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股吧 > 胡瑗

胡瑗

发布时间:2021-08-06 14:47:45

① 胡瑗墓的关于胡瑗

1、胡瑗墓(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嘉祐四年(1059)农历六月初六日,胡瑗于杭州辞世,次年十月初五,其长子胡志庚扶灵“葬乌程何山之原”,即现在位于距湖州市7公里的南郊道场乡青山坞胡峰基的幽谷处,元中被毁,后复建,建在胡峰基山(曾称何山)向阳坡上。经历代重修,现墓呈圆形,高约3米,直径约5米, 后侧有圈形回龙墙,墓道长约200米。墓碑书“安定文昭胡公之墓”八个大字,已断失。
2、胡瑗衣冠墓(如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皋南镇安定村。宋嘉祐四年(1059)农历六月初六日,胡瑗于杭州辞世,次年十月初五,其长子胡志庚扶灵“葬乌程何山之原”(今浙江湖州南),幼子志正携衣冠归葬如皋南十里安定乡,世称“安定坟”。该墓“文革”初被毁。1998年,其后裔经原皋南镇政府批准就地恢复墓园,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墓前立汉白玉质胡瑗全身雕像,冢封直径3米,高1.5米。墓地左前方建有“胡安定先生纪念馆”。园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为后人缅怀先贤、成其未竟之教育基地。 胡瑗创立的分斋教育制度(亦称分斋教法),一反宋代以诗赋为重的科举教育,培养了许多人才,当时“东南公卿、伟人,大多出于胡瑗门下”。这种分斋教育,独“湖学”所有,“

故天下谓之湖学多优异”。 庆历四年(1044)朝廷开天章阁,建太学于京师,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经考察总结,编为《学政条约》一卷,供各地教育参考。约皇祐元年(1049)经范仲淹推荐,胡瑗被召之京师太学。在太学执教期间,“其徒益众”,又培养了不少人才,“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他教的学生,言行举止,“人遇之,虽不识,皆知为瑗弟子。”皇祐四年(1052)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
。嘉祐元年(1056)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下侍讲,仍在太学教授,直到“病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告老居杭。在他离开学校“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嘉祐四年(1059)六月六日病逝杭州,享年67岁。次年,十月五日移葬于何山墓地。 胡瑗的著作有《武学规矩》一卷和阮逸合著的《皇祐新乐图记》三卷等。他的学生为他编录的著作有《周易口义》十二卷、《洪范口义》二卷等,多数已佚。 宋代的两位宰相,对胡瑗的教育成就,都颇有赞称,欧阳修有诗赞曰:“吴兴先生富道德,诜诜子弟皆贤才。”王安石也称道:“先取先生作梁栋,以次收拾桷与榱。”胡瑗先生教授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名臣,如莫君陈、吴孜、孙觉、刘蠡、周之道等。

② 《宋史·胡瑗传》 翻译

译文
【胡瑗传】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经术教授于吴地,达四十余年。

景..初年(1034),朝廷改定雅乐,下诏求通晓音律之人。范仲淹特荐举胡瑗,胡瑗以平民的身份在崇政殿回答皇上的咨询。之后,和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一同校定音律,分别铸造钟和磬各一。他以一粒黍子的长度为一分,从而制成尺,律的长度为三分四厘六毫四丝,围的直径为十分三厘九毫三丝。又以大黍之长累而成尺,小黍之长实龠。丁度等人认为胡瑗所做不合古制,故罢之不用。后授胡瑗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史,任胡瑗为丹丹推官。不久胡瑗任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胡瑗教导学生颇有方法,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并能以身作则。即使在盛暑天也一定身着公服坐于堂上。师徒之礼甚严。胡瑗视学生如子弟,学生们也信任爱戴他如父兄一般。跟随他学习的常常有数百人。庆历年间(1041~1048)朝廷兴办太学,派人到湖州学习胡瑗教学之法,并因之制成学规。又召胡瑗为诸王宫教授,胡瑗称病不上任。后做太子中舍,以殿中丞辞职。

皇..中期(1049-1053),朝廷又铸太常钟磬,派人召胡瑗、阮逸和近臣、太常官议事于秘阁,于是经常做乐事。后又以之为大理寺评事,兼任太常寺主簿,胡瑗推辞不上任。一年以后,授胡瑗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太常钟磬铸成后,胡瑗升迁为大理寺丞,皇上赐之以绣着银鱼的红袍。胡瑗就住在太学,这时他的学生更多了,太学住不下,就租太学近旁的官舍安顿。礼部所录的官员中,胡瑗的弟子常占十之四五,无论才能高下,他们皆注意修身养性,严谨自律。穿戴举止,也往往相似。别人遇见他们,即使不认识,也都知道他们是胡瑗的弟子。嘉..初年(1056),胡瑗擢升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这时他仍然管理太学。不久,胡瑗染病不能上朝,以太常博士而辞官,告老还家,众弟子和朝廷官员在城东门外为胡瑗饯行,当时将此事传为佳话。不久,胡瑗病终,皇上下诏厚赏其家,并帮助办理了胡瑗丧事。

③ 宋代的胡瑗有什么主张

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世称安定先生。宋代理学先声。

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今陕西省子长县),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迁居泰州海陵。父亲胡讷官宁海军节度推官。胡瑗生于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幼年“家贫无以自给”,七岁能文,曾游学于山东泰山苦读十年,“食不甘味,宿不安枕”,每得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1],与孙复、石介是同学。

景佑初年(1034年),教学于泰州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今江苏省泰州中学民营初中部内),景佑二年(1035年),受范仲淹之聘,任苏州郡学。精通儒家经学,以“圣贤自期许”,致力于维护儒家的纲常名教。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类,治事包括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经世致用的特点;又精于钟律,史载“与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同较钟律,分造钟磬各一虡。以一黍之广为分,以制尺,律径三分四厘六毫四丝,围十分三厘九毫三丝。又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嘉佑元年(1056年),升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学、管勾太学。四年,以太常博士官衔东归,赴杭州养病,送行人潮“百里不绝,时以为荣”。不久病故。王安石誉之为“天下豪杰魁”。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开宋代理学之先河,对于王安石后来的熙宁变法,有决定性的影响。著作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皆收入清初《四库全书》。

④ 北宋学者胡瑗简介 胡瑗是怎么死的

“安定堂”出自宋胡瑗的故事。胡瑗,海陵人,以经术教授吴中,景佑初年,授校书郎,子弟数百人,其徒甚众多。庆历中礼部所得士。胡瑗弟子十居四五。学者称“安定”先生,故胡姓取堂号“安定堂”。 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据谱牒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

⑤ 胡瑗的介绍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⑥ 胡瑗的生平

祖籍今陕西子长县的安定堡(一说现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于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市)的一户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晋车骑将军,后裔中曾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但自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后,在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30岁开外的胡瑗从山东回到家乡,然而却7次应考不中。40岁时放弃科举意念,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即后来江苏省泰州中学所在地)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
1034年(景祐元年),42岁的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时值原朝廷中向来重视文教的范仲淹因反对废后被贬该地任知事。翌年范在南园开办郡学后,聘他为首任教席,并送自己的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到任后,他即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校规。由于范公子能带头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门的学生无一胆敢肆意践踏。在知州的鼎力支持下,郡学很快就成为了全城各地学府的楷模。
1036年,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与知杭州的音乐家阮逸同赴开封接受正急于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其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赞赏,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1040年(康定元年)8月,随镇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今宜川县)军事推官。此间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
1041年(庆历元年),胡瑗调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观察推官时,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奔丧。翌年复出,改任保宁(今浙江金华)节度推官。不久应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滕宗谅之邀,到当地的州学任主讲教授,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其间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学”。
1044年(庆历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并效法湖州的办学经验兴办了一所中央太学。1050年(皇祐2年)11月,朝廷再次更定雅乐,仍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并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3年时间完成。此间两人还合作撰就了《皇祐新乐图记》3卷。105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主讲教授),晋光禄寺丞。被征为太子中舍,后以殿中丞致仕。任教期间因学识渊博且教学得法,备受学生的欢迎并敬重。
1056年(嘉祐元年),64岁的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导师。同时兼在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此时虽身为命官,却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常与学生切磋交流,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当时的受教者包括皇室多位储君、众多知名学者及礼部中的近半官员,故深得学生与朝中上下的敬重,视他为一代宗师,被神宗称为“真先生”。
晚年,胡瑗依旧苦读勤教,并参议朝政。1059年终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后经仁宗皇帝钦准,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康任所疗养。临行前京城轰动,相送者“百里不绝”。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谥“文昭”,葬于湖州原菰城附近。另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被范仲淹遵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文学大家苏东坡更曾写下过赞颂他的诗句“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
胡瑗在生前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其主要贡献为: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遗著有《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口义》等。
人物简介 胡瑗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 ,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 胡瑗精通儒家经术 ,以“圣贤自期许”,讲“明体达用之学”。
他认为,儒家的纲常名教是万世不变的“体”,而儒家的诗书典籍是垂法后世的“文”;把体、文付诸实际,可以“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达到民安国治 、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是“用”。
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
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重视经世致用的特点。
胡瑗“白衣而为天下师”。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胡瑗在苏州、湖州一带任教实行的教学方法史称“苏湖教法”,宋仁宗庆历中,朝廷兴太学,“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
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口义》。

⑦ 胡瑗是什么时候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的

据说,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时就能做文章,13岁时就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由于家境衰微,胡瑗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

⑧ 安定堂胡氏祖先到底是胡瑗还是胡质

“安定堂”出自宋胡瑗的故事。胡瑗,海陵人,以经术教授吴中,景佑初年,授校书郎,子弟数百人,其徒甚众多。庆历中礼部所得士。胡瑗弟子十居四五。学者称“安定”先生,故胡姓取堂号“安定堂”。

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据谱牒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

⑨ 胡瑗的“明体达用”是什么意思

明体达用是中国古代实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宋元明清以来的“实学”思潮肇始于二程。二程“实学”概念的提出首先是从经学导入,并明确地提出了“治经,实学也”的命题。

明体达用内涵却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学所能范围,从某种程度上说,二程称“治经”为“实学”,只是在借题发挥,从另一方面来说,二程始终固守着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实学”一词又指向一种“经世致用”之学。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二程来说,与“义理性命”之学一样,“经世”之学同样是其理学体系中应有的命题之一。二程所谓“实学”者,是要明其体之“实”,又能达其用之“实”,可谓为有“实体”、“实用”之学。

(9)胡瑗扩展阅读

历史由来 :

明体达用的教育指导思想,从最初在泰州创办“安定书院”开始萌发。范仲淹在景祐元年(1034)任苏州知事后,奏准朝廷批准兴办苏州州学,特聘自己“爱而敬之”的胡瑗为教授(一校之长)。

胡瑗在苏州州学潜心讲授学术,规肃学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明体达用教育理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培养出了一批经世治国的栋梁人才,苏州州学因此名扬天下。

参考资料

网络-明体达用

阅读全文

与胡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姜慧恩演的片 浏览:924
最新带挠脚心的电影 浏览:117
刘智苑健身是什么电影 浏览:294
韩国恐怖电影失踪免费观看 浏览:899
韩剧电影免费看伦理 浏览:373
韩国最好看的三极推荐 浏览:503
两个男人一起做鸭子的电影 浏览:745
国产恐怖片反派带着面具拿着菜刀 浏览:522
可可托海 电影 浏览:472
池恩瑞的作品 浏览:18
巨猫电影 浏览:178
吃人奶 片段 浏览:168
啄木鸟电影都有哪些 浏览:298
江湖左手谁演的 浏览:670
部队题材电影军人可以去影院免费看吗 浏览:564
章子怡 床戏 浏览:718
结婚过的男女电影 浏览:163
床戏影视 浏览:182
想看片却找不到网站 浏览:724
国语电影免费在线 浏览: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