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中谁创立了大生纺织厂
我是第一个,最大的大生纱厂是清末创办的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分析:其一,对大生纱厂创办时张謇招股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非官非商亦非买办的身分是他招股集资屡遭挫折的根源。 其二,对大生纱厂实行的“官利”分配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官利”制度的实行,受当时整个社会高利贷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不能把大生纱厂此后的困境简单归结于官利制度。 其三,通过大生纱厂股东大会,分析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中国股份制企业成长发展的状况。 总的来说,在我国的近代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及清政府的腐败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体制的影响致使我国在近代的私营企业几乎为零而在民国建立之后虽然民营有过短暂的春天但整体而言而受帝国主义的各种盘剥 而大生纱厂的整个历程可以说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我们通常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 而这种缩影实质上是我国整个近代手工业的凄惨缩影
② 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创办人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甲午状元,中华民国初年曾任实业部长、农商总长等职,是卓有成就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1895年,张謇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名义,开始筹划在南通创设纱厂,集股过程颇费周折。1897年,张謇承领江苏商务局搁置在上海的进口英国纺纱机20400锭,折价规银25万两;另集商股25万两,实收 19.51万两。名为官商合办,但官方并不派员参与厂务。1898年,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1899年建成投产。该厂后称大生一厂。1903年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的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厂。四厂共有资本 708.4万两,纺纱机160360锭,织布机1342台;产品以20支以下棉纱和白棉布为主。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潘华茂、郭勋、樊棻与通海花布商刘桂馨、陈维镛、沈敬夫和张謇集议集股规银60万两,每股100两,共6000股,官利年息8厘,创办通州纱丝厂。是年十二月八日,由张謇咨呈两江总督转奏立案。性质是为商办,分通沪两地进行集股。
由于集股不顺利,1896年秋,樊棻、陈维镛撤退,另由高清、蒋锡坤参加。11月,通过刘坤一,将1893年张之洞搞“洋务”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布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锈蚀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另招商股50万两合100万两,改为官商合办,以减轻商股负担。但以后因商股一直集不起来,而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他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张謇经两多年的奔波,先将凑集到手的资金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在通州唐闸陶朱坝兴工建厂,根据《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取名为“大生纱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3月11日试炉,3月25日试引擎,3月29日试车,到1899年5月23日(阴历四月十四日),正式开车纺纱,并制订“厂约”。是年九月,纱价跳高,纱厂赚了钱,生产能得以维持下去。开车第二年,得纯利(除官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共得纯利190余万两。因而利润较高。由于股东分到优厚的余利,入股者渐多,1901年增加资本8万两。1903年,盛宣怀所领的那部分官机又转来大生纱厂,折价25万两,连新增加的30万两商股,这年共增加股本55万两。全厂共有40800锭,占了全国纱锭总数的11.9%。
1904年(光绪30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每件40匹)以上,而当时大生纱厂的棉纱产量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05年获利特厚,增加股本67万两。1907年,大生分厂在崇明建成,资本80多万两,纱锭26000枚。是年7月23日,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成立了统一正厂、分厂的“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呈准商部注册,并取得“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树立了大生地方经济垄断的体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使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发展的良好机会,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这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要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
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向下坡。其外部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特别是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刚刚建起的大生各纺织厂受到严重打击。
1923年秋,大生一厂因无款购花而停工,乃由刘子诚,丁子盈各出1万,并张謇存垦牧公司数万,合其他同人得10万元,另以各盐垦公司所产棉花为原料,组成“一厂维持会”,对一厂予以资金支持维持开工生产,维持会推刘子诚、章静轩为正副主任,朱警辞为经理,为时一年,惟因适逢花贵纱贱之期,因而营运仍未能好转。1924年冬,一厂即为地方金融维持会接管。
1924年冬,大生一厂债权人南通张得记、东源、顺康、永昌林、 振丰、源通、汇余、诚豫、同丰泰、正公记、鼎昌等钱荘催索债款,大生无法理楚,允许钱荘组织“地方金融维持会”监督经营,其目的完全在于收回贷款本息。
1925年,又由上海的金城、上海、中国、交通四家银行和永丰、永聚钱荘等债权人组成一个银行团维持会来清算、接办大生各厂,分别成立了联合接管机构。大生一厂欠永丰钱荘款项较多,自1925年至1938年,由永丰派来经理李升伯。经过李升伯的改革,一厂的局面总算稍微稳定下来。
③ 南通大生纱厂的遗址在哪啊
南通市唐闸镇
被命名为“南通·1895”的工程将复原当年张謇大生资本集团遗留至今的厂房、工房、仓库、码头以及近代外国建筑群,并准备申报“世界工业遗产”。
④ 张謇大生纱厂宣告破产具体时间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1903年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的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⑤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处于什么历史背景下 他创办企业的出发点是什么进行了哪些努力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历史背景是维新变法前后,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思想,扩大变法者阵容,寻求志同道合者。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上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
为了筹集资金,张謇奔走于南通和上海之间,忍辱蒙讥,受尽挫折。困难的时候,张謇甚至需要通过卖字,来赚取往返路费。在上海筹款最无着落之时,他曾哀叹徘徊在黄浦江边,几欲投水自尽。
“状元卖字”在中国商业史里已经成为一则励志佳话;但是,对于当时一个已经身处学问名士之巅的人来说,这又是何等的辛酸。然而,更令人惊奇和赞叹的是,大生纱厂凭空而生、发展壮大的诀窍却是制度创新。
(5)大生纱厂扩展阅读
甲午战败以后,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历史演变不断趋于激进,一波波的社会洪流自然会将伟人和大事件托向空中。而张謇和他选择的道路,却是面向大地、根系土壤。
张謇把目光栖落在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人心的教化、滋养上。和激烈、跌宕的历史主流相比,张謇之路显得有些孤独而且寂寞。
但是,谨慎、保守而又勇猛精进的张謇,竭己之力与“暴力革命”、激进主义保持距离;在中国最为艰难的时期,以大生为起点,建立了一个现代城市——这是一个中国非被殖民的、自生自为的现代化典型。
这个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建立、发展民族工业本身,远非简单的“成功”或“失败”能够评判、概括。
⑥ 分析大生纱厂破产的原因,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首先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属于中国民主资产阶级, 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诞生在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之中,他的发展与兴起,不仅受到本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压迫,还受到了来至外来资本主义的压迫,为了帮助网友解决“大生纱厂的兴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大生纱厂的兴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大生纱厂的兴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如下:
启示:1民族独立是民族发展的前提。 2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革命性又有其妥协性。 3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座大山。 4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纺织轻工业的兴盛主要是由于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衰败是因为列强卷土重来,所以我们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能畸形发展。
⑦ 初二历史,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1.首先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属于中国民主资产阶级,
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诞生在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之中,他的发展与兴起,不仅受到本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压迫,还受到了来至外来资本主义的压迫,说以他拥有双重的革命性质,即反对本国的封建社会同时也发对外来资本主义,也就是他双重的革命性。
2.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也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所遏制;本国的自然经济与统治者是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内因。这些条件使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与外国资本主义一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即妥协性 ,并自始至终存在着
3,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失败也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难以抵挡和完成反封建反外国资本主义的使命。
希望对你有一点小小的帮助~~~~!
⑧ 张謇的大生纱厂是被谁吞并的
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创办人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甲午状元,中华民国初年曾任实业部长、农商总长等职,是卓有成就的资产阶级事业家。1895年,张謇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名义,开始筹划在南通创设纱厂,集股过程颇费周折。1897年,张謇承领江苏商务局搁置在上海的进口英国纺纱机20400锭,折价规银25万两;另集商股25万两,实收 19.51万两。名为官商合办,但官方并不派员参与厂务。1898年,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1899年建成投产。该厂后称大生一厂。1907年在启东建成分厂,后称大生二厂。1921年在海门建成大生三厂。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厂。1923年四厂共有资本 708.4万两,纺纱机160360锭,织布机1342台;产品以20支以下棉纱和白棉布为主。
张謇在发展纺织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在南通兴办其他工厂,进行城市建设,发展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又集资组成垦殖公司,开垦江苏北部沿海滩地,推广植棉。该垦区后来成为中国重要的棉产区。他还在南通创办了一整套教育事业,包括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通州师范学校,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纺织、农业、医学专科学校,中学、小学,直至女红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还举办了各种文化设施和社会公益机构。大生纱厂是这一切事业的中心;大生纱厂的利润,是教育和公益事业的主要经费来源。这些事业,在当时的中国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张謇称其办厂目的,一是振兴实业,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二是以纱厂赢利,兴办教育事业。
大生纱厂于1922年开始转盈为亏,因大量负债无力偿还,于1925年起至1937年,曾由债权人上海的金融资本组成的银行团接办。此后,大生纱厂不再有新的发展,其中大生二厂于1935年倒闭。张謇所办的其他事业,也处于停滞以至衰落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生一厂、副厂、三厂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分别改名为国营南通第一、第二、第三棉纺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