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切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无所为而为。
额,楼主快成仙了。
这是老子的思想,据说后来成了太上老君。
『贰』 “无所为而无所谓,无所谓而无所不为”是什么意思(详细答案)
事事都要能做到无所谓,即使失败,挫折,也不会被真正的被打倒,对世事无欲无求才能无所不为。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无所为,而无所谓,无所谓,而无所不为。
白话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事事都要能做到无所谓,即使失败,挫折,也不会被真正的被打倒,对世事无欲无求才能无所不为。
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写作背景: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从这两个层面来说,道之规则与常理是法形成的环境与基础,法不过是以正式的形式规范化了的自然规律与常理,因此法与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法来源于道,且反过来要顺应道的运动。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
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叁』 无所为而无所不为是什么意思
意思:没有作为,所以对待任何事都无所谓,既然对任何事都无所畏惧,当然就任何坏事都做,因为他没有什么害怕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做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给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如果说“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则是对“为”的“肯定”。它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公式可做如下表述:通过否定达到肯定。老子认为,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老子的认识原则。
『肆』 无所为而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出处:《论语·宪问》------战国·孔子等
(4)无所为而为扩展阅读
“知其不可为”只是凭经验作出的初步判断,不一定准确,也并非实际的“不可为”,到底可不可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也就是要“为之”,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 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
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
『伍』 “无所为而为”典出何处
特识焦桐者,岂无中郎乎
焦桐指的是大名鼎鼎的焦尾琴,中郎指的是西汉大学问家蔡邕。
这里指良才不得其用,遭受摧残。没有慧眼识珠的人。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僬尾琴’焉。”
这蔡邕的“焦尾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蔡邕是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末年,一个大学问家,在编写历史典籍方面贡献非常大,并且很懂音乐,又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
有一次,蔡邕路过吴县这个地方,有一个人正在做饭,架起一口大铁锅,下面正在烧火,柴火在烈焰中噼噼啪啪的一阵作响,火势正旺。蔡邕在旁边经过,忽然发现一块上好的梧桐木正在燃烧,他知道梧桐木是作琴最好的材料了,这样烧掉非常可惜,于是不顾火势正猛,连忙把这块木板抽了出来,掸灭上面的火,他一边仔细端详着这块烧焦的木头,一边连声说“可惜,太可惜了”他这种举动,把烧火的人弄懵了,蔡邕解释说:“这块木头是做琴的好材料,烧掉实在是太可惜了。”烧火的人笑了“原来如此,既然您这么喜欢,就拿去好了。”蔡邕高高兴兴的把这块木头拿回了家,精心的制作了一张古琴,他把烧焦的部分放在琴的尾部,并给他取了一个极为雅致的名字“焦尾琴”。
『陆』 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是什么意思,请举例
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意思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顺应自然,不肆意妄为,如能本着无为的态度,那么天下没有不能做的事;有为而有所不为,顺着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为之则事成,逆着事物的本性而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例子如下: 比如国家,只要法律健全了,大家都遵守法律,也就不需要什么精神来指引人民前进了,法律就是最好的准则。
(6)无所为而为扩展阅读: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无不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指君主不与民争。《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南华经》中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庄子·应帝王》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道家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道德经注疏》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柒』 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是什么意思
有帮助而去做,无帮助而去做。
『捌』 “无所为而无所谓,无所谓而无所不为”是什么意思
无所为而无所谓意思指:没有所作所为然而却不以为然 无所谓而无所不为意思指:对于事物变化而莫不关心然而没有明显的所作所为。 翻译;本来就没有做什么(也没想过做),自然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在乎了,就没有什么不能做的。 解释:既然无所为(4声)了,当然可一切随心而无所不为(2声)了。 意义:如果要让心获得自由,心中必须没有任何杂念,没有杂念,才能畅想无阻——逍遥游。
『玖』 什么叫无所为而为
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
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
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
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