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門弟子的曾點
曾點(生卒年月不詳),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平邑縣魏庄鄉南武城、一說嘉祥縣滿硐鄉南武村)人。?
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路、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贊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 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曾點墓在其故里南武城。孔子獨稱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瀟灑。
❷ 曾皙的性格特點
甘於淡泊、不圖名利。
曾點(生卒年不詳),字皙,又稱曾晳、曾晰、曾蒧,中國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宗聖」曾參之父,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是孔子30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收的弟子。與其子曾參同師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頗嘆賞。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曾晳被封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萊蕪侯」;明世宗時尊稱為「先賢曾子」。
(2)曾點擴展閱讀
《論語》載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贊賞。
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曾點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其名為「茂」,被列為孔子門徒七十二賢人之一,故後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軻之父孟孫激等人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史籍對曾點的記述極少,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與舉止在當地被傳為美談,並有「魯之狂士"之稱。
❸ 孔子的學生曾皙一生有什麼政績
曾皙政績:
1、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曾皙被封為「宿伯」
2、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萊蕪侯」。
3、明世宗時尊稱為「先賢曾子」。
曾點(生卒年不詳),字晳,又稱曾皙、曾晰、曾蒧,中國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宗聖」曾參之父,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比孔子小六歲,是孔子30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收的弟子。與其子曾參同師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頗嘆賞。
(3)曾點擴展閱讀:
《論語》載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
孔子聽後大加贊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曾點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其名為「茂」,被列為孔子門徒七十二賢人之一,故後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軻之父孟孫激等人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史籍對曾點的記述極少,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與舉止在當地被傳為美談,並有「魯之狂士"之稱。
❹ 曾點的介紹
曾點,字晳,故又稱曾皙。中國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1(山東省嘉祥縣南武山村)人,儒家一代傳人「宗聖」曾參之父,比孔子小6歲,是孔子30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收的弟子。與其子曾參同師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頗嘆賞。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曾皙被封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改封「萊蕪侯」,明世宗時尊稱為「先賢曾子」。
❺ 曾點的人物生平
曾點先祖是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後代,曲烈封於鄫,公元前557年莒滅鄫。鄫世子巫奔至魯國,去邑為曾。三傳至曾點。曾點喜歡彈琴唱歌。信奉儒學。崇拜孔子,父子同師孔子,學習儒家學說,並付諸實踐,但未與孔子周遊列國。他痛恨當世禮教不行,立志改變現狀,孔子認為他是有進取心的狂放之士。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72)受到祭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封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為「萊蕪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萊蕪侯」從祀孔子。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進為公爵。 曾點夫婦對後代教育之嚴堪稱第一。據《孔子家語》載,有一次,曾點叫曾參去瓜地鋤草,曾參不小心將一棵瓜苗鋤掉。曾點認為其子用心不專,便用棍子責打曾參。由於出手太重,將曾參打昏。當曾參蘇醒後,立即退到一邊「鼓琴而歌」,以此告訴父親,作為兒子的他並沒有因為被誤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後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安得孝乎!」曾參說:「參罪大矣!」據《孟子·盡心章》載:「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以上史實被當地人總結、後形成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說。
曾點夫婦教子有方,成效顯著,有人告訴他妻子說他兒子曾參在外邊殺了人,他妻子仍然織布,不理會報信的人,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會干此事。曾參學有成就和他的教育有密切關系。被後人稱為教子有方的典型。 孔子問:「曾點,你怎麼樣呢?」
(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系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
孔子和其他三位同學討論的時候,曾點在旁邊悠閑地鼓瑟。孔子聽了子路他們三人的報告以後,轉過頭來問正在鼓瑟的曾點說,曾點,你怎麼樣呢?說說看。曾點聽到老師在問他,瑟音漸稀,接著,彈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攏,瑟弦發出鏗然的響聲,然後曾點離開了彈瑟的位置,站起來對孔子說,老師你問我啊!我和他們三個人剛才所講的不同,我的思想和他們是兩樣的。這里有一個問題,從這一段描寫,我們看到曾點的恬淡、寧靜。大家在討論問題,而他在搞他的音樂,應該是沒有聽到子路他們的討論。可是孔子問到他的時候,他又說自己的想法、作法和子路他們三個人不同。可見剛才別人的話他都聽到了,這是很高的修養。
這里就是曾點高雅清華的風度,孔子聽了他的話,態度也不同,他說這有什麼關系,並不會矛盾、沖突的,只不過是關起門來,表達各人自己的思想而已,你盡管說好了。於是曾點說,我只是想,當春天來了,冬衣一換,穿上舒適的衣服,農忙也過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幾歲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裡去游泳,然後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興的玩,盡興之後,快快活活唱著歌回家去。這個境界看起來多渺小!雖然渺小,可是孔子聽了以後,大聲地感嘆說,我就希望和你一樣。
孔子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孔子就這么孩子氣!所以說這段書很難懂。我們經歷這幾年的離亂人生——國家、社會、天下事,經過那麼大的變亂——才了解國家社會安定了,天下太平了,才有個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安定的社會、不安定的國家,實在是做不到的。時代的劇變一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劇,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說「寧為太平雞犬,莫作亂世人民。」而曾點所講的這個境界,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國的,而是我們大同世界的那個理想。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詩「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我們年輕時候,家裡有書房讀書的生活,的確經歷過這種境界,覺得一天的日子太長了,哪裡像現在,每分鍾都覺得緊張。如果我們有一天退休,能悠閑地回家種種菜,看看有多舒服!
這里孔子問這四個學生的話,其中孔子與曾點的一段話,可以說進入了最高潮,師生之間,說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政治的目的,不過在求富強康樂,所以這一段可以說是大同世界中,安詳、自得的生活素描。
曾點在談論志向時,將他的性格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據《論語·先進篇》載,他和子路(仲由,字子路)、冉有(冉求,字子有)、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坐侍於孔子旁談論各自的志趣,當孔子問曾點時,正在彈瑟且近尾聲的曾點鏗的一聲將瑟放下,站起來答道:「亦乎二三子者之撰。」孔子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曾點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嘆曰:「吾與點也。」對曾點的想法大加贊賞。等子路、冉有、公西華走後,曾點向孔子請教這三個人志向的長短時,孔子指出了子路的不謙、冉有的不實、公西華的過謙。 曾點死後,以孝著稱的曾參為其舉行了簡單的喪禮,被歷代奉為厚養薄葬的典範。漢代三符在《論侈喪》中說:「南城之家,曾子非不孝。「南城之家』即指在魯國南武城 的曾點墓。
❻ 論語.曾點氣象思想內涵及其表達特色
【原文】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給孔子陪坐。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子路迅速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飢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孔子聽了,哂然一笑。孔子又問:「求(冉有),你怎麼樣呢?」冉有答道:國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百姓飽暖。至於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孔子又問:「赤(公西華),你怎麼樣?」公西華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孔子又問:「點(曾皙),你怎麼樣呢?」這時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曾皙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系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後走。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曾皙又問:「那麼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裡見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赤卻認為這只是一個小相,那在他眼中、什麼能稱做大相?」
我的理解(26):這段比較著名,我也用不著展開表述。但我估計許多人都沒注意到細節,讓我為大家分析一下:1、「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在這裡面,所有的事情都是子路親力親為,大家想想:這是不是第二章的《為政》?2、冉求「如其禮樂,以俟君子。」找個人來幫忙管理,符不符合《八佾》的開頭?3、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時,豈不是天下一片太平?所以,這三個人、三種理想,分別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是為了齊家、齊家是為了治國、治國是為了平天下,可平天下又是為了什麼?
這個問題,我在《八佾》中提出,卻並沒有在《里仁》中回答。
在這里,曾皙為我們作了回答: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修身,為了讓我們過上我們所追求的生活。
再說一下「夫子哂之」:在孔子眼中,前面三人的想法都是有缺陷的:為政以簡——子路做事,是越做事越多,與《雍也》開頭南轅北轍;論語講究「小國寡民」,冉有、公西赤卻嫌國小,與《八佾》最後相差甚遠。
最後總結:1、開學致詞;2-7、總結表揚;8-11、喪的禮;12-16、知生知死、事人事鬼;17-19、人性的缺點;20-22、善道難求;23-25、正反之辨;26、回到原點——修身為了什麼?為修身。
❼ 曾點的曾念什麼
曾 這個字
多音字
讀音:[zēng] [céng]
部首:曰
❽ 曾點 曾參 曾子什麼關系
曾參 和曾子 是一個人 曾點是他老爹
❾ 曾皙在歷史中是一個怎樣的人
曾點,字皙,又稱曾皙、曾晰、曾蒧,春秋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宗聖」曾參之父,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是孔子三十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最老牌的弟子。
《孔子家語》載,有一次,曾點叫曾參去瓜地鋤草,曾參不小心將一棵瓜苗鋤掉。曾點認為其用心不專,便用棍子責打曾參,由於出手太重,將曾參打昏。當曾參蘇醒後,立即退到一邊「鼓琴而歌」,以此告訴父親,作為兒子的他,並沒有因為被誤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後,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安得孝乎?」
《孟子·盡心章》載,「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以上史實被當地人總結,形成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說。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72年),受永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晉封「萊蕪侯」。明英宗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晉升公爵。
❿ 體現曾皙性格的故事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因為我(年紀大一點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辦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常受外國軍隊的侵犯,加上內部又有飢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朝他微微一笑。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得另請高明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
公西赤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夠做到,只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
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聽著瑟聲鏗的一聲,推開瑟,站起來說:"我和他們三位的才能不一樣呀!"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點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青少年,到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晳留在後面。曾晳問:"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晳說:"您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可是子路他說話卻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哪裡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個小小的贊禮人,那誰能去做大的贊禮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