新風尚蔚然成風,不斷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

全面啟動鄉鎮基層政權組織改革,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要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快鄉鎮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鄉鎮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緊緊圍繞服務群眾這個中心,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和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堅持村務公開等公開辦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記者 李力)

⑹ 如何建設新農村

一、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
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實現這五句話提出的要求,就是農村各方面實現協調、全面發展的過程。
——「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十一五」時期,農業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一方面協調糧食與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協調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一戶的農民由於生產生活分散,信息不靈,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帶領農民致富過程中有很大優勢,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新經濟組織,提升農
民的組織化程度。
——「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 。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就是要千方百計開辟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從我們先情況來看,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但文化生活卻單調乏味,同時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頭。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主要問題是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廣大農民過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 ,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管理民主」, 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
不要將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就是興建新村莊,只注重農村房子是否整齊劃一,道路是否寬闊等表面的東西。決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成農村新一輪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潔」,不能單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長。 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建設混同起來。農村有農村的特點,有的地方按小城鎮的要求搞農村建設,最後搞得不城不鄉,反而不利於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著力解決制約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一定要把握好五個「堅持」原則:一是堅持發展經濟,富裕農民;二是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三是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四是堅持循序漸進,務求實效;五是堅持節余資源,持續發展。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村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新平台,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促進農村經濟更大更快更好發展的新載體。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區域。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沒有全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客觀要求。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方針,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加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農村與城市統籌發展、城市化與工業化聯動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必將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再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業經濟,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素質,豐富農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鮮明特徵,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
三、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
首先,選准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多年的實踐證明,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難以富裕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3、加大對「三農」投入和服務,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 要求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和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依法有償合理有序開發水資源。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村村通電話」工程。抓好農村基礎設施、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推進以特色種養和龍頭企業帶動為主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群眾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整合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能力,加大服務力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網的建設,通過互聯網搜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發布相關的信息,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區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 鼓勵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拓展經營網路和銷售空間。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堅持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並重,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一是盡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規。這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功能就是穩定農村社會和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緩和農村的各種社會矛盾,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進行,為農村人口提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籌措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 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狀況,使城鄉更加協調發展。三是對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及使用。
7、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二是狠抓農村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培育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充分利用骨幹培訓、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依法辦事和參與村務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三是實行村民自治,規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原則,讓群眾自我教育,幹部自我約束。以村務大事民主決策制度為突破口,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從而提高農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規賦予的民主權利,制定出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工作規范。四是加強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要加大對農村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要齊抓共管,共創共建,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搞好農村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五是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開展各項積極向上的群眾評比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8、加強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一是面對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二是法律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真正達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⑺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今後五年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自身活力,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加快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就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我國農業的發展始終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雙重任務。因此,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在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在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的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新農村建設必須伴隨一系列體制創新,其中一大任務就是推進以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今年是「十一五」時期的第一年,全國將全面免徵農業稅,這是國家、集體與農民三者利益關系的一次重大調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進涉及面更廣、層次更深的農村綜合改革的任務。取消農業稅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但也使農村原有的深層次矛盾凸顯,並引發了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如全部取消農業稅後,如何遏止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卷土重來,避免農民負擔反彈;怎樣從財力上保證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圍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推動農村綜合改革,是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之一。中央已經明確,2006年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將著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統籌推進農村金融等其他各項改革。同時,加大對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力度。只有下決心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才能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已經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

要在著力解決直接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各類生產生活問題的基礎上,切實加強鄉村規劃,使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著眼於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又要便於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要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建設新農村,離不開新型的農民,良好的社會風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機制。要通過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要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活躍農村健康的文體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措施,在農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使新一代農民有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要發展基層民主,通過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

正如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的那樣:「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事關全局,只有真正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我們要在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和農村改革的推動下,在2006年以至未來五年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把握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主動權。

⑻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新農村建設,主體是農民。廣大農民群眾既是新農村建設的建設主體,更是新農村建設的受益主體。黨委、政府的努力,在於配置好公共資源,創造條件、營造環境,讓農民群眾用智慧的大腦去謀劃新農村,用勤勞的雙手去建設新家園。

反之,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不管你的理由多麼動聽,違背農民意願的做法都是錯誤的。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關鍵在把握好「尊重、引導、激勵、支持」這八個字。

一是尊重。新農村建設說到底是農民群眾自己的事,我們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讓農民群眾自己去做主。這些年,無論產業發展、新村建設,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各級黨委、政府都堅持讓農民群眾自主選擇、自主參與、自主評判,最終讓農民群眾得實惠、說滿意。比如,在開展新農村示範片建設中,從申報到建設,都先由村支部、村委會組織民意調查,讓每家每戶充分發表意見,並且白紙黑字,看絕大多數農民願不願意干。這正是衡量新農村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尺碼。

二是引導。目前,農民群眾的建設熱情高漲,但熱情容易盲目,必須切實加強引導。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注重教育引導,並且用農民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教育農民,讓新思想、新知識在農民群眾那裡入腦入心,培育他們自立、合作、奮進的精神,提升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

我們要注重用規劃去引導,強調規劃先行,既編制總規、專規,還編制詳規,講究科學規范,照圖施工。通過教育和規劃,把農民群眾的滿腔熱情引導到新農村建設上來,引導到農民自由全面的發展上來。

三是激勵。當然,也要看到農民自身的局限性。受地理環境、二元體制、農耕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農民相對保守,需要政府激勵。對農民群眾最有效的激勵,莫過於制定並實施符合市場經濟法則的政策措施。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建設美好新家園的積極性。在認真落實惠農政策的基礎上,許多地方結合實際,研究新問題,拿出了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分類推進新村建設、積極探索建設新農村綜合體等新舉措、新辦法,實施效果越來越好。

四是支持。應當看到,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村是薄弱地區,農民群眾的生活相對困難。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工業反哺、社會關注、政府支持。我們各級公務員要重視農村工作,深入農村調查研究,掌握實情,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給予農民以必要的支持。

同時,我們要積極引導金融單位在信貸資金投入上給予新農村建設必要的傾斜,動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發揮優勢積極獻策、出力。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上,我們不應該做旁觀者。

正是尊重、引導、激勵和支持,有效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國新農村建設才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可以斷言,只要堅持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今後幾年,我國新農村建設就一定會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⑼ 什麼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怎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找到一些,不知能不能幫上你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8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後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後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歷史背景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時,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低,廣大農民的溫飽還難以保障,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是解決農民的穿衣吃飯和糧食需求問題,建設新農村就是要維持農村和全社會的安定。正當幾億農民所關心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之後,農村生產力獲得了空前解放,農村各項事業都獲得了飛速進步,農民一直盼望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成了現實。這個時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兩個文明一齊抓。這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提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又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
<一>是基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重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如果這些問題和矛盾不根治、不解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就很難贏得主動、就容易出現波折。
<二>是基於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達2.6萬億元,這對於建設新農村非常有利,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否則,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就會落空。
<三>是基於鞏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是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而且是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挑戰和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繼續通過改革找出路、通過創新促發展,積極建立起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體制機制,使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是基於緩解農村發展的資源、市場、體制三大制約,縮小日漸拉大的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基本事實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明顯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過去7年中減少了1億畝,人均下降到1.2畝,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1/3,而農村人口卻沒有減少多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7∶1擴大到3.23∶1;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已經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因此,中央審時度勢的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既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後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
四、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十五"發展期間以來,我區在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和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我區農業增加值由達到67.2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90.5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0元。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農網改造、林業生態建設、人畜飲水改造、縣鄉道路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小康住宅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不斷加大農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產田得以改良,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發展有了後勁,可持續發展有了保證。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區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建設、遠程教育網路建設、電化教育設施投入成為各地農村投資的重點。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實行村民自治,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行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新階段的重大歷史任務。作為貧困地區要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行動最易見效的事情抓起,從農民最積極、幹部最主動、條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滿足農民需求,發揮農民作用,代表農民利益,讓農民得到實惠,調動農民積極性,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發展現代化農業,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生產發展」是新農村的要義之首,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農民集體化程度不高,現代化農業發展步伐緩慢,應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針對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支柱產業培育、特色基地壯大、龍頭產業經營、科學技術長入、基礎建設完善等關鍵環節,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南召的「三村」(移民新村、特色經濟專業村、文明新村)建設已走在全省新農村建設的前列,可資借鑒,就是緊緊抓住上級政策機遇,對以工代賑、人畜安全用水、國債沼氣、退耕還林等重點項目,集中捆綁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發展現代化農業夯實基礎。應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廣辟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途徑,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尤其是既要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現代化農業,又要敢於「無中生有」,跳出資源依附圈子,大力開發綠色產品、有機產品,把經濟觸角延伸到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

二是大力推進文化建設,實現農民生活水平新提高。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改善消費結構,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豐富內涵在於,除群眾的特質需求得到滿足後,更要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偏低,物質文化生活相對貧乏,應用組織經濟工作的理念和思路,組織好文化事業發展。近年來,南召縣採取了招商引資的方式,建成了縣綜合文化中心,改建了縣電影院、縣劇院,輻射帶動全縣鎮、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蓬勃發展。應堅持以項目為支撐,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築牢文化陣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應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加強政策調控,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培育特色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應加強縣、鄉、村各級文化大院建設,深入開展文化下鄉、廣場文化、文化進社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民間藝術項目和民間傳統工藝。應完善配套縣鄉廣電光纜聯網,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擴大廣播電視覆蓋面,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促成鄉風民俗新風尚。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貧困地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多子多福等傳統觀念和聚眾賭博、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陳規陋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計劃生育、社會穩定等工作難度,必須盡快破解,加快「鄉風文明」趨向步伐。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培育造就新型農民。應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導科學、文明,克服愚昧、落後,並採取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民間協會等多種措施和機制,把政府疏於管理又管不好的事情交給民間組織管理,營造人人講文明、自覺樹新風的濃厚氛圍,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四是加大資金投入,催生鄉村面貌新變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貧困地區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普遍不足,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和環境、醫療、村容村貌等狀況相對落後。應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衛生、教育、醫療等公共基礎設施;加大對農村道路、安全飲水、農村能源、改廚改廁等設施的投入;完善電力、廣播、通訊、電力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環境建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溝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強危舊房屋更新改造,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在村鎮發展上應堅持規劃先行,既要認真規劃好新農村試點,做到典型示範帶動,又要規劃好每一個新農村的發展規劃,努力實現統籌發展。在資金投入上,既應加大政府投入,還應採取在外老鄉捐助、大企業贊助、對口單位幫扶等多種形式注入資金,更應調動廣大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激情和熱情,挖掘潛力,踴躍投資投勞,從綠化、美化、亮化等具體環節入手,改變農村面貌。

五是實施民主管理,健全鄉村治理新機制。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強基層民主和基層組織建設,創建平安鄉村、和諧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加上農民自身素質較低等方面的限制,基層民主管理意識不強,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困擾。應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活力。特別應注重實效,杜絕形式主義,在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准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後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因勢利導,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範帶動,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扎實推進,務求實效。

下面有幾個公務員的網站,裡面有很都東西,看看吧,也學對你有幫助http://www.gwy8.com/XSLW/GLL/200604/25628.html
http://www.jinxiyu.com/
http://www.91fw.cn/Article/ShowSpecial.Asp?SpecialID=2
不知能不能幫上你

閱讀全文

與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姜慧恩演的片 瀏覽:924
最新帶撓腳心的電影 瀏覽:117
劉智苑健身是什麼電影 瀏覽:294
韓國恐怖電影失蹤免費觀看 瀏覽:899
韓劇電影免費看倫理 瀏覽:373
韓國最好看的三極推薦 瀏覽:503
兩個男人一起做鴨子的電影 瀏覽:745
國產恐怖片反派帶著面具拿著菜刀 瀏覽:522
可可托海 電影 瀏覽:472
池恩瑞的作品 瀏覽:18
巨貓電影 瀏覽:178
吃人奶 片段 瀏覽:168
啄木鳥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298
江湖左手誰演的 瀏覽:670
部隊題材電影軍人可以去影院免費看嗎 瀏覽:564
章子怡 床戲 瀏覽:718
結婚過的男女電影 瀏覽:163
床戲影視 瀏覽:182
想看片卻找不到網站 瀏覽:724
國語電影免費在線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