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种一粒栗的全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是来自唐朝李绅写的《悯农》意思是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很多,全国上下的土地都开垦了,结果农民却饿死了。 这首诗揭露了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㈡ 春种一粒栗的下一句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这句诗中,“一粒粟”和“万颗子”是重点要理解的词语,“
粟”就是小米,这里指稻、麦、高梁,玉米等粮种。
㈢ “春种一粒粟”的全诗是什么
“春种一粒粟”的全诗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㈣ 悯农,春种一粒栗古诗带拼音
mǐn悯nóng农
táng唐lǐ李shēn绅
chūn春zhòng种yī一lì粒sù粟
qiū秋shōu收wàn万kē颗zǐ子
sì四hǎi海wú无xián闲tián田
nóng农fū夫yóu犹è饿sǐ死
这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
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㈤ 春种一粒栗中的种指什么意思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种是指:播种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朝李绅,诗《悯农》.
给个好评!!
㈥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是什么意思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后面两句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粮食吃饿死。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
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㈦ “春种一粒栗”中的“栗”指
粟泛指谷类,秋收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译为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从总体意义来说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诗人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代表作有《悯农》、《乐府新题》20首。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㈧ 春种一粒粟中粟指
春种一粒粟中的粟在这里指的是谷子,即小米。
粟
[ sù ]
部首:米 笔画:12 五行:金 五笔:SOU
基本解释
1.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 :~子。沧海一~。
2. 古代泛称谷类 :重(zhòng)农贵~。
3. 姓。
引证解释
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
《周礼·地官·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郑玄注:“行道粮,谓糒也;止居曰食,谓米也。”
《左传·襄公八年》:“ 楚师辽远,粮食将尽。”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袁绍﹞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内中单表西洞庭有个富家,姓高名赞 ,少年惯走湖广 ,贩卖粮食。”
魏巍《在风雪里》:“我是来给你们筹备粮食的。”
㈨ 春种一粒栗……之类的话各代表啥
悯农·春种一粒粟
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