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誰
一、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
二、作者簡介: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1936~),生於秘魯阿雷基帕,是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共創作了30多部包括小說、話劇和散文在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小說《城市與狗》(1963年)《綠房子》(1965年)和《酒吧長談》(1969年)等。
201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是「因為他對權力結構制圖學般的細膩描述和他對個人的抵制、反抗和挫敗形象的尖銳刻畫」。
B. 2010年,有哪些人分別獲得諾貝爾什麼獎分別是哪個國家的
醫學獎
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
物理學獎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
文學獎
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經濟學獎
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爾·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英裔、塞普勒斯籍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C. 2010-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分別是誰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1936~),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小說家。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城市與狗》,、《綠房子》、《胡莉婭姨媽與作家》、《世界末日之戰》《誰殺死了帕洛米諾•莫雷羅》、《公羊的節日》等。
獲獎理由:「他不僅繪制出了權力的結構,也犀利地刻畫出了個人的抵制、反抗和失敗。」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1931~2015),瑞典詩人,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
主要作品:有詩集《詩十七首》、《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小路》、《真理之盾》、《給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巨大的謎》、《畫廊》等。
獲獎理由:「他用凝練、透徹的意象,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莫言(1955~),中國小說家,山東省高密縣人,1981年開始文學創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卜》、《懷抱鮮花的女人》等,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食草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四十一炮》、《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
獲獎理由:「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愛麗絲•門羅(1931~),女,加拿大小說家。
主要作品:有《少女們和婦人們的生活》、《你以為你是誰?》、《愛的進程》、《公開的秘密》、《一個善良女子的愛》、《憎恨、友誼、求愛、愛戀、婚姻》、《逃離》、《石城遠望》等。
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D.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事跡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1936年3月,略薩出生在秘魯阿雷吉帕,在他出生幾個月前,父母已經離婚,母親回了娘家。在他的童年,父親是缺席的,擔心他自卑,外祖母和母親一直騙他說「爸爸已經死了」。因為外祖父是外交官,略薩的幼年在玻利維亞度過,直到10歲,全家遷回利馬,他才知道父親一直都活著,那年他第一次見到父親。四年後他被送進軍事學校,14歲的男孩已經決定此生要成為作家。顯而易見地,他在軍校的日子不甚快樂,在該畢業的那年他肄業了,而在那之前,16歲的他已經成為當地日報的特約寫手。17歲以後,他在大學的文學系裡繼續著作家夢,同時給幾家報社和電台打零工,從廣播劇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19歲這年,略薩結了第一次婚,新娘是舅媽的小妹,時年13歲。
1958年,畢業後的略薩得到馬德里的一筆獎學金,也就是這年秋天,他在馬德里市中心一家名叫「小蝸牛」的酒館里開始寫《城市與狗》,「城市」是秘魯社會,「狗」是軍校學員,年輕學生阿爾貝托憤怒於上流社會的敗壞,亦為底層的困苦傷心,為了捍衛個人尊嚴,他躲進文學的世界,以文學築造堤壩,抵抗「城市」的喧囂和「狗」的狂吠。這是一部帶著強烈自傳體色彩同時野心勃勃的作品。那時的略薩,就像他自己形容的:相信薩特的承諾,狼吞虎咽了馬爾羅,無限欽佩「迷惘的一代」,視福克納為精神教父,服從福樓拜的教導,用一個狂熱文學青年的想像力把這一切揉成了《城市與狗》需要的泥巴。「這是一本給我帶來驚喜的書,因為它,我開始覺得自己從穿短褲時懷抱的夢想——當作家——變成了現實。」這更是一本給文學國度帶來驚喜的書,因為它,標記了拉丁美洲的「文學爆炸」,自此,略薩和馬爾克斯這兩個名字成了拉美文學的圖騰。
主角:寫作方式
諾貝爾獎給略薩的授獎辭很簡單:獎勵他對小說結構的探索和對個體抵抗的關注。如果要概括略薩半個世紀的創作,前半句一語中的。在2008年西班牙舉行的略薩研討會上,作家本人也這樣總結他的創作:讓寫作方式成為小說的主角,作品的結構比內容更重要。
略薩的寫作反抗傳統小說的時序和線性結構,他的小說,如一幅被拆散的拼圖,從現實經歷的情景出發,進入虛構的森林,印象和記憶如碎片,等待被辨認、被拼接。在《城市與狗》中,略薩用了中國套盒的結構,四個主角在「當下」的時空生活,隨著敘述主體的不斷滑動,牽扯出他們各自的「過去」。《綠房子》是略薩這個「結構現實主義作者」的登峰造極之作。故事的「主角」是某個荒涼孤立的小城裡開出的第一家妓院「綠房子」,「綠房子」是沉默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它是坐標系的原點,每個過場的人物和他們彼此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地分布在坐標系裡。這是一個等待被辨認、被尋找的故事,說書人故意把讀者帶入混淆的迷霧。略薩承認,《綠房子》的結構是一種故意製造的混亂,而這種故意的混亂實際也源於生活,因為生活本身是流動的、永無休止的混亂狀態。
略薩曾在訪談中這樣總結:「小說有一種無節制的稟賦,它喜歡繁衍,因為小說在時間里進行,而時間是無限的。」這也就是典型的「略薩結構」了,作家顛覆了傳統小說的平面結構,敘事者不斷變換,時間失序,小說成了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叉的花園」。
漫長曲折的回歸路
略薩對小說結構的探索自他從事創作以來從未放棄,而他涉筆的題材卻經歷了「離開—回歸」的過程。中國社科院拉美文學專家陳眾議說,略薩的創作經歷是一個曲折的圓——
略薩提筆時,是帶著宏大敘事野心的年輕人,為家族代言,向記憶致敬,為沉默龐大的群體爭取尊嚴,這尤其體現在《城市與狗》和《綠房子》中。進入1970年代後,也許是略薩的左翼傾向在現實中受到挫傷,這個書寫政治的作家離開了政治,退回到布爾喬亞的情感世界裡,《雷上尉和勞軍女郎》是一種消解嚴肅的戲仿,《情愛筆記》和《胡利亞姨媽與作家》里彌漫著後現代的虛無感。在經歷了世紀末全球化的震盪後,略薩從書齋和情感的漩渦里走了出來,重新把眼光投向他生長的拉美大地,《公羊的節日》成了他的回歸。《天堂在另一個街口》和《壞女孩惡作劇》,雖背景各異,然而共通的是略薩回到歷史的脈絡中,用更深沉也更平靜的心境審思群體的命運,思考個體抵抗的力量和意義。
「我很慶幸,諾貝爾文學獎是在當下給了略薩,如果在十年或十五年前,我會失望的,因為那時的略薩太沉溺於自我,沉溺於私寫作,而現在的他,老而彌堅,新作中有著讓人震動的現實主義穿透力,帶著文以載道的沉甸甸分量。這也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最大的啟示。」陳眾議如是總結了略薩的獲獎
E.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創作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舞台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及從政。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Mario是名字,Vargas(巴爾加斯)是父親的姓,Llosa(略薩)是母親的姓,分別代表Mario父親和母親的家族。巴爾加斯·略薩於1936年3月28日生於秘魯南部亞雷基帕市,1953年進入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雙主修文學與法律,1957年入同校語言學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詩人魯文·達里奧的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里奧的基礎》獲文學(語言學)學位,同年離開祖國秘魯移居歐洲,曾客居法國(主要在巴黎)、西班牙(主要在巴塞隆納)等國(後來他長期定居英國倫敦)。
巴爾加斯·略薩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教職(1977年獲聘),也曾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1969-197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1992年)等校客座教職。
略薩大部分作品中一個雷打不動的主題是反獨裁,極右(比如《城市與狗》和《酒吧長談》)和極左(比如《狂人瑪伊塔》)都是他批判的對象。略薩堅信,「小說需要介入政治」,這是讓小說變得尖銳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略薩的第一部小說《城市與狗》獲得1962年簡明叢書獎和1963年西班牙文學批評獎。《城市與狗》是略薩的成名作,也是標志著拉丁美洲「文學爆炸」展開的四部里程碑小說之一。
1965年他的第二部小說《綠房子》問世,並獲得西班牙文學批評獎和首屆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1972年馬爾克斯以《百年孤獨》成為第2位得主)。特別是後來又發表了小說《酒吧長談》、《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胡利婭姨媽與作家》、《世界末日之戰》、《公山羊的節日》《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和《壞女孩的惡作劇》等。
1987年,略薩曾回到秘魯組建新政黨「自由運動組織」,主張全面開放的自由市場經濟。1989年,略薩參加秘魯總統大選,最終惜敗於藤森。
日後,在回憶錄《水中魚》中,他反思道:現在看來,沒能獲勝意味著一種精神解脫,可當時真是刺痛了我的心。然而,正是此次敗選,讓他堅定了對寫作的信仰,「我要設法通過我的寫作參與政治。」 巴爾加斯·略薩於1936年3月28日生於秘魯南部亞雷基帕省(RegiónArequipa,又譯阿雷基帕)省政府所在地亞雷基帕(Arequipa,秘魯第2大城市)市,母親DoraLlosaUreta,父親ErnestoVargasMaldonado。
1937年1歲多時跟媽媽一家人移居玻利維亞的科恰邦巴(Cochabamba),1946年回到祖國秘魯的皮烏拉省(RegiónPiura)省政府所在地皮烏拉(Piura)市,在薩萊西諾學校(ColegioSalesiano)讀書,1947年移居首都利馬,轉入拉薩葉學校(ColegioLaSalle,又譯薩勒學校),1950年到1952年就讀位於利馬的(國立)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後來在秘魯皮烏拉市的皮烏拉省國立聖米蓋爾中學()完成中學學業。
1953年入位於利馬的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雙主修文學與法律,1957年入同校語言學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詩人魯文·達里奧(RubénDario)的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里奧的基礎》BasesparaunainterpretacióndeRubénDarío)獲文學(語言學)學位(相當於台灣的語言學研究所文學碩士),同年離開祖國秘魯移居歐洲,曾客居法國(主要在巴黎)、西班牙(主要在巴塞隆納)等國(後來他長期定居英國倫敦)。
1971年巴爾加斯·略薩以研究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博士論文《加西亞·馬爾克斯:弒神者的歷史》(íaMárquez:historiadeundeicidio)獲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學哲學博士學位(這個學位是研究文學的哲學博士,不是榮譽頭銜的文學博士,他另有英國倫敦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等多所大學頒授的榮銜,2003年英國牛津大學也授予他榮譽博士頭銜。)
巴爾加斯·略薩幼年在國外長大,青春期就讀軍校,年青時做過銀行職員、新聞記者、編輯、特約撰稿、圖書館編目員等工作。
1955年不到20歲時與舅媽的妹妹胡莉婭·烏爾吉蒂·伊利亞內斯(JuliaUrquidiIllanes,1926年生,玻利維亞人)相戀結婚,1963年離婚。1965年與表妹帕特麗西婭·略薩·烏爾吉蒂(PatriciaLlosaUrquidi)再婚,直到現在。與第2任太太有2個兒子:ÁlvaroVargasLlosa和GonzaloVargasLlosa;1個女兒:MorganaVargasLlosa(小孩順序按出生先後排,2個兒子是哥哥,他的第1個小孩ÁlvaroVargasLlosa生於1966年,也是個作家,第2個小孩生於1967年,小女兒生於1974年)。
巴爾加斯·略薩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教職(1977年獲聘),也曾在英國倫敦大學(1967年和196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1992年)等校客座教職。多國的許多著名學府和研究院也常邀請他去客座講學與研究。巴爾加斯·略薩現在也擔任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 1952年,巴爾加斯·略薩讀軍校中學4年級時,寫下他的第一個舞台劇劇本《印加王的逃遁》。
1953年,他讀皮烏拉省國立聖米蓋爾中學5年級時,由學校同學組團,劇作者本人擔任導演,在皮烏拉市當地劇院舉行《印加王的逃遁》售票公演。這是巴爾加斯·略薩首度導演戲劇,同年,劇本參加秘魯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獲得獎賞。
1957年,以短篇小說《挑戰》(Eldesafío)獲法國的文學獎(PremiodelaRevueFrançaise),受獎助到他從小就想去的法國巴黎旅遊15天。
1959年,他的6個短篇小說(《首領們》Losjefes、《挑戰》Eldesafío、Elhermanomenor、DíaDomingo、Unvisitante、Elabuelo)結成短篇小說集《首領們》,本書是到目前為止讀者能看到的巴爾加斯·略薩還是文學少年時期的作品集,也讓他成為西班牙的雷奧波多·阿拉斯文學獎(PremioLeopoldoAlas)1959年年度得主。
巴爾加斯·略薩以1963年出版的《城市與狗》一書奠定卓著的國際聲譽,這是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旋即有超過20種語文的翻譯本在世界各地出版,也很快被秘魯當局查禁,並將1000冊以上的該書在書中故事的主要場景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廣場焚毀。有評論認為《城市與狗》、《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LamuertedeArtemioCruz,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Fuentes著,1962年)、《跳房子》(Rayuela,阿根廷胡利奧·科塔薩爾 JulioCortázar著,1963年,中譯本孫家孟譯)、《百年孤獨》(Cienañosdesoledad,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著,1967年)是標志拉丁美洲文學爆炸(Boom,或譯「勃發」)時期展開的4部里程碑小說,並將巴爾加斯·略薩在內的4位作家稱為主將。1960年開始寫作的《城市與狗》書稿讓他在1962年得到西班牙SeixBarral出版公司舉辦的簡明圖書獎(PremioBibliotecaBreve,又譯簡明叢書獎或小叢書獎,巴爾加斯·略薩是第1位得主,評論者也將1962年當作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期的開始年),1963年出版後又成為福明托文學獎()1963年年度得主。法國的福明托文學獎(PrixFormentor)得主包括阿根廷作家;詩人博爾赫斯和用英文、法文寫作,獲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作家;詩人撒母耳·貝克特(LuisJorgeBorges與SamuelBeckett,2人於1961年得獎)。
巴爾加斯·略薩1965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綠房子》,讓他成為1967年首屆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獎(PremiointernacionaldenovelaRómuloGallegos,簡稱PremioRómuloGallegos)得主,委內瑞拉設立的這個文學獎是拉丁美洲文學很高的榮譽,1972年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百年孤獨》成為第2位得主,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是1977年的第3位得主,本獎到1987年為止都是5年頒獎1次(當中還有1982年1次),從1989年這屆起2年頒獎1次,1995年首次頒發給西班牙作家,頒獎范圍擴大到整個西班牙語世界。得獎同年(1967年),《綠房子》也讓他得到祖國秘魯的國家小說獎。
《城市與狗》和《綠房子》讓巴爾加斯·略薩在1963年及1966年先後2度得到西班牙文學批評獎(PremiodelaCríticaEspañ;ola)。
1975年,巴爾加斯·略薩親自將他1973年發表的小說《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搬上大銀幕,小說作者本人編寫電影劇本並與JoséMaríaGutiérrez聯合導演,在多米尼加拍攝,是這部小說第1次改編電影,也是他首度執導電影,同年,他1967年出版的小說《崽兒們》也在墨西哥由墨西哥導演JorgePhons改編成電影,也是在這年,他獲選任為秘魯學院院士()。
《城市與狗》和《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出版後都遭到他的祖國禁毀,到1980年代秘魯民主化後才解禁,他自己編導的《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電影版也是1981年才在秘魯國內公開上映。
1976年8月,巴爾加斯·略薩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國際筆會大會中獲選為第41屆國際筆會會長,為出任國際筆會會長的拉丁美洲第1人,1979年他以國際筆會會長身分首次訪問日本,與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東京、大阪、廣島等地會晤。
1977年,經過授證儀式,他正式出任(真除)秘魯學院院士。同年,他發表《胡利婭姨媽與作家》,極為轟動和暢銷,以他自己和前妻做主角的這部作品也引起劇烈爭議,讓感覺很受傷的前妻寫出《作家與胡利婭姨媽》(中文版尹承東、蔣宗曹、王治權合譯,Vargvitas是Vargas的昵稱;愛稱,書名原文的意思是「小巴爾加斯沒有說的話」)詳盡記述他們的這段婚姻。
1981年,他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之戰》出版,這本書是他自認寫得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排第2位的是196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酒吧長談》,同年他也發表很受歡迎的劇本《塔克納小姐》。
1983年,他發表喜劇《凱蒂與河馬》,在多國公開上演。
1985年,《城市與狗》在他的祖國秘魯首度改編同名電影,秘魯作家;詩人何塞·渡邊編劇,秘魯導演FranciscoJoséLombardi製片、執導。1986年,由智利導演SebastiánAlarcón在蘇聯第2次改編成電影,片名《美洲豹》(ElJarguar)。FranciscoJoséLombardi於1999年在秘魯執導《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的第2個電影版本,入圍1999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1986年,他得到西班牙頒發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PremioPríncipedeAsturiasdelasLetras),這個獎是頒發給用西班牙語創作的作家;詩人很高的榮譽,1999年起頒獎對象擴大到全世界的作家;詩人。1990年,美國雪城大學出版他1988年在該校客座教職的講義結集AWriter´sReality(暫譯《作家的真實》),是他目前僅有的一部以英文寫成的著作。
1993年發表的小說《利圖馬在安地斯山》讓他成為行星文學獎(PremioPlaneta)1993年的年度得主,次年西班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也獲得本獎,西班牙設立的這個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同屬世界上獎金特別高的文學獎,歐洲貨幣統合前獎金是5000萬到1億西班牙幣,現在獎金達300000歐元。在巴爾加斯·略薩從政競選總統過程中熱心支持協助他的秘魯著名廣電節目主持人;作家;詩人海梅·巴以利於2005年也獲本獎。
1994年3月24日,他奉西班牙國王委任為西班牙皇家學院(RealAcademiaEspañola)院士。
1995年4月23日(這天是塞萬提斯去世的紀念日),他在塞萬提斯的故鄉從西班牙國王手中接過西班牙語文學的最高榮譽塞萬提斯獎,成為1994年年度得主(本獎每年12月評出年度得主,次年4月23日頒獎)。次年得主又是西班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同時創下第一個先獲諾貝爾文學獎再得塞萬提斯獎的先例,以往得塞萬提斯獎前先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西班牙語作家都會變成本獎自動迴避對象,比如1982年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西亞·馬爾克斯,1990年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墨西哥作家、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則是1981年先得塞萬提斯獎。
1996年,他成為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頒發的德國圖書和平獎當年度得主。
1997年5月,巴爾加斯·略薩發表小說方法論《給一位青年小說家的信》(由趙德明翻譯成中文)1書,剖析自己的寫作技法和文學理念與經驗,介紹Catoblepas(本意是1種神話里的怪獸)、連通管(VasosComunicantes)、中國套盒(CajaChina,原意是1種層層疊疊的烤箱,通常用來烤肉)等手法。
1998年3月,他以非小說文集《頂風破浪》的英譯本MakingWaves這部文選成為美國的全國書評獎評論類1997年年度得主,是第一個不是美國公民的外國人得到這個獎項。
2001年,母校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出版他的大學學位(相當於台灣的碩士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里奧的基礎》,並授予他榮譽博士頭銜。
2004年,巴爾加斯·略薩客座英國牛津大學教職,並將部分講義結集為論著《不可能的誘惑》。
2005年,他將1990年發表的文學評論集《謊言中的真實》,以單篇評論分別介紹和討論25位作者的小說或散文,目前只翻譯出該書書序《謊言中的真實》和其中6篇評論,收入同名的巴爾加斯·略薩創作論集中譯本內,這部中譯本另收錄他與巴西記者的訪談紀錄、談他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和早期文學經驗的回憶錄《水中魚》單數章節,均由趙德明翻譯)改編為舞台劇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公開上演,由JoanOllé導演,原著作家兼劇作家本人親自登場與職業演員AitanaSánchezGijón聯合領銜主演,這是巴爾加斯·略薩第1次主演戲劇。
巴爾加斯·略薩自承受到福克納、塞萬提斯、博爾赫斯(又譯波赫士或波赫斯)、司湯達、薩特、福樓拜、海明威、費奧多·陀斯妥耶夫斯基、阿爾貝·加繆、梅爾維爾、大仲馬、亨利·詹姆斯、雨果、聶魯達等的影響,也讀過中國作家魯迅、茅盾、巴金等的作品。
F.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誰啊
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G. 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是誰
2004年,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正在一張塗滿鉛筆筆跡的紙上,用透明膠帶粘來粘去。 靠這種「粘取」,他們剝離出了石墨烯,隨後發現,石墨烯原子所獨具的、像一張鐵絲網似的六角形陣列排列方式,有潛力成為比鋼鐵堅硬10倍、且導電時能量損失很小的新型材料。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至高榮譽由這兩人——現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研究二維材料石墨烯的開創性實驗」而共享。他們6年前製成的石墨烯已迅速成為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熱門話題,現在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僅有一個原子厚。在改良後,石墨烯致力於塑造低功率電子元件,如晶體管。相比之下,銅線和半導體都會產生電腦晶元75%的能量消耗,人們確定了石墨烯擁有留名史冊的本事。 許多諾貝爾獎候選成果仍然在經受時間及後人檢驗,但石墨烯卻在出現6年之內榮登寶座,評審委員會認為,它「有望幫助物理學家在量子物理學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還將極大促進汽車、飛機和航天工業的發展。這個從鉛筆芯中得來的發現,被看作最有可能改寫未來世界電子產業的因素,而發現石墨烯的「伯樂」卻認為,這世界還有更多令人驚奇的現象等待被挖掘呢。 安德烈·海姆:科學亦詼諧 今年到來的這座獎杯,其實並不是安德烈·海姆的第一個「諾貝爾獎」。 2000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海姆和一個英國人邁克爾·貝瑞,他兩人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隻青蛙懸浮在半空中,並推測使用類似的方法可以克服一個人的重力作用,讓他在半空中漂浮起來。這個發明被美國《大眾機械》雜志評選為18年來「搞笑諾貝爾獎」最受歡迎的十大成果之一。 接著在下一年,海姆以自己養的寵物倉鼠為實驗對象,寫成了一篇關於磁懸浮的論文。 在2003年,安德烈·海姆又打定主意想模仿壁虎腳上的絨毛。這源於一種叫做「卡普頓」的物質。為此,他設計出了一種有著極小絨毛的材料,使其達到壁虎腳上絨毛的效果。將一平方厘米的「模擬壁虎腳絨毛材料」安在垂直平面上,居然可以支撐起一公斤的重量。 或許只有這樣寓科研於娛樂的人,才能開辟出不同尋常的石墨烯發現之旅:當年,海姆和諾沃肖洛夫偶然意識到,他們可以強行將性狀類似鉛筆芯的石墨分離成較小的碎片,從碎片中剝離出較薄的石墨薄片,然後利用普通膠帶粘住薄片的兩側,撕開膠帶,在不斷重復這一過程中得到越來越薄的石墨薄片,最後製成由一層碳原子構成的石墨烯。 該實驗一個關鍵性設備就是——透明膠帶。牛津大學物理學教授保羅·拉達埃利對這兩人採用的如此簡單研究方法感到驚訝:「在這個復雜的年代,有許多像超對撞機一樣的設備,但他們居然成功地用透明膠帶贏得諾貝爾獎。」 海姆接到獲獎通知時也非常有戲劇性。在諾貝爾物理獎揭曉當天,主辦方宣布獲獎者並介紹成果之後,瑞典科學院的會議室內大屏幕顯現出海姆一張笑意盈然的照片,當評審委員會現場電話連線海姆時,他正在電腦前回復一份郵件,得知自己摘得殊榮後十分震驚,因為全然忘了這是物理學獎揭曉的日子。 在當天接受媒體的電話采訪中,海姆稱前一天工作到晚9時,因為壓根沒想過能獲獎,所以睡得非常踏實,「今天本打算繼續工作,完成上星期沒有寫完的一篇論文」。當瑞典《每日新聞》記者問及這一天的接下來的時光如何安排時,海姆說還要回去工作,獲獎後他也會「試著像以前一樣生活」,因為自己不是因為獲獎就會在餘生停止前進的人。 評審委員會介紹稱,把研究工作視為「游戲」,並在此過程中學習,是海姆及其團隊擁有的特別之處。「還有大量令人驚奇的現象等待發現」,海姆說,「從一個研究課題跳到另一個課題會面臨很多困難,但值得這樣做。比起一輩子研究同一領域,尋找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更有意思」。 諾沃肖洛夫:「70後」的諾貝爾獎得主 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一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1974年生於俄羅斯,亦是自1973年以來最年輕的物理學獎得主。 而細看諾沃肖洛夫的經歷,會發現他與安德烈·海姆居然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出生於俄羅斯,都是在俄羅斯開始各自的物理學研究生涯,都是先在荷蘭做研究後定居英國,兩人現在又同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 其實,諾沃肖洛夫與海姆不但是多年的研究搭檔,且曾為師徒:當年,海姆同時受聘於曼徹斯特大學和荷蘭奈梅亨大學,而諾沃肖洛夫來奈梅亨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海姆的一名博士生。正是在此期間,他開始了與海姆的合作研究,而在完成博士學業後,更追隨海姆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作。 作為年長16歲的夥伴及曾經的導師,海姆這樣評價他的學生:「許多人因為工作不努力而讓我失望,但諾沃肖洛夫在工作上的努力從未讓我失望。」諾沃肖洛夫亦稱,他與老師海姆之間有著非常融洽的合作研究關系。 曾在荷蘭與海姆共事的教授揚·凱斯·馬安稱,海姆的角色就像指揮者,而諾沃肖洛夫則是執行人,盡管海姆比諾沃肖洛夫更有經驗,但「如果他們沒有通力合作,不會贏得今日的諾貝爾獎」,更不會譜寫出一段師生佳話。 據報道,就在老師海姆被訪問的幾個小時後,諾沃肖洛夫也接到電話采訪,可這個視工作如生命的人卻不願放下手頭實驗,於是反問記者:「是不是我現在不停下實驗,以後就沒有機會接受采訪了?」但當接到得獎通知時,諾沃肖洛夫同樣驚喜交加,第一個想法就是奔到實驗室告訴整個研究團隊。 在英國時政周刊《新政治家》上,石墨烯被近期列舉為最嶄新的科學觀念之一,並被視之為下一輪技術革命的沖鋒號。但諾沃肖洛夫在談及未來研究計劃時,卻說:「在我的生活里,石墨烯有點多……所以想在這個領域之外探索。」而他的搭檔海姆亦表示不會去預測石墨烯的前景,自己則將致力於新的發明,現已投身另一課題研究。 倫敦國王學院材料研究組負責人馬克·米奧多尼克說:「看到這兩人獲得諾貝爾獎時,每個科學家的臉上都會浮起笑容,因為這表明就算你把實驗室弄得亂七八糟,照樣也能拿諾貝爾獎。」 而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學教授勞倫斯·伊夫斯這樣總結海姆和諾沃肖洛夫的獲獎:他們兩人為世人展現應如何從事科研——以好奇心為動力,做自己認為有意思的工作,直至創造神奇。(科技日報)
H.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概況
在諾貝爾獎所有獎項中,唯有文學獎不僅獲獎名單非常神秘,就連宣布獲獎日期都充滿懸念,在歷史上不時會因為評委分歧巨大而一再推遲宣布獲獎名單。瑞典學院新任常務秘書彼得恩德隆日前宣布,今年文學獎將在10月7日宣布,看來16位瑞典學院院士早早達成了協議。由於這幾年的文學獎連續由歐洲作家獲得,因此該獎備受批評和爭議。「這是個問題,但我們意識到了這點。」恩德隆在接受媒體時說。這是否暗示,今年的諾獎將離開歐洲大陸?
秘魯作家獲得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
中新網10月7日電 據外電報道,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其代表作有《綠房子》、《中國套盒》等。
瑞典皇家學院10月7日宣布,將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秘魯詩人、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以表彰他「對權力結構的制圖般的描繪和對個人反抗的精緻描寫」。
I. 2010諾貝爾獲獎名單
文學獎 10月7日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秘魯)
化學獎 10月6日 理查德·赫克(美國)、根岸英一(日本)、鈴木章(日本)
物理學獎 10月5日 安德烈·海姆(荷蘭)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英國、俄羅斯)
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4日 羅伯特·愛德華茲(英國)
J. 2010年最高科技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裡面沒有設置最高科技獎。更何況2010年的諾貝爾獎都還沒頒發呢,急也沒用總得等到2010年諾貝爾獎先頒發了啊
不過咱們國家倒是有個:國家最高科技獎2009年度的獲得者是谷超豪、孫家棟,2010年度的要在2011年的一月份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