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uber股價是多少
2020年4月4日,Uber的股價為22.03美元,總市值為380.52億。
公司介紹
Uber(Uber Technologies,Inc.)中文譯作「優步」,是一家美國矽谷的科技公司。Uber在2009年,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輟學生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和好友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創立。
因旗下同名打車APP而名聲大噪。Uber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大陸的60餘座城市,並在全球范圍內覆蓋了70多個國家的400餘座城市。
(1)uber股票有風險嗎擴展閱讀
市值估計
2010年下半,優步獲得加州矽谷一群超級天使投資者的創業投資資金挹注。
2011年下半,優步再次從多位投資者處獲得了3,200萬美元的資金,投資者包括高盛、Menlo Ventures和傑佛瑞·貝佐斯等,這讓優步獲得的總創投資金達到4,950萬美元。
2014年6月,優步宣布在新一回的募資活動中獲得12億美元的投資,公司約價值182億美元。
2016年6月2日,優步宣布獲得沙特主權財富基金35億美元投資,G輪融資前估值625億美元。
② uber有股票嗎,股票代碼是什麼
Uber還沒有上市。
Uber 的估值是 6000 萬美元,雖然沒有寫清楚,但感覺是融資 1100 萬美元之後。
我仔細看了一下這家公司的資料,很酷,是我最近一段時間里看過的最酷的公司之一。
為什麼?有幾點原因。
第一,市場巨大。你看著它是一個 app,其實它做的是一家計程車公司的生意。
美國的計程車也是有所謂的牌照的(medallion),就是說,如果你做的生意是「有人在路邊招手,你停車搭載他,並收費」,你就需要牌照。這機制已經有 80 年了。
但 Uber 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用戶是通過 iPhone 預定車輛的,並沒有「在路邊招手,你停車搭載他,並收費」,就不需要牌照。
如果能就此打造出一家全美的全新的計程車網路來,光這一點就很牛了。
第二,有獨家技術。核心就是怎麼能在一個城市裡部署最少的車,能夠最有效率的滿足全城的需求。
這個演算法的核心是所謂的 travelling-salesman problem。怎麼能把無數個移動的點用最短的線串起來。
第三,有定價權。Uber 的計程車比普通計程車貴不少,但用戶依然願意付費,那說明解決了真實需求。
其實說白了,是它更市場化。很多時候,如果你打不到車又急需打車,你是願意付更高價的,但傳統的計程車生意做不到這點。Uber 甚至可以做到,一些高峰時期(比如演唱會、全城活動結束後)比它平時的價格更高,這樣供需就更平衡了。
第四,有數據。能夠通過後台統計全城的人流和車流。這個數據的持續積累,說不定變成什麼。比如,可以賣給地產商。
有這幾點,已經非常厲害了。可惜,中國暫時做不出這樣的公司來。
③ 連保險公司都「撤」了,Uber就這么不被看好
具體細節如下:James River決定終止與rasier LLC的業務夥伴關系。 Rasier LLC是與共享旅遊行業的所有者合作的運輸網路服務提供商,也是Uber的全資子公司。
JMP證券的分析師馬修·卡萊蒂(Matthew Carletti)重申了他的超額評級和50美元的目標股價。他認為,保險公司削減了一項額外業務,未能實現其利潤目標。
在「取消保險政策」倡議的背後,外界所看到的不僅是保險公司對虧損業務的無奈,而且是資本市場的暗流。
詹姆斯·里弗的最大股東是d。全球知名的對沖基金E. Shaw,而高盛(Goldman Sachs)是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早在2013年,Uber和James River集團就開始了保險業務時,他們就表現出了與高盛建立更緊密聯系的願望。
2014年,優步開始聘請高盛發行自己的可轉換債券,而在2019年5月優步IPO時,高盛是主要承銷商之一。
如果高盛完全不了解詹姆斯·里弗的解僱和優步的保險業務,誰能相信呢?
從業務范圍的角度來看,Uber引入了James River的保險范圍:當車主的個人汽車保險拒絕賠償時,公司的保單將承擔費用。也就是說,在Uber平台上收到訂單的私家車車主如果發生事故或導致乘客受傷或在運行中撞到他人,則可能不會被常規保險公司接受,相關索賠通常由James承擔河群。
根據相關數據,在2013年該業務推出之前,詹姆斯·里弗的交通網路保險業務僅為170萬美元。與rasier LLC合作之後,僅2013年前9個月,保費收入就達到了1,870萬美元。
但分析人士指出,即使目前優步的相關保險費用可能達到每年250-300百萬美元,但詹姆斯河的相關保險費用仍然不足。對Uber的批評之一是,Uber沒有為越來越多的平台收購所有者提供足夠的保險支持。
也許由於Uber的共享旅遊業務的未來急劇下滑,JMP Securities的分析師得出結論:「 Uber的業務利潤不足以繼續促進合作。盡管取消Uber的3億美元凈保費收入可能會導致詹姆斯·里弗集團(James River Group)的每股收益在2020年下降,我們認為,由於快速增長的核心業務的利潤要高得多,這一舉動的負面影響將是短暫的。」
④ 比較滴滴和uber的競爭戰略的區別
在有關動物的新聞中常會出現一句極具喜感的評論「現已加入肯德基豪華午餐」,網友對洋快餐的調笑成就了一個無心插柳的網路熱詞,其實對企業來說,整合現有的供應鏈提供額外的產品或服務,是一種常見的商業策略,如Uber就有從快遞到送餐的個性化服務,滴滴則在打車、專車之後,連續推出快車、順風車等產品。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像Uber和滴滴不是深耕現有的專車服務,坐待意料之中的收獲,反而匆忙進入那些前景不明的細分市場,急於打造互聯網出行全平台?不合情理的抉擇背後有著怎樣的商業考量?
搶占潛在風口,抑制資本盲動
李彥宏曾經教導創業者:總是提防騰訊沒有前途!而騰訊何嘗不對創業者心懷敬畏,創新發展到今天,破壞性和顛覆性愈益明顯,看似恢宏的商業帝國很可能瞬間崩塌,共享經濟的崛起令創新的門檻不斷下探,Uber商業神話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例子。最近估值達到500億美元的Uber受到風投的追捧,那些曾經的明星公司都被它拋在身後:攜程市值107美元,去哪兒58億美元,藝龍不到7億美元,甚至攜程的股東—美國頭號在線旅遊公司Priceline的市值也不過610億美元左右。
在中國,Uber的成功被滴滴快速復制,但這個雙雄並立的市場顯然並不平靜:
共享是把雙刃劍,閑散的私車資源可以被Uber和滴滴用來破解計程車困局,也可以實現別人的雄心壯志,這里只有贏者通吃,沒有所謂的良性競爭。在美國,Airbnb和Uber各霸一方,並無可與匹敵的對手。以Uber來說,日均訂單早破百萬,以每單抽取20%的傭金計算,贏利可觀,但家底殷實的Uber在資本市場卻仍然激進,籌劃的新一輪融資規模將達15億美元,Travis Kalanick甘冒原始股權被稀釋的風險其實有不得已的苦衷。
因為Uber必須狙擊Lyft、Getaround這樣的創新公司,後者的業務形態決定了他們一旦獲得資本支持,就有可能用補貼爭奪和瓦解Uber的供應鏈,即使他們無法贏利。對此,深謀遠慮的Travis Kalanick採取了兩條對策:
一是通過不斷融資將資本市場與Uber結成利益共同體,打壓Lyft、Getaround的融資空間。迄今為止,Lyft的F輪估值只有25億美元,Getaround和Relayrides仍然無足輕重,Uber還特別注意引入戰略投資者,例如此前與網路的合作,主要是為了防止競爭對手突然獲得有力的渠道資源,在特定市場對Uber構成威脅,此前阿里參投Lyft即是信號;
二是通過不斷擴張的產品線,維系訂單量的持續增長,保持和提昇平台的粘性和穩定性,這對於在輿論漩渦中掙扎的Uber有著特殊意義。
在這方面,程維要算是Travis Kalanick的知音,滴滴啟動快車、順風車等業務有著與Uber相似的訴求,前段時間,P2P租車在資本市場風頭正勁,之後則是拼車公司屢獲風投,但經過Uber和滴滴的打壓,紛紛偃旗息鼓,愛拼車的停止運營即是一例。
以體量換時間,牽制政策、輿論和對手
某種程度上說,互聯網出行服務是在與時間賽跑,變成大而不倒、強壯有力並能夠支配諸多公共資源的商業巨無霸,可算是洗雪創新原罪的一種有效方法。
無限延伸的產品線能夠幫助Uber和滴滴聚集更多的社會資源,宣傳共享創新和綠色出行理念,保持足夠的公關熱度,影響未來的政策走向。當然反對派和既得利益者總是存在的,Uber和滴滴在聚攏更多同盟軍的同時,也製造了更多敵人,不得不在三條戰線上艱苦奮戰。
在輿論方面,Uber和滴滴極為成功,這既得利於80後迅速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也受益於自下而上推動變革的觀念深入人心,互聯網出行公司通過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贏得了消費者,而批評者則被描繪成陳腐的保守主義者,這是營銷和公關的雙重勝利。
近來各地查處專車事件頻出,有關計程車改革辦法和專車管理新規也都在醞釀,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備受關注的互聯網出行公司亟需發出整齊劃一的聲音,所以Uber和滴滴快速進入各個細分市場,依託自身體量將小型初創公司從市場中排擠出去或邊緣化,減少雜音的同時也將自己變成政府對話的唯一對象,才是破局之道,否則類似北京破窗和廣州圍堵這樣的戲碼持續上演終非了局。上海交通委在多番踟躕之後終於將計程車公司和滴滴整合為計程車信息服務平台可說是這種努力的結果。
另一個因素是Uber和滴滴的巨人之爭,同是立足於私車資源,零和博弈現象嚴重,一家所得必為一家之失,所以無論Uber還是滴滴都拚命擴充和維持哪怕是並不賺錢的產品,這也成了一條隱蔽的競爭輔線。
規模第一,贏利第二的生態系統
互聯網出行是Big business已然毫無爭議,但是否賺錢以及如何賺錢仍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而且在中國和美國有著迥然不同的答案。在美國,Uber雖然處處滲透著創始人那種「與天斗,與人斗,其樂無窮「的戰斗哲學,但它的經營管理仍然遵循著傳統的商業邏輯,也就是MBA教程中那些凜然不可侵犯的核心原則。Uber更多乞靈於技術手段而不是價格杠桿調節需求,支撐Travis Kalanick那些宏大願景的秘密在於:Ube仍是一家賺錢的公司。
但在中國一切都不同了,年輕一代是吃著互聯網的免費大餐成長起來的,他們期待用最低的價格享受最好的服務,他們會精心計算返券和優惠的最佳用法,並樂於分享,以此為榮,Uber和滴滴不得不用低價+補貼輪番刺激和洗腦,才能吸引他們共同來完善這個商業模式,這就催生了一個規模第一,贏利第二的生態系統。
單以目前展開的幾條出行產品線而論,專車本是定位高於計程車的產品,由於競爭激烈,司機的贏利空間已經攤薄,快車等低端產品的加入更是雪上加霜,但他們必須咬牙堅持,因為價格從來是基於市場而不是成本,Uber和滴滴只能從動態定價等收益管理手段上尋求解決之道。拼車是看不出任何贏利前景,因為單均金額過低,司機只有嘗鮮心態,缺乏服務意識,乘客的期望值也不高,整套體系的運轉全靠補貼支撐。拼車有許多細分市場,通勤拼車雖然有穩定需求,但在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低成本的解決方式並不少。Uber推出Uberpool和人民優步的核心目的,是以低廉的價格贏得更廣泛的用戶,穩定供應鏈,快速創造足夠規模的現金流。電商巨子Jeff Bezos在解釋Amazon的成功之道時,曾說:「世界上只有兩類公司,一類拚命想收更多的錢,一類是努力想收少一點。我們是後者。」Uber顯然從中深受啟發。
滴滴順風車則有另一番野心,程維和柳青當然知道這個產品不可能贏利,而且是訂單越多、虧損越多的惡性循環,但滴滴通過引導加強了它的社交屬性,「相逢是一種默契,緣分妙不可言,希望你坐在副駕位置」,這樣的簡訊話術顯然試圖淡化服務的商業色彩,而渲染一種邂逅的氛圍。易到用車的周航曾經憧憬:司機和乘客不應該是冰冷的服務關系,而應該有良性的互動,司機可以被收藏,然後像老朋友一樣被時不時的翻出來。滴滴顯然正在實踐。
滴滴快車的產品屬性比較復雜,它雖然有效對沖了Uber的低價策略,但與滴滴的其他產品也存在雙手互搏,快車的另一個定位是傳統計程車的替代品,顯示出滴滴已經對整合現有計程車資源不抱希望,開始提前布局,但廣告文案強調低價並對計程車猛烈開火在最近嚴苛的大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直接導致了北京交通委的約談。
歸根結底,Uber和滴滴們「盡人事而安天命」的努力是否奏效,最終還是要由正在醞釀的專車新規來決定,假如這份新規真如目前所披露的那樣,堅持營運資質和私家車禁入兩大門檻,那麼互聯網出行市場很可能面臨重新洗牌。
⑤ uber在中國是否觸犯法律
uber在中國沒有觸犯法律。
UBER TECHNOLOGIES,INC.(簡稱:Uber)是一家風險投資的創業公司和交通網路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佛尼亞州舊金山,以移動應用程序鏈接乘客和司機,提供租車及實時共乘的服務。優步已在全世界數十個城市提供服務。乘客可以通過發送簡訊或是使用移動應用程序來預約車輛,利用移動應用程序時還可以追蹤車輛的位置。
2014年12月17日,網路與美國矽谷新興互聯網巨頭Uber簽署了戰略合作及投資協議,未來雙方將在技術創新、開拓國際化市場、拓展中國O2O服務三個方面展開合作。
⑥ Uber和滴滴為什麼迷戀平台戰略
在有關動物的新聞中常會出現一句極具喜感的評論「現已加入肯德基豪華午餐」,網友對洋快餐的調笑成就了一個無心插柳的網路熱詞,其實對企業來說,整合現有的供應鏈提供額外的產品或服務,是一種常見的商業策略,如Uber就有從快遞到送餐的個性化服務,滴滴則在打車、專車之後,連續推出快車、順風車等產品。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像Uber和滴滴不是深耕現有的專車服務,坐待意料之中的收獲,反而匆忙進入那些前景不明的細分市場,急於打造互聯網出行全平台?不合情理的抉擇背後有著怎樣的商業考量?
1搶占潛在風口,抑制資本盲動
李彥宏曾經教導創業者:總是提防騰訊沒有前途!而騰訊何嘗不對創業者心懷敬畏,創新發展到今天,破壞性和顛覆性愈益明顯,看似恢宏的商業帝國很可能瞬間崩塌,共享經濟的崛起令創新的門檻不斷下探,Uber商業神話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例子。最近估值達到500億美元的Uber在風投眼中是與小米並行的雙子星,那些曾經的明星公司都被它拋在身後:攜程市值107美元,去哪兒58億美元,藝龍不到7億美元,甚至攜程的股東—美國頭號在線旅遊公司Priceline的市值也不過610美元左右。
在中國,Uber的成功被滴滴快速復制,但這個雙雄並立的市場顯然並不平靜:
共享是把雙刃劍,閑散的私車資源可以被Uber和滴滴用來破解計程車困局,也可以實現別人的雄心壯志,這里只有贏者通吃,沒有所謂的良性競爭。在美國,Airbnb和Uber各霸一方,並無可與匹敵的對手。以Uber來說,日均訂單早破百萬,以每單抽取20%的傭金計算,贏利可觀,但家底殷實的Uber在資本市場卻仍然激進,籌劃的新一輪融資規模將達15億美元,Travis Kalanick甘冒原始股權被稀釋的風險其實有不得已的苦衷。
因為Uber必須狙擊Lyft、Getaround這樣的創新公司,後者的業務形態決定了他們一旦獲得資本支持,就有可能用補貼爭奪和瓦解Uber的供應鏈,即使他們無法贏利。對此,深謀遠慮的Travis Kalanick採取了兩條對策:
一是通過不斷融資將資本市場與Uber結成利益共同體,打壓Lyft、Getaround的融資空間。迄今為止,Lyft的F輪估值只有25億美元,Getaround和Relayrides仍然無足輕重,Uber還特別注意引入戰略投資者,例如此前與網路的合作,主要是為了防止競爭對手突然獲得有力的渠道資源,在特定市場對Uber構成威脅,此前阿里參投Lyft即是信號;
滴順風車則有另一番野心,程維和柳青當然知道這個產品不可能贏利,而且是訂單越多、虧損越多的惡性循環,但滴滴通過引導加強了它的社交屬性,「相逢是一種默契,緣分妙不可言,希望你坐在副駕位置」,這樣的簡訊話術顯然試圖淡化服務的商業色彩,而渲染一種邂逅的氛圍。易到用車的周航曾經憧憬:司機和乘客不應該是冰冷的服務關系,而應該有良性的互動,司機可以被收藏,然後像老朋友一樣被時不時的翻出來。滴滴顯然正在實踐。
滴滴快車的產品屬性比較復雜,它雖然有效對沖了Uber的低價策略,但與滴滴的其他產品也存在雙手互搏,快車的另一個定位是傳統計程車的替代品,顯示出滴滴已經對整合現有計程車資源不抱希望,開始提前布局,但廣告文案強調低價並對計程車猛烈開火在最近嚴苛的大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直接導致了北京交通委的約談。
歸根結底,Uber和滴滴們「盡人事而安天命」的努力是否奏效,最終還是要由正在醞釀的專車新規來決定,假如這份新規真如目前所披露的那樣,堅持營運資質和私家車禁入兩大門檻,那麼互聯網出行市場很可能面臨重新洗牌。
⑦ uber公司的一些資料
UBER TECHNOLOGIES,INC.(簡稱:Uber)是一家風險投資的創業公司和交通網路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佛尼亞州舊金山,以移動應用程序鏈接乘客和司機,提供租車及實時共乘的服務。
優步最早是在2009年由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和格瑞特·坎普(Garrett Camp)成立,起初名為「UberCab」。優步在2010年6月正式於舊金山推出服務,同年8月萊恩·格雷夫斯(Ryan Graves)就任首席執行官。格雷夫斯不久後離開首席執行官一職,並由卡蘭尼克接任。格雷夫斯為營運副總裁和董事會成員。
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 Travis Kalanick):租車公司Uber首席執行官。
⑧ 什麼是uber
UBER TECHNOLOGIES,INC.(簡稱:Uber)是一家風險投資的創業公司和交通網路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佛尼亞州舊金山,以移動應用程序鏈接乘客和司機,提供租車及實時共乘的服務。優步已在全世界數十個城市提供服務。乘客可以通過發送簡訊或是使用移動應用程序來預約車輛,利用移動應用程序時還可以追蹤車輛的位置。
⑨ 互聯網+代理記賬有哪些風險
模式的不成熟
業內很多專家預測,當下市場上許多新進入的代賬平台商、代賬工具商均會逐漸消亡,因為行業痛點把握不準、業務模式沒有設計好、未來更沒想好,一直處於試錯、模仿、進化中,甚至自己都說不清自己的商業模式是什麼、盈利模式是什麼、到底是做代賬還是做開放平台、單獨做工具有出路嗎、連接企業與會計、還是連接企業與代賬公司、還是魚與熊掌兼得。滴滴模式、UBER模式、神州租車等模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生硬的抄襲拷貝,忽視企業級服務市場特性,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未來大部分平台商、工具商都會涉足代賬業務,我們從2015年以來新進入市場的新興代賬平台商、代賬工具商其經營的微信公眾號主體信息、工商系統均能看到其經營范圍已經涵蓋代理記賬等服務業務。所以很多代賬平台商、代賬工具商未來都會涉足代賬業務,或許今天已經在做,或許今天間接向代賬公司要取分潤。還是那句話,代賬平台工具商本應從平台和工具上獲取收益,可代賬軟體免費為哪般?收益從哪兒來?披著代賬平台工具的外衣,實則是要進軍代理記賬行業,跨界打劫。
2.低價代理的風險
互聯網+代理記賬」採用低價殺入,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代理記賬獲客成本不斷增加,每月記賬9.9、記賬包年666元之類的低成本惡性競爭不斷出現,這也決定了代理記賬必須獲得大量的客戶才能盈利,而客戶量巨大,註定著代賬會計工作量肯定很大。
這些低價代理記賬企業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對於代理記賬行業毫無了解,無視財務外包、代理記賬行業和會計工作本身的特性,只會利用「低價」進行盲目轟炸宣傳,騙取對代理記賬不甚了解的中小企業創業者的信任,一旦出現問題卻撒手不管。做出來的賬錯漏百出,造成了代理記賬的口碑日益下降,逐漸成為了像街邊的「辦證」、門框上的「通下水道」那樣的不可信。
代理記賬競爭會越來越來慘烈,赤裸裸的價格戰,是通過價格碾壓自己和整個市場來實現自己的生存的。
3.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增值服務
代賬盈利能力的逐漸走低,開拓新的增值服務成為大多數代賬公司的選擇,而新興平台商、工具商也把獲取客戶、開拓增值服務作為自己的殺手鐧,甚至提出了工具不重要,工具再好、效率再高也沒用,增值服務、盈利模式、商業模式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這種觀點是典型的好高騖遠,不夠踏實,業務無根。增值服務、互聯網盈利模式、獲取客戶都已經清晰的呈現在了人們眼前,不再神秘,不是屬於某一個公司的專利,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所不同的是想到了不一定做得到,忽視工具與效率,就是打掉了應對大規模客戶服務能力的運營體系,如果運營成本過高,在今天一定會死掉,一切模式皆是空中樓閣。工具用戶量大了就會發展成平台,很多平台公司都是由小應用發展起來的,因為擁有深厚的用戶基礎,擁有強粘合性,用戶不得不選擇你。所以在代賬領域,作為代賬服務平台的你黏性在哪裡,你是一次性交易還是代賬服務的長期性經營場所,這是困擾很多平台商的難題。打好基礎、踏踏實實的把基礎運營做好,有了客戶基礎,突破商業模式水到渠成。很多公司容易倒掉,就是因為商業模式建立在空中樓閣中,明明是對的,但是永遠是咫尺天涯。
4.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在線代理記賬是需要郵寄的,在郵寄過程中出現丟失或者在傳遞到前台突然丟失,這些都是有可能出現的,這些都是原始的數據,如果丟失了,那麼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再加上憑證的交接數據最好是當面的點清,然後在簽字交接這樣就不會在後期憑證丟失的時候沒有人承擔這個責任!
⑩ Uber是什麼
Uber(Uber Technologies,Inc.)中文譯作「優步」,是一家美國矽谷的科技公司。
Uber在2009年,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輟學生特拉維斯·卡蘭尼克 和好友加雷特·坎普創立。因旗下同名打車APP而名聲大噪。
目前,Uber已經進入亞太地區的25座城市,並在全球范圍內覆蓋了121座城市。
在中國大陸,Uber已經進入了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漢七個城市。
其中上海是Uber進入中國大陸的第一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