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股吧 > 地球知識

地球知識

發布時間:2021-04-18 19:33:33

Ⅰ 地球上的知識

去找網路全書吧!那裡的地球知識可多啦!

Ⅱ 關於地球的知識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1]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Ⅲ 地球知識的

地球形成自46億年前,大約在16億年前地球每晝夜只有9個小時,比現在自轉快的多,每年約有800多天;到了6億年前,每晝夜延長到了20個小時,年縮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漸放慢自轉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起源於太陽星雲分化物。46億年來,地球從一個均質的球體演變成現在的「圈層」結構。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83.4%,地幔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核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16.3%,物質處於液體狀態,內核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以上,與太陽表面溫度差不多! 從我們身處地球的視角看來,我們這個行星是非常巨大富饒,為似乎無窮盡的空氣所包圍的;然而,宇航員從太空看來,地球只是個瘦小的球體,被一層薄薄的彷彿一吹就散的大氣所圍繞。對一個空間旅行者來說,在深邃黑暗的空間里的地球,藍色的海域、棕色或綠色的陸地與白皚的雲是異常醒目的。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行星,距離有1億5千萬千米(9320萬英里)。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天為365.256個地球日,自轉一周為23.9345小時。地球的直徑為12756千米(7973英里),只比金星大幾百千米。我們的大氣層由78%的氮,21%的氧及1%的其他成分組成。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有生命定居的行星。它的快速自旋與熾熱的鎳鐵內核產生了足夠的磁場,與大氣配合保護我們,抵禦來自太陽與其他星球的輻射。大氣層還保護我們免遭流星的侵襲,它們中的大多數會在到達地球表面前燒毀。 從多次星際旅行的成果中,我們對我們這個行星已有了較多深入的了解。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索者1號(Explorer 1)發現了現被稱為范艾倫輻射帶的強輻射區,這一氣層由被赤道地帶環形地磁場捕獲的快速移動的電子組成。來自其他衛星的信息則顯示由於太陽風的作用,地磁場被扭曲成了水滴形。我們同樣了解到原先以為平和靜止的上層稀薄大氣實際上是非常活躍的--白天膨脹夜晚收縮。由於受太陽活動的影響,上層大氣層導致了地球天氣與氣候的變化。 除了影響地球的天氣情況,太陽活動還使大氣產生奇異的視覺現象。當來自太陽風的電子被地磁場捕獲時,它們與地球兩極大氣中的空氣分子結合在一起。這些空氣分子隨即發光,即產生極光。 地球數據 質量(千克) 5.976e24 赤道半徑 (千米) 6,378.14 赤道周長 40075.7千米 表面積 5.1億平方千米 極半徑 6356.75千米 赤道半徑比 (地球 = 1) 1.0000e+00 平均密度 (克/立方厘米) 5.515 近日點日距(每年1月3日左右) 147,100,000千米 遠日點日距(每年7月4日前後)152,100,000千米 距太陽平均距離 149,600,000千米(一個天文單位) 自轉周期 (天) 0.99727 自轉周期 23小時56分1.09秒(平均太陽時) 公轉周期 (天) 365.256 公轉行程 9.4億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千米/秒) 29.79 重力加速度 1 G(9.8米/秒) 公轉離心率 0.0167 黃赤交角 (度) 23.45 公轉傾斜角 (度) 0.000 赤道脫離速度 (千米/秒) 11.18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米/兩次方秒) 9.78 視覺幾何反照率 0.37 平均表面溫度 15°C 大氣壓力 (巴) 1.013 大氣組成 氮 氧 其他 77% 21% 2%

Ⅳ 地球基本知識

(一)地球、地殼的組成

近代科學研究成果證明,地球內部可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圈層結構(圖1-1)。地殼是由不同岩石組成;一般大陸的地球外殼平均厚度為33km,而大陸與水域共同擁有的地球外殼平均厚度則為16km。地幔是位於地殼以下至地下2900km深度之間的圈層;主要由鐵鎂硅酸鹽組成。地核為自地殼以下2900km至地心之間的圈層;主要由鐵、鎳所組成。

圖1-1 地球的內部結構

迄今為止,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國家已創造出最大的鑽深成績是13000m;我國作為第三世界發展中的一個國家,第一口科學深鑽(2009年施工,取心鑽孔)井深已鑽約達5500m,目前正朝著趕超世界上最大鑽深等目標積極做好各項准備。

(二)礦物與岩石

1.礦物的基本知識

礦物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及其化合物。自然界中有100多種元素,組成地殼中的礦物。這些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差別很大,絕大多數元素都是稀有元素,主要元素也就十幾種。地殼中所含主要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鈦、氫。

礦物是岩石的基本組成單元。地殼中的礦物除少數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單質外,絕大多數都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按一定比例組成的化合物,並有一定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常溫、常壓下,絕大多數礦物均呈固態,僅有少數呈液態(自然汞、水等)和氣態(二氧化碳、甲烷等)。

固態礦物中大多數是結晶的,具有一定幾何外形;但也有少數是未結晶的,也無一定幾何外形(如蛋白石等)。礦物種類多達4000多種,我們把主要組成岩石、並且大量出現的礦物,稱為造岩礦物。造岩礦物以硅酸鹽類礦物為主,最常見的造岩礦物僅有十幾種。有些礦物常形成有用的礦產,是礦石中的有用組分,稱為造礦礦物。

(1)礦物的形態

礦物的形態包括礦物的單晶體及集合體的形態。

礦物單晶體形態是指礦物單晶體的形狀、結晶習性、晶體的大小及晶面花紋。在自然界,礦物大多數是以集合體出現的。集合體有同種礦物和異種礦物之分;而且集合體可以是有規則排列,也可以沒有規則排列。

1)礦物的單晶體形態。研究晶體的形態,應從理想形態著手。所謂理想晶體,它的內部結構應嚴格地服從空間格子規律,外部形態應為規則的幾何多面體,面平、棱直,同一單形的晶面同形等大。

自然界實際晶體在生長過程中,由於受到復雜的外界條件的影響,使其內部結構和外部形態都可能偏離理想晶體所遵循的規律,而形成各種非理想的形態。

2)礦物的集合體形態。礦物的集合體形態取決於礦物單體的形態及其集合(在空間排列)的方式。根據集合體中礦物顆粒大小,可將集合體的形態分為:顯晶集合體形態(肉眼可以辨別的);隱晶集合體形態(顯微鏡下可辨別的)和膠態集合體形態(顯微鏡下也難辨別的)。①顯晶集合體形態:按礦物單晶體的結晶習性、顆粒大小及其集合方式的不同,可將顯晶集合體分為:粒狀集合體;片狀、板狀、鱗片狀集合體;柱狀、針狀、纖維狀、發射狀集合體和晶簇4類。②隱晶和膠態集合體形態:隱晶和膠態集合體可由溶(熔)液直接凝結而成或由膠體生成。對隱晶集合體來說,其個體都是結晶質的,但顆粒很小,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它的單體形態,它也可以由膠體礦物老化(晶質化)而成。而膠體集合體則不存在什麼單體,膠體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常使集合體趨向於形成球狀。按其外形和成因可將該集合體分如下三種形態:結核體、分泌體、鍾乳狀集合體。礦物集合體形態是豐富多彩的,除上述一些集合體外,還有皮殼狀、被膜狀、土狀、雞冠狀、樹枝狀、塊狀(緻密塊狀、土塊狀)集合體等。

礦物的形態可以幫助我們鑒定和研究礦物,諸如礦物的物理性質(包括光學性質)、力學性質、熱學性質、電學性質、磁學性質、放射性等。但是,我們著重討論的是肉眼能夠觀察到的物理性質。

礦物的光學性質是指自然光作用於礦物之後所表現出的各種性質,也就是自然光照射於礦物時,所發生的反射、折射及吸收等一系列光學效應。這些效應的結果,有些可用肉眼觀察到,有些則需要專門儀器才能觀察和測定。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礦物光學性質,包括顏色、條痕色、透明度及光澤等。

(2)礦物的顏色

礦物的顏色是礦物對可見(日)光選擇性吸收反射後的表現。當礦物對可見光中各種波長的光波均勻地吸收,則隨吸收程度的增加,分別呈現為無色、白色、灰色、黑色。當礦物選擇性地吸收其中某些波長的光波時,則礦物呈現出剩餘波長光波的混合色。礦物吸收光的顏色和被觀察到的顏色如表1-1所示。

表1-1 礦物吸收光的顏色及其觀察到的顏色

(3)礦物的條痕色

礦物的條痕色是礦物粉末的顏色,一般是指礦物在白色無釉瓷板上擦劃所留下的痕跡的顏色。對於硬度大於瓷板的礦物,則需要碾成粉末並在白紙上進行觀察,若礦物的硬度很低則可直接劃於白紙上觀察。

條痕色可能深於、等於或淺於礦物的顏色,並且常與光澤、透明度有密切聯系。條痕色對不透明的金屬、半金屬光澤礦物的鑒定很重要,而對透明、玻璃光澤礦物來說,意義不大,因為它們的條痕色都是白色或近於白色。

(4)礦物的透明度

礦物的透明度是指礦物透過可見光波的能力,即光線透過礦物的程度。

在自然界並不存在絕對不透明或絕對透明的礦物。透明度受厚度的影響很大,因此,要以某一規定的厚度(一般以1mm)作為標准進行對比。在礦物的肉眼鑒定工作中,通常將透明度大體分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級:

1)透明礦物。允許絕大部分光波透過礦物,如水晶、螢石等。

2)半透明礦物。允許部分光波透過礦物,如辰砂、淺色閃鋅礦等。

3)不透明礦物。基本上不允許光波透過礦物,如黃鐵礦、磁鐵礦等。

(5)礦物的光澤

礦物表面對可見光波的反射能力稱為礦物的光澤。也就是可見光照射到礦物新鮮面上所反射出來的光線強度。

金屬光澤反光很強,猶如電鍍的金屬表面那樣光亮耀眼,如自然金、方鉛礦等;

半金屬光澤比金屬的亮光弱,似未磨光的鐵器表面,如磁鐵礦、黑鎢礦等;

金剛光澤反光較強,以金剛石晶面的閃光最為典型,比金屬與半金屬光澤弱,但強於玻璃光澤,如金剛石、錫石等;

玻璃光澤反光弱,如同玻璃表面的光澤,如石英、長石及方解石等。

(6)礦物的硬度

礦物抵抗外來機械作用力的能力,稱為硬度。根據機械作用力的性質不同,可將硬度劃分刻劃硬度、壓入硬度、研磨硬度等類別。本篇只討論刻劃硬度,即礦物對外來刻劃的抵抗能力。

鑒別礦物的(刻劃)硬度時,可以把欲試礦物的硬度與某些標准礦物的硬度進行比較,即互相刻劃加以確定。通常用的標准礦物,即摩氏硬度就是用這種方法確定的。十種標准礦物的硬度由小到大排序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螢石、磷灰石、正長石、石英、黃玉、剛玉、金剛石。

(7)礦物的解理與斷口

礦物遭受超過質點間聯結力的外力作用(如敲打)時,即發生破裂現象。有些礦物破裂後沿一定方向會出現一系列相互平行且平坦光滑的破裂面,礦物的這種性稱為解理。礦物的這種破裂平面,稱為解理面。有些礦物則沿任意方向發生不規則的破裂,其破裂面參差不齊,這種破裂面則稱斷口。

礦物的解理按其解理面的完好程度不同,通常劃分為4級:極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8)礦物的其他物理、力學性質

1)礦物的磁性。礦物的磁性是指礦物晶體在外磁場中被磁化時,所表現出的能被外磁場吸引或排斥或對外界產生磁場的性質。

2)礦物的電學性質。如導電性、介電性、壓電性等。

3)礦物的放射性。礦物的放射性是礦物中的放射性元素(鈾、釷、鐳等)自發地從原子核內部放出粒子或射線,同時釋放出能量的現象。

4)礦物的發光性。礦物的發光性是指礦物在外來能量的激發下發出可見光的現象。

5)礦物的延展性、脆性、彈性和撓性。礦物的延展性礦物受到張力作用時,能延伸成為細絲的性質稱為延性;受到錘壓或滾軋時,能展成薄片的性質稱為延展性;礦物受到外力打擊或碾壓時,易於碎裂的性質稱為脆性。如自然硫、方鉛礦等具有脆性;礦物的彈性在礦物學中一般專指具有片狀解理或呈纖維狀的礦物,其薄片或纖維在外力作用下能顯著彎曲而不斷裂,當外力除去後又能恢復原狀的性質。如雲母、石棉等礦物具有彈性;礦物的撓性在礦物學中專指具有片狀解理的礦物,其薄片在外力作用下能顯著彎曲而不斷裂,但在外力除去後不能恢復原狀的性質。如輝鉬礦、綠泥石等礦物就具有撓性。

2.岩石的組成與分類

(1)岩石的組成

岩石是天然產出的由一種礦物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固態集合體。它具有一定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以及在地殼中具有產狀。它是研究應用地質學科的基礎。

(2)岩石分類

位於外部層圈的地殼,是由各種不同的岩石組成的。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不同,可將組成地殼的岩石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

1)岩漿岩。是由岩漿冷卻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據其產出特徵又分為噴出岩和侵入岩。常見的岩漿岩有:花崗岩、花崗斑岩、流紋岩、閃長岩、輝長岩、玄武岩、橄欖岩等。

2)沉積岩。是在地表條件下,已經形成的岩石,經過風化、搬運、沉積和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層狀岩石;依據沉積物的來源,物質成分及結構特徵,又分陸源沉積岩、內源沉積岩,火山碎屑沉積岩三類。常見的沉積岩有: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頁岩、石灰岩等。

3)變質岩。是由於地球的內動力作用(即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在高溫、高壓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影響下,促使原來岩石(岩漿岩、沉積岩)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發生了改變,形成新的岩石。常見的變質岩有:大理岩、角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矽卡岩等。

Ⅳ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

地球是距太陽的第三顆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大約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繞行太陽一周,並用23.9345小時自轉一圈.它的直徑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們地球的大氣里78%是氮氣,21%是氧氣,餘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是15攝氏度,平均氣壓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億年前,大約在16億年前地球每晝夜只有9個小時,比現在自轉快的多,每年約有800多天;到了6億年前,每晝夜延長到了20個小時,年縮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漸放慢自轉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起源於太陽星雲分化物.46億年來,地球從一個均質的球體演變成現在的"圈層"結構.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83.4%,地幔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核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16.3%,物質處於液體狀態,內核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以上,與太陽表面溫度差不多.

Ⅵ 地球知識

這問題問的,真是....?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而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科學家估計地球的年齡大約有45億7千萬年(4.57×109年),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可能曾遭受小型天體撞擊而產生一個天然衛星-月球,環中交叉十字為地球的天文符號,十字的兩畫分別代表子午線和赤道,另一種畫法則把十字放在環形的上方(Unicode:♁)。

軌道資料:
歷元 J2000
遠日點距離: 152,097,701 km
(1.016 710 333 5 AU)
近日點距離: 147,098,074 km
(0.983 289 891 2 AU)
軌道長半徑: 149,597,887.5 km
(1.000 000 112 4 AU)
軌道短半徑: 149,576,999.826 km
(0.999 860 486 9 AU)
軌道周長: 924,375,700 km
( 6.179 069 900 7 AU)
軌道離心率: 0.016 710 219
平均公轉速度: 29.783 km/s
(107,218 km/h)
最大公轉速度: 30.287 km/s
(109,033 km/h)
最小公轉速度: 29.291 km/s
(105,448 km/h)
軌道傾角: 0
(7.25°至太陽赤道)
升交點赤經: 348.739 36°
近日點輻角: 114.207 83°
衛星: 1個(月球)
================================
物理特徵
橢圓率: 0.003 352 9
平均半徑: 6,372.797 km
赤道半徑: 6,378.137 km
兩極半徑: 6,356.752 km
縱橫比: 0.996 647 1
赤道圓周: 40,075.02 km
子午圈圓周: 40,007.86 km
平均圓周: 40,041.47 km
表面積: 510,065,600 km²
陸地面積: 148,939,100 km²(29.2 %)
水域面積: 361,126,400 km²(70.8 %)
體積: 1.083 207 3×1012 km³
質量: 5.9742×1024 kg
平均密度: 5,515.3 kg/m³
赤道表面重力: 9.780 1 m/s²]]
(0.997 32 g)
宇宙速度: 11.186 km/s(≅39,600 km/h)
恆星自轉周期: 0.997 258 d (23.934 h)
赤道旋轉速率: 465.11 m/s
軸傾斜: 23.439 281°
北極赤經: 未定義°
赤緯: +90°
反照率: 0.367
表面溫度:
熱力學溫標
攝氏溫標
最小 平均 最大
184 K 287 K 331 K
-89.2 ℃ 14 ℃ 57.7 ℃
形容用詞: Terrestrial、Terran、
Telluric、Tellurian、
Earthly
============================
大氣
表面壓力: 101.3 kPa(海平面)
大氣組成: 78.084% 氮
20.946% 氧
0.934% 氬
0.0381% 二氧化碳
水蒸汽(依氣溫而有所不同)
=============================
結構
如同其他的類地行星,地球內部從外向內分別為硅質地殼、高度粘滯狀地幔、以及一個外層為非粘滯液態內部為固態的地核。地核液體部份導電質的對流使得地球產生了微弱的地磁場。

地球內部的金屬質不斷的通過火山和大洋裂縫湧出地表(參見海底膨脹條目)。組成地殼大部分的岩石年齡都不超過1億(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殼年齡大約有44億(4.4×109)年歷史。[1]

總體來說,地球大部分的質量是由下列元素組成:

* 鐵:34.6 %
* 氧:29.5 %
* 硅:15.2 %
* 鎂:12.7 %
* 鎳:2.4 %
* 硫:1.9 %
* 鈦:0.05 %
* 其他元素:3.65%
==============================
內部
地球內部溫度高達5270K。行星內部的熱量來自於其形成之初的「吸積」(參見重力結合能)。這之後的熱量來自於類似鈾釷和鉀這類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從地球內部到達地表的熱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陽能量的1/20000。
深度 內部層
公里 英里
0–60 0–37 岩石圈(約分布於5或200公里之處)
0–35 0–22 地殼(約分布於5或70公里之處)
35–60 22–37 地幔外層(岩漿)
35–2890 22–1790 地幔
100–700 62–435 軟流圈
2890–5100 1790–3160 地核外核
5100–6378 3160–3954 地核內核
====================================
海陸分布:
地球總面積約為5.10072億km2,其中約29.2%(1.4894億km2)是陸地,其餘70.8%(3.61132億km2)是水。陸地主要在北半球,有四個大陸: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澳洲大陸和南極大陸,另個還有很多島嶼。大洋則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個大洋及其附屬海域。海岸線共356000千米。

極端海拔:

* 陸地上最低點:死海 −418米
* 全球最低點:太平洋上的馬里亞納海溝 −11,034米
* 全球最高點:珠穆朗瑪峰(聖母峰) 8,844.43米
==============================
灌溉土地:

2,714,320km2(1998年)

人類

目前全球人口:6,620,137,331 (2007年9月,美國中央情報局[1])
年齡結構:

* 0-14 歲: 27.8% (男性919,726,623; 女性870,468,158)
* 15-64 歲: 64.9% (男性2,117,230,183; 女性2,066,864,970)
* 65 歲以上: 7.3% (男性207,903,775; 女性 263,627,270)

由於一些國家不維護年齡結構的信息、因而在總世界人口和全球年齡結構共計之間存在輕微的誤差(2005年)

年齡中位數:

* 總計:27.6歲
* 男性:27歲
* 女性:28.2歲(2005年)

人口增長率:

* 1.14%(2006年);7500萬人/年; 每日20.6萬

出生率:

* 20.15新生人口/1000人(2005年);1.4億/年;每日38.36萬

死亡率:

* 8.78死亡人口/1000人(2004年);6000萬/年;每日16.44萬

性別比:

* 出生: 1.06男嬰/女嬰
* 15歲以下:1.06男孩/女孩
* 15-64歲: 1.03男人/女人
* 65歲以上: 0.79男性/女性
* 總計:1.01男性/女性(2005年估計)

出生嬰兒死亡率|嬰兒夭折率:(2005年估計)

* 總計:50.1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 男性:52.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 女性:48.0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平均壽命:

* 全部人口:64.33歲
* 男性: 62.73歲
* 女性: 66.04歲(2005年估計)

總出生率:

* 2.6嬰兒出生/婦女(2005年估計)

識字能力

15歲以上具有讀寫的能力

* 總人口: 77%
* 男性: 83%
* 女性: 71% (1995年)

(夠了吧!靠這類問題該自己去查,或者是翻書去~~~~~)

Ⅶ 有關地球知識的資料

4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億年前誕生時候的地球與21世紀的大不相同。根據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岩漿)組成的熾熱的球。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地球。

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岩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加之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廣泛保存,可以極好的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為地質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並建立起了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7)地球知識擴展閱讀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Ⅷ 有關地球知識有幾種

地球(英語: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因為其運動軌跡與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
地球是上百萬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地球上71%為海洋,29%為陸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是目前發現的星球中人類生存的唯一星球。

Ⅸ 地球知識知多少

顏色: 蔚藍色(從太空看) ,
形狀 (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體) ,
是一顆怎樣的星球 (太陽系內的一顆行星) ,
如何分布 (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 ,
是誰的家園 (人類) 。

附: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它也經常被稱作世界。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地球已有44~46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規則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約長6378.137Km ,這點差別與地球的平均半徑相比,十分微小,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仍可將它視為一個規則球體。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製作一個半徑為1米的地球儀,那麼赤道半徑僅僅比極半徑長了大約3毫米,憑著人的肉眼是難以察覺出來的,因此在製作地球儀時總是將它做成規則球體。

閱讀全文

與地球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姜慧恩演的片 瀏覽:924
最新帶撓腳心的電影 瀏覽:117
劉智苑健身是什麼電影 瀏覽:294
韓國恐怖電影失蹤免費觀看 瀏覽:899
韓劇電影免費看倫理 瀏覽:373
韓國最好看的三極推薦 瀏覽:503
兩個男人一起做鴨子的電影 瀏覽:745
國產恐怖片反派帶著面具拿著菜刀 瀏覽:522
可可托海 電影 瀏覽:472
池恩瑞的作品 瀏覽:18
巨貓電影 瀏覽:178
吃人奶 片段 瀏覽:168
啄木鳥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298
江湖左手誰演的 瀏覽:670
部隊題材電影軍人可以去影院免費看嗎 瀏覽:564
章子怡 床戲 瀏覽:718
結婚過的男女電影 瀏覽:163
床戲影視 瀏覽:182
想看片卻找不到網站 瀏覽:724
國語電影免費在線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