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一、曹娥的故事
東漢時期,曹娥的父親溺死在江中,年僅十四歲的孝女曹娥,晝夜沿江一邊哭號一邊尋找父親的遺體。尋屍未果,孝女曹娥亦投江自盡,與父親一起團圓。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二、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時代晉國內亂諸子爭奪王位,晉文公在外避難時受盡歧視,介子推忠心耿耿割肉煮湯給他。十九年後,晉文公成為國君卻忘記介子推的功勞,但介子推並不記恨且隱居而去。晉文公因羞愧莫及而派人尋找介子推。晉文公火燒綿山想逼出介子推,但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悲痛不已,從樹洞里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並將這一天全國不準生火,定為「寒食節」,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三、紀念屈原
戰國時期詩人屈原,遭到奸佞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在農歷五月初五,悲憤難捱,跳入湖南的汨羅江而死。民眾對他的精神而感召,在五月初五這天,將糧食、肉糜用竹葉包裹後投入滾滾的江水中,以防魚蝦吞食屈原的屍首。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四、紀念伍子胥
楚國人伍子胥,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告誡,受讒言賜子胥寶劍自裁。子胥本為忠良,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死後將眼睛懸掛在吳京的東門上看越國滅吳,便自刎而死,吳王夫差聞言大怒,將伍子胥的屍體投入大江,因此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1)端午節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端午」一詞的起源: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記載在周處的《風土記》中,端午即夏至。劉德謙先生提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而端午來自華夏祭龍的說法,是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里提出的。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源地。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著一個龍的圖騰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當地五月多雨,江河汛期,人們把希望寄託在操縱水的龍身上,以祈禱風調雨順。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龍祖的節日。
② 端午節的傳說(簡短)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③ 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早已有之,但後相傳為紀念屈原而設。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出國大夫屈原為楚王所厭惡,後楚國被滅後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紀念屈原在端午節那一天紀念他,遂成端午節。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卻尋不到屍體,人們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3)端午節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28組星宿,俗稱「二十八宿」,按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
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為「蒼龍七宿」。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四時周期相一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端午節
④ 端午節的來歷 傳說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⑤ 端午節的故事及傳說
1、惡日禁忌說,漢代北方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
2、夏至說,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33]端午節源於夏至說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
3、蓄蘭沐浴說,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
4、勾踐操練水軍說,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事物原始》引《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1、學者聞一多先生曾對端午節作過精闢的考證,他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一個節日,東漢以後這一風俗逐漸向北方傳播。
2、吳越族以 前,我們的祖先華夏族是以龍為部族標志的,伏羲、女媧、顓頊、禹、黃帝都是龍族著名領袖,是以龍為圖騰的,認為龍是法力最大的神靈。以至華夏族的後人,把 這些著名的祖先也視為龍的化身。
3、從此有祭祀龍的盛典。直到今天我們也自稱是「龍的傳人」,世界各國也都以「龍」為中國的象徵。吳越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這一 天,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他們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里,往水裡扔,獻給神龍吃。
4、他們還把乘坐的船,刻畫成龍的形狀,配合著岸上急促的鼓 聲,在水面上作各種游戲和競賽劃船。這便是端午節及其習俗的由來。
⑥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