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邢窑的分类
邢窑白瓷的分类到底有多少种呢
历史典籍对邢窑的记载是比较多的,邢窑瓷器传世与出土物也都比较丰富,邢窑在历史上的存在当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从一定意义上讲,邢窑还是一个千古之谜,这个谜就在它的确切窑址的问题上。
史籍称,邢窑在今河北省的内丘,而长期以来,却无人能在内丘发现这个名窑的窑址。这件事牵动了一位在邢台地区工作的历史教师的心。他从50年代起,就从自己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找古窑址。日积月累,在靠近内丘的临城县境内捡拾了不少古陶瓷残器,做过许多研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成立了地方的邢窑研究组,终于在他们长年累月的劳动下,首先在临城初步找到属于邢窑性质的古窑址,发现的遗存极为丰富。器形都是碗、盘、壶、盆之类的日用器皿。其中碗类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制作,有润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致密,瓷釉光润,胎釉洁白如雪,它不仅在器物造型、生产规模和内在质量方面都和史书相符。
B. 哪里是邢窑
——关于隋唐邢窑窑址范围的探讨(上)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之一,是创烧发明白瓷的鼻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窑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而且远销海外,对世界一些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邢窑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历史文献记载,邢窑的产地在古邢州的内邱县。如唐人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代文人墨客对内邱白瓷也多有赞誉之词,大诗人元稹的《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诗曰:“七月调神麹,三月酿绿醽。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对光洁如玉的内邱白瓷大加赞赏。 对邢窑产地不仅史书有明确记载,且在1985年,众多专家学者在内邱邢窑鉴定会上,一致认定内邱是邢窑的真正产地。但时至今日,学术界对邢窑产地仍有不同看法,有专家说:“历史记载片面,只提内邱而忽略了临城。”也有专家认为,“邢窑应是一个跨州连郡的庞大窑区,内邱是邢窑瓷器的制作中心,临城县、隆尧县、邢台县和邢台市区内的窑址应是邢窑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根据有关研究发掘报告和窑址现场考察情况,对邢窑窑址范围的认定,做如下分析。 一、狭义上的邢窑,应是指代表唐代白瓷烧制技术最高成就的官窑窑口。诸多历史文献明确记载的邢州白瓷,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用上的精细瓷器,均为工艺上乘的官窑瓷器。应当说,只有达到官窑烧制水平的白瓷才能代表唐代烧瓷技术的最高成就,才能与当时达到陶瓷最高水平的越窑青瓷相争锋。同时,按照现代工业的品牌理念来讲,一个行业的知名品牌,都规定有严格标准,并代表这个行业的最先进水平。内邱邢窑作为唐代北方唯一为皇宫定烧白瓷官窑窑口,所烧造的细白瓷器形规整、釉色莹润、如冰如玉,产品精美,唐代烧制白瓷的其他窑口均不能比。其烧制水平与现代烧制的高档白瓷相比毫不逊色,是整个唐朝时期达官贵族最为喜爱的日用瓷。因此,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内邱镇西关村一带窑址出土的邢白瓷代表了唐代白瓷烧制技术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内邱出土的作为唐代贡品的带款白瓷和隋代透影白瓷,是代表唐代白瓷最高成就的标志性产品,这在古邢州区域内诸窑口中是绝无仅有的。 内邱邢窑带款白瓷始于唐玄宗时代,当时唐王朝经济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据史料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每年都要求全国各个州郡向朝廷进贡大量的地方土特产。为存放这些贡品,朝廷专门设置了大盈库和琼林库。并设专使管理,如《资治通鉴》记载:“大盈库,内库也,以中人主之。”在内邱西关周围窑址出土的精细白瓷,有的单刻一个“盈”字,也有刻“翰林”字款,还出土有“官”字款的瓷器。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这些带 “盈”、“翰林”款的精细白瓷,都应是专为朝廷“大盈库”定制烧造的贡品。带“官”字款的瓷器,则是专门为各地方官府烧制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上述字款是内邱邢白瓷的国定商标。 内邱邢白瓷在唐代开元之前均不带款,但其精美程度并不逊于开元以后带款的白瓷。在古都西安、洛阳出土了初唐至盛唐大量的不带款邢窑精美白瓷,证明内邱窑址在唐早期已是烧制贡品的窑场。 透影白瓷的出土,证明内邱邢白瓷在隋代已达到很高水平。经考古人员发掘,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内邱西关北发现了200多片透影白瓷,专家认定是隋代烧制。这种白瓷碗杯,做工极为精细,,胎质精细洁白,釉面光洁莹润。胎质稍薄的一种,胎厚不足一毫米,这类瓷器透明性强,能达到光照见影的程度。据专家鉴定,烧制这种瓷器,用料配方先进,工艺复杂,烧制难度很大。邢窑工匠在发明白瓷后不久就烧制出达到如此水平的白瓷,应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迹。目前已有专家推断,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烧制出这样精美的瓷器,可能是在隋炀帝年间,隋人何稠受皇帝派遣复烧久绝的玻璃器,在内邱邢窑试烧绿瓷时创烧出来的。尽管这一推论有待考证,但应该肯定,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这种高档白瓷应是为达官贵族专门烧制的。由此推断,在隋代,内邱城关一带的邢窑,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官窑了。 上述可见,内邱镇西关村及附近窑址出土的白瓷代表了隋唐时期烧造白瓷的最高水平。古邢州区域内的其他窑址虽然也发现了一些细白瓷,但烧造历史都不长,数量也很少,更没有发现带款的精细白瓷和透影白瓷。鉴于此,应当说,邢窑的产地应仅限于内邱城关一带的窑址,而不应包括古邢州其他地方的窑址。古邢州的其他窑址只能算为邢窑系,或叫邢州民窑。正如衡水的深州蜜桃、杭州的龙井茶一样,不是深县境内种植的蜜桃都叫“深州蜜桃”,只有深县马庄一带出产的蜜桃才叫“深州蜜桃”;不是杭州境内出产的茶叶都叫“龙井茶”,古时只有西湖边上的龙井村出产的茶叶才叫“龙井茶”,即是现在当地政府认定的龙井茶基地也不过是西湖周围的几个地方。 邢州杂录 □常喜良
C. 邢窑白瓷特征
邢白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工艺一大飞跃,其技术难度相当之高,即必须在原料加工和烧成时,将胎和釉中含铁量有效地控制在1%以下,方能烧成上成白瓷。邢窑窑工们率先掌握了这种绝技。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中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邢白瓷的发明与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自网络
在瓷器史上流传着南青北白的称号,南青指的是越窑青瓷,北白指的是邢窑白瓷。唐代时为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是我国古代北方瓷窑的发源地,彻底打破了南方地区垄断瓷器业的局面,从此以后北方也拥有了自己瓷器基地,而且其瓷器造诣水平相当之高,迅速得到人们的喜爱,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和邢窑白瓷有很大关系。
邢窑是镁釉,需要更高温度才能在瓷器表面附着,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看上去很有古朴气质,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这种瓷器表面基本上不进行任何加工,没有丰富多彩的图案,唐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大量的艺人开始对白瓷进行深层次加工。
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古代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等级性。这种瓷器一般都是皇家贵族使用,平民百姓只能作为收藏用品,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现在白瓷流传后世的并不多,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D. 邢窑的简介
唐代的陶瓷业,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陶瓷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整个制瓷业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出现了大量瓷窑,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受人们推崇,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时著称于世。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但是,长时间以来,唐代邢窑遗址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中外陶瓷学者关注的问题。李肇《国史补》中有“内丘白瓷瓯”的记载,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学者都认为邢窑的遗址当在内丘。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从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曾对邢台地区所辖的沙河、邢台、内丘三县进行过七次考察,虽发现一些窑址,但唐代的窑址没有发现。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与内丘相临的临城县进行普查,终于在这个县的祁村、岗头村、西双井村发现了唐代的窑址群。至此,为中外学者一
直关注的“邢窑之谜”终于破解了。所以,1992年出版的《中华文明史》明确指出,唐代白瓷“河北临城邢窑最有名”。1982年至199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在内丘县境内又查出邢窑遗址20多处。
唐代邢窑白瓷,作为传世品尚未见到,但作为出土文物,在全国各地唐代遗址中却发现不少。河北陶瓷学者对邢窑出土实物标本经过分析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无疑需要高强度的焙烧温度,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河北的陶瓷学者认为,邢瓷的物测结果,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E. 越窑和邢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吗
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的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这个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F. 唐代的白瓷中邢窑的特点是什么
唐代的白瓷以邢窑为代表,邢窑在河北省内丘县。邢窑的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化妆士),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前人以“皎洁如玉”比喻邢窑之白。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粗白瓷有碗、杯、壶、罐、钵等,有的施化妆土,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细白瓷有碗、盘、壶、盏、盒、杯、凤头壶、皮囊壶等,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坚实,釉色极白。
G. 定窑和邢窑的区别是什么
1、在造型上,虽然他们都是浅式敞口,底为玉壁底,而邢窑口沿只是凸起一道较细的边沿,没有将口翻折过来,所以邢窑不见有宽边和留孔现象(但到宋代中期,邢窑的工匠师傅反过来又学习定窑的工艺,也有将口沿翻折过来的,但较少)。而定窑碗的口边沿有多种变化,有的在成型时将口沿翻折过来再沾合,形成唇口的宽边,因而中间有空隙,随着卷边的宽窄往往留有大小不同的圆孔。
2、邢窑器物内外壁加工精细,表面平滑,不见轮旋痕迹。而定窑的内壁精细光滑,外壁则往往留有明显的轮旋刀痕,抚摸时有高低突凹之感。
3、邢窑瓷施釉满而均匀,底部中心也施釉。定窑则不同,有的碗内外施釉,底中心也施釉;有的碗外壁施满釉、底中心不施釉;还有的碗外壁施半截釉、近底部无釉三种。
4、邢窑瓷施釉均匀,定窑施釉不均,往往高低水平有流釉现象,既通常说的“泪痕”。
5、邢窑施釉厚但均匀。定窑碗底中心施釉不均,往往有漏釉现象。
H. 邢窑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瓷器,和他的来历,朝代
中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 8月,邢窑遗址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最具邢窑白瓷的特征。但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关于“内丘白瓷瓯”的记载,邢窑的中心窑址应当在内丘县境内。据此,考古工作者又在与临城相邻的内丘县广泛进行了调查,发现邢窑遗址20余处,并采集到大量白瓷标本。从所获资料看,临城与内丘烧制的白瓷在造型、胎釉等各方面特征基本一致,应当属于一个瓷窑系统。这一重要的发现,解决了邢窑遗址的问题,并对邢窑历史、品种及其窑口分布范围等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散布在内丘县冯唐村、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村以东,隆尧县双碑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总面积约 300余平方公里。其中内丘县城关一带的唐代白瓷窑最为集中,烧制白瓷的质量也最为精致。因此,这一地区应是当时邢窑瓷器的烧制中心。它四周的窑址应是由此而发展的。唐代瓷窑多以所在之州命名,内丘在武德五年 (622)改隶邢州,故名邢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邢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但从出土的瓷片看,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这说明陆羽《茶经》中所描写的仅仅是邢窑瓷器中的精品,并不是邢窑瓷器的全貌。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佳,当是还原焰烧成。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器形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碗有多种形式,最多的为浅形敞口碗,碗身呈 45 度角斜出,口缘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入,施釉,形如玉璧。内丘城关地区白瓷窑烧制的玉璧形底碗与临城祁村窑同类的精致白瓷制品相同,并在碗底中心往往刻划有一个“盈”字。此外,还有敛口碗,分深浅两种。圈足较玉璧形底为窄,也有平底者。又有碗口八出者,口缘作八瓣形,里外凸起凹入四直线。圈足呈四瓣海棠形。托子为盘形,托口微高出盘面,矮圈足。临城祁村窑还出土 1件皮囊壶,残高约16厘米,上部扁形,中间有提梁,流口残失,壶下部饱满,平底,左右两侧有线纹凸起,形如皮囊缝合痕,壶前后两面有划花三角形纹饰。注子为叭形口,球形腹,一面有短流,一面有曲柄,平底。罐为圆唇口,颈极短,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从上述这些精细白瓷来看,形容它的釉色“白如雪”并不过誉。
粗白瓷亦以各式碗为多,此外有注子、长方形小枕等。粗碗均敷化妆土,大碗多为平底,小碗多为玉璧形底,外部一般施釉不到底,采用叠烧法,碗与碗之间垫以三角形支具,碗心多残留有支具烧痕。枕为长方形小枕,装饰以褐色斑点,有的装饰以篦点纹。注子器身稍高且瘦,平底。黑釉器物有平底浅碗、唇口小罐、花口钵、双系罐等,胎体与釉均较厚。褐色釉有敞口大碗,釉厚处呈黑色。
邢窑瓷器素以色白见称,历来不见邢窑器有附加装饰的记述。但是在邢窑遗址范围内却发现了一些用模印、划花和点彩等多种装饰技法的白瓷标本,增进了对邢窑白瓷的进一步了解。
唐代白瓷以邢窑器最为有名,李肇《国史补》说那时邢窑白瓷已经天下通用,表明邢窑绝不是初创。继唐代邢窑遗址发现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内丘、临城发现了隋代白瓷窑址多处,证明邢窑在隋时就已开始烧制白瓷了。
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受邢窑的影响继之而起,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除邢窑与定窑外,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也都以烧白瓷为主。正因为有众多的白瓷窑的出现与发展,在北方才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从唐墓中出土了不少白瓷,以陕西、河南、河北出土的为多,有些白瓷可能属于邻近瓷窑的产品。其中一部分为精致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阳薛家庄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盏托等。特别是盏托的制作精工,是绝无仅有的珍品。这些白瓷与邢窑白瓷在造型、釉色以及玉璧形底中心施釉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可见它们应出自邢窑。此外,西安唐大明宫遗址中出土的带“盈”字款的碗与内丘城关邢窑遗址出土的完全相同,可知是内丘窑的产品。
邢窑白瓷当时曾远销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日本等国家的古代遗址中,均有发现。
祝你好运
I. 为什么说带盈字款的邢窑瓷器是国宝
唐邢窑罐
邢窑瓷器大件不多,以盘、碗、壶、杯、盒、盏、凤头壶等等,邢窑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银灰闪黄,工艺精细规整,由于邢窑瓷器的精细庞大,所以与南方的越窑齐名。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称:"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魂起,枣花似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谢谢阅读,请关注评论转发!
J. 邢窑的介绍
邢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