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炒股心得之157:什麼是商譽減值風險
摘自《證券時報網》
市場喜歡讀什麼故事,上市公司就會怎麼寫,這幾年並購一直是支撐A股公司市值高速增長的利器,使得A股上市公司商譽在去年三季度末達到創紀錄的4638億元。
和上市公司商譽一起增長的,是被收購一方的業績承諾,但業績承諾無法完成的風險越來越大。上周藍色游標公告預計去年凈利潤同比下降85%~93%,原因之一是並購對象無法實現業績承諾,要進行商譽減值。目前已經有6家上市公司因前期的並購重組產生商譽減計。
因並購對象無法完成利潤承諾而發生的商譽減值越來越多,在經濟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可以預料黑天鵝將屢見不鮮。
A股商譽創紀錄
統計顯示,A股上市公司去年三季度末商譽為4638億元,去年上半年和前年三季度末分別為3877億元和2539億元,環比和同比增長分別為19.63%和82.67%。
中小板和創業板商譽增速尤其大,同比增幅都超過一倍,比如中小企業板去年三季度末商譽為1137.42億元,去年上半年和前年三季度末分別為914億元、477億元,環比增長24.44%,同比則增長138.45%。
創業板去年三季度末商譽為871億元,環比增長35.25%,同比增長137.33%。
商譽是一個比較好的並購考察指標,照規定,購買企業成本與被合並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會被放在商譽中。也就是說,A股現在有4638億元商譽,是在並購時,超過凈資產公允價值的總額。
據彭博統計,2015年A股市場並購重組交易超1000起,涉及金額1.4萬億,比2014年增長77%,創歷史新高。
一般而言,收購一定是溢價的,而且溢價不菲,很少有並購價格低於凈資產——這只能說明並購對象資產質量令人懷疑,盈利能力低下。收購溢價高的,被認為具有增長潛力。
截至2015年三季度,非金融企業中商譽占凈資產的比例已經達到3%,其中中小板及創業板非金融企業商譽占凈資產比例分別達到7%及14%,遠遠超過主板非金融企業。這其實是因為中小板和創業板板塊估值高,並購熱情大,這也意味著,如果並購對象業績承諾不能完成的話,中小板和創業板受的沖擊更厲害。
商譽大增也跟這兩年並購火爆有關,介入並購的任何一方都能賺錢,以至於有上市公司宣布成立產業基金,股價就會大漲。
商譽減值風險
但是並購帶來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去年有北緯通信、藍色游標、溫州宏豐、江南化工、安科瑞、青松股份、西安民生、中海油服、大商股份等公司因為商譽減值進行計提,都影響到公司凈利潤。其中藍色游標兩次進行商譽減值影響利潤,中海油服則計提商譽減值准備約9.24億元。
商譽減值首先影響上市公司業績,等於當初投資成果打了折扣。收購對象業績不能達到預期,是各方都不願看到的,一般都會盡力完成,至少要拖過三年業績承諾期。如果過了3年承諾期,並購對象業績出現問題的概率更大,那時對上市公司拖累更大。
如今市場環境不佳,A股公司凈利潤基本上都不再增長,要求並購對象以超過40%速度增長(並購對象承諾利潤增速一般在40%以上),不太現實。
其次則是影響到公司穩定。以焦作萬方為例,焦作萬方以17億元的現金收購吉奧高持有的萬吉能源100%股權,吉奧高用該筆資金購買焦作萬方的股票,成為焦作萬方大股東,但是吉奧高承諾業績無法兌現,按約定吉奧高要回購萬吉能源。近日法院判決,判令吉奧高投資返還協議轉讓價款並賠償焦作萬方利息損失。但吉奧高已將該資金用於收購焦作萬方,顯然無力承擔。
最後則是收購後管理團隊不穩定帶來的風險。綠盟科技在上市後不久就啟動收購同業公司億賽通。但億賽通沒法完成業績承諾,該公司管理人員也在流失。
對創業類企業收購最重要的是人。即使房地產類公司,王石也放言如果極端情況發生他准備帶人辭職,重新創業。
如果業績承諾不能兌現,有可能訴諸法院,也有可能修改業績承諾,比如一家公司就因為「重要假設條件」發生變化,所以將完成利潤承諾的時間從3年增加到7年。
中國投資者對商譽減值還不大熟悉,美國投資者已經深入領教,2000年美國在線斥資1650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形成1000多億美元的商譽,兩年後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被迫注銷了近990億美元的商譽減值損失。
微軟則是經常計提商譽減值的豪客,去年因為收購諾基亞業務計提72億美元,2012年因為收購電子商務公司aQuantive而計提62億美元。微軟收購公司眾多,而整合成功的比較少。
但受益於微軟自身的業績強勁增長,在大額計提之下,微軟股價並沒受多大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計提是一次性,這些公司並沒有為微軟貢獻多少利潤,並不影響微軟扣非後凈利潤的情況。
所以,A股公司的股價受商譽減值影響,主要看減值對象是否會給公司帶來利潤,看該公司主營業務是否穩健。
2. 商譽爆雷,批量巨虧,商譽對股價為何有如此殺傷力
之所以商譽對股價有著如此大的殺傷力,是由於商譽和股價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很多人想必都十分的疑惑,商譽到底是什麼?其實商譽他所指的便是一個公司日後其所發展的潛力。一個公司及商譽的好壞極大程度上影響到其日後融資上市以及其他的事項。譬如在公司並購收購這樣的階段之中,公司的商譽便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
譬如某個上市公司想要收購一家小企業的話,就會對它的綜合價值進行評定。當這個小企業它的商譽級高是上市公司便會願意出更多的錢去收購它,因為商譽本身就是一個不可確定的價值,當你的商譽越高是收購者才願意花越多的錢去進行收購。
3. 股票商譽多少合適
股票和商譽沒有一點關系,商譽只是在收購公司的時候的溢價部分計入商譽科目。
4. 商譽很高的股票但業績不錯,值得買嗎
商譽很高,業績也不錯的公司,一般都是管理比較好的公司。這種公司自身暴雷的概率比較低。但並不一定能給你帶來盈利。
關注公司的營收和利潤,是否持續增長。
關注投資回報率。
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
5. 如何解決上市公司商譽問題
上市公司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來確認商譽並購價值。
第一,確認自創商譽。
商譽從本質上講是企業的一項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企業獲得超額盈利能力的原因,不是被並購後才產生的。我國會計准則認為自創商譽不符合會計可計量屬性而不予確認,規定的只有非同一控制下溢價合並才能確認商譽顯然太過狹隘,不能如實反映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商譽。因此,根據超額盈利觀,選擇合適的折現率,對預期凈收益與凈資產正常報酬的未來收益折現的金額確認為商譽,便很好的解決了自創商譽的確認問題。
第二,提高商譽公允價值的評估質量。
公允價值的運用是我國融入全球經濟的必然結果,在新准則規定下,要提高商譽的真實性和准確性,前提是取得可靠准確的公允價值。因此,從宏觀上講,要完善市場經濟環境,減少噪音的影響和操縱空間,建立科學可行的公允價值測評體系。從微觀上講,要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機構的水平。
第三,政府應加強對商譽信息披露的監管。
新准則規定商譽在確認和後續計量問題上都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存在著人為操縱的空間,因此需要加強監管,如對資產組進行減值測試時應由中間機構或第三方提供有關資本巿場的信息。同時也要注意到,目前提供咨詢服務的評估機構或會計事務所資質、水平差異較大,可能從源頭上使有關巿場公允價值的信息與實際產生偏差,因此,加強對中間服務機構的資格審查和培訓、監管也十分重要。
6. 股市裡面的商譽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如何產生的呢
前幾年市場談論商譽較少,但在18年底大部分公司開始大規模的計提商譽,在19年市場上很多上市公司也發布商譽減值公告,為什麼早幾年中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商譽減值情況,在這幾年的突然出現爆發式增長。下面我們重點講解下商譽到底是什麼,上市公司是如何產生的商譽,為什麼目前上市商譽減值佔比較多。
那我們上述講到大部分公司在牛市14-15年完成收購,那三年之後,那就是18-19年,所以我們發現在最近一兩年大量公司出現商譽減值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公司的凈利潤,一旦凈利潤大幅度的減少後,造成了公司股價的下行。
總結:商譽是由於溢價收購所造成,溢價收購必須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那商譽就自然形成,所以大家在面對上市公司之前出現過高溢價收購的情況,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中商譽一欄中資金規模較大的,要注意後期的商譽減值的風險。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7. 股票收購與商譽有關系嗎
股票收購與商譽有關系嗎。股票收購和商譽是密切相關的,商譽好的公司標的自然高。商譽不好的公司標的自然就低。
8. 為什麼會出現商譽暴雷
「上市公司商譽爆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和經濟學院教授韓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前期企業並購中,可能對商譽評估有過高的水分;二是疫情影響或是經營原因,造成相關企業業績難以兌現;三是根據監管要求,年底上市公司需要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
從商譽爆雷的上市公司來看,多數都是屬於業績不達預期或者出現連續虧損,甚至在主營業務方面沒有明顯的核心競爭力,在經營過程中又沒有有效的管理。另外,有的上市公司過去有跨界的或溢價過高的資產重組,一旦營收沒有有效地達成對賭協議,或者業績不及預期,基本上就會出現商譽爆雷。
高溢價收購通常會給企業帶來巨額的商譽,但是,商譽虛高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商譽爆雷會嚴重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所以,對投資者而言,如何「避雷」,是不得不關注的一個問題。
商譽屬於企業的無形資產,這部分資產的信息相對其他形式的資產不太透明,很難准確評估,尤其是輕資產的科技企業。廣大中小投資者由於時間精力以及專業知識方面的限制,通常無法有效識別商譽部分的潛在風險。這種情況下,應當盡量依靠專業的金融機構,「雖然後者也未必能准確判斷商譽的真正價值,但總體而言比中小投資者更專業、更可靠。」
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避免踩雷很重要。中小投資者去識別上市公司的並購過程還是存在一些困難的,所以不管公司是否並購成功,直接看企業現階段運行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