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投資者A與某券商分別為看漲期權的買方與賣方,他們就甲公司的股票達成交易:期權的有效期為3個月。
三個月到期時,定義股份為X元一股
1、X>=20
投資者A會選擇執行期權,那麼以20元一股從券商買入1萬股,同時以X在交易所賣出1萬股。因此投資者共獲得收益(X-20)*10000-3*10000元
2、X<20
投資者A不會執行期權,那麼投資者虧損期初的期權費3*10000元
圖就是一條折線圖,當X<20時為Y=-30000的水平線,之後為向右上的斜線。
Ⅱ 期權買方B公司與期權賣方S公司簽訂一份合約買入100股ABC公司看漲期權
應該是100張看漲期權(認購期權),這個期權的盈虧平衡點=行權價格+權利金=50+3=53,因此,此期權的盈虧平衡點是53,如果到期的時候此期權的標的證券價格低於50元,那麼最大的損失時繳納的期權費了。如果協議中有提前平倉的條款,那麼可以再期權到期前進行提前平倉。
Ⅲ 投資者A與某券商分別為看漲期權的買方與賣方,他們就M公司股票達成交易:期權的有效期限為3個月,協議價格
1.投資者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M公司股票在未來3個月股票價格高於或等於20元時不行權,期權虧損就是期權費的價格每股2元,即1000股共虧2000元;第二種選擇是M公司股票在未來3個月股票價格低於20元時行權,但其盈虧分三種情況:當股票價格在18元到20元之間,期權每股虧損0到2元,即1000股共虧0到2000元之間;當股票價格等於18元時,期權不會有任何盈利或虧損,原因是行權所得收益剛好抵銷期權費;當股票價格低於18時,期權每股盈利0到18元(注意看跌期權是有最大收益值的,原因是一般標的物其價格不會低於0)之間,即1000股共盈利0到1.8萬元之間。
2.除權基準價=(除權日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每股配股價格*每股配股比例)/(1+每股送股比例+每股配股比例)=(12+6*2/10)/(1+2/10+2/10)=9.43元
3.每股認股權價格=(當前股價+每股配股價格*每股配股比例)/(1+每股配股比例)-配股價格=(20+5*1/3)/(1+1/3)-5=11.25元
4.依題意可得該股票未來三年年末預計股票價格分別為17.6元、19.36元、21.296元。由於可轉換債券的轉換價值=當前股票價格/轉股價格*債券面值,故此可轉換債券的每年年末的轉換價值分別為880元、968元、1064.8元。由於該債券的票面利率高於市場利率,故此該債券的純債價值(或市價)在第一年和第二年末是高於該債券的面值加上當年應付利息即1110元(1000+1000*11%),第三年則是該債券的面值加上當年應付利息(由於該債券存續期是三年,第三年年末是該債券到期兌付本金和當年利息),由於該債券的純債價值高於該債券的轉換價值,故此不應轉換。
5.該項資產預期收益=無風險利率+貝塔系數*(市場預期收益率-無風險利率)=3%+0.5*(9.8-3%)=6.4%
Ⅳ 確認期權公允價值減少」為何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ABC支付2000為何貸記「股本和「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在這兒期權是算作金融負債的,負債的價值跌了對自己就是收益了,所以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科目
Ⅳ 某投資者購買了A股票的雙重期權,期中看漲期權費為每股6元,而看跌期權費為每股4元。
(1)A股票位於60元以上或40元以下時投資者獲利。原因:股價等於60,放棄看跌期權,行使看漲期權,50買入,獲利10元,成本為6+4。40元同理。
(2)最大損失為10*3000元,股價等於50,同時放棄看漲和看跌期權。
(3)股價=64,行使看漲,獲利64-50=14,成本=4+6=10,凈收益=4*3000元
股價=35,行使看跌,獲利50-35=15,成本=4+6=10,凈收益=5*3000元。
Ⅵ 某股票的看漲期權的價格為2元,執行價格為20元,如果到期時股票價格為
利潤就是3元每股,一張合約多少股,每股利潤乘以股數減去合約交易費用,就是總收入。
Ⅶ 用二叉樹方法評估12個月內到期的某公司股票的歐式看漲期權,股票現價45元.其收益年標標准差為24%
每三個月發生一次漲跌變動。即一年四
Ⅷ 假設某公司2016年1月10日的股票的價格是25元/股,股票看漲期權的執行價格是每
看漲期權的市場價格大於執行價格時,行權更有利,看跌期權的執行價格大於市場價格時,行權更有利。
這里是看漲期權,市場價為25,則執行價低於25時行權,高於25則不行權。
Ⅸ 某公司財務人員預測未來一段時間A股票價格將上漲,於是在2月1日以每股5元的價格買入A股票6個月的看漲期權
C, 5000股×(215-200-5)-5000傭金=45000
Ⅹ 金融衍生工具:假設你持有 ABC 公司股票的認購期權多單
消息傳到你耳朵,恐怕市場早已做好了相應調整。之前的投資應視為因小概率事件而導致失敗。至於是ABC股票繼續下跌還是展開反彈,要看公司的處置和個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