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炒股心得之157:什麼是商譽減值風險
摘自《證券時報網》
市場喜歡讀什麼故事,上市公司就會怎麼寫,這幾年並購一直是支撐A股公司市值高速增長的利器,使得A股上市公司商譽在去年三季度末達到創紀錄的4638億元。
和上市公司商譽一起增長的,是被收購一方的業績承諾,但業績承諾無法完成的風險越來越大。上周藍色游標公告預計去年凈利潤同比下降85%~93%,原因之一是並購對象無法實現業績承諾,要進行商譽減值。目前已經有6家上市公司因前期的並購重組產生商譽減計。
因並購對象無法完成利潤承諾而發生的商譽減值越來越多,在經濟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可以預料黑天鵝將屢見不鮮。
A股商譽創紀錄
統計顯示,A股上市公司去年三季度末商譽為4638億元,去年上半年和前年三季度末分別為3877億元和2539億元,環比和同比增長分別為19.63%和82.67%。
中小板和創業板商譽增速尤其大,同比增幅都超過一倍,比如中小企業板去年三季度末商譽為1137.42億元,去年上半年和前年三季度末分別為914億元、477億元,環比增長24.44%,同比則增長138.45%。
創業板去年三季度末商譽為871億元,環比增長35.25%,同比增長137.33%。
商譽是一個比較好的並購考察指標,照規定,購買企業成本與被合並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會被放在商譽中。也就是說,A股現在有4638億元商譽,是在並購時,超過凈資產公允價值的總額。
據彭博統計,2015年A股市場並購重組交易超1000起,涉及金額1.4萬億,比2014年增長77%,創歷史新高。
一般而言,收購一定是溢價的,而且溢價不菲,很少有並購價格低於凈資產——這只能說明並購對象資產質量令人懷疑,盈利能力低下。收購溢價高的,被認為具有增長潛力。
截至2015年三季度,非金融企業中商譽占凈資產的比例已經達到3%,其中中小板及創業板非金融企業商譽占凈資產比例分別達到7%及14%,遠遠超過主板非金融企業。這其實是因為中小板和創業板板塊估值高,並購熱情大,這也意味著,如果並購對象業績承諾不能完成的話,中小板和創業板受的沖擊更厲害。
商譽大增也跟這兩年並購火爆有關,介入並購的任何一方都能賺錢,以至於有上市公司宣布成立產業基金,股價就會大漲。
商譽減值風險
但是並購帶來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去年有北緯通信、藍色游標、溫州宏豐、江南化工、安科瑞、青松股份、西安民生、中海油服、大商股份等公司因為商譽減值進行計提,都影響到公司凈利潤。其中藍色游標兩次進行商譽減值影響利潤,中海油服則計提商譽減值准備約9.24億元。
商譽減值首先影響上市公司業績,等於當初投資成果打了折扣。收購對象業績不能達到預期,是各方都不願看到的,一般都會盡力完成,至少要拖過三年業績承諾期。如果過了3年承諾期,並購對象業績出現問題的概率更大,那時對上市公司拖累更大。
如今市場環境不佳,A股公司凈利潤基本上都不再增長,要求並購對象以超過40%速度增長(並購對象承諾利潤增速一般在40%以上),不太現實。
其次則是影響到公司穩定。以焦作萬方為例,焦作萬方以17億元的現金收購吉奧高持有的萬吉能源100%股權,吉奧高用該筆資金購買焦作萬方的股票,成為焦作萬方大股東,但是吉奧高承諾業績無法兌現,按約定吉奧高要回購萬吉能源。近日法院判決,判令吉奧高投資返還協議轉讓價款並賠償焦作萬方利息損失。但吉奧高已將該資金用於收購焦作萬方,顯然無力承擔。
最後則是收購後管理團隊不穩定帶來的風險。綠盟科技在上市後不久就啟動收購同業公司億賽通。但億賽通沒法完成業績承諾,該公司管理人員也在流失。
對創業類企業收購最重要的是人。即使房地產類公司,王石也放言如果極端情況發生他准備帶人辭職,重新創業。
如果業績承諾不能兌現,有可能訴諸法院,也有可能修改業績承諾,比如一家公司就因為「重要假設條件」發生變化,所以將完成利潤承諾的時間從3年增加到7年。
中國投資者對商譽減值還不大熟悉,美國投資者已經深入領教,2000年美國在線斥資1650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形成1000多億美元的商譽,兩年後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被迫注銷了近990億美元的商譽減值損失。
微軟則是經常計提商譽減值的豪客,去年因為收購諾基亞業務計提72億美元,2012年因為收購電子商務公司aQuantive而計提62億美元。微軟收購公司眾多,而整合成功的比較少。
但受益於微軟自身的業績強勁增長,在大額計提之下,微軟股價並沒受多大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計提是一次性,這些公司並沒有為微軟貢獻多少利潤,並不影響微軟扣非後凈利潤的情況。
所以,A股公司的股價受商譽減值影響,主要看減值對象是否會給公司帶來利潤,看該公司主營業務是否穩健。
B. 商譽很高的股票但業績不錯,值得買嗎
商譽很高,業績也不錯的公司,一般都是管理比較好的公司。這種公司自身暴雷的概率比較低。但並不一定能給你帶來盈利。
關注公司的營收和利潤,是否持續增長。
關注投資回報率。
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
C. 為什麼會出現商譽暴雷
「上市公司商譽爆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和經濟學院教授韓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前期企業並購中,可能對商譽評估有過高的水分;二是疫情影響或是經營原因,造成相關企業業績難以兌現;三是根據監管要求,年底上市公司需要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
從商譽爆雷的上市公司來看,多數都是屬於業績不達預期或者出現連續虧損,甚至在主營業務方面沒有明顯的核心競爭力,在經營過程中又沒有有效的管理。另外,有的上市公司過去有跨界的或溢價過高的資產重組,一旦營收沒有有效地達成對賭協議,或者業績不及預期,基本上就會出現商譽爆雷。
高溢價收購通常會給企業帶來巨額的商譽,但是,商譽虛高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商譽爆雷會嚴重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所以,對投資者而言,如何「避雷」,是不得不關注的一個問題。
商譽屬於企業的無形資產,這部分資產的信息相對其他形式的資產不太透明,很難准確評估,尤其是輕資產的科技企業。廣大中小投資者由於時間精力以及專業知識方面的限制,通常無法有效識別商譽部分的潛在風險。這種情況下,應當盡量依靠專業的金融機構,「雖然後者也未必能准確判斷商譽的真正價值,但總體而言比中小投資者更專業、更可靠。」
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避免踩雷很重要。中小投資者去識別上市公司的並購過程還是存在一些困難的,所以不管公司是否並購成功,直接看企業現階段運行的實力。
D. 買商益高的股票會怎樣
你說的是商譽高吧!商譽高是最近大多數公司業績變臉,股價暴跌的罪魁禍首,讓人不得不防。實際上,這些商譽高的公司都是2015年前後大規模並購重組,資本擴張造成的,現在經濟衰退,資本收縮,高商譽並沒有帶來高價值,前期吹起來的泡泡自然而然會破裂。當然,肯定也有立足實業,良性發展的並購,這樣的商譽只要業績過關,並不會成為大問題,這個要區別開。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E. 一個上市公司商譽規模高那麼就永遠不會下降嗎
一個上市公司商譽規模高通過計提商譽減值准備或整體轉讓可以下降。
F. 什麼情況下會產生商譽
預期未來收益的現值超過正常報酬會產生商譽。
中國新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中規定:「購買方對合並成本大於合並中取得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
產生商譽的情況很多,弗克(Fale)和戈登(Gordon)經過大量深入的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產生商譽的因素如下:
1、短期現金流量的增加,包括生產的經濟性,能籌集更多的資金,有現金儲備較低的籌資成本,存貨持有成本的減少,避免交易成本,稅務優惠。
2、穩定性,包括有穩定的原材料供應,無重大的經營波動,與政府保持良好的關系。
3、人力因素,包括管理才能,良好的勞資關系,精細的培訓計劃,組織結構,良好的外部公共關系。
4、排它性,包括技術的獨占權和品牌。
商譽可描述為由六個要素組成:
(1)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在收購日的公允市價大於其賬面價值的差額。
(2)被收購企業未確認的其他凈資產的公允市價。
(3)被收購企業存續業務「持續經營」(going-concern)構件的公允價值。
(4)收購企業與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和業務結合的預期協同效應的公允市價。
(5)收購企業由於計量收購報價的錯誤而多計量的金額。盡管在所有現金交易中的收購價格不會出現計量錯誤,但如果是涉及到股票交換的交易,則很難說不會出現計量錯誤。
(6)收購企業多支付或少支付的金額。
G. 為什麼會出現商譽暴雷的情況
商譽是一種潛在的經濟價值,他能夠幫助我們分析公司在未來是否能夠帶來超額的利潤,或者是公司預期的獲利能力是否能夠超過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商業信譽,它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指標,可以通過公司的經營效率、所處的位置、經營的歷史以及公司管理層的素質等等多方面來與同行企業相比較來進行分析。
為什麼會出現商譽暴雷?
當股市在經歷過長時間下跌之後的後期,這時候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那就是刻意尋找利空消息。比如說一家公司暴雷了,大家就會對其原因進行深入挖掘,如果得到的結果是因為高質押所導致的,那麼這個時候所有具備高質押的股票都會開始快速下跌,如果這類股票估值再高一些,那麼集體閃崩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
當出現這種情況之後,那下一階段暴雷的股票可能就是商譽高的一些股票,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激烈,商譽其實就是社會大眾對於這家公司的好感度,或者是認可這家公司預期的能力。
比如說我們都是賣空調的,但是海爾和格力賣的最好,這就是因為大家對於它們的好感度很高。再比如大家都賣酒,但是茅台酒的銷量遙遙領先,也是一個道理,都是因為好感度,大眾認可。
但是,為了防止一些不良公司在做賬的時候對自己的商譽進行言過其實,有規定是不能自己確認內部產生的商譽的,除非是真的有人出資購買,這樣才能在報告中出現公司商譽,如果全市商譽佔比較高的公司要收購別的公司,那麼被收購的公司價值也會構成這家公司的商譽。:
H. 上一輪大面積商譽減值發生在什麼時候
涉及到兩個概念:資產減值和商譽。
商譽之前已經談過了,本來是好東西,但是很多公司通過高價收購的溢價也並入商譽(多花了錢反而變成資產),商譽應該是逐年計提,而不是一次性,假如公司花20億收購,但是被收購的資產只值10億,公司會增加10億的商譽(注意,按理說這是虧損10億,然而賬目上並不是),10億商譽是一次性「虧損」的,常理上是一次性釋放風險,但是會計處理方法需要逐年計提,每年在商譽上虧損一點,這樣不會導致公司凈利潤大幅波動一次性出現虧損的情況。
盡可能遠離商譽虛假繁榮,如果知道商譽的組成部分就更好了,另一種情況是公司商譽通過一次性計提後,運營良好,但是會計上表現不出來,這就是低估的時候,可以投資。
上市公司可以操控財務數據,千萬不要懷疑,不排除兩種可能性。
公司利用熊市一次性計提損失,這樣來年的財務數據就好看多了,還有故意報虧的情況,引發內幕交易,管理層可以間接增持股票。
這在中國資本市場太常見了,從我們記賬的角度就可以看出,通過調整記賬時間,就可以控制每月甚至每個季度的盈虧,比如你購買洗衣機花2000元,按理說不能一次性支出2000元,容易形成當月盈虧不平衡嚴重赤字,另一種辦法(也是會計上的處理方法)是分攤到每月,比如洗衣機的壽命是3年,你可以把2000分成36次計提(支出記賬),那麼每月的支出就只有6元錢左右而已,這么做上盡可能公平衡量真實的資產,但問題是這種資產不屬於優良資產,本身不能創造價值。
因此,會計上處理賬目還是有漏洞的,你的分攤期限可以做文章,來調整利潤,商譽本身毫無價值,它未必是專利權等無形資產,你不是可口可樂,也不是諾基亞掌握的核心專利。
這里引起的另一個問題是資產減值,固定資產折舊,也有很大的調整空間,就像舉例的洗衣機一樣,通過調整計提周期實現利潤調控,價值投資的基礎是發現真實的財務數據。
I. 中國股市什麼時候有的商譽
你還指望證監會能事先做好防範?證監會從來都是救火隊,能救火已經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