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糧食的故事 王願堅原文
原文:小時候家裡的糧食總是不夠吃,因而關於糧食的故事就特別多。那時候,每個月最重要的日子就是分口糧的日子。生產隊長在村頭的山樑上發一聲喊,每家的人就都挑著谷籮,聚集到老祠堂里,等著挑回屬於自己的糧食。
口糧是按照每家的工分計算的,家裡如果壯勞力比較多,工分自然就多,就可以挑完一擔後再挑另外一擔,讓別人家眼紅不已。我伯父家有四個男丁,幾個女兒也基本上出全勤,所以總是分糧大戶。當然也有慘的,像我隔山的四叔家就很可憐,一到分口糧的日子,四嬸總是抱著希望去到老祠堂里,卻又每每空手而歸,因為四叔在外鄉鬼混,孩子又都小,工分根本就不夠基本線,所以口糧就沒她的份。天黑的時候,四嬸就搬一架木梯,登上自家牆頭,一邊痛哭流涕一邊呼喚自己丈夫的名字,哭得每家的炊煙都飄不起來,村子裡的婦人少不了要到梯子下一通苦勸。
不知是什麼人出的主意,說是只要做堂客的每天這樣哭著呼喚一陣,男人在外面就會心慌意亂,非回鄉不可。這樣一來,四嬸的嗓子固然很是遭罪,村子裡的男女老少也頗為凄惶了一陣,我更是每到天黑就躲到離四嬸家遠遠的地方去。後來四嬸哭累了,四叔也不見回來,口糧也沒多出一顆,四嬸就收了聲,改在家裡打孩子出氣。再到後來,四叔很榮耀地回來了,帶回來一身硬氣功,開磚劈石無所不能,據說還是打通了大小周天的,他的幾個孩子馬上就忘了飢餓這么一回事,變得神氣起來。
(1)帶著糧食穿越1958擴展閱讀:
1、《糧食的故事》是以運送糧食的故事為題材,反映老根據地人民在中央紅軍長征後,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堅持革命斗爭的艱苦情況,表現他們忠於革命,英勇地堅持斗爭的精神。它生動地描述了老根據地人民堅持革命斗爭的艱苦情況,深刻地表現出革命幹部和群眾的精神面貌。糧食問題和革命命運的血肉關聯成為這篇小說的內容和結構的基本特點。
2、作者王願堅,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燈光》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