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下一个承认GDP注水的省份是哪个
关于我国经济统计数据“失真”的讨论由来已久。各省加总值显著高于全国GDP,地区GDP增速的加权平均也同样高于全国GDP增速,误差如此之大,统计口径等技术性原因难以全面解释。2013、2015年黑、湘、云三省个别市县被查出数据造假,2017年辽宁“自曝家丑”,2018年1月,内蒙古与天津先后调整经济数据。中央多次表态对数据造假“零容忍”,在GDP增速淡化和地方财政压力下,地方“注水”动力不足,“挤水分”势在必行。
② 内蒙古一男子家暴孕妻被民警一把撂倒,男子将面临怎样的处罚
中国很多女性都面临着家暴的问题,家暴不仅会对身体上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也会给女性的心理上留下阴影,所以双方一定要维护好夫妻关系,避免发生家庭暴力,在内蒙古就有一男子家暴孕妻,女子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当地民警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处置,可是开门的时候就发现男子正在殴打妻子,民警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上前进行制止,一招将正在进行家暴的男子撂倒,而该男子也因为使用暴力被警方拘留10日,并处以500元的罚款。
面对家暴一定要及时反抗。有很多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就算自己在家庭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没有及时向外人诉说,而是一个人独自忍受,正是因为这种行为方式才会让对方变本加厉,当我们在家庭遭受到暴力对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反抗,并寻求亲人的帮助,如果情况严重的话,我们可以及时拨打报警电话。
③ 你怎么看,上节目曝光家丑的人
我觉得上节目曝光家丑的人,他们勇气是可嘉的,但是在道德上也是不太好的。
④ 哪个地方政府造假有财政收入注水
在年初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上,一些地方纷纷选择主动曝光自己之前对核心数据的造假行为。这让持续多年的GDP数据造假疑云与财政收入“注水”现象大白于天下。
从官方媒体报道看,辽宁、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都已经先后自曝家丑,承认GDP、财政收入等地方核心数据指标存在水分。其中天津滨海新区对2016年GDP的挤水幅度高达33%。
不同于GDP的注水,财政收入的增长有硬性要求,特别是做预算的时候,会下达一个财政收入增长比例,必须要完成,若是实际当中完不成的话,就有可能空转。因为财政收入有空转虚增的,所以支出的时候也会掺杂一部分支出的‘水分’,特别是在一些非税收入高的地区。”
而对于虚增财政收入,审计署在审计过程中也时有发现。2017年12月审计署发布称,云南省澄江县、湖南省望城区、吉林省白山市及所辖6个县、重庆巴南区等总计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
⑤ 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女记者多次遭丈夫家暴以至活活被打死,为什么她不选
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广大妇女同志在被家暴时,还存在“家丑不外扬”的顾虑,法律意识淡薄、处理家暴手段滞后,对待家暴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法,助长了施暴者的歪风邪气。
施暴者利用孩子作为筹码,不断威胁孩子母亲,让受害者被身体和精神双层虐待,却为了顾及孩子所谓的感受,被迫退步。
国内严重缺乏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机制,导致受害者无法释怀,最终走向了极端。
国内目前的妇联、街道、居委会缺乏职业人员,都是混日子的人,根本无法及时发现家暴行为的前期症状,更无法干预了。通常都是家暴末期才被发现,错过了最好的救助时机。
最后我想说对待施暴者,懦弱眼泪妥协,只会让他越来越暴力,唯有反抗,唯有离开,才是真正的重生。
⑥ 是谁自曝“GDP注水”
直面经济数据不实问题,也是务实担当,毕竟,主动揭开伤疤,也是疗伤之始。
据新华社报道,继辽宁省自曝财政数据造假之后,内蒙古自治区也自曝财政收入虚增空转。近日举行的内蒙古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称“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
辽宁、内蒙古的经济数据造假被正视并公开,就跟经济进入新常态、相关审计和财经纪律执行力度加大等大背景有关。但有效的经济数据统计监管,不能等造假问题严重后自动暴露。此前辽宁公开的造假时间从2011年持续至2014年,时间跨度不短。这更说明,严肃经济数据审计,健全预防机制,容不得懈怠。
不可松懈的还有追责之弦。2017年初召开的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座谈会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工作的考核管理,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期望以后官员因统计造假而被追责不再罕见。
挤干数据水分,铲除过去发展中留下的泡沫,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筑基之举。涉事地方敢直面经济数据不实问题,向造假“亮剑”之时,就已是疗伤之始,而有了这样直面问题和勇于纠错的担当,确保不想、不能、不敢造假的制度设计也势必会更好地落地。
顶住,可以度过难关的。
⑦ 辽宁内蒙古等多地自曝GDP"注水"都是什么招数
辽宁内蒙古等多地自曝GDP"注水":弄虚作假歪招多。
继辽宁之后,进入2018年以来,辽宁、内蒙古等多地主动曝出GDP“注水”。专家表示,GDP“泡沫”必须早日捅破,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
专家呼吁:放下“数字包袱”
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地方依然有“注水”冲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表示,就财政空转而言,空转一下,就是为了让财政收入指标更好看,让经济数据更漂亮。多地官员自我剖析认为,是难以割舍的“速度情结”和“数字崇拜”在背后作祟。
汪德华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改变传统唯GDP政绩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什么时候地方领导眼里不再只有GDP,GDP造假才有可能烟消云散”。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说,对经济数据中的“水分”不能一“挤”了之,必须严肃问责,才能抑制一些干部的“注水”冲动,同时,党政干部也必须认真分析挤出水分后的经济状况,真正从转型升级、寻找新动能上下功夫,实现“深蹲起跳”。
⑧ 多地自曝GDP注水是真的吗
据报道,继辽宁之后,进入2018年以来,辽宁、内蒙古等多地主动曝出GDP“注水”。专家表示,GDP“泡沫”必须早日捅破,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
分析人士表示,经济数据注水恐怕不限于上述地区。2017年12月,审计署公布了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披露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存在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
希望GDP注水的情况可以得到严肃的处理!
⑨ 内蒙古自曝什么家丑
直面经济数据不实问题,也是务实担当,毕竟,主动揭开伤疤,也是疗伤之始。
据报道,继辽宁省自曝财政数据造假之后,内蒙古自治区也自曝财政收入虚增空转。近日举行的内蒙古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称“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
目前看,内蒙古经济注水很难说只是“微乎其微”,这从相关目标的调整力度中就能看出大概:经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后,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可供参照的是,去年年初辽宁公开的部分市县经济数据掺了20%到30%的水分。
经济数据注水的危害性无需赘言。从全国来看,无论是GDP注水,还是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都难言是个别地方的特有现象。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中,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就达15.49亿元。
水分越大,越需要公开坦承的勇气。面对“家丑”,内蒙古没有掩盖,而是主动揭开伤疤,这展示的是正视问题的态度。在此希望,更多地方能跟上步伐,主动戳破经济数据的泡沫,向民众和国家交出经济数据的“实底”。
地方经济数据造假的原因和动力,很难简单归因,但根本上讲,仍是过去“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畸形考核机制下的产物。
之前的十九大报告已定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未提及未来GDP翻番的目标,也已向淡化GDP总量考核发出了明显信号。国务院2014年公布的《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也将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要求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预测。
挤干数据水分,铲除过去发展中留下的泡沫,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筑基之举。涉事地方敢直面经济数据不实问题,向造假“亮剑”之时,就已是疗伤之始,而有了这样直面问题和勇于纠错的担当,确保不想、不能、不敢造假的制度设计也势必会更好地落地。
⑩ 他是大清朝雍正帝王,为何竟编出了唯一帝王自曝家丑的奇书
这本书是归仁录,是曾静写的,雍正本想借这本书来巩固民众,没想到却起了反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