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軒高科股權轉讓公告暴露新股東身份 外界猜測或是大眾汽車
5月19日,國軒高科發布公告稱,近日收到實際控制人李縝及其一致行動人的通知,正在籌劃股權轉讓事宜,擬向戰略投資者轉讓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權並涉及其他表決權安排。在此基礎上,很可能導致國軒高科第一大股東及實際控制權的變更。
在這份公告的具體內容中,有人發現國軒高科用一句話表明本次交易對手方屬於製造業,該事項仍涉及有關部門的事前審批。對此,不免讓人引起猜測,此前與國軒高科有著多次合作傳聞的大眾汽車或將是該交易對象。
僅在該公告發布一個月之前,「大眾52億入股國軒高科」一事剛被國軒高科定義為謠言,稱董事會未接到過相關提案。目前,雙方的合作謠言在持續發酵,但在本次公告內容細節的指向下,大眾再次被聯想為是國軒高科的戰略投資者。
1
公告細節將交易對象指向大眾
在5月19日國軒高科發布的公告中,國軒高科指出交易對手屬於製造業。與此同時,國軒高科表明該事項仍然涉及有關部門的事前審批。基於這簡單的兩句話,直接引起了外界對交易對象的猜想。
在汽車行業中,一般企業股權轉讓無需相關部門審核,只需交易雙方按照相關規定正常進行。但國軒高科提及,其本次交易需要「相關部門的事前審批」,僅從這一點上看,交易對象在行業中屬於主流車企,且極有可能為跨國車企。
資料顯示,按照相關規定,外資並購境內企業以及涉及《反壟斷法》的並購,需要商務部審批。其中,外國並購境內企業系指外國投資者購買境內非外商投資企業股東的股權或認購境內公司增資,使該境內公司變更設立為外商投資企業;或外國投資者設立外商投資企業,並通過該企業協議購買境內企業資產且運營該資產等。
基於上述要求,有人猜測國軒高科的股權交易方很可能來自海外。在諸多的海外車企中,與國軒高科有著密切聯系的就是大眾集團。
2
反復辟謠的大眾入股門
早在2019年,大眾加快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尤其對於新能源汽車領域。從那時起,大眾開始探索對中國零部件供應商的投資,而國軒高科也在考察范圍中。也正是從8月份開始,國軒高科和大眾之間有了入股合作的傳言。雖然那時雙方合作的可能性不大,但外界一致明白,大眾確實在中國准備謀求一家電池工廠展開合作,這個目標可能是國軒高科,也可能是其他電池廠商。
距離大眾和國軒高科的第一次「接觸」 4個月後,雙方的傳言在 2020年1月16日開始發酵。消息稱大眾將斥資5.6億美元即將收購國軒高科20%股份。隨之而來的是國軒高科股價一路走高,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新高——28.5元。
僅兩三天的時間,國軒高科在收獲高股價後針對大眾收購其股份一事進行首次正面回應,表示「雙方並未簽署任何協議」,同時承認雙方在就合作進行探討。國軒高科雖然否定了與大眾之間的股權交易,但也落實了兩者之間的「合作」關系。
在外界看來,大眾入股國軒高科總是處在傳言之中。今年4月份,一則「大眾汽車收購國軒高科股權一事已經獲得董事會的批准,將收購國軒高科30%的股份,價值為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4億元)」的消息又一次引發市場密切關注。國軒高科股價再次上漲,同時國軒高科以公告辟謠。
在反反復復的辟謠中,大眾入股國軒高科發展了半年多之久。但與前三次不同,本次的股權交易源頭是國軒高科,這為大眾入股奠定了基礎條件。
3
大眾入股國軒高科的目的是什麼?
到目前為止,大眾汽車和國軒高科並沒有達成確定性協議,但國軒高科股權轉讓已在進行之中,而大眾在中國尋找電池工廠合作的計劃也在繼續。正是基於這一點,更加明確了大眾與國軒高科之間的可能性。
自「排放門」事件後,大眾汽車開始加速電氣化布局。而面對中國這個大眾汽車全球第一大市場與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大眾汽車的電氣化動作更為迅速。此前,大眾汽車CEO迪斯曾表示,大眾計劃到2028年在全球交付2200萬輛純電動汽車,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國製造。此前,大眾已與江淮汽車成立一座研發中心,開發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電動汽車。
除此之外,迪斯還提出到2025年,大眾集團在中國電動汽車的年銷量要達到150萬輛,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將會達到75GWh。此前,大眾集團已宣布將在2020年底開建鋰電池工廠,投資將超過4.5億元,最早於2023年正式投產,初始產能為16GWh。
為滿足大眾在中國電動汽車的長期需求,大眾集團已經簽署了總價值達480億美元的電池供應合同,其中包括三星SDI、寧德時代等。但在此基礎上,大眾集團更希望掌握動力電池供應鏈,而不受供應商約束。
通過入股中國電池生產商,大眾集團將在中國市場中建立更加固定的關系,從而保證自己的領導地位。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大眾一定將選擇國軒高科,中國還有很多中大體量的電池製造企業。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貳』 本田出資37億元入股寧德時代,入股完成後將持有寧德時代1%股權。
本田出資37億元入股寧德時代,入股完成後將持有寧德時代1%股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叄』 加快在華電動化攻勢 大眾欲收購國軒高科20%股權
(文/張鈺翊)大眾想通過投資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以加快在華電動化攻勢一事,從2019年8月便有小道消息傳出。當時傳出,備選的供應商包括電池生產商國軒高科。近日,這一消息再次被路透社提起,稱大眾汽車將收購國軒高科20%的股份,以加速進軍中國市場。
盡管目前雙方的回應較為曖昧,未明確到底是否將要入股,入股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大眾想要「加速業務改革,以避免成為另一家諾基亞」的決心相當之堅定。而未來,車企與供應商聯手布局的場景,也會越來越多。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肆』 寧德時代 2萬億3萬億估值怎麼估出來的
估值,根據未來業績估算出來的。
比如現在二級市場市值是1.2萬億,根據公司目前的盈利能力,需要120年才能賺1.2萬億,市盈率就是120倍。
根據公司業務的市場佔有率,業績增長率,未來行業需求,政策需求,等其他各方面因素,預計未來三五年,公司業績會在現有基礎上,翻幾倍。也就是現在需要120年賺1.2萬億,未來三五年可能只需要50年就能賺1.2萬億。 按照目前120年賺1.2萬億的價值計算,三年以後,120年能賺2.4萬億,這時候,機構就開始瞎猜,估計未來公司會達到50年賺1.2萬億的水平,公司價值比現在的市值1.2萬億就低了,估計公司合理價值應該在2.2萬億左右。
估值,就是我猜測這個公司的價值。比如,中信證券年前給出茅台的目標價是3000元一股,都是瞎猜。猜對了就牛,猜錯了繼續猜,總能猜對。
『伍』 怪獸特斯拉股價暴漲暴跌背後:壓注特斯拉贏者通吃是一種妄想
但有件事實目前已經可以確認,那就是目前談論特斯拉已經從破產的議論方向,轉變為是否為泡沫的方向,那最基本的判斷就是特斯拉已經從最危險的處境中,順利走出來,並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美國的科技龍頭企業。
而馬斯克在資本市場上收獲的信任與關注,事實上是美國資本對於這位堅持創新者的獎賞,如果考慮到他曾經的焦慮與瘋顛,這一幕股價上的起落只不過是為他的傳奇新增了一頁故事。
不過,如果以為特斯拉可以吃下世界汽車轉型電動車的所有紅利,則過於妄想,汽車市場之大遠遠不同於智能手機。
面對特斯拉市值的暴漲,中國的造車新勢力何小鵬表示,自己也看不懂,沒有看到當前如此高估值的邏輯。他說:「作為一個持有大量Tesla和少數幾家汽車股票的從業者,我一直堅持認為,十年內,智能汽車會有多家市值在1000億-1000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Tesla、蘋果都是非常有力的選手,小鵬汽車也會努力早日到達;但汽車和手機差異巨大,很難形成巨大的贏者通吃和超高毛利,因此我暫時沒有看到當前如此高估值的邏輯,除非是真正的長線持有者。今天中國的疫情給我們一點新的提示,即使高自動輔助能力的駕駛時代到來,私有車輛模式的比例還是會遠遠超過全職共享模式;當前中國在智能汽車時代重視數量而不重視質量的情況已經被不少人真正意識到,但是還遠遠不夠。」
但我們不能否認特斯拉給了同樣在這條道路上奔跑的人看到了希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陸』 誰有關於「股票期權激勵機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的文獻資料啊。
我靠,要的太多了吧!!!
摘要:股權激勵作為一種有效解決企業委託與代理問題的長期激勵機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在西方企業廣泛實施,並取得了極大的成果。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和企業界開始探討這種激勵機制在公司治理中的應用並付諸實施。近年來,理論界不乏關於如何設計、改進和推廣實施股權激勵機制和有關公司治理的著述,但是,對股權激勵機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的研究還不是很深入。本文結合目前實施股票期權實踐來分析,找出目前股票期權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期為企業採取該激勵機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股票期權;公司治理;激勵;作用
一、公司治理概述
1、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概念,很難用簡單的術語來表達。但從公司治理這一問題的產生與發展來看,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去理解。狹義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東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與制衡機制。即通過一種制度安排,來合理地配置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責任關系。公司治理的目標是保證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經營者對所有者利益的背離。其主要特點是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管理層所構成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內部治理。廣義的公司治理則不局限於股東對經營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廣泛的利害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等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集團。公司治理是通過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害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化,從而最終維護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因為在廣義上,公司已不僅僅是股東的公司,而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公司的治理機制也不僅限於以治理結構為基礎的內部治理,而是利益相關者通過一系列的內部、外部機制來實施共同治理,治理的目標不僅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性,從而對保證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
2、公司治理的主客體
(1)公司治理的主體
在探討公司治理主體之前,必要先回答一個問題,即公司是誰的?從傳統公司法律的角度來說,股東是理所當然的所有者,股東的所有者的地位受到各國的法律保護。從這個意義說,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傳統的公司法是建立在以下假定基礎之上:市場沒有缺陷、具有完全競爭性,可以充分地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這樣,公司在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過程中,就會實現整個社會的帕累托最優。然而在現實中市場機制並不是萬能的,股東的利害作為一種個體利害在很多場合和社會公眾的整體利害是不相容的。另外,支撐現代公司資產概念的不再是唯一的貨幣資本,人力資本成為不可忽視的因素,而且它同貨幣資本和實物資本在公司的運行中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公司就是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締結而成的和約。成功的公司既需要對外增強對用戶和消費者的凝聚力,也需要對內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因此我認為,公司治理的主體不僅局限於股東,而是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顧客、供應商、政府、社區等在內的廣大公司利害相關者。
(3)公司治理的客體
公司治理客體就是指公司治理的對象及其范圍。追述公司的產生,其主要根源在於因委託—代理而形成的一組契約關系,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契約關系具有不完備性與信息的不對稱性,因而才產生了公司治理。所以公司治理實質在於股東等治理主體對公司經營者的監督與制衡,以解決因信息的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在現實中所要具體解決的問題就是決定公司是否被恰當的決策與經營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司治理的對象有兩重含義:第一、經營者,對其治理來自董事會,目標在於公司經營管理是否恰當,判斷標準是公司的經營業績;第二、董事會,對其治理來自股東及其他利害相關者,目標在於公司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否被恰當,判斷標準是股東及其他利害相關者投資的回報率。
二、股權激勵機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在介紹股票期權激勵機制和公司治理的基礎理論時都提到委託代理關系,委託代理關系是建立股權激勵與公司治理之間關系的結合點。一方面,由於委託代理關系產生的信息不對稱,從而產生了公司治理。另一方面,公司治理過程通過股權激勵這個工具對公司經營者進行監督與制衡,以解決因信息的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股票期權激勵機制能有效地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委託人利益的最大化。
1、股票期權激勵機制對公司業績有積極作用
為了分析股票期權激勵機制與公司治理的相關性,我選擇了2001年以前開始股權激勵的企業中的30家的近三年業績指標,包括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主營業務收入、股東權益。其中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為當期的盈利指標,而由於股權激勵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長期性與可持續性,因此我同時選擇股東權益增長率和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兩項指標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情況進行分析。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使用股權激勵的企業在進行股權激勵三年後,盈利指標和成長力指標的平均值都要高於全體上市公司的指標平均值。說明了在公司治理過程中通過運用股權激勵,在總體上發揮了對企業經營人員的激勵作用,在管理人員的努力經營之下,企業的業績有所提高。在所選擇的30家上市企業中:使用管理層收購6家,股票期權4家,業績股票6家,經營者/員工持股7家,股票增值權5家,虛擬股票2家。我們將不同激勵方式的企業的業績平均值進行比較。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使用管理層收購、經營者/員工持股、業績股票和虛擬股票的企業各項指標之相對較高,這說明了目前這幾種激勵方式對於企業業績有較好的幫助作用,其他使用激勵方式的企業中除延期支付外基本都高於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所以可以說目前股權激勵在我國企業中發揮了激勵作用,進行股權激勵的企業總體上有著良好的發展。
2、激勵機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公司治理過程中,股票期權激勵的實施產生了良好的業績指標,並解決了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利益與股東利益及上市公司價值之間的一致問題。企業經營的成敗有市場和競爭等多種因素,但股權激勵制度安排影響企業管理行為是否符合股東價值最大化,是支撐企業管理層理性配置企業驅動資產的關鍵。
因此,公司治理問題包括高級管理階層、股東、董事會和公司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具體問題。公司治理結構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權;二是如何監督和評價董事會;三是如何設計和實施激勵機制。
目前,前兩者是大家談論公司治理的重點,而激勵機制特別是股權激勵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實踐。實際上,股權激勵既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手段。在典型的股份公司運作中,股東通過董事會將管理權授予經理層,由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管理者對由於自己努力而產生收益的剩餘索取權低於100%,從「經濟人效用最大化」的立場出發,管理者就有可能偏離大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因此,如何設計有效的薪酬激勵制度,促使管理者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利益工作和最大限度地減少機會主義行為,便成為公司治理的一個重要環節。
3、激勵機制是解決「委託-代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在現實世界中,公司大股東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用公司股票的市價和紅利來衡量),管理者則追求自身報酬的最大化和人力資本的增值,因此薪酬激勵制度的核心是將管理層的個人收益和廣大股東的利益統一起來,而股權激勵正是將二者結合起來的最好工具。如果說公司治理問題的核心是解決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委託—代理」問題的話,那麼以股權激勵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20世紀80年代後期,英美出現了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公司治理運動,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授予公司高管更多的股票和股票期權,使其薪酬和績效(股價)直接掛鉤。由於股權激勵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代理人激勵約束相容問題,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優化激勵機制效應的制度安排,由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在美國前500強企業中,80%的企業採取了以股票期權為主的股權激勵計劃,股權激勵制度已經成為現代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用以解決代理問題和道德風險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安排。
而在中國,監管層也已經將股權激勵納入到公司治理的范疇。2005年10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中提到:「上市公司要探索並規范激勵機制,通過股權激勵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及員工的積極性。」2006年1月,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這標志著股權激勵在中國有了專門的法規和指引,國內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新時代帷幕也就此拉開。在這兩個文件中都提到,實施股權激勵的目的是為了完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上市公司經營管理和規范運作水平。
因此,提倡實施股權激勵,逐步建立起以津貼、年薪、股權等多種方式長短期結合的薪酬激勵體系有利於更好地、更長期地提高公司績效,實現公司長期價值的最大化。與此同時,由於董事會成員是主要的激勵對象,股權激勵機制的實施,將極大地影響董事會的運作驅動機制,有利於董事會成員利益和股東利益的統一,激勵董事會成員更多地關注股東價值最大化,而不僅僅是瞄準公司業績,也有利於促進董事會更多地關心公司長期利益。同時,股權激勵機制的建立將強化董事會的作用,特別是加強獨立董事和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作用,強化對管理層的約束,使得公司治理結構更為合理,有利於公司更加規范的運作。
4、激勵機制能提高公司其他治理主體的福利
廣義的公司治理的主體不僅局限於股東,而是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顧客、供應商、政府等在內的廣大公司利害相關者,這在公司治理的主客體中已經論述。由於實施了股權激勵機制,公司經營者的行為與公司要求的長遠發展相一致。公司要求的長遠發展不僅包括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主營業務收入、股東權益這些指標,還包括公司的誠信、人性化、守法性、社會責任感等。受到股權激勵的經營者要實現公司的長遠發展,以上所有的指標都是他在經營過程要考慮的也必須積極解決問題。這樣,對股東而言,由於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主營業務收入、股東權益等指標的提高,股東能夠實現其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對債權人而言,盡管不一定是公司的資產所有者,但它向公司發放貸款後,能夠得到及時的回收;對雇員而言,不僅能夠得到較好的收益,還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對顧客和供應商而言,顧客得到的是物美價廉的產品,供應商得到的是順暢的供應渠道;對政府而言,他管理的實納稅良民,也是能夠愛護環境,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從廣義的公司治理來說,股權激勵機制提高了公司其他治理主體的福利。
『柒』 LG化學正式剝離電池業務 並出售部分股權
隨著需求增加,電動車電池製造商逐年提升產能
彭博社NEF分析師李岱新(音譯)稱,剝離電池部門還可以提升該部門的融資能力,有助於其加速擴張。LG化學目前擁有最強的製造能力,其目標是通過在中國、波蘭和美國增加生產設施,到2023年將這一數量增加一倍以上。產能方面,從今年預估的120千兆瓦時增至約260千兆瓦時。
到2024年,年銷售額預計將從2021年的18萬億韓元(1062億元人民幣)增至30萬億韓元(1770億元人民幣)以上。
LG化學目前的工廠規模擴大嚴重依賴石化和材料等其他業務部門的收入,李岱新在9月份的一份說明中表示。他說,「更多獲得外部資本的機會將促進產能的增加。」
紐曼表示,除IPO外,另一種融資方案可能是通過一家或多家汽車製造商持有電池部門的少數股權。除特斯拉外,LG化學還與大眾汽車和現代汽車等製造商簽訂了長期合同,同時還與通用汽車和吉利汽車旗下的上海華普國潤汽車有限公司簽訂了合資項目。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捌』 (股票期權激勵)怎麼理解詳細的述說!謝射!
認購權證就是你如果持有的話,到這權證行權那天可以以你持有權證的數量買公司所定出的價格的股票;認沽權證則相反。
權證都是T+0交易的,當天買當天就可賣的。 認股權證,又稱「認股證」或「權證」,其英文名稱為Warrant,故在香港又俗譯「窩輪」。
在證券市場上,Warrant是指一種具有到期日及行使價或其他執行條件的金融衍生工具。而根據美國證券交易所的定義,Warrant是指一種以約定的價格和時間(或在權證協議里列明的一系列期間內分別以相應價格)購買或者出售標的資產的期權。
廣義上,認股權證通常是指由發行人所發行的附有特定條件的一種有價證券。從法律角度分析,認股權證本質上為一權利契約,投資人於支付權利金購得權證後,有權於某一特定期間或到期日,按約定的價格(行使價),認購或沽出一定數量的標的資產(如股票、股指、黃金、外匯或商品等)。權證的交易實屬一種期權的買賣。與所有期權一樣,權證持有人在支付權利金後獲得的是一種權利,而非義務,行使與否由權證持有人自主決定;而權證的發行人在權證持有人按規定提出履約要求之時,負有提供履約的義務,不得拒絕。簡言之,權證是一項權利:投資人可於約定的期間或到期日,以約定的價格(而不論該標的資產市價如何)認購或沽出權證的標的資產。
認股權證通常既可由上市公司也可由專門的投資銀行發行,權證所代表的權利包括對標的資產的買進(看漲)和賣出(看跌)兩種期權。因此有時所稱的認股證是廣義的(即包括認購證和認沽證兩種),但更多的則是僅僅指認購證;而在香港則往往是指備兌認股證。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權證(特別是備兌權證)的期權性質,使得它與期權存在一種互斥性,這一點在香港和美國市場都有體現。在香港,個股期權於1995年推出後,成交量一直偏低,原因之一在於權證推出的時間較早,已經大量佔有香港市場,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期權本身的結構和操作都相對復雜,無法將權證的投資者吸引到期權這邊。而在美國則正好相反,期權市場發展成熟,散戶投資者佔了期權市場成交量的一半以上,期權已成為美國投資者對沖風險和擴大收益的重要金融工具。這也是權證市場在美國不太發達的重要原因。
認股權證是金融市場中公司法人融通資金的一項重要商品,已經有九十年以上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演進、管理法規與交易制度的日趨完備,認股權證交易目前在一些成熟資本市場已非常活躍。買賣認股權證的好處很多,其中包括:投資者只需付出買賣相關資產成本的一個百分比,即可從升市或跌市中取得獲利機會;認股權證可提供杠桿式回報,與直接投資相關資產相比,認股權證提供的杠桿效應,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讓投資者有機會以較低成本爭取較高回報;投資者可根據本身願意承擔的風險水平,選擇價內權證、平價權證或價外權證;投資者可將潛在虧損限制於某一固定金額,也可隨時在認股權證到期前將權證出售,以將虧損降至最低或獲利回吐。
全稱是股票認購權證,由上市公司發行,給予持有權證的投資者在未來某個時間或某一段時間以事先確認的價格
認股權證是一個「權利」,但非責任。其賦予持有者在預定「到期日」,以預定「行使價」,購買或沽出「相關資產」(如股份、指數、商品、貨幣等)。
市場上有兩種認股證,一般稱為股本認股證及衍生認股證。
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上半年,香港市場推出了大批的H股認股權證。考慮到認股權證的杠桿作用,投資人每天在認股權證所下的賭注已接近股票的成交額。
衍生認股權證是一些有一定資金實力的專門投資銀行發行的金融衍生產品。目前,香港市場主要有兩類認股權證:若看好市場,可以買備兌認購證;若看淡市場,則可買備兌認沽證。
專業上講,備兌認購證是一種認購期權。投資人購買備兌認購證,實際上是買進一種權利———擁有這種權利的投資人,可以以一個預先設定的價格,在未來的某一日,買進某一股票(或某一組股票)。
假設投資人以每股7分錢的價格買進1股代號為9769的中國移動(0941)備兌認購證,投資人就可在2004年10月18日以每股23.88港幣的價格購買0.1(認購比率)股中國移動的股票(實際上是現金結算,並不真正發生購買行為)。如果10月18日收盤後,中國移動在10月18日及之前的4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算術平均值(專業術語叫「收市價」)低於每股23.88港幣,則行使這一認購權毫無意義,投資人可放棄購買的權利,這樣就完全輸掉了當時購買這一權利的7分錢;反之,如果收市價為每股26港幣,投資人就會行使這一權利,以賺取21.2分的行使利潤。扣除當時購買這一權利的7分錢本金,投資人可凈賺14.2分的凈利潤(不考慮行使費用),投資回報可達203%。
同樣道理,備兌認沽證是一種認沽期權。投資人購買備兌認沽證,實際上是買進一種權利———擁有這種權利的投資人,可以在未來的某一行使日,以某一行使價,賣出某一股票(或某一組股票)。
假設投資人以每股9分錢的價格買進1股代號為9908的中國移動備兌認沽證,投資人就可在2004年10月26日以每股21港幣的價格沽出0.1股中國移動的股票。在10月26日收盤時,如果中國移動的收市價高於每股21港幣,投資人可放棄沽出的權利,完全輸掉當時購買這一權利的9分錢;反之,如果中國移動的收市價為每股19港幣,投資人就會行使這一權利,以賺取20分的行使利潤。扣除當時購買這一權利的9分錢本金,投資人可凈賺11分的凈利潤(不考慮行使費用),投資回報可達122%。
從表面上看,投資人買賣認股權證,好像是在和發行商對賭股價走勢。實際上,發行商一般都會採取一種叫「對沖」的辦法,將自己的風險轉移給市場。假設某投資人從發行商手上買入一批中國移動備兌認購證9769。如果中國移動股價上升,9769的價格就會往上升,投資人就會賺錢,發行商就要虧錢。發行商為了迴避這種風險,就會在賣出9769的同時,在市場上買入一定比例的中國移動股票進行對沖。這樣,如果中國移動股價上升,發行商在9769上確實會虧錢,但會在股票上賺回錢。發行商只要進行科學的對沖,就能做到盈虧相抵略有盈餘。
購買認股權證,猶如四兩撥千斤,具有很大的杠桿作用。一般來說,認股權證絕對價格的變化會小於對應股票(正股)的價格變化,但相對於其自身低廉的價格來說,其升跌百分比可以是正股的幾倍到十幾倍。因此,發行商在進行對沖操作時,需要在市場上買入(或賣出)相當於認股權證金額幾倍甚至十幾倍的股票。
明白了這個道理,投資人買賣認股權證時就應該特別注意:千萬不要把認股權證看做一個獨立的證券,單純為買賣認股權證而買賣認股權證。買賣認股權證時,投資人應該把分析的重點放在對應的股票上。只有投資人認為正股便宜時,才應該考慮買入備兌認購證;認為正股偏貴時,才應該考慮買入備兌認沽證。如果投資人只分析單只認股權證的價格走勢,不論正股價格的平貴而進行買賣,那就變成本末倒置的純投機行為。
理論上講,認股權證的合理價格和正股的價格之間有著緊密關聯,投資人只要把正股價格、正股價格百分比波動的標准差、當前的利率水平、權證的行使價格和行使期限,輸入到一個叫Black-Scholes的模型中,就能算出某隻認股權證的合理價格。不過,香港市場上大部分認股權證的價格,都遠高於理論價格。因此,投資人就要衡量,自己願不願意為了獲得一定量的杠桿作用,而額外支付一定的差價(可能是認股權證價格的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幾十)。
需要特別提醒讀者的是,發行商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往往會發行一些非標準的認股權證,或在發行條款中加入一些不利於投資人的條款。從法律上講,發行商在招股書中都已經對這些認股權證的條款進行了足夠的披露,因此不需要負相關的法律責任。
因此,要保護自身利益,投資人必須充分理解,才能考慮是否介入認股權證。
『玖』 寧德時代的期權什麼等級能拿到
寧德時代女子醫院口碑還可以的,婦科的有兩個醫生還是挺不錯的
『拾』 [高分]期股 期權制度
目前在我國部分企業中試行的期股、期權激勵,具有特定的內涵。它主要是指對成長性和具有更長潛力的國有企業經營者的一種激勵措施。即在對經營者實行契約化管理和落實資產責任制的基礎上,採用多種形式使經營者持股經營,並在經營者取得一定的業績,並經嚴格的審計後,在中長期內讓其該享有的各種權益得到兌現。
通過藉助類似於股票期權的做法,使企業與經營者的利益緊緊地捆綁在一起,既有利於經營者的自身價值實現,也有利於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其具體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可增強經營者經營企業的動力,使經營者愛崗敬業、精心經營;二是使經營者有正當的致富渠道,減少和杜絕「灰色收入」;三是實行經營者權益兌現的中長期化,可在一定時期內使經營者與普通職工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矛盾得到緩解,有利於社會穩定;四是可使企業和經營者的長期利益融為一體,從根本上解決經營者行為的短期論。
專家認為,由於不論是「期股」還是「期權」,或是目前企業當中實施特定的經營者持股試點,對於國內理論界和企業界來說都是新概念,目前的一些實踐與西方完全意義的股票期權有不同的涵義和市場條件,而由於中國不同的制度背景,在大膽吸收國際通行的符合市場運作規律的成功做法同時,必須結合國情,探索出適合中國企業的方案。
一、為什麼要進行股權激勵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對人力資本的擁有水平和對人力資本潛在價值的開發能力上。從理論上看,人力資本所有者的「自有性」、使用過程的「自控性」和「質與量的不可測量性」等特徵使得傳統的、簡單的勞動契約無法保證知識型員工盡最大努力自覺工作,在管理手段上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約束。
股權激勵的方式恰恰可以彌補傳統管理方法和激勵手段的不足。在管理理念上,它通過員工對股權的擁有使公司與員工的關系由原來簡單的僱傭與交換關系變為平等的合作關系;在激勵與約束的方法上,它通過建立所有者與員工之間在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收益、公司價值以及事業成就等方面的分享機制,形成所有者、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利益共同體;在管理效果上,它變以外部激勵為主為以員工自身的內在激勵為主,變以制度性的環境約束為主為以自律性的自我約束為主。結果必然是有利於充分調整知識型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為人力資本潛在價值的實現創造了無限的空間。
二、股權激勵模式
股權激勵在西方發達國家應用很普遍,其中美國的股權激勵工具最豐富,制度環境也最完善。下面簡要介紹幾種常用也比較成熟的股權激勵模式。
1、股票期權模式
股票期權模式是國際上一種最為經典、使用最為廣泛的股權激勵模式。公司經股東大會同意,將預留的已發行未公開上市的普通股股票認股權作為「一攬子」報酬中的一部分,以事先確定的某一期權價格有條件地無償授予或獎勵給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股票期權的享有者可在規定的時期內做出行權、兌現等選擇。
設計和實施股票期權模式,要求公司必須是公眾上市公司,有合理合法的、可實施股票期權的股票來源,並要求具有一個股價能基本反映股票內在價值、運作比較規范、秩序良好的資本市場載體。
2、股份期權模式
股份期權模式實際上就是一種股票期權改造模式。這種模式規定:經公司出資人或董事會同意,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可以群體形式獲得公司5%-20%股權,其中董事長和經理的持股比例應占群體持股數的10%以上。經營者欲持股就必須先出資,一般不得少於10萬元,而經營者所持股份額是以其出資金額的1-4倍確定。三年任期屆滿,完成協議指標,再過兩年,可按屆滿時的每股凈資產變現。
股份期權模式的一大特點是推出了「3+2」收益方式,所謂「3+2」,即企業經營者在三年任期屆滿後,若不再續聘,須對其經營方式對企業的長期影響再做兩年的考察,如評估合格才可兌現其收入。
3、期股獎勵模式
期股獎勵模式是目前國內上市公司中比較流行的一種股權激勵辦法。其特點是,從當年凈利潤中或未分配利潤中提取獎金,折股獎勵給高層管理人員。
4、虛擬股票期權模式
虛擬股票期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股票認購權,它是將獎金的給予延期支付,並把獎金轉換成普通股票,這部分股票享有分紅、轉增股等權利,但在一定時期內不得流通,只能按規定分期兌現。這種模式是針對股票來源障礙而進行的一種創新設計,暫時採用內部結算的辦法操作。虛擬股票期權的資金來源與期股獎勵模式不同,它來源於企業積存的獎勵基金。
5、年薪獎勵轉股權模式
這種模式則把風險收入70%拿出來轉化為股票期權(另外30%以現金形式當年兌付),國資公司按該企業年報公布後一個月的股票平均市價,用該企業法人代表當年風險收入的70%購入該企業股票。同時,由企業法人代表與國資公司簽訂股票託管協議,這部分股票的表決權由國資公司行使,需在第二年經對企業的業績進行評定後按比例逐年返還給企業的經營者,返還後的股票才可以上市流通。
6、股票增值權模式
通過模擬認股權方式,獲得由公司支付的公司股票在本年度末與本年度初的凈資產的增值價差。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增值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股票,沒有所有權、表決權、配股權。這種模式直接拿每股凈資產的增加值來激勵其高管人員、技術骨乾和董事,只要經股東大會通過即可實施,因此具體操作起來方便、快捷。
三、公司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股權激勵工具
股權激勵的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在具體的公司應用中,還不斷地有新的股權激勵方式被創新出來。所以公司在應用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公司內、外部環境條件和所要激勵的對象的不同,結合各種股權激勵工具的作用機理,選擇適合本公司的、有效的股權激勵方法。
1.理解股權激勵的四種基本作用
不管股權激勵的工具和方法有多少,但實施股權激勵的目的和作用不外有如下四種:
第一是激勵作用。使被激勵者擁有公司的部份股份(或股權),用股權這個紐帶將被激勵者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緊緊地綁在一起,使其能夠積極、自覺地按照實現公司既定目標的要求,為了實現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工作,釋放出其人力資本的潛在價值,並最大限度地降低監督成本。
第二是約束作用。約束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因為被激勵者與公司已經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如果經營者因不努力工作或其它原因導致公司利益受損,比如出現虧損,則經營者將要分擔公司的損失;二是通過一些限制條件(比如限制性股票)使被激者不能隨意(或輕意)離職——如果被激勵者在合同期滿前離職,則會損失一筆不小的既得經濟利益。
第三是改善員工福利作用。這對於那些效益狀況良好且比較穩定的公司,實施股權激勵使多數員工通過擁有公司股權參與公司利潤的分享,有十分明顯的福利效果,而且這種福利作用還有助於增強公司對員工的凝聚力,利於形成一種以「利益共享」為基礎的公司文化。
第四是穩定員工作用。由於很多股權激勵工具都對激勵對象利益的兌現附帶有服務期的限制,使其不能輕言「去留」。特別是對於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銷售骨乾等「關鍵員工」,股權激勵的力度往往比較大,所以股權激勵對於穩定「關鍵員工」的作用也比較明顯。
http://www.bjsxjg.com/glwk/glwk_more.php?id=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