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并说说 理解
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理解: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出自: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1)苟利国家扩展阅读
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苟”和“趋”怎么读
读音:
1、苟: gǒu
2、趋:qū
❹ 苟利国家 不求富贵后面十句是什么
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翻译: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儒者听说善于以相告呢,看到好拿来给你看的,爵位相先的,患难相死了,长久地等待的,远相造成的。他举荐有这样的。
“儒者沐身而沐浴恩德,陈言而隐藏,静而正的,上就不知道了;粗而翘的,又不急于做的;不靠近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社会不轻,乱世不沮丧;同不同意,不不不对。其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原句出处:《礼记·儒行》
作品简介:
儒以道得民,也是以道得名。可在春秋末年,儒者没有多少是以道德名世的,满天下却多是穿着儒服自称儒者的人。于是鲁哀公有点戏弄孔子地问:“你的衣服,是儒者的衣服吗?”孔子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所学非常广博,衣服则入乡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者的服装。”
评价儒者只从服饰来谈,比较可笑。孔子也无意反唇相讥,于是便从十五个方面直接讲述儒行,它们是: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自立、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
曾子说孔子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即“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也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在看来,《儒行》里的十五条按照“忠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自身修养,待人处世。
(4)苟利国家扩展阅读:
苟利国家的其它出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思: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出处:清朝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原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自己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肩负着沉重的责任,用年迈的身躯,平庸的才干,注定是无可支撑的。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被放逐到伊犁,正是君恩高厚。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不妨把“这回断送老头皮”这首诗送行。
❺ “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下一句是什么
岂因祸福避趋之
❻ 苟利国家生死已,下一句是什么,谁写的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❼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含义是什么
如果对国家有利,就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儒行》
原文节选: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译文:儒家能为国家推举人才,不论是亲友或是仇家,只要有能力就举荐;根据累计的功名,推举贤者进朝堂,而且不期望有回报;贤者实现志向,如果对国家有利,就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推举贤者的人能做到这样就好了。
(7)苟利国家扩展阅读:
苟利国家的其它出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思: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出处:清朝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原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自己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肩负着沉重的责任,用年迈的身躯,平庸的才干,注定是无可支撑的。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被放逐到伊犁,正是君恩高厚。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不妨把“这回断送老头皮”这首诗送行。
❽ “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祸福避趋之”怎么读
【读音】
苟利国家生以死, 岂因祸福避趋之
gǒulìguó jiāshēngyǐsǐ,qǐyīnhuò fúbìqūzhī
【释义】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出处】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作于一八四二年(壬寅年)八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❾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出自《礼记·儒行》。
【注释】 苟:只要,假如,倘使。富贵:财多位尊。
【简析】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追逐个人利益的品德。明代张居正所言“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表达了同样的爱国情怀。
【原文】(节选)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❿ 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福祸趋避之
出自:清朝,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意思: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代:林则徐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白话文: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10)苟利国家扩展阅读
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做了题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联佳句是第二首的第二联。
诗人气概昂扬,明确表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