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紫沙壶制作大师哪位姓尹国什么越详细越好,在线等追加高分!
尹宣民尹宣民: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紫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95年生于太湖之滨——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紫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助理工艺美术师,擅长全手工制壶,对紫砂陶土研究和素器造型有独到之处,善于吸取古典艺术
尹小峰
尹小峰
(又名尹晓峰)
工艺美术师青年陶艺家1973年出生于陶都宜兴,自幼酷爱紫砂艺术,1993年进宜兴紫砂厂学艺。得到多位名师教诲与指点,其对紫砂有极高的,晤性和天赋,凭着自己的实力,1998年创立“晓峰壶坊
尹秋
尹红芬
工艺美术师
尹健兵
尹仲君尹有军尹利敏尹宣明尹杏君尹强生尹文君
尹红娣尹君群尹顺仙尹利敏尹琴尹宗明尹长江尹荷芳尹秀争
尹纪平尹祥明尹红娣尹国华尹晓玲尹祥明尹有军尹祥明尹玉华尹红英
尹仲君尹朝军
这些都是紫砂陶艺名家,不知道你要哪一个啊
② 雍正死因的五种说法,哪种可信度最高
第一种:被吕四娘谋刺之说
雍正皇帝是被吕四娘谋刺至死的,这种观点在民间最为流行。实际上这种说法出自稗官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在这些书中,有详细的雍正皇帝遇刺身亡的内容。
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
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
后来,吕四娘拜师习武,她刻苦勤奋,练就了高超的武艺,尤其擅长剑术。而吕四娘的师傅,据说原是雍正皇帝手下的剑客大侠甘凤池,后来大侠甘凤池因为不满意雍正皇帝的作为而离开了雍正,又收养了吕四娘为徒。再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一日,乘机砍掉了雍正皇帝的脑袋。
这一民间传说,从它诞生之日到今天,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了。到1981年,文物考古部门曾经想通过发掘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宫来确认其真伪,但还没有打开就接到上级通知,停止发掘泰陵地宫。但在民间则仍然相信这一传言,认为是真的。
可信度分析
那么,这一说法是否可信呢?显然不太可信。所谓的“大侠”甘凤池早在1729年就被李卫活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人被抓后并未表现出英雄气概,而是在李立的诱退之下,叩头乞求宽恕,并出卖了同志。被他出卖的这些人因此先后被清朝政府逮捕。如果吕四娘果真是“大侠”甘凤池徒弟的话,那么她也会被甘风池出卖并被逮捕的。
其实正史’中也没有吕四娘的记载。即使确有吕四娘这么个人,皇宫可是等级、戒备森严的地方,是绝不可能让拼带短兵器的人混入深宫靠近雍正皇帝的。
第二种:被宫女缢死之说
这种说法,最早出现于清末民初的稗官野史《梵天庐丛录》一书,作者是柴萼。
书中记载,传说雍正九年(1731年),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伺雍正皇帝睡熟,用绳锰杀。与这个故事类似的是一个发生在明朝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真实故事,故事说的是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伙张宫女害怕,跑去报告方皇后。皇后赶到,解帛组,帝气绝,命召太医许绅急救。《明史·许绅传》记载:“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事后将杨金英等碟死。
可信度分析
因为清朝的雍正皇帝与明朝的嘉靖皇帝的庙号都是“世宗”,这个清世宗雍正皇帝被宫女缢杀的故事,完全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被宫女勒缢故事的翻版。所以,宫女勒‘死雍正之说,实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另外,雍正是在当了13年皇帝之后于1735年去世的,不是在他才当9年皇帝之后的1731年死的。显然,这个故事中的漏洞实在是太多了。
第三种:被曹雪芹竺香玉合谋毒死之说
第三种说法来自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二人在1989年出版的《红楼解梦》一书。在该书中,作者认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
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二人都不是搞文史研究的,他们是从喜欢读《红楼梦》、抄录俞平伯辑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开始的。当她把《红楼梦》中的所有诗词歌赋全部背诵出来,当她把一部500多页的“脂批”,全部抄录到《红》书的相应位置上的时候,他们豁然开朗。从“脂批”的暗示中,他们读出了小说背后隐藏着的历史,确切地说,是清宫秘史!
他们从书中解析出:林黛玉的真名叫竺香玉,而金陵十二钗其实全部是竺香玉的分身,换言之,竺香玉一人就是全部的十二钗;竺香玉本来是曹雪芹的恋人,后来进人宫中成了雍正皇帝的后妃。再后来,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皇帝毒死。
可信度分析
根据《清史稿》记载,在雍正皇帝生前,他的皇后只有一位:孝敬宪皇后。孝敬宪皇后姓乌喇那拉氏,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早在雍正皇帝为皇子的时候,康熙皇帝册封她为嫡福晋。此外,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是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她的身份是熹贵纪;雍正皇帝还有一位号称敦肃皇贵妃的,姓年,是年羹尧的妹妹;除此之外,雍正皇帝还有一位活了95岁的妃子姓耿、齐妃姓李、谦妃姓刘、懋殡姓宋。这其中没有一个是姓竺的。
显然,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二人的观点并不可信。
第四种:雍正皇帝患病之说
有很多学者认为雍正皇帝是患病而死的。至于患什么病死的?对此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雍正皇帝是患中风而死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郑天挺先生,他在他的著作《清史简述》中曾提到雍正是中风而死,但是郑天挺先生并没有详述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因此,这个论断还需用史料来作进一步证明。
另一种说法认为雍正皇帝是因生活糜烂而死的。有很多研究者发现,雍正皇帝患有慢性病,这病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当时朝鲜有一本书,叫《承政院日记》,书里记载雍正皇帝的生活作风极为糜烂,说他沉淫女色,病入膏育。“自腰以下,不能运动者久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雍正皇帝不能行动已经很长时间了。
可信度分析
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因,这第四种说法似乎是最为合理—患病而死!
第五种:服丹药中毒之说
从雍正皇帝召请道士炼丹,向内外大臣赏丹以及他自己说吃丹等情况看,雍正皇帝服丹致死的可能性的确很大。他常年服食丹药,有毒成分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发作导致暴亡,这是极有可能的。
据《活计档》记载,就在雍正死前的12天,有200斤黑铅运人圆明园。黑铅是炼丹常用原料,更是一种有毒金属,过量服食可使人致死。研究这个问题的史学专家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丹药中毒事件。
此外,我们从事后乾隆皇帝对炼丹道士的处理也可以看到很多破绽。
就在雍正皇帝死后的第二天,刚刚即位的乾隆皇帝便下令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如果不是他们惹下什么弥天大祸,乾隆皇帝哪至于在这时对两个小小的道士大发肝火,并专门发布一道上谕?
乾隆皇帝在这道谕旨中特别强调,雍正皇帝喜好“炉火修炼”确有其事,但只是作为“游戏”,并没有吃用丹药。如果真的没吃丹药又何必辩解,这不恰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诏告吗?
就在下令驱逐道士的同一天,乾隆皇帝还告诫宫内太监、宫女不许乱传“闲话”,免得让皇太后“心烦”。雍正皇帝刚死,究竟有什么“闲话”?皇太后为什么会听了“心烦”?而又为何不可告人“传说”?
可信度分析
因此,结论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雍正皇帝平时不注意节制生活,放荡过度,淘空了身体,再加上常年服用丹药。丹药是毒药,长时间服用会造成慢性中毒。丹药是外因,再加上这样急火攻心,最后就死了。
如果雍正皇帝是死于丹药,那么主持炼丹的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就是直接导致雍正皇帝死亡的凶手了。
③ 当代著名实力派书法家史际平
在地方的名气还是可以的,书画界对他的评价还蛮高的,市场价现在在3000-5000一平尺
④ 吕纯览的书画目前市场价值怎么样
市场价值不高,估计四尺整张也就1500左右。 参考资料:http://www.mycollect.net/trade/show-1015930-2.html
望采纳哦!(*^__^*)
⑤ 咸阳彩虹中学校长高吉平
高记平,汉族,男,1963年5月出生于陕西咸阳,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咸阳市秦都区教育局副局长,彩虹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咸阳市先进工作者,咸阳市第八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秦都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秦都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咸阳市第七届政协常委。全国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教育》杂志理事会理事,陕西省政治教学研究会会员,咸阳市政治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1986年7月参加工作,在彩虹学校任高中政治教师;1996年9月至1999年9月任彩虹学校高中部教导主任兼高中政治教师;1999年9月至2005年11月在咸阳彩虹学校任副校长兼高中政治教师;2005年11月至2010年12月任咸阳彩虹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兼高中政治教师;2010年12月至今任咸阳彩虹学校校长、党总支副书记。
高记平校长坚持教学一线,带头搞科研,有多篇论文成果获奖及发表。他主持的省级课题《教育技术促进各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验与研究》获省厅优秀成果奖,咸阳市第一名。参与的陕西省2008年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陕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模式研究》获得一等奖。论文《构建素质教育中德育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关于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获省市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一等奖,有十多篇教育论文发表:《加强校本培训,打造新型教师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基》(《管理的智慧》2006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谈有效备课的必要性》(《咸阳教研》2007年第三期)、《科学用脑与提高教学、学习能力——有效教学问题之研究》(《咸阳教研》2008年增刊)、《德育: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2011.14《基础教育参考》)、《着力打造精干高效的中层干部对伍》(《人民文摘》2012年第7期)、《关于教育的三点思考》(《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13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师生》(《教师报2012年第35期)
高记平同志主持彩虹学校工作后,全面创新教育理念,锐意改革管理模式,强力推进干部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彩虹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行素质教育取得累累硕果,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高考成绩屡创佳绩。学校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等,香港卫视中文台、陕西电视台、《教师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彩虹学校的办学事迹。2010年学校晋升为陕西省首批普通高中示范性学校。高记平同志求真、求实;创新、改革;求精、进取,以细雨般的教育智慧和满腔的教育良心铸就了彩虹学校这一精致教育特色品牌,打造了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三秦知名学校。
⑥ 临沂师范学院高纪平现任何职
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⑦ 上蔡县人民法院承办人 文纪平电话是多少
上海上蔡人民这个承办人的电话这边提供不了呀,这个私人电话呀,不可能说给你就可以了。
⑧ 简单介绍一下琵琶和箜篌
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箜篌类型
1、雁柱箜篌
2、转调箜篌
近年来,我国作曲家为箜篌创作和改编了许多乐曲,其中独奏曲有:《高山流水》(李焕之)、《湘妃竹》(崔君芝)、《渔舟唱晚》(曹正、崔君芝)、《月儿高》(瞿春泉、崔君芝)、《阳关三叠》(杨通八、刘文金)、《思凡》(唐洪云)、《脸谱》(李海辉)、《绝句》(李海辉)、《洛神》(冯广映)、《文心雕龙》(崔君芝)和《民歌组曲》(张福全、崔君芝)等,重奏曲有:箜篌、箫二重奏《清明上河图》(刘为光)、箜篌洞箫二重奏《妆台秋思》(杜次文)、箜篌竖琴二重奏《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改编杜咏)等,协奏曲有:箜篌与民族乐队《汨罗江幻想》(李焕之)、箜篌与合唱、民族乐队《箜篌引》(李焕之)、箜篌与民族乐队《古陵随想》(施万春、杨青)、箜篌与乐队《孔雀东南飞》(何占豪)、箜篌与弦乐队《彝族舞曲》(杨智华)和箜篌与弦乐队《二泉映月》(陈家驹、张定和)等。《高山流水》表现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艺术构思。《湘妃竹》是以汉代名曲《塞上》为素材创作而成
3、凤首箜篌
4、小箜篌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历史悠久的小箜篌,起源于古代猎弓,具有古代乐弓向古代乐器发展的最初型式。自东汉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后,曾在历代宫廷中应用,隋唐用于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和天竺乐中。在敦煌北魏至唐宋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古代器乐演奏家们“竖抱于怀中”、用“双手齐奏”的角形箜篌,仍然保留有古代乐弓的痕迹,只是加粗了向上弯曲的共鸣槽。不仅拴弦方法简便,琴弦的数目也多为八弦。笔者认为:这就是角形箜篌中的小箜篌。而唐代杜佑《通典》所载:“二十有二(一作三)弦”和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所载“张二十五弦”,显然是角形箜篌中的大箜篌。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般多为先简后繁,角形箜篌也必然是先小后大、张弦由少及多。小箜篌一直流传到明末,清代失传,但在史籍中仍有记载。《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小箜篌,女子所弹,铜弦、缚其柄于腰间。随弹随行,首垂流苏,状甚美观。……按弦乐器可行走弹奏者惟小箜篌一种而已。”书中并附有小箜篌图像。
创作和改编的小箜篌独奏曲有《唐宫夜曲》、《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思凡》、《宫女怨》和《宫宴乐》等,重奏曲有管子、箜篌二重奏《阳关三叠》、《曲江随想》和箜篌、笙、管子三重奏《凉州散》等。
箜篌音乐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F3%ED%F3%F3&lm=-1
思凡
http://video..com/p?word=%F3%ED%F3%F3&pos=3&s=3
箜篌介绍
http://video..com/p?word=%F3%ED%F3%F3&pos=5&s=1
平湖秋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I1NTY2NA==.html
[ Pí pá ](英文:Lute, pipa)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
弹弦乐器。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相用牛角、红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标志。全长约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汉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 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琵琶的种类
一、五弦琵琶
二、南音琵琶
三、响琶、月琶、高音琵琶、电琵琶
五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到我国的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五弦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在唐代张祜 、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五弦琵琶的描绘,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一张五弦琵琶,3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条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张五弦琵琶已失散无存。近年来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一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这种五弦琵琶,扩展了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演奏技巧,也为琵琶乐曲创作和演奏开拓新的前景。
南音琵琶:
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形式样、规格和演奏姿势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而南音琵琶则是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南琶的构造和琵琶完全相同。
南琶的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弹奏技巧主要有弹、挑、摙指(快速弹挑)、点指、挞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当于竖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
现在流行的琵琶品种也不少,根据选料、工艺和音质的优劣,分为高级、中级和普及琵琶。从相和品的数目,可分为四相10品,六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数种。
响琶:
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琴的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月琶:
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
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电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琵琶的传派
无锡派: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派两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我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尽管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目前按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部分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话。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平湖派 :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
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其钰的学生张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艺术活动相当广泛,对弘扬平湖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荇青师承李芳园高足吴柏君,针对《华氏谱》“左手按弦惟大禁两指不用”,首创了运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并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区。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将军令》用的是上出轮)。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浦东派:
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性好交游,有“江南第一手”之誊。
据说,鞠有一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一为先生,一为陈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擅长此技。陈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养正轩琵琶谱》。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其富有特色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八声的风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
崇明派: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变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
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古调》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我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我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高潮。
汪昱庭的琵琶技艺启蒙于王惠生。后王惠生把陈子敬琵琶谱传授给江。后又得过浦东派倪青泉、曹静楼与平湖派殷纪平传授,兼收并蓄,把琵琶传统古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广为传授。
汪氏传授学生都用工尺谱,而且每都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墨宝。凡根据汪氏传谱演奏的,后人称为汪派。林石城编写并于1959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一。
汪派的演奏特点首先在于,当时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其次,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
汪氏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蒋风之等。
如何挑选琵琶
[编辑本段]
一、看
先看琵琶的用料。琵琶的材料,以背板的原料来说,分有最高档、高档、中挡、次挡四种。最高档是用紫檀做背料,音色最好,价格最贵,目前整块紫檀背料的琵琶很少,虽有,但是由二或三块紫檀料拼成的。高档的是用红木做背料,红木的品种很多,其中以老红木(颜色呈黑红色,目前也很难能买到)新红木(颜色呈淡红色,目前市场上能买到的红木琵琶大都是这一种)做背料,音色较好,价格稍贵。中档的是用花梨木、香红木做背料,音色尚好,价格适中。次档的用白木(如(窿)木等)做背料,音色较差,价格最便宜。背板整料最好,象贝最贵。
不论用哪种材料做背板,大都选用整块的背料,不爱用由几块拼成的背料。因为用几块拼成的背料,在新买时,对外观、音响都不受影响。但用了一段时期后,相拼之处会看出拼的痕迹来,如果脱胶,音响也会变坏。对整块背料,也须看看是否裂缝或变形。
如何区别紫檀、老红木、新红木的背料,可把山口后面、背料上端处用小刀把漆刮掉,然后用测试法或用肉眼观看它的木纹与颜色来辨别。如果对紫檀的木纹颜色看不懂也不会测检的话,还是请会看的人一同挑选,因为目前紫檀料太少了,不免有以次充好的。
山口、六相、凤枕的用料,以成本价格来说,分有象牙、玉石、白牛角、黑牛角、骨料、红木等几种。象贝的价格最贵,红木的成本最便宜。头花分有象牙、玉石、骨料等几种。珍子分有象牙、紫檀、黄杨、红木等几种。
头度、弦槽、轸子要匀衬合度。从琵琶外形来说,头部的大小、弦槽的弯度、四个轸子的斜度以及长短、粗细等都以匀衬美观合度为主。磨工要细,漆色要雅。琵琶颈部(六个相位处)不宜太厚太阔,品位第一把处也不宜太厚太阔,如果太厚太阔,左手按音会感到很累,不利于左手的按音动作,尤其女性手指较短,更感费力。
要仔细观察相位与第一品第一弦的左外侧端以及第四弦的石外侧端的距离是否相仿。常见第一弦与第一品左外端的距离较短,第四弦与第一品右外端的距离较长,在子弦上演奏“吟”“挽”时,易使弦身滑出品端而没有了乐音。这是制作上的弊病。形成的原因,大都由于没有把复手粘在面板下腹部的中央处,或因山口的架弦开得偏左或不平均之故。
复手面宜呈水平面,不宜呈半圆弯形,首先它关系到发音,其次为呈半圆弯形,当弦身向上拉紧之后,在复手上口处的弦身呈下凹形,此处弦身就会易于断裂。
第一弦最细,音高也最高,使用比较多,为此,第一弦最易断裂,常须换弦。一般在复手子弦穿匝孔的下面,都锯成一条线槽,可通过这条线槽来换弦,可节省换弦的时间。可是有些制作者,只锯一条很细的线槽,在实际换弦时,不能利用这条线槽来换弦,使这条线槽形同虚设。
所以这条线槽既要阔一些,也须把线槽处的复手里侧多去掉一些,以能通过这条线槽很方便地换击弦线为原则。
品与相都是琵琶上的音位装置,每个品的位置都须排粘的音很准。每个品与品之间,从上到下,由宽至狭排列非常均匀。尤其应看一下第十八品位的上端与弦身之间的距离宜在O.4至O.5公分;如距离超过O.6公分以上,在下把按音时会感到很累。为此,对弦身与第十八品上端之间的距离超过O.6公分的品,是属于制作上的弊病,应宜重新换做。
二、听:
音量强而洪亮并富有金石音色的琵琶,是购买者的首要选择目标。一把音响好的琵琶,演奏它时会爱不放手。越弹越爱弹,可以说真是“百弹不厌”。因此,在选购琵琶时,必然先要去弹奏一下,听听它的音响效果。
琵琶的音色,老一辈演奏家曾列举了“尖”“堂”“松”“脆”“爆”五种音色,并要求在一把琵琶上对尖、堂、松、脆、爆五种音色都具备。“尖”是指下把位高音的音响很明亮“堂”是指相上低音区的音响很浑厚“松”是指弹弦后发音很灵敏;“脆”是指品位第一、二、三把位的音色很清脆;“爆”是指能发出金石之声的音色,出音有厚度、有分量,乐音能传送较远。其中堂、松与爆在制作上存有极大矛盾。例如能发出堂与松音响的琵琶上,大都听不到爆的金石之声能发出爆的坚实而富有金石之声的琵琶上,大都失去了堂与松的音响效果。在一把琵琶上怎样能做到音量很大、反应很灵敏,同时也能昌有金石之声、坚实有力的音色,这是制作琵琶师傅们的奋斗目标,也是制作上的技术问题,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制作面板的技术如何,面板的质地或好或环,对琵琶的发音有着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关系。过去,面板都用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的梧桐木板制作。后经多次实验对比,现在都已采用河南兰考生长的梧桐板来制作。可是,兰考的桐木板也会有优有劣。而旦在一颗优质的兰考桐木树上,也只有两块最好的板材。是否能选到最优的桐木板,这又是制作师傅们在选料时的一门学问了。
琵琶名曲
夕阳箫鼓 虚籁
阳春白雪 龙船
海青拿鹤 塞上曲
青莲乐府 歌舞引
十面埋伏 赶花会
汉宫秋月 月儿高
霸王卸甲 改进操
飞花点翠 彝族舞曲
大浪淘沙 狼牙山五壮士
昭君出塞 新翻羽调绿腰
天山之春 火把节之夜
⑨ 银川冠圣生物饲料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银川冠圣生物饲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1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饲料加工销售等。
法定代表人:高纪平
成立时间:2011-10-12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4018120000926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东山坡饲料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