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股吧 >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

發布時間:2021-08-15 19:35:13

㈠ 歷史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有何深意

歷史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能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8年到14年不是改變,而是還原歷史原貌。1937年作為歷史節點的意義,在於全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同樣不會被否認。

在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中,8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的全面抗戰;14年抗戰則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開始的抗戰,包含了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兩個階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1)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擴展閱讀: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㈡ 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的意義原因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為什麼

一、有利於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

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結束於1945年日本簽訂投降書,經過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歷程。

其中,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戰時期,後8年是全國抗戰時期。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一方面,局部抗戰與全國抗戰各自具有鮮明的特點。局部抗戰時期,就全國范圍而言,雖然軍事行動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區,抗戰的規模、范圍、投入都比較有限,它卻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相互推動、共同發展;

並為全國抗戰准備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特別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條件,對於喚起民族覺醒,發動全國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國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空前覺醒,舉國團結抗戰的局面業已形成,與日本侵略者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更加激烈的軍事較量,同時也在其他各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抗爭。全國抗戰的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投入之多、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14年抗日戰爭是一個連貫的、發展的歷史過程。從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變發動蓄謀已久的、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後,無論日本在侵略的具體目標、政策、步驟和手段上如何變化;

但其實現先征服「滿蒙」、再侵佔整個中國、進而稱霸世界的大陸政策的戰略企圖始終沒有改變,其侵華戰爭由局部侵略擴大到全面侵略的罪惡步伐始終沒有停止。

從中國方面看,自「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後,無論面臨的形勢多麼復雜,遇到的困難多麼巨大,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斗爭從未中斷過,中華民族團結覺醒的潮流從未滯緩過。

因而,中國抗日戰爭經歷了一個由局部抗戰演變為全國抗戰的歷史過程。局部抗戰是全國抗戰的基礎和准備,全國抗戰是局部抗戰的延伸和擴大,盡管二者不能等量齊觀,卻共同構成一個連續的歷史鏈條。

從這個角度說,「十四年抗戰」不僅對8年全國抗戰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戰的歷史地位,完整還原了抗日戰爭的全過程,真正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

二、有利於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戰爭的基本特點,一是民族解放戰爭,二是人民戰爭。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後者要求充分地動員和組織民眾,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戰爭。

這既是處於積貧積弱、「一盤散沙」狀態的中國免遭厄運的客觀要求,也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必然選擇。

掌握國家政權的國民黨集團,曾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方針,推行對內武力「剿共」、對日妥協甚至「不抵抗」的錯誤政策,既削弱了抗日力量,也給了日本侵略中國以可乘之機。

在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舉起武裝抗日的大旗,肩負起民族解放先鋒的歷史重任。

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變後即通電全國,號召廣大民眾迅速行動起來,組織起來,建立反日武裝,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並於1932年4月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名義正式對日宣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影響和領導下,東北地區的愛國軍民沖破國民黨對日「不抵抗」政策的束縛,相繼興起為數眾多的抗日義勇軍,一度形成抗日斗爭的高潮。

義勇軍斗爭受挫後,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成為東北抗日斗爭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共組建成11個軍、3萬餘人,活動范圍遍及南滿、東滿、吉東、北滿70餘縣的廣大地區。

東北抗日聯軍和此前東北抗日義勇軍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族精神,擾亂了日軍進攻中國關內的計劃。

繼東北愛國軍民開始抗戰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屢掀高潮,上海軍民進行了「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一線和察哈爾、綏遠等地的愛國軍民相繼展開了英勇抗戰,從而使局部抗戰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

為了匯聚盡可能多的力量以抗日禦侮,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積極倡導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早在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即發表了願在停止進攻紅軍、保證人民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三個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的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實現對日作戰。

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正式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政策。此後,為促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斷調整政策,從「抗日反蔣」發展為「逼蔣抗日」「聯蔣抗日」;

特別是力促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兩黨合作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准備了全民族抗戰的前提條件。

中國鄉村建設派領導人梁漱溟評價說:「自日本侵略中國後,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張,特別是國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如果說抗日戰爭的歷史是靠全民族的力量寫就的,是靠中國人民的力量寫就的,那麼在局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動員和組織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無疑是不可磨滅的。

如果因為國民黨政府在前6年局部抗戰中沒有起主導作用甚至還在一個時期內阻撓抗戰,就否定這6年抗戰的存在,那也是不符合抗日戰爭實際的。

所以,以「十四年抗戰」來敘述抗日戰爭的歷史,不僅能夠涵蓋盧溝橋事變之前愛國軍民所進行的抗爭;

比如東北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綏遠抗戰以及「一二·九」運動等重要內容,而且能夠更好地反映中國共產黨率先號召並領導廣大人民開展抗日斗爭,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事實,凸顯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有利於正確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義大利、日本和德國法西斯先後粉墨登場,將這些國家推上法西斯侵略擴張的軌道,威脅著整個世界的和平與正義。

日本率先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戰爭策源地,也是法西斯在全球侵略擴張行動的第一個節點。從那時起,日本法西斯既是中國人民的凶惡敵人,也是世界人民的凶惡敵人。

然而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不僅在國內受到國民黨政府「攘外必先安內」和「不抵抗」政策的束縛,而且還曾在相當長時期內面臨著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

當時,英、法、美等國為了各自利益都極力避免與日本的矛盾激化,對其侵略行徑採取了「中立」「不幹涉」的綏靖政策。蘇聯雖在道義上同情中國,譴責日本的侵略,但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採取了「不幹涉」政策。

各大國對日本侵略中國行徑的放任和縱容,客觀上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致使日本肆無忌憚地擴大侵略。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也不斷加強歐洲和亞洲兩個戰爭策源地的戰略配合,加快相互勾結、稱霸世界的步伐。法西斯國家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矛盾已成為世界的主要矛盾。

歷史把中華民族推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前列。中國人民不但肩負起挽救國家危亡、爭取民族解放的歷史使命,而且承擔了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偉大責任。

「九一八」事變後,面對日本法西斯的猖狂進攻,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打響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盧溝橋事變後,中國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並逐漸發展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至1939年9月戰爭在歐洲爆發時,中國已獨立進行了8年的抗戰;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中國獨立抗戰則已持續了10年之久。

在漫長而艱難的抗戰歲月里,中國不僅在為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而戰,同時也在為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而戰。

歷史表明,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確立「十四年抗戰」,更能完整地審視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密切關聯,更能完整地體現中國人民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正義與進步事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作出的重大貢獻,更能完整地講好「中國抗戰故事」。

四、尊重了所有為抗日犧牲的仁人志士

雖然說「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年」,並不存在本質矛盾,但也無法否認的是,「八年抗戰」的提法,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都在人們尤其是年輕及後代心目中;

都讓在從1931年到1937年這六年的抗戰歷史,在心目中有些淡忘或不足夠重視,尤其是在這期間為抗日犧牲的仁人志士,有些不夠同等記憶和緬懷的味道。

「十四年抗戰」的提法,在還原歷史、更有利教育後人全面記憶抗戰歷史的同時,也讓人一視同仁看待為抗戰做貢獻乃至犧牲的人和事,是對所有為抗日犧牲仁人志士的尊重。

五、有利於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偉大的抗日戰爭孕育了偉大的抗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將抗戰精神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抗戰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這是中華兒女在數千年文明發展中形成的深沉社會心理和基本價值追求,也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支撐。

但長期以來,由於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縛,大多數中國人只有血緣親緣認同和鄉土認同,缺乏現代意義上的對國家的責任,現代國家意識淡薄。

這也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九一八」事變的隆隆炮聲猶如沉重一擊,此後中國各族各界民眾迅速地覺醒起來;

展現出堅持國家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愛國主義意識,逐漸形成全民族團結抗戰的熱潮,用血肉築成了一座侵略者無法逾越的鋼鐵長城。

偉大的時代傳承光榮的歷史,呼喚偉大的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闊步行進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途上。

面對一系列重大挑戰,我們需要深入發掘抗日戰爭留下的寶貴戰略遺產和歷久彌新的歷史啟迪,尤其需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獲取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堅定「四個自信」,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從歷史使命和時代方位來看,確立「十四年抗戰」恰逢其時。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㈢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 抗戰到底多少年

是14年。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人們往往把政府宣戰作為敵我雙方交戰的開始,並以此作為「八年抗戰」的依據。

但這忽略了另外一個事實,即當時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的時間不是在七七事變後,而是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的1941年12月。作為一場反侵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與兩國兩軍間的普通戰爭有很大不同,這是一場弱國反抗強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

這就決定了抗日戰爭不是一場簡單的政府和軍隊之間對決的戰爭,而是一場由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並發揮了巨大力量的人民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民族團結的戰爭。

人民群眾由戰爭的旁觀者躋身於重要的參與者,人民性是這場反侵略戰爭的獨特特性。這決定了抗日戰爭的進程不是由軍隊的一兩個大的作戰行動所決定,而是由人民群眾的動員和參與程度來決定的。因此,在界定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時,就不宜單純以政府是否宣戰作為「標准」。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在局部抗戰的六年中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把精力主要放在「剿共」上,極力壓制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甚至調集十幾萬大軍對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進行圍剿破壞民眾抗戰,還捏造罪名逮捕了沈鈞儒、鄒韜奮等救國會領導人,造成轟動一時的「七君子事件」。

但國民黨的倒行逆施並不能阻止廣大愛國民眾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

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意願,站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最前列。

自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分別發表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為國民黨反動政府出賣中華民族利益告全國民眾書》《對日戰爭宣言》等十多份文件,堅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號召收復失地、抗日救國。

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推動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城鄉蓬勃興起。九一八事變後,各種形式的抗日義勇軍,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推動下迅速遍布於東北各地,拿起武器英勇抵抗日本的侵略。

全民族抗戰爆發後,與國民黨堅持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路線不敢發動人民群眾不同,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把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放在抗戰重要位置。

正是堅持了人民戰爭的思想,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才能在敵後堅持抗戰並獲得巨大發展,到抗戰勝利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從而證明了「兵民是勝利之本」。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十四年抗戰」概念,可以使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民群眾在抗戰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理解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和人民戰爭思想的重要意義,理解抗日戰爭在促進中華民族覺醒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3)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擴展閱讀:

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1、有利於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

「十四年抗戰」是指,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結束於1945年日本簽訂投降書,經過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歷程。

其中,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戰時期,後8年是全國抗戰時期。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一方面,局部抗戰與全國抗戰各自具有鮮明的特點。局部抗戰時期,就全國范圍而言,雖然軍事行動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區,抗戰的規模、范圍、投入都比較有限。

它卻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相互推動、共同發展,並為全國抗戰准備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特別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條件,對於喚起民族覺醒,發動全國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國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空前覺醒,舉國團結抗戰的局面業已形成,與日本侵略者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更加激烈的軍事較量,同時也在其他各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抗爭。全國抗戰的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投入之多、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14年抗日戰爭是一個連貫的、發展的歷史過程。從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變發動蓄謀已久的、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後,無論日本在侵略的具體目標、政策、步驟和手段上如何變化,但其實現先征服「滿蒙」、再侵佔整個中國、進而稱霸世界的大陸政策的戰略企圖始終沒有改變。

其侵華戰爭由局部侵略擴大到全面侵略的罪惡步伐始終沒有停止。從中國方面看,自「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後,無論面臨的形勢多麼復雜,遇到的困難多麼巨大,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斗爭從未中斷過,中華民族團結覺醒的潮流從未滯緩過。

因而,中國抗日戰爭經歷了一個由局部抗戰演變為全國抗戰的歷史過程。局部抗戰是全國抗戰的基礎和准備,全國抗戰是局部抗戰的延伸和擴大,盡管二者不能等量齊觀,卻共同構成一個連續的歷史鏈條。

從這個角度說,「十四年抗戰」不僅對8年全國抗戰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戰的歷史地位,完整還原了抗日戰爭的全過程,真正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

2、有利於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戰爭的基本特點,一是民族解放戰爭,二是人民戰爭。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後者要求充分地動員和組織民眾,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戰爭。

這既是處於積貧積弱、「一盤散沙」狀態的中國免遭厄運的客觀要求,也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必然選擇。

掌握國家政權的國民黨集團,曾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方針,推行對內武力「剿共」、對日妥協甚至「不抵抗」的錯誤政策,既削弱了抗日力量,也給了日本侵略中國以可乘之機。

在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舉起武裝抗日的大旗,肩負起民族解放先鋒的歷史重任。

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變後即通電全國,號召廣大民眾迅速行動起來,組織起來,建立反日武裝,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並於1932年4月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名義正式對日宣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影響和領導下,東北地區的愛國軍民沖破國民黨對日「不抵抗」政策的束縛,相繼興起為數眾多的抗日義勇軍,一度形成抗日斗爭的高潮。

義勇軍斗爭受挫後,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成為東北抗日斗爭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共組建成11個軍、3萬餘人,活動范圍遍及南滿、東滿、吉東、北滿70餘縣的廣大地區。

東北抗日聯軍和此前東北抗日義勇軍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族精神,擾亂了日軍進攻中國關內的計劃。

繼東北愛國軍民開始抗戰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屢掀高潮,上海軍民進行了「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一線和察哈爾、綏遠等地的愛國軍民相繼展開了英勇抗戰,從而使局部抗戰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

為了匯聚盡可能多的力量以抗日禦侮,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積極倡導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早在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即發表了願在停止進攻紅軍、保證人民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三個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的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實現對日作戰。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正式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政策。

此後,為促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斷調整政策,從「抗日反蔣」發展為「逼蔣抗日」「聯蔣抗日」,特別是力促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兩黨合作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准備了全民族抗戰的前提條件。

中國鄉村建設派領導人梁漱溟評價說:「自日本侵略中國後,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張,特別是國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如果說抗日戰爭的歷史是靠全民族的力量寫就的,是靠中國人民的力量寫就的,那麼在局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動員和組織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無疑是不可磨滅的。

如果因為國民黨政府在前6年局部抗戰中沒有起主導作用甚至還在一個時期內阻撓抗戰,就否定這6年抗戰的存在,那也是不符合抗日戰爭實際的。

所以,以「十四年抗戰」來敘述抗日戰爭的歷史,不僅能夠涵蓋盧溝橋事變之前愛國軍民所進行的抗爭,比如東北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綏遠抗戰以及「一二·九」運動等重要內容。

而且能夠更好地反映中國共產黨率先號召並領導廣大人民開展抗日斗爭,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事實,凸顯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於興衛:為什麼是「十四年抗戰」

㈣ 解析:為什麼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證實,在教材中要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教育部已要求對各級各類教材進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

人們習慣稱作的「八年抗戰」,實際上是指從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全國全面抗戰到一九四五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八年抗戰。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組組長岳思平曾刊文表示: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開端,是科學的,這一看法基本上成為主流認識……

「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東北三省毫無疑問是中國的領土,不存在任何爭議,日本的戰爭行為絕對就是侵華戰爭,侵華戰爭一開始,就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進行了奮勇的還擊,事實證明,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人民反日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奮起自衛英勇還擊,在長達十四年的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中,殲滅和牽制了數十萬日偽軍,消滅了十八萬之多的敵人,為東北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斗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東北抗聯的斗爭算不算抗戰?從一九三一年開始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我們多年來強力的宣傳「八年抗戰」的偉大,這本身沒有錯,但還是無意中忽略了「七七事變」前的抗戰,或者說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這種忽略是無意識的但事實是有差距的,容易給人造成一種歷史的斷裂感,一提抗戰就先想到「八年抗戰」這就是一種誤導,我們自己不能把這一段歷史割裂開,不能對不起那些抗聯的勇士們。我們明明是抗戰了十四年,也就是說,日本侵華戰爭鐵打的事實是進行了十四年,我們為什麼自己先減去六年,這不是簡單的一個時間的提法問題,這絕對是一個原則問題,日本人會說我們只是侵華了八年,東北的六年不算,算什麼呢?我們怎麼說?日本在中國的領土上橫行了十四年,每時每刻無不都在製造苦難血腥,中國人民度日如年,十四年一下變成八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說不定連我們都有點模糊了,真到了那種情況,是不是很危險了?這樣我們對不起亡靈,不能警示後人,那麼,這樣苦難的歷史就還會重演,不能銘記歷史的人,就將是被歷史淘汰的人。

中國抗戰史專家王錦思也認為,確認抗戰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符合國際認知。據他介紹,作為侵略國,日本在描述侵華戰爭時,就是將九一八事變作為時間起點的。在他看來,民間更為熟知的抗戰節點也是九一八事變,每年9月18日,全國各省市區都會鳴防空警報紀念九一八事變。

㈤ 八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 1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八年抗戰怎麼改成14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局部抗戰開始興起。

因此,應該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

㈥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的現實意義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不僅是一個史學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因為教材是面向學生的,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能讓學生更全面、真實地認識抗戰歷史,更完整地了解日軍侵略罪行和我國人民為抗戰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從而能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讀書、學習。1931年至1937這六年間,中國軍民發起的東北抗聯、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等局部戰爭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犧牲,這段歷史不應忘記,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具有歷史普及的意義,也是對先烈的緬懷和紀念。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並不代表就否認「七七事變」的歷史意義,它還是全面抗戰的開始。所以,在教材修改之後,還需要在日常教學及宣傳中釐清「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的關系:以「七七事變」為開始來標記的「八年抗戰」是「全面抗戰」,而「十四年抗戰」是「全程抗戰」,包含著「八年抗戰」;而之前「九一八事變」就已開始了局部抗戰,整個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

(6)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擴展閱讀: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㈦ 如何理解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

8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14年抗戰則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兩種表述之間沒有實質矛盾,長期以來在不同場合環境下分別使用。

「14年抗戰」的表述也多次出現在中央領導人的公開發言中。比如,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表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一九三一年就開始了。」

戰爭背景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㈧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 為什麼會有兩種說法

「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
「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安排鐵道「守備隊」,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挑起「九一八事變」。
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確認抗戰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符合國際認知。日本在描述侵華戰爭時,就是將九一八事變作為時間起點的。

㈨ 教育部為什麼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 這有什麼意義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是對我國抗日戰爭最正確的理解。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並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七七事變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由此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改為十四年抗戰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進行的全民抗戰,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抗日斗爭、特別是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和其他一些中國軍隊的奮起抵抗。

(9)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擴展閱讀:

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均為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的過程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

兩種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使用,已經約定俗成。其實質內容沒有矛盾。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的主張,在不同的階段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㈩ 為什麼「八年抗戰」要改為「十四年抗戰」說法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為什麼?
原因1;
將八年抗戰改為14年,既向世界宣示,東北地區自古就是中國固有領土,又是尊重歷史事實。自1931年開始,日本入侵我國東北,扶植傀儡政府,東北全境淪喪。

原因2;
中國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向世界表明中國是反法西斯東方戰場主要力量,表明中國抗戰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犧牲最大、付出最多。突出中國在人類反法西斯戰爭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原因3;
中國藉此向國際社會強調中國是二戰戰勝國,有權參與戰後國際社會秩序的制定,有責任維護世地區和平與穩定。同時向國際社會間接輸出日本是法西斯戰敗國,需要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並透露出日本必須承認和遵守戰後國際新秩序,深刻反省歷史,這一頁歷史你休想翻過去。

閱讀全文

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姜慧恩演的片 瀏覽:924
最新帶撓腳心的電影 瀏覽:117
劉智苑健身是什麼電影 瀏覽:294
韓國恐怖電影失蹤免費觀看 瀏覽:899
韓劇電影免費看倫理 瀏覽:373
韓國最好看的三極推薦 瀏覽:503
兩個男人一起做鴨子的電影 瀏覽:745
國產恐怖片反派帶著面具拿著菜刀 瀏覽:522
可可托海 電影 瀏覽:472
池恩瑞的作品 瀏覽:18
巨貓電影 瀏覽:178
吃人奶 片段 瀏覽:168
啄木鳥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298
江湖左手誰演的 瀏覽:670
部隊題材電影軍人可以去影院免費看嗎 瀏覽:564
章子怡 床戲 瀏覽:718
結婚過的男女電影 瀏覽:163
床戲影視 瀏覽:182
想看片卻找不到網站 瀏覽:724
國語電影免費在線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