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正式步枪的制造情况是怎样的
中正式步枪是近代中国军队武器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尝试。1937年兵工署参照了德国工业准则,制定了《中正式步枪应用材料之规范》,统一规定了枪件名称、材料名称、各组件的机械性能。到了1943年,第一厂、第二十一厂、第四十一厂三个生产步枪的工厂,都采用同样的图纸,同样的检测标准。
中正式步枪是近代中国不断尝试将步枪制式化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当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军队国家化,随着中央军的建立,慢慢的有了些成果。
由于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过于薄弱,国内的制造工艺差,除了汉阳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质量相当不错以外,其他生产的中正式步枪质量差别很大,有一些粗制滥造的该枪实战中有效射程只能够打300到400米。
中正式步枪是抗日战争期间民国政府军装备的制式武器。抗日战争期间到到1949年,中国一共生产了大约六十万至七十万支中正式步枪,其中第二十一厂共生产四十余万支。
由于日军进攻,各地兵工厂一再搬迁,也影响了中正式步枪的产量。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开始逐渐被美式步枪所取代。直到1950-1960年代,中国的大陆与台湾还装备大量中正式步枪,主要用于民兵训练。
㈡ 毛瑟kar98k和中正式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中正式的原型是24式步枪,而不是正派的98K
中正式步枪,与Kar98原品不同之处在于枪护木上的手指槽,准星似乎与德国毛瑟步枪初期型相似。枪托没有底板与枪机分解孔。枪栓拉柄是直的,没有给拉柄末端圆球留出的槽。
另外,为了节约木材,枪托不是用整块硬木制作的,而是采用了类似38式的两块木头胶合的方式,强度差一些
此外,刺刀比德国货长
㈢ 三八大盖和中正式对射哪个威力大
早期三八大盖用的是圆头子弹 ,钢芯子弹 ,弹头较长 ,威力不大 ,经常一一枪穿两眼 。后期三八大盖用的是尖头子弹 ,铅芯子弹 ,子弹头形状是流线体,子弹头的被甲薄 ,弹头较短命中人后会在人体内翻滚,铅芯爆裂,子弹头的被甲变成鱼钩状 ,远比中正式的威力大。前边一种多装备中国战场后边一种多装备太平洋战场
㈣ 中正式和三八式哪个综合性能更好
轻武器中方占优 首先说步枪 38大盖虽然很优秀但还比不上国军使用的中正式步枪.但是中正式步枪枪身比38式要短许多,所以中正式的刺刀很长,但枪身加刺刀中正式仍然比38式要短10厘米,所以在近身比拼的时候国军不占上风,但是除此之外,中正式在各个方面都要优于38式,但是由于中国军队成分复杂,既有中央军也有杂牌军也有八路军,真正武装了中正式的只有中央军,所以从整个抗日战场而言中国军队的基本武器步枪整体上比不过日军,八路军以从日本军队手中夺取一只38式为荣. 再说轻型机枪 中国军队装备的轻机枪主要是捷克生产的7.9毫米口径机枪,质量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中国人称“歪把子”)。1939年日军研制出99式轻机枪,同样没有大量生产。日军重机枪为92式,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 重型机枪 中国军队使用“马克沁”重机枪,除需水冷这一麻烦外,可靠性好得多。抗战后期,国民党军还大量装备了美制“汤姆逊”、英制“斯登”冲锋枪。 手枪 日军主要装备的手枪是南部十四年式(中国人称“王八盒子”),因弹簧钢质量差使供弹常出问题,被称为“二次大战中最差的手枪”。中国当时用的是德式毛瑟自动手枪(即“20响”),可谓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自动手枪。 从枪械数量看,中国军队始终占优势。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对华作战兵力保持在50万至105万之间,其中半数装备枪支(多数炮兵和勤务人员不配枪)。国民党军一线兵力则保持在200万至300万,也有半数配备枪支,此外民间也有大量枪支,如“驳壳枪”便有近百万支。只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因无外援,枪支数量少于日伪军,弹药更是奇缺。八年抗战中,敌后解放区全靠战场缴获和搜集民枪发展力量。1945年夏,八路军总数虽超过90万,却只有37万支枪,平均每支枪又不足20发子弹,仍只能以游击战为主。 再说手榴弹中日双方都装备了大量的手榴弹,无论从性能和威力以及数量中日双方都各有千秋. 因此从总体形式看,日本的轻型武器要差于中国. 重火力各有千秋 在全国抗战前期,日军在重火器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从炮兵对比看,中国轻重型火炮数量略少于日军,日军火炮质量不如进口的德式装备,却配套齐全、弹药补充能力强。抗战初期,国民党军进口了数百门质量不错的75毫米口径德制山炮和榴弹炮,却因炮弹需进口且运输不畅,无法保障火力持续性。如“八一三”抗战之初,中国的炮兵还能局部压制日军,时间一长便难以为继。 中日军队作战流动性较大,攻坚战很少,使用重炮的场合不多。在野战中,双方主要使用轻型线膛炮和迫击炮,装备显得各有所长。中国方面的破击炮口径大,普遍为82毫米,装备数量却较少,1个团才有1个迫击炮(装备4-6门)。日军大口径迫击炮不多,1个中队(连)却有6门50毫米迫击炮(掷弹筒),威力虽小却使用便捷而普遍。 在抗战初期,八路军拾到阎锡山晋军丢弃的12门75毫米山炮,组建了惟一的1个炮兵团,却因缺乏弹药只能在最重要时上阵。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工厂自制了部分掷弹筒和轻迫击炮,不过因弹药有限也只能在关键战斗中使用。在当时的敌后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火力与敌想差最悬殊。 抗战初期,日军武器最大的优势在空中,从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华日军一线作战飞机保持在500架左右,并能迅速补充。中国空军的飞机全靠外购,性能与日军战斗机相当,却因飞行员和战机都缺乏补充能力而越打越少。据李宗仁回忆,抗战初期作战时顾虑最大的便是日机轰炸,如汤恩伯等一线将领的指挥所都终日流动不定。然而到了抗战后期,中国战场上重火器力量对比有了重大改变。 1941年美国陈纳德的“飞虎队”进入中国战场,开始扭转空战形势。据美国第14航空队宣称,其空中攻击共杀伤日军12万人。这自然有夸大成分,不过1944年日军发动攻势确实主要靠夜间行军,打通“大陆交通线”后,因空袭也无法通车。据日军战史记载,衡阳围攻战时,前沿部队白天都“要像地老鼠一样钻在洞里”,因供应不济只好让士兵用钢盔舂米吃。 从1942年秋至1945年初,美国向国民党军提供了13个军的美械装备,如在缅甸作战的新一军1个师的火力超过日军1个师团。尽管如此,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除了为取得外援发动打通中印公路的攻势外,在其他战区不仅未能反攻还连遭大败,1944年秋至1945年春丢弃了36个机场,以至中美倥军人员都大骂地面部队太不争气。 系统对抗中方落 从上面对比不难看出,国民党军的诸多失利不能归于武器,需要从别的方面寻找原因。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其实是“落后加腐败注定要挨打”,这倒是被抗战史充分验证。以武器而论,抗战期间中国除海军方面无法同日本相比外,国民党军的陆空装备质量并不算差,后期在数量和质量上还都占优。不过近现代战争是综合力量的交锋,武器对抗也是系统功能的对抗,发达与落后的差别主要体现为系统性的优劣。
㈤ 什么是中正式骑步枪
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支全国性的制式步枪。它源自德国毛瑟步枪的优秀设计,因而品质优异,性能出色。该枪取自蒋介石(原名瑞元,后改名中正)之名。由于它诞生于中国波澜起伏的特殊年代,这支枪也经历了无数次战火: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抗美援朝战争。本文将细数这支著名步枪的风雨历程。
烽火中诞生
在中国兵工事业发展过程中,从清末到民国的历届政府曾多次试图统一步枪口径。1903年,清政府政务处曾同意张之洞、袁世凯的提议,即参照日本将全国步枪口径统一为6.5毫米。后来陆军部又提议,以仿德国M1907 6.8毫米毛瑟步枪为制式,当时称光绪33年式步枪,民国后改称元年式步枪。1913年,北洋政府陆军部重新规定步、马枪口径为7.92毫米。但仅仅两年后,即1915年,陆军部军械司又将6.8毫米元年式步枪定为制式,理由是该口径的步枪和枪弹对于“中国人民体格,尤为相宜”。
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同年11月军政部兵工署成立,统筹全国兵工事宜,兵器制式化问题再次提上议事日程。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兵器制式化会议,决定将德国M1924 7.92毫米毛瑟步骑枪定为制式步枪。该枪在德国也只有少量生产,是当时世界上最新型的步枪之一。
德国M1924步骑枪的“出炉”颇有一番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在军工生产方面受到了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在这样的情形下,1924年,毛瑟兵工厂以外贸民用步枪的名义研制出了M98步枪的改进型号,称M1924毛瑟步骑枪。该枪使用7.92*57毫米尖头弹,枪管长600毫米。该枪虽在1924年定型,但到30年代才开始批量生产。在德国,M1924步骑枪并未受到重视,1935年德国陆军最终选择了毛瑟M98k作为制式步枪。但M1924步骑枪却大量出口中国,并在西班牙内战中有所使用。
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厂订购10000支M1924步骑枪用于装备税警总团,兵工署技术司借机请孔向毛瑟厂索取该枪的全套图纸,以及料表、检验样板一套。资料得到后交给巩县兵工厂,由该厂筹备仿制M1924步骑枪。但是由于毛瑟厂提供的图纸及检验样板有误,于是兵工署技术司委派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巩县兵工厂厂长毛毅可,向德国有关部门正式商洽购买M1924步骑枪及检验样板、图纸。经过一番周折,新图纸终于在1935年收到,仍由巩厂负责开发研制。1935年7月开始试生产,由于当时是民国24年,因此新枪定名为二四式步枪,又称二四年式短管毛瑟步马枪。当时生产的步枪机匣上均刻有“二四式”的字样,其上方为巩县兵工厂的双菱形厂徽。
在筹备、试生产过程中,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曾数次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并提出将枪托略微缩短、刺刀加长等建议。为表示对其尊重,后经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呈请并获批准,1935年8月,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相应地,机匣上的印记,也改为“中正式”三字,另外加上巩县兵工厂厂徽及生产年月。1935年10月10日,中正式步骑枪正式批量生产,从而开始了其长达14年的生产历程。
第一“制式”
从1930年开始,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为配合国防需要,国民政府的兵工政策开始调整,兵工署制定了《建设新兵工厂计划书》,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主要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发展国防兵器工业的基本思路,其中包括步兵装备的发展。将中正式步骑枪定为制式步枪并开始大量生产,这既是兵工署成立之后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当时国民政府整个国防战备工作的重要一环。中正式的生产,在中国兵器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主要体现在:
首先,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制式步枪。中国军队必须采用统一的制式武器,这是自清末以来有识之士就努力实现的一个理想。可惜事与愿违。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战事频仍,为了武装自己的军队,各派军阀竞相向外国购买武器。特别是一战结束后,各国淘汰和多余的各式枪械大多被贩卖到了中国,加上国内各派系控制下的军工厂自产的武器,使得当时国内使用的枪械庞乱混杂,口径互不相容。就拿在中国制造的毛瑟步枪来说,仿M1888 7.92毫米步枪,先后有上海、汉阳等兵工厂生产,各厂在生产过程中都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了改进;仿M1907 6.8毫米步枪的元年式步枪,尽管是由北洋政府陆军部颁定的制式步枪,但在由巩县、广东、四川等兵工厂生产时,枪管、弹膛和瞄准基线长度都各有差别,甚至连使用的枪弹也不完全相同,更不要说工艺、材料和验收程序的统一了。
中正式的出现使上述情况得到了很大改观。1937年,兵工署参照德国有关工业准则,制定了《中正式步枪应用材料之规范》,统一规定了零部件名称、材料名称、机械性能等。到1943年后,第21厂、第41厂等生产中正式步骑枪的工厂,都采用同样的图纸、同样的检测标准,生产完全相同的步枪。仅此一点,在中国兵工史上便属首创。
第二,中正式步骑枪采用了符合步枪发展潮流的短枪管。以那一时期的步枪为例,巩县兵工厂的元年式步枪全枪长1255毫米,枪管长738毫米,全枪质量4.08公斤;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全枪长为1250毫米,枪管长740毫米,全枪质量4.06公斤;清末广东兵工厂仿造的M1898毛瑟步枪全枪长1250毫米,枪管长730毫米,全枪质量4.08公斤。中正式则将枪管缩短到600毫米,全枪长缩短至1110毫米,全枪质量减至4公斤,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迎合了步兵武器紧凑化、轻型化的发展趋势。此前只有广东第一兵工厂在1932年以FN 1930年式为蓝本仿制的21式步骑枪较为轻便,但产量不大。而日本直到二战结束,仍在生产全枪长为1275毫米的三八式友坂步枪。
第三,中正式步骑枪采用7.92*57毫米尖头弹为制式弹药,杀伤力极大。汉阳造步枪及巩县兵工厂仿造的元年式步枪使用M1888 7.92*57毫米圆头弹,弹头质量14.7g。7.92*57毫米尖头弹是德国在M1888圆头弹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弹头分为两种:S型轻尖弹,弹头质量9.98克,最早在1903年开始采用,是世界上第一种被正式采用的尖头弹,特点是弹头底部呈裙边状,发射后变形紧贴枪管壁,可有效密闭火药燃气;sS型重尖弹,弹头质量12.83克,弹头底部呈舟尾形,可有效减小阻力,从而改进了弹道的平直性及增加了有效射程。中正式步骑枪可同时使用这两种尖头弹,并与当时广泛使用的机枪如捷克ZB26、二四式马克沁的弹药通用,方便了后勤供给。尖头弹与圆头弹相比,弹头质量较轻,初速较高,加之弹头形状呈流线形,空气阻力小,弹道特性更好,不易受横风影响,从而使得中正式的射程和精度都远在汉阳造和元年式之上。7.92*57毫米尖头弹的有效射程超过600米,比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50毫米友坂步枪弹威力明显大,尽管后来日本九九式步枪改用了7.7*54毫米枪弹,但在弹道性能和杀伤力上仍与7.92*57毫米尖头弹有相当差距。
源自毛瑟别于毛瑟
从清末到民国,毛瑟系列步枪一直在中国享有良好的声誉,甚至一度成为步枪的代名词。国内仿制的且不说,仅抗战前就进口过很多,其中既有德国原产M98、M1924毛瑟步枪,也有比利时FN M1924/1930、捷克VZ24等毛瑟步枪的国外仿制品,特别是捷克VZ24,曾一次购进过10万支。这些步枪长度相仿,外观相似,故许多资料中经常将这些枪张冠李戴。中正式步骑枪源自M1924毛瑟步骑枪,故和其他毛瑟系列步枪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中正式与M98k、M1924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外观:M98k的背带环在左侧,中正式和M1924在下方;M1924的头箍下有阅兵钩(与弹仓下的小孔相配合,可将枪背带固定在枪身下方,阅兵时以肩扛枪较为平整美观,故得此名),M98k无此部件,早期的中正式也有阅兵钩,后期则将其略去;中正式和M1924枪托上有方便握持的凹槽,而M98k没有;M98k有准星护罩,中正式则没有,而采用刀形片状准星;M98k及后期M1924的拉机柄均为向下弯折的形状,而中正式的拉机柄为水平伸出;德国原产毛瑟步枪的枪托上嵌有金属圆孔(早期M1924无此设计),供分解枪机和击针用,中正式则将其省略。除以上几点外,其余内部机件、构造均大体相同,包括枪机在内的大部分零件只需稍加修锉即可互换,少数可直接通用。
中正式步骑枪枪机继承了著名的毛瑟式枪机,操作简单、结实耐用。枪机为一整体,前端有2个闭锁凸笋,右后方也有一凸笋,其作用是当枪机断裂时,防止枪机冲出枪体伤人。枪托中部设置横销,将机匣与枪管牢牢固定在枪托中,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与之相比,汉阳造枪机分为两部分,零件多、加工费时,且枪机只有前端2个凸笋,如果枪机断裂即会伤人。
保险装置位于枪机后部,扳至90°时,武器即呈保险状态,但此时仍可拉动枪机,称为“活保”状态;扳至180°时,枪机处于锁定状态,此时枪机不能被拉动,称为“死保”状态
中正式的装填系统使用毛瑟步枪特有的5发桥夹。装填时,右手将上满弹的桥夹由上方插入弹仓槽中,拇指向下用力便可将枪弹一次全部压入弹仓,然后将桥夹拔出,桥夹可重复使用。如果没有桥夹,也可以逐发装填枪弹。中正式的弹仓底盖与枪托平齐,不像汉阳造步枪那样突出在外,而造成用肩扛枪不便。将弹装入弹仓,此时枪机停于后方位置。将枪机向前推,送一发枪弹入膛,再将拉机柄向右水平扳倒,完成闭锁,此时扣动扳机,便可发射。将拉机柄向左上方扳动90°并向后方拉动,此时,枪机头部的抽壳钩便会将膛内空弹壳抱住。机匣左侧的抛壳挺撞击弹壳底部左侧,将弹壳向右后上方弹出。然后再将枪机向前推,枪机将下一发枪弹推入弹膛。保险装置位于枪机后部,向上扳动90°,即呈保险状态,此时保险片挡住了瞄准线,在黑暗中也可以用手触摸到,此状态下仍可拉动枪机,故称为“活保”;如果将保险险装置扳动180°,则枪机处于锁定状态,不能被拉动,此状态称为“死保”。
发射后,将拉机柄向左上方扳动90°,并向后方拉动,武器即可完成抛壳
毛瑟式枪机的设计几近完美,但它的缺点是拉动枪机较费力,加之,在持续射击时,机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枪机更难拉动。特别是在战斗环境中,如果枪支得不到及时保养,开膛困难的现象更容易发生。中正式同样存在这种弊病。我军战士在使用缴获的中正式时,在战斗紧急情形下碰到这种故障,往往直接用脚将拉机柄踹开,就这样中正式仍能继续使用,由此可见毛瑟式枪机的“皮实”。
中正式的表尺由M1898的弧形表尺改进而来,表尺射程为2000米。表尺板中间开有纵槽,照门缺口不大,为了不影响瞄准视线,表尺板贴近照门处有一半圆形凹槽。表尺底部是用螺钉固定在基座上,如因改用其他弹药而使弹道性能有所改变,可以很容易更换表尺。
中正式采用毛瑟式的H形刺刀座,由枪管和头箍固定,刺刀刀柄底部有一个长槽,上刺刀时,使通条插入刺刀刀柄中。中正式刺刀座还可使用捷克VZ24、比利时FN M1930步枪的刺刀。与德国造刺刀普遍无套环的情形不同,中正式所用刺刀设有套环,这样与枪管的联接更为牢固。因中正式枪身较短,为在白刃格斗时与三八式步枪相抗衡,其刺刀全长达到了575毫米,仅刀身部分就长达428毫米,比M1898及M1924步枪刺刀的全长还要长(两者全长分别为380毫米和425毫米)。不过,中正式上刺刀后的全枪总长仍短于三八式步枪加装刺刀的长度。中正式的刺刀为单刃偏锋、直形护手,刀尖形状有两种,一种是对称剑形刀尖,一种则是类似于英国M1907步枪刺刀的非对称形刀尖。早期中正式的刺刀刀鞘为薄钢板冲压成型,配有皮制挂件,后期因钢板缺乏,多采用皮制刀鞘。
中正式在后期生产过程中,曾因制造枪托的核桃木来源困难,第21厂设计了采用柏木、钢皮、钢条等三种枪托的样品,1949年九月经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定,确定使用钢条弯折而成的枪托,抵肩部位仍为木质。同年,该厂又将原表尺改为简易翻转式300米/600米表尺。但是这些改进产品,大多只停留在样枪的阶段,并没有正式投产。
中正式步骑枪的生产绝大部分是在抗日烽火中进行的。它最早的诞生地,巩县兵工厂在抗战期间几经迁移、调整、合并,故而中正式在巩县兵工厂的生产颇为曲折、复杂。
㈥ 汉阳造与中正式的区别是什么
汉阳造与中正式的区别是什么?
最佳答案:
汉阳造指清晚期汉阳兵工厂制造的中国第一代国产步枪。中正式为德国标准型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步骑枪。
汉阳造与中正式的区别是:
汉阳造:该枪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ewehr 88或简称Gew 88),由于该枪存在着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年德国军方采用毛瑟1898式步枪将其取代。该型步枪遂转售给土耳其、非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清政府。
中正式:中正式步骑枪为德国标准型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使用7.92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正式名称为中正式步骑枪,最早在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11厂)组织生产,以取代国民革命军所装备的汉阳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从生产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
㈦ 中正式战机
台湾所称的“中正”式战机,即台湾地区空军装备的美制F-5E战机。
㈧ 中正式步枪
7.92mm中正式步枪,为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中正式步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中正式步枪,为德国授权的24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使用7.92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1935年由兵工署第十一厂生产,正式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后来逐渐取代汉阳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
㈨ 中正式步枪的仿制过程是怎样的
7.92毫米中正式步枪,为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中正式步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
仿制过程
中国从清末以来就开始不断的引进、仿制毛瑟系列步枪。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击败各地军阀,实现了中国在分裂近二十年以后的政治统一,军队开始尝试统一制式武器。当时中华国民政府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开始军事整编计划。
在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及其所使用的弹药为原型进行仿制,选用该步枪作为中国军队的制式步枪。
1934年时财政部向德国毛瑟厂订购了一万支1924年式毛瑟步枪装备武装税警总团(著名的新编第三十八师的前身),并得到该厂提供的图纸技术资料,由巩县兵工厂负责筹备制造1924年式步枪。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最早生产,从1935年初就开始小量试产,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原定名称为“二四式”。
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得名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1935年10月,该枪正式开始大量生产。
中正式步枪使用7.9257毫米毛瑟枪弹,比较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50毫米步枪弹威力明显大。中正式采用的刺刀与毛瑟式步枪不同,因中正式枪身较短,为了与枪身较长的三八式步枪在格斗时相抗衡,其刺刀较长,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刺刀的全长还长,刺刀与枪管的联接也更为牢固。
现存的某些早期生产的枪采用了二段式的枪托,但没有接榫,只是用胶黏住,然后在枪托底板再用螺丝锁住。这种作法是日本人所发明的,据说原因是节省木料,而且增加枪托底部的强度,但是时日一久,接合处必定裂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巩县兵工厂奉命将全部机器拆卸运往湖北汉阳。
1939年,改名为第十一厂之巩县兵工厂将枪厂交给已改名为第一兵工厂之汉阳兵工厂,从此第一厂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其实还是巩县兵工厂的原班人马。1940年,内迁重庆的第二十一厂(金陵兵工厂)开始筹备生产中正式步枪,对中正式步枪制造工艺进行了改造,于1943年开始批量生产。
㈩ 三八大盖和中正式的区别在那
九九式步枪 穿透力好 弹道比中正式准 主要是子弹的原因 再有就是楼上说的九九式有一个防尘盖 再也就没别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