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院士和教授是都是職稱嗎
教授是職稱,而院士不屬於職稱。
教授是一種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職稱。為大學教師職稱的最高級別。中文的教授兩字則源於『傳教授業』的字義,是中國古代就已使用的學官名稱,在中國漢代、唐代的大學中都設此職位。與英文沒有關聯。日語中則與中文同用「教授」來稱呼大學中的老師。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
職稱的級別一般分為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四個級別。有部分系列初級可分設為助理級和員級。原來只有部份系列設有正高級,部份系列不設正高級。
(1)錢澤南擴展閱讀
職稱評審是在經過一定工作年限後,在任職期內完成相應的繼續教育學時,申報中級職稱以上的人員須在專業期刊發表論文並且經過一些基本技能考試,向本專業的評審委員會評委提交評審材料,經過本專業的專業評委來確定其是否具備高一級職稱資格。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減少重復評價,降低社會用人成本,健全職稱制度體系。就此多個省份紛紛發文強調了職業資格與職稱的對應關系。
聘任制是用人單位通過契約確定與人員關系的一種任用方式。一般的做法是由用人單位採取招聘或競聘的方法,經過資格審查和全面考核後,由用人單位與確定的聘任人選簽訂聘書,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和受聘人員職責、待遇、聘任期等。
受聘人擬任工作崗位或職務一般通過競爭取得,確定的形式可以簽定聘任合同,也可以簽訂聘約,或頒發聘書,也可以簽訂目標責任書。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對某一職工既要通過聘用制確定基本人事關系,又要通過聘任明確具體崗位職務。
㈡ 歷史上姓錢的名人有哪些
錢讓、錢起、錢選、錢泮、錢謙益。
1、錢起
錢讓(89-151),字德高,東漢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此幅畫像取自清代嘉慶年間修《吳越錢氏宗譜》。
錢讓,即錢遜,字德高。錢沖子,即下邳烏程長錢林七世孫,是為江東一代祖。公雅貌殊眾,重瞳美髯,語含鍾聲,手垂逾膝。博學豪邁,豁達善謀。初從東郡都督,及漢察孝廉,除歷陽、章安二縣長。時吳郡薛府君固為執法所枉,徵詣廷尉。公因歲朝賀,大呼稱固之冤。
嘉平元年(公元151年)三月十六日薨,春秋六十有三,謚曰哀。夫人東海徐氏,生三子,曰承曰京曰晟。後娶夫人安定皇甫氏,生一子。葬長興縣平望鄉西北梓山。奉朝命繪公遺像於郡祠。
2、錢起
錢起(722?—780年),字仲文,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詩人。早年數次赴試落第,唐天寶十年(751年)進士,大書法家懷素和尚之叔。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田縣尉,後任司勛員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
代宗大歷中為翰林學士。他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傑出者,被譽為「大歷十才子之冠」。又與郎士元齊名,稱「錢郎」,當時稱為「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3、錢選
錢選(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與趙孟頫等合稱為「吳興八俊」。字舜舉,號玉潭,又號巽峰,霅川翁,別號清癯老人、川翁、習懶翁等,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南宋景定三年鄉貢進士,入元不仕。工詩,善書畫。畫學極雜:山水師從趙令穰;人物師從李公麟;花鳥師趙昌;青綠山水師趙伯駒。人品及畫品皆稱譽當時。
繼承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
4、錢泮
錢泮(pàn)(1493-1555)明代官吏。字鳴聲,一字鳴教,號雲江,南直隸蘇州府常熟(今屬江蘇)人 ,嘉靖十四年進士,曾任侯官、慈溪知縣,刑部主事,員外郎中,順慶知府。
後升陝西副使,備兵漢中。在漢中任職期間,遇到災荒,便開倉賑飢,救扶百姓。任江西參政時,父喪,遂回河陽守孝。
5、錢謙益
錢謙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奚浦)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進士)。
㈢ 錢澤南的介紹
錢澤南(英文名:RobertTjian),美國著名生物化學家,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HowardHughesMedicalInstitute)現任主席,1949年生於香港,祖籍浙江紹興。
㈣ 錢澤南的榮譽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 。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第18屆當選)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onsanto Award for Molecular Biology (美國國家科學院分子生物學Monsanto Award)(1991年) 。
加州科學家稱謂(1994年) 。
Alfred P. Sloan Prize (斯隆獎,通用汽車公司)(1994年) 。
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 (霍維茲獎,哥倫比亞大學)(1999年)。
㈤ 如何評價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何評價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關於獲獎成就的聲明中指出:「白熾燈照亮了20世紀,那麼21世紀將是被LED燈照亮的。 」 目前,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電力用於照明,藍光LED以及LED照明的發明有助於全球節能。在許多不發達地區,LED燈依靠當地低成本的太陽能就能使用。對於全球15億尚未能受益於電網的人口來說,這種新型光源帶來了更高生活品質。
㈥ 生物學家在生物科學方面的成果
名字 所屬 主要科學貢獻/研究
Chan, Lawrence Chin-Bong 貝勒醫學院 1987年發現哺乳類去水脂蛋白BmRNA編輯
Chen, Lan-Bo陳良博 哈佛醫學院 腫瘤生物學和治療
Cheng, Yung-Chi鄭永齊 耶魯醫學院 發明病毒和腫瘤葯物
Chien, Shu錢煦 聖迭哥加州大學 心血管系統信號的分子研究
Chow, Louise Tsi周芷 阿拉巴馬大學 內含子和RNA剪接的最早發現者之一
Deng, Chuxia鄧初夏 國立健康研究院 在老鼠進行的遺傳分析推動我們對乳腺癌
機理的理解
Dong, Xinnian董新年 杜克大學 植物防禦微生物病原體的機理,系統性獲得性
抵抗力
Feng, Gen-Sheng馮根生 Burnham 研究所 對我們理解依據 酸酶的信號有貢獻
Fu, Xiang-Dong傅向東 聖迭哥加州大學 發現SR家族的剪接因子和一個新的激酶
家族
Fu, Xin-Yuan傅新元 耶魯大學 發現STAT信號通路
Guan, Junlin管俊林 的 爾大學 發現新的激酶FAK,和整合素有關的信號轉導
和細胞粘結
Guan, Kun-Liang管坤良 密執安大學 闡明細胞內Ras-MAP激酶通路的生化機理
Han, Min韓珉 科羅拉多大學 闡明線蟲內Ras-MAP激酶通路
名字 所屬 主要科學貢獻/研究
He, Xi賀熹 哈佛醫學院 發育生物學的信號轉導機理,特別是Wnt通路
Ho, Chien何潛 Carnegie Mellon卡內基-梅隆 推進對成人血紅蛋白協調氧化分
子機理的理解
Ho, David D. 何大一 洛克菲勒大學 發明檢測血液或組織艾滋病毒的靈敏定量
方法,有助於早期診斷
Huang, Alice黃詩厚 加州理工學院 對我們理解vesicular stomatitis病毒的分
子生物學有主要貢獻
Huang, P.C. 黃秉乾 霍普金斯大學 發明克隆和分析基因表達的方法;分子遺傳
學
Huang, Ru-Chih黃周汝吉 霍普金斯大學 第一個發明體外轉錄的人之一,推進了
對轉錄調節的理解
Huang, Wai-Min 猶他大學 擴展了我們對拓撲異構酶的知識
Jan, Lily Yeh葉公杼 舊金山加州大學 鉀通道的分子生物學
Jan, Yuh-Nung詹裕農 舊金山加州大學 理解果蠅神經發育
Kan, Yuet-Wai簡悅威 舊金山加州大學 發現DNA多態性;更好地理解地中海貧血;
發明產前診斷方法
Kung, Hsing-Jien龔行健 凱斯西儲大學 癌基因和信號轉導的分子研究;腫瘤生
物學
Lai, Michael賴明昭 南加州大學 幾種RNA病毒的先驅研究,包括丙型和丁型肝炎
Lau, Lester 依利諾大學 血管生成和腫瘤生長中可以為生長因子誘導的基因
名字 所屬 主要科學貢獻/研究
Lee, Kuo-Hsiung李國雄 北卡大學 新葯發現和開發;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
Lee, Wen-Hwa李文華 得州大學,聖安東尼 發現和克隆第一個人類 瘤抑制基因,
發現突變與不同癌症的關聯
Lee, Yuan-Chuan李遠川 霍普金斯大學 理解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Li, Choh-Hao李卓浩 University of 伯克萊加州大學 發現和研究幾種多肽激素,
包括lipotropin, ACTH和內啡肽。
Li, Joseph 猶他州立大學 病毒基因組和多肽的生化和分子分析
Li, Wen-Hsiung李文雄 芝加哥大學 蛋白質和DNA為基礎的分子進化
Liao, Shu-Tsung廖述宗 芝加哥大學 發現雄激素主要激活機理並克隆雄激素受
體基因
Liew, Choong-Chin 多倫多大學 心肌球蛋白;分析許多心臟組織的基因
Lin, Haifan林海凡 杜克大學 發現對果蠅幹細胞發育重要的亞細胞結構和分子
Ling, Victor林重慶 溫哥華大學 對多種葯物抗葯性和P-糖蛋白的理解有貢獻
Liu, F. Leroy劉舫 新澤西醫科和牙科學院 分離和研究哺乳細胞一型和二型拓
撲異構酶
Liu, Jun劉鈞 麻省理工學院 發現環胞黴素A和FK506的生化機理
Loh, Horace羅浩 明尼蘇達大學 分子葯理學
名字 所屬 主要科學貢獻/研究
Lu, Bai魯白 國立健康研究院 海馬突觸反應的調節;神經營養因子
Luo, Liqun駱利群 斯坦福大學 神經發育的信號轉導
Luo, Ming羅明 阿拉把馬大學 對抗傳染病葯物的結構分析有貢獻
Ma, Hong馬紅 賓州州立大學 發現植物第一個編碼G蛋白亞基; 花同源異型框基
因的共同發現者
Ma, Jun馬俊 辛辛那提大學 真核細胞內轉錄激活區分子本質的更好理解
Ma, Qiufu馬求富 哈佛登那法波癌症研究所 發現神經決定和調節的基因
Ow, David 美國農業部,加州 植物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
Poo, Mu-Ming蒲慕明 伯克萊加州大學 分子和細胞神經生物學,突觸可塑性
Rao, Yi饒毅 華盛頓大學, 聖路易斯 發現神經細胞遷移的新分子
Sheng, Morgan沈華智 麻省理工學院 發現神經細胞信號轉導通路中的關鍵相互
作用
Shi, Yang施揚 哈佛醫學院 發現和分離陰陽一號基因,顯示陰陽一號與E1A的功
能性相互作用
Shi, Yigong施一公 普林斯頓大學 參與細胞凋亡蛋白質的結構生物學
Shih, Jason 北卡大學 發現降解羽毛的酶並克隆其基因
Shih, Jean Chen 南加州大學 分析單胺氧化酶與其底物和小鼠行為的關系;克
隆單胺氧化酶基因
名字 所屬 主要科學貢獻/研究
Sun, Xiao-Hong孫曉紅 俄克拉荷馬醫學研究基金會 闡明鹼性旋-圈-旋轉錄因
子在淋巴細胞的基本作用
Tjian, Robert錢澤南 伯克萊加州大學 發現調節基因表達的關鍵轉錄因子
Ts'o, Paul曹安邦 霍普金斯大學 顯示核糖體的亞基結構;發明一個有用的細胞
為基礎的診斷工具
Tsai, Li-Huei蔡莉慧 哈佛醫學院 發現神經細胞遷移的細胞內信號轉導通路
Tsien, Joe Z.錢卓 普林斯頓大學 用突變小鼠增加我們對神經生物學的理解
Tsien, Richard錢永佑 斯坦福大學 電壓門控的鈣通道,它們在信號和神經基因
表達的作用
Tsui, Lap-Chee徐立之 多倫多大學 克隆囊性纖維化的基因
Tye, Bik 的 爾大學 酵母端粒結構和MCM蛋白質的作用
Wang, Andrew H.-J.王惠鈞 依利諾大學 確定DNA,DNA-RAN雙體的三維結構
Wang, Ching-Chung王正中 舊金山加州大學 發現幾種重要葯物並研究其機理
Wang, James王卓 哈佛大學 第一個發現拓撲異構酶並研究其機理
Wang, Jean 聖迭哥加州大學 與癌基因和 瘤抑制基因有關的腫瘤生物學
Wang, Xiao-Dong王曉東 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闡明caspase激活的循環,包括
細胞凋亡中caspases 3和9的激活
Wang, Xiao-Fan王曉凡 杜克大學 克隆和研究轉化生長因子受體I, II和III型
名字 所屬 主要科學貢獻/研究
Wong-Staal, Flossie黃以靜 聖迭哥加州大學 首先克隆和測序艾滋病毒並闡明
其遺傳多樣性
Woo, Savio L.C. 西奈山醫學院 理解苯酮鳥尿病的分子和群體遺傳學;癌症的基
因治療
Wu, Carl 國立健康研究院 分離調節基因表達的關鍵基因
Wu, Hong吳虹 洛杉璣加州大學 紅細胞形成分子過程的更好理解
Wu, Jane Ying吳瑛 華盛頓大學 mRNA剪接和細胞遷移的機理研究
Wu, Kenneth Kun-Yu伍琨玉 得州大學,休士頓 血管的分子葯理學和生物學
Wu, Hsien吳憲 哈佛醫學院 發明新的多用處的血液分析系統
Wu, Ray吳瑞 的 爾大學 建立第一個測定DNA序列的方法。發明增強子貢獻於轉
基因水稻
Xiong, Yue熊躍 北卡大學 發現細胞周期調節的CDK抑制分子
Xu, Tian許田 耶魯大學 瘤抑制基因和發育;與人類疾病有關的基因
Yu, Guo-Liang余國良 孟德爾生物技術公司,加州 建立高批量基因發現程序並
找到許多基因
Yu, Robert 喬治亞醫學院 神經元 脂 屯僖核崦傅母? 理解
Yuan, Jun-Ying袁鈞瑛 哈佛醫學院 Caspase家族酶對細胞凋亡的控制
Zheng, Yixian鄭詣先 華盛頓的卡內基研究所 發現丙型微管蛋白並研究微管
Zhong, Yi鍾毅 冷泉港實驗室 擴展對果蠅學習記憶的分子和細胞理解
Zhu, Jian-Kang朱建康 亞立桑那大學 克隆與植物缺水反應信號轉導有關的幾個
主要基因
Zhuo, Min 卓敏 華盛頓大學 對痛覺和可塑性的分子機理有貢獻
㈦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的介紹
2014年諾貝爾獎從北京時間10月6日起陸續揭曉,曾35次成功預測諾貝爾獎得主的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看好4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OLED之父」鄧青雲、錢澤南奪獎。尤其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大陸接受教育的新一代,更令全球華人矚目。
㈧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院士
人文與科學院共分為五個學部及二十四個學組:
Ⅰ. 數理科學部
1. 數學組
2. 物理組
3. 化學組
4. 天文及地理學組
5. 工程科學與技術學組
6. 計算機科學組
Ⅱ. 生命科學部
1. 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組
2. 細胞生物學、發展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基因學組
3. 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行為生物學組
4. 演化生物學、種群生物學、生態學組
5. 醫學、生理學、葯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組
Ⅲ. 社會科學部
1. 心理學、教育學組
2. 經濟學組
3. 政治學、國際關系、公共政策學組
4. 法律(包括法律實踐)學組
5. 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人口學組
Ⅳ. 藝術與人文科學部
1. 哲學、宗教學組
2. 歷史學組
3. 文學及語言學組
4. 文學創作學組
5. 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組
Ⅴ. 公共事務、商業與行政管理學部
1. 公共事務、新聞與傳媒組
2. 商業組
3. 教育、科學、文化與慈善組 歷史上,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或者外籍院士的華人包括:
胡適,哲學家,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前北京大學校長,1932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吳經熊,法學家,前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中華民國憲法第一草案」(吳氏憲草)起草人,1938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翁文灝,地質學家,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947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兩彈一星元勛,1949年當選為院士。
李政道,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59年當選為院士。
林家翹,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前主席,1962年當選為院士。
王瑞駪,物理學家,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教授,1970年當選為院士。
吳健雄,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被譽為「物理學女王」及「中國的居里夫人」,1972年當選為院士。
丁肇中,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5年當選為院士。
黃克孫,物理學家,翻譯家,詩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6年當選為院士。
李遠哲,化學家,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長,1975年當選為院士。
何炳棣,歷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會長,1979年當選為院士。
韋潛光,化工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工學院前院長,1982年當選為院士。
丘成桐,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982年菲爾茲獎得主,1982年當選為院士。
王倬,生物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984年當選為院士。
王義翹,生化工程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85年當選為院士。
朱經武,物理學家,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1989年當選為院士。
項武忠,數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1989年當選為院士。
謝希德,物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校長,1989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徐遐生,天文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天文學會前主席,國立清華大學前校長,1992年當選為院士。
朱棣文,物理學家,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長,1992年當選為院士。
王賡武,歷史學家,澳洲人文科學院前院長,香港大學前校長,1993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翁啟惠,生物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長,1996年當選為院士
錢澤南,生物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主席,1997年當選為院士。
廖述宗,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院士。
何大一,醫學家,洛克菲勒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院士。
吳以仲,生物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分子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主任,1998年當選為院士。
王佑曾,資訊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前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前副校長,1999年當選為院士。
李文雄,演化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為院士。
李太楓,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前所長,1999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姚期智,計算機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2000年圖靈獎得主,2000年當選為院士。
余國藩,人文學人,芝加哥大學教授,2000年當選為院士。
崔琦,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0年當選為院士。
姚鴻澤,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1年當選為院士。
林潮,天文學家,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教授,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創所所長,2002年當選為院士
蕭蔭堂,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謝宇,社會學家,密歇根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林芳華,數學家,紐約大學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田剛,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04年當選為院士。
陳怡,音樂家,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教授,2005年當選為院士。
錢煦,生物醫學工程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2006年當選為院士。
哈金,作家,波士頓大學教授,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2006年當選為院士。
施春風,力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前校長,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創校校長,2006年當選為外籍院士。
詹裕農,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葉公杼,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袁鈞英,生物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巫鴻,藝術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2007年當選為院士。
謝曉亮,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08年當選為院士。
雷干城,理論物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09年當選為院士。
戴宏傑,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09年當選為院士。
胡玲,微電子學家,哈佛大學教授,2010年當選為院士。
陳長謙,化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2010當選為院士。
翁玉林,天文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張首晟,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張壽武,數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11年當選為院士。
王映真,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2011年當選為院士。
侯一釗,數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應用數學系主任,2011年當選為院士。
楊培東,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12年當選為院士。
駱利群,生物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2012年當選為院士。
施一公,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為院士
郁彬,數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2013年當選為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