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股吧 > 康熙收復台灣

康熙收復台灣

發布時間:2021-04-18 00:11:28

㈠ 康熙多大歲數收復了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軍直指台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8月13日,施琅率領舟師到達台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迎接,各鄉社百姓亦沿途「壺漿迎師」,台灣終於實現了和平統一。9月17日,鄭克爽等遞送了正式的降書,並繳納了延平王等冊印。10月3日,施琅親往台灣,接受了鄭氏的歸降。也就是說,公元1683年,康熙收復了台灣。
康熙生於順治十一年,即是公元1654年5月4日。到公元1683年收復台灣時,康熙應該是29歲。

㈡ 康熙什麼時候收復台灣的

康熙1683年收復台灣的。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中風而死,台灣鄭氏王朝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大權實際上為馮錫范、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願當內應。姚啟聖認為是進攻台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收復了台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

(2)康熙收復台灣擴展閱讀

台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台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 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人口約2350萬,逾7成集中於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南宋澎湖屬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 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 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17]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住民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23]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參考資料台灣_網路

㈢ 康熙收復台灣年表

清朝盛期,康熙大帝對台灣的策略又改為招撫,從此就開始長達十幾年的議和談判,但始終沒有結果。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乘鄭經病卒、其子鄭克??年幼初立和台灣本土出現內訌之際,康熙大帝決定發兵統一台灣。

康熙二十一年夏,康熙大帝排除朝廷內種種干擾,命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總提督,與福建總督姚啟聖同籌謀取台灣之策略。兩位受命後,積極整頓軍務,製造戰艦,練兵選將,同時派人偵察敵情,探測航道。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領清軍水師2萬餘人、各種戰艦二百多艘,直逼澎湖。各戰艦的風帆上均書寫主將姓名,有便於指揮聯絡。鄭守軍有了二百多艘戰艦和近兩萬人的軍隊,數量上與清軍旗鼓相當。

六月二十二日,清軍強攻澎湖本島,施琅將水師兵分三路,以總兵陳蟒和董義為左右翼,各率戰艦五十艘,分別進攻雞籠嶼和牛心灣,以作牽制;施琅自率戰艦百餘艘為中路直攻娘媽宮(今澎湖本島西北角)。

清軍奮勇大戰,擊毀鄭軍戰艦一百九十艘,殲滅鄭軍主力一萬二千餘人,迫使鄭軍四千二百餘人投降。鄭軍主帥劉國軒見大勢已去,狼狽的只帶剩下戰船二三十艘,殘軍數百人,狼狽逃回台灣本島。台灣內部震動,劉國軒力主投降,康熙大帝乘勝降旨招降。

七月十五日,台灣地方當局派人獻上地圖名冊和投降書。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軍登陸台灣島。後清廷納用施琅建策,在台灣設縣、府、巡道,派軍駐守,加強統治。從此結束了由鄭成功起歷經鄭氏家族三代為期二十餘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終於實現了台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盛世。

(3)康熙收復台灣擴展閱讀:

清統一台灣之戰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於澎湖海域殲滅明鄭軍主力,收復澎湖、台灣,統一全國領土的作戰。

鄭成功於收復台灣的次年去世,其子鄭經嗣立。清朝屢次招撫,均被鄭經拒絕。後鄭經病死,鄭經子鄭克塽嗣立。這時清朝的政策已由招撫變為進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命鄭成功的降將施琅率水軍2萬人,戰船230餘艘,進軍澎湖。

鄭軍大將劉國軒率軍2萬,戰船200艘,防守澎湖。由於六月台風較多,不利海戰,故劉國軒認為施琅只是虛張聲勢,所以毫無防備。當施琅率領的清軍水師突然出現在澎湖海域時,劉國軒驚惶失措,倉促迎戰。

施琅分派左右各50艘戰船,夾擊鄭軍;而自己則率56艘戰船從中央突進。澎湖被佔領後,鄭氏王朝已無力抵抗清軍,只得投降,結束在台灣歷經22年的統治,台灣也因此成為清朝的領土。

清朝佔領台灣後,就如何管理台灣的問題,又引發了清廷內部一場「棄留」之爭。康熙帝明確指出:「台灣棄取關系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

據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灣設置一府三縣,總兵官一員,兵八千;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隸屬於福建省。從此,台灣和大陸統一起來,其行政建制與內地劃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統一台灣之戰

㈣ 康熙皇帝都採取了哪些措施收復台灣

本文作者林小靜,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1624年,荷蘭入侵台灣,開始了對長達三十七年的殖民統治。1661年4月,南明延半郡王鄭成功從金門出發,橫渡台灣海峽,收復了台灣。鄭成功堅持「反清復明」的立場,堅決不向清朝妥協,致使台灣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不久後鄭成功病逝,內部發生爭訌,在廈門的鄭經立即趕赴台灣,並於1664年1月帶領約7000名將士及其家屬遷台。清廷趁機派出使者,企圖勸降鄭經,並想讓台灣稱臣,遭到了鄭經的拒絕。

鄭成功

清朝對台的方針經歷了「以撫為主―剿撫並用」的過程,一開始,清朝為了收復台灣,先後同鄭氏集團進行了11次談判,想讓台灣稱臣,遭到了鄭經的拒絕,談判未成。在此期間,清政府對台灣實行封鎖,即「遷界」、「海禁」,並於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在內地的據點―廈門,在乘勝追趕途中遇到強風,導致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此後發生了三藩之亂,鄭經趁機與吳三桂、耿精忠等人聯合,鄭經率軍攻佔了閩、粵等沿海數府。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派軍隊入閩,此時耿精忠突然降清,於是與清朝聯合起來對付鄭經,鄭經孤立無援,又退回台灣。這時清廷試圖與鄭經談判,鄭經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遭到了康熙的反對,雙方各持己見,談判又無結果。其後清廷又招撫軍隊,導致鄭經部屬官兵紛紛轉投清廷,讓鄭經元氣大傷。

「三藩之亂」示意圖

一直到1681年2月,鄭經因病去逝,鄭氏政權陷入了嚴重的內斗,加速了政權的崩潰,混亂之中鄭經之子鄭克爽嗣位。此時清朝又改變過去以撫為主的策略,採取了「剿撫並用」的方針。一方面,康熙正式發令出兵台灣,起用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福建總督姚啟聖負責後勤供應,於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率兵兩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征,澎湖一戰,全殲鄭氏水軍主力,最終鄭氏軍隊死傷12000人。另一方面,清廷又在台灣宣示招撫,張榜安民;對被俘的台灣兵將,放其歸台,台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王師之不早來」。同時派劉國軒原來的副將赴台做劉的工作,讓他勸說鄭克爽歸降。鄭克爽已無抵抗能力,於是在7月27日向清軍奉表納降,康熙皇帝即對鄭氏集團頒布了赦罪詔書,至此清朝收復了台灣。1684年,設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

施琅紀念館

㈤ 康熙皇帝收復台灣是 在那年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清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朝要求台灣人眾遷回內地,剃發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敗,退出廈門,逃奔台灣。清朝乘勝派舟師出征台灣,在海上突遇台風,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當時兩岸雖武裝對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願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經濟不穩,無力用兵海上。而台灣鄭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產落後,經濟困難,急需大陸的糧食和物資供應。且鄭部大多是福建人,離家日久,思戀鄉土,私下渡海來歸者絡繹不絕。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台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後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拒絕清朝的招撫。康熙親政後,邢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台,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台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發,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江日升《台灣外記》)。康熙答復:「若鄭經留戀台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發,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康熙不願台灣成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故談判破裂。
此後發生三藩之亂,中原戰火彌漫。鄭經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佔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轉戰數年,吳三桂失敗,鄭經孤軍難支,又退回台灣。清朝再一次爭取談判,鄭經再次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而康熙堅決不同意,雙方各持自己的立場談判又無結果。
決策選將
不久,鄭經病逝,其子鄭克嗣位。清廷討論如何解決台灣問題,反對武力攻取台灣的人很多。康熙排除了眾多反對意見,決定採取「剿撫並用」的方針,「底定海疆」。
台灣地處大海中,波濤萬頃,作戰需賴水師,滿族將士嫻習馬步,而不習水戰,必須另選將帥,訓練士卒。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聖推薦施琅可當此重任。
施琅,福建晉江人,有勇略。早年為鄭芝龍(編者註:鄭芝龍為鄭成功之父)部下,後隨芝龍降清。鄭成功將其父子兄侄一門殺害,結下深仇。施琅在福建與鄭氏作戰多年,了解台灣情況,熟悉水師機宜及海上風濤之變幻。他一貫主張攻取台灣,但因曾是鄭氏部屬、清廷並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閑十三年。
康熙決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師提督。福建總督姚啟聖只管後勤供應,與施琅和衷共濟,保證了施琅出征的糧食和物資供應。
戰斗與善後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兩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征。鄭克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澎湖,所率兵將戰船與施琅相當。兩軍展開激戰,歷時七晝夜。施琅右眼負傷,游擊蘭理中炮「腹破腸流出,為掬而納諸腹,持匹練縛其創。理呼殺賊,麾兵進」(《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蘭理傳)。澎湖大戰,鄭軍大敗。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屍遍海,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台灣。
澎湖戰敗,鄭克等極為恐慌。施琅進行政治爭取工作,對被俘的台灣兵將,優禮相待,賞給銀米。800名傷殘者醫治之後,釋放回台,令他們宣示招撫之意,台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編者註:今作惟恐)王師之不早來」(阮錫《海上見聞錄》)。鄭氏已無抵抗能力,於7月27日向清軍奉表納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戶口土地冊籍。康熙接受投降,優待鄭氏,稱:「爾等從前抗違之罪,全行赦免。仍從優敘錄。」(《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一十一)。鄭氏人眾俱得妥善安置。台灣遂告統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設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台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築城戍守,台灣寶島得以統一於清朝政府之下。

㈥ 康熙收復台灣的過程是怎樣的

台灣降將施琅被康熙任命為水軍提督,負責收復台灣。三藩基本平定後,康熙接受了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建議,決定乘鄭氏集團內亂的時機用武力收復台灣。施琅走馬上任後,立即著手調整兵力,訓練水師。為了等待適當的時機,出師時間一拖再拖。轉眼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一時群言四起。這期間,施琅與姚啟聖又在進剿戰術安排上意見相左,施琅三次上書要求授予他專征權,由他統領軍隊自行進剿。盡管康熙對一再推遲出兵也有不滿,但他沒有被輿論左右,考慮到海戰須避風浪,事先很難猜度,他採取了十分慎重的態度。他用人不疑,為了確保戰斗勝利,同意了施琅的請求,給予他專征大權。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施琅率領兩萬多名官兵,分乘230多艘戰船,直搗澎湖。戰斗從清晨一直持續到傍晚,矢石如密集的雨點,炮火遮住了天空。經此一戰鄭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台灣的門戶被打開了。困守孤島的鄭克見大勢已去,不得不派人向清軍送上降表。施琅率領的清軍在鼓樂聲中登上台灣島,鄭克率屬下列隊恭迎。至此,台灣與大陸重新統一。

㈦ 康熙是怎麼收復台灣的

鄭成功於收復台灣的次年去世,其子鄭經嗣立。清朝屢次招撫,均被鄭經拒絕。
後鄭經病死,鄭經子鄭克塽嗣立。這時清朝的政策已由招撫變為進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命鄭成功的降將施琅率水軍2萬人,戰船230餘艘,進軍澎湖。
鄭軍大將劉國軒率軍2萬,戰船200艘,防守澎湖。
由於六月台風較多,不利海戰,故劉國軒認為施琅只是虛張聲勢,所以毫無防備。
當施琅率領的清軍水師突然出現在澎湖海域時,劉國軒驚惶失措,倉促迎戰。
施琅分派左右各50艘戰船,夾擊鄭軍;而自己則率56艘戰船從中央突進。
澎湖被佔領後,鄭氏王朝已無力抵抗清軍,只得投降,結束在台灣歷經22年的統治,台灣也因此成為清朝的領土。

㈧ 清朝康熙是如何收復台灣

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勢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繼承的是一個飽經戰火、經濟凋零、國弱民貧、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國家基業。 康熙逐漸成年,首先擒拿鰲拜,奪取權力,消除了朝廷內部的隱憂,隨即集中力量對付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南方三藩,經過八年苦戰,平定了吳三桂等三藩叛亂,趁著告捷餘威,再次把注意力轉向台灣。康熙統一台灣是戰爭與談判交替使用的復雜過程,是力量、智慧與爭取人心的長期斗爭。 與台灣又戰又談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清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朝要求台灣人眾遷回內地,剃發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敗,退出廈門,逃奔台灣。清朝乘勝派舟師出征台灣,在海上突遇台風,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當時兩岸雖武裝對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願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經濟不穩,無力用兵海上。而台灣鄭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產落後,經濟困難,急需大陸的糧食和物資供應。且鄭部大多是福建人,離家日久,思戀鄉土,私下渡海來歸者絡繹不絕。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台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後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拒絕清朝的招撫。康熙親政後,邢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台,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台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發,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江日升《台灣外記》)。康熙答復:「若鄭經留戀台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發,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康熙不願台灣成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故談判破裂。 此後發生三藩之亂,中原戰火彌漫。鄭經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佔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轉戰數年,吳三桂失敗,鄭經孤軍難支,又退回台灣。清朝再一次爭取談判,鄭經再次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而康熙堅決不同意,雙方各持自己的立場談判又無結果。 決策選將 不久,鄭經病逝,其子鄭克嗣位。清廷討論如何解決台灣問題,反對武力攻取台灣的人很多。康熙排除了眾多反對意見,決定採取「剿撫並用」的方針,「底定海疆」。 台灣地處大海中,波濤萬頃,作戰需賴水師,滿族將士嫻習馬步,而不習水戰,必須另選將帥,訓練士卒。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聖推薦施琅可當此重任。 施琅,福建晉江人,有勇略。早年為鄭芝龍(編者注:鄭芝龍為鄭成功之父)部下,後隨芝龍降清。鄭成功將其父子兄侄一門殺害,結下深仇。施琅在福建與鄭氏作戰多年,了解台灣情況,熟悉水師機宜及海上風濤之變幻。他一貫主張攻取台灣,但因曾是鄭氏部屬、清廷並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閑十三年。 康熙決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師提督。福建總督姚啟聖只管後勤供應,與施琅和衷共濟,保證了施琅出征的糧食和物資供應。 戰斗與善後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兩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征。鄭克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澎湖,所率兵將戰船與施琅相當。兩軍展開激戰,歷時七晝夜。施琅右眼負傷,游擊蘭理中炮「腹破腸流出,為掬而納諸腹,持匹練縛其創。理呼殺賊,麾兵進」(《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蘭理傳)。澎湖大戰,鄭軍大敗。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屍遍海,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台灣。 澎湖戰敗,鄭克等極為恐慌。施琅進行政治爭取工作,對被俘的台灣兵將,優禮相待,賞給銀米。800名傷殘者醫治之後,釋放回台,令他們宣示招撫之意,台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編者注:今作惟恐)王師之不早來」(阮錫《海上見聞錄》)。鄭氏已無抵抗能力,於7月27日向清軍奉表納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戶口土地冊籍。康熙接受投降,優待鄭氏,稱:「爾等從前抗違之罪,全行赦免。仍從優敘錄。」(《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一十一)。鄭氏人眾俱得妥善安置。台灣遂告統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設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台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築城戍守,台灣寶島得以統一於清朝政府之下。

㈨ 康熙收復台灣是哪一年

是1683年。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中風而死,台灣鄭氏王朝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大權實際上為馮錫范、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願當內應。姚啟聖認為是進攻台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收復了台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

㈩ 康熙收復台灣

滿洲統治者的心願:誓死也要剃掉最後一個漢人的頭發,誓死也要換下最後一件漢族的服裝!

清廷在招降鄭成功、鄭經父子時,總提出以剃發、登陸為前提條件,鄭方則堅持相反的意見,雙方議論不決。1662年,鄭成功病故,鄭經嗣立,向清廷提出仿朝鮮舊例的臣服方式,「不登岸,不辮發易衣冠」,清廷不許。到1680年,清王朝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已經完全確立下來,「反清復明」 也成了一句空話,清、鄭雙方還在為臣服的方式、辮子衣冠的問題爭執不下。最後,鄭經提出,台灣全島皆可剃發、換裝,只有他一人不剃不換,清廷也仍不許。台灣軍民最終沒能保住漢式衣冠,1683年,清軍入台灣,消滅鄭氏余部,滿洲貴族剃掉最後一個漢人頭發的鴻願終於「大功告成」!

閱讀全文

與康熙收復台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姜慧恩演的片 瀏覽:924
最新帶撓腳心的電影 瀏覽:117
劉智苑健身是什麼電影 瀏覽:294
韓國恐怖電影失蹤免費觀看 瀏覽:899
韓劇電影免費看倫理 瀏覽:373
韓國最好看的三極推薦 瀏覽:503
兩個男人一起做鴨子的電影 瀏覽:745
國產恐怖片反派帶著面具拿著菜刀 瀏覽:522
可可托海 電影 瀏覽:472
池恩瑞的作品 瀏覽:18
巨貓電影 瀏覽:178
吃人奶 片段 瀏覽:168
啄木鳥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298
江湖左手誰演的 瀏覽:670
部隊題材電影軍人可以去影院免費看嗎 瀏覽:564
章子怡 床戲 瀏覽:718
結婚過的男女電影 瀏覽:163
床戲影視 瀏覽:182
想看片卻找不到網站 瀏覽:724
國語電影免費在線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