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华中师大附中朝阳分校
华师一附中朝阳分校地处北京东四环外姚家园路泛海国际高档住宅区内(西临观湖国际)。
咨询电话:010-85854113.
该校网址:http://hsycy.bjchye.cn/cydc/hsfz/hsfzIndex!toIndex.action.
详情请看:华中师大一附中朝阳学校答家长问作者:华一朝阳 更新时间:2011-05-11 07:54
华中师大一附中朝阳学校答家长问
近期咨询我校情况的家长学生比校多,特汇编问题并解答如下:
1.问:今年下半年贵校招生情况怎样?
答:我校今年扩招初高中约10个班。初中将招收科技特长生。高中依中考成绩划线面向朝阳全区招生。
2.问:贵校是怎样性质的学校?
答:我校属于普通公立校,隶属朝阳区教委,严格按朝阳区教委精神办学。同时,我校又是以市级示范校规格引进的优质资源校,享有一定的政策优惠。新建之初,我校明确了“特色立校,高点突破”的办学思路,按市级示范校高标准定位。学校软硬件建设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3.问:贵校办学能坚持华师一附中的教育教学理念吗?主要有哪些?
答:作为引进校,我校在朝阳区教委规范办学的要求下,将更多地传承华师一附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一,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第二,坚持“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的办学特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轻负高效,不拼时间精力,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既让学生学科能力大幅提升,又让学生感到自如轻松。第四,奉行“爱心·赏识·快乐”的教育教学三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第五,实行年级负责制下的班组绩效管理,充分发挥团队作用,营造整体育人氛围。
4.问:作为新建校,贵校办学条件怎样?贵校能住宿吗?
答:学校地处东四环外姚家园路泛海国际高档住宅区内(西临观湖国际)。周边路宽市远,毗邻朝阳公园,环境幽雅,宏阔大气,是学生读书学习的适宜之地。学校临近四环线200米,且公交线网发达,交通极其方便。学校占地50余亩,绿化覆盖率高。有标准的体育场、篮球场、多功能报告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食堂等等,满足教学需要的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的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正按学校发展规划逐步开展。
我校目前还不能为学生提供住宿。
5.问:贵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怎样?
答:师资队伍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多元融合,配备均衡。去年从总校华师一附中派遣了5名骨干教师,今年再增派7名骨干教师(3名特级教师和4名高级教师),分别承担初高中的主要学科教学且领衔把关。北京地区目前招聘的已有意向协议的中高级教师达15人之多,有来自北京市区级示范校的管理和教学骨干,强强联合。学校已组建专家指导团,聘请华师一附中所有特级教师、省市名师和金牌教练,长期轮流地指导我校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
6.问:进入贵校学习需要哪些条件?
答:符合朝阳区教委各项政策要求,思想品德好,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均有机会进入我校学习。高中则以中考成绩划线录取,按去年中考成绩考虑,总分不低于480分的学生报考我校会更有把握一些。
7.问:贵校分快慢班吗?对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怎样培养?
答:我校遵循教育规律,不分快慢班。这是华师一附中传统。平行分班,均衡师资生源,有利于调动任课老师的积极性,维护多数学生的自尊,更好地促进学生进步。这符合政策法规要求,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针对学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将以校本选修的形式,开设特色(校本)课程,实行导师制,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或辅导。对优秀学生学校将有计划地组织赴汉学习交流和专门培训。
8.问:贵校来京任教的教师是不是有些“水土不服”呢?
答: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武汉也是中国的大城市,各地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度很高,与北京有很多共同或相似的东西。面对的教育对象也都有着大城市中学生所共有的个性特点,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教师的语言风格、认知水平和思维视野等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地域特色并不那么鲜明。更重要的是华师一附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北京地区广大家长学生的需求比较契合,而且学校还不断地加强对来京教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对北京本土教育的了解、熟悉。学校开办已有大半年的时间,来京教师不仅适应了北京教育,而且在融合原校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更好更快的提升。
9.问:贵校首届学生情况怎样?可以到贵校参观或咨询有关情况吗?
答:去年首届招生只有初一四个班130多名学生,但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迄今为止,学生中有70多人在科技创新、数学竞赛、作文大赛、文艺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全国、市区级包括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各类个人和集体奖励。学生学科总体成绩达到了全区第6名。
学校随时欢迎各位学生家长来校参观咨询。
10.问:贵校有哪些学科优势?
答:华师一附中的数理学科和科技创新等均在国际奥(比)赛中斩金夺银,成绩名列全国前茅。人文学科也有很强优势。语文学科长期参与省高考阅卷的业务指导和把关,英语学科多次参与省高考试题命制。各类学科师资雄厚,优势明显。鉴此,我们将依托总校整体优质资源,在数理学科、科技创新方面打造优质品牌,并在师资引进方面着力这一优势学科建设。目前从总校派遣的教师中有4位从事数学教学,有2位从事理化教学。语文、英语学科也均有特级或名师领衔把关。
11.问:总校华师一附中有哪些突出的办学实绩?
答:华中师大一附中是湖北省首批省重点中学,第一个省级示范高中,湖北省政府命名的唯一“窗口学校”,历次入选“中国百强中学”并位居前列,多次网络排名全国第一;入选湖北“辉煌荆楚60名片”的唯一中学,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基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综合办学水平全省第一。二十多年来,高考综合成绩长期全省第一,每年升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占两校在鄂招生数的四分之一强(近三分之一)。1988年夺取全国第一块国际奥赛金牌,迄今共斩获国际金牌15枚,银牌2枚,铜牌1枚,奖牌数全省第一;涵盖数理化生信息天文等所有学科,全国唯一。7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并获各项大奖,为全国最好成绩。中国中学生篮球联赛全国亚军和多次中南地区第一名;培养出火箭专家龙乐豪院士,化学专家万惠林院士,历史专家冯天瑜学部委员,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中央后补委员中将叶爱群,总参谋长助理中将陈勇,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叶荫宇,文化名人学者易中天,Plive视频网络总裁陶闯,辉瑞公司亚洲研发总裁杨青,财新传媒执行总裁兼总经理吴传晖,“中国动漫第一人”姚非拉,少年作家协会主席蒋方舟、保送至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直升哈佛大学读博的范犇、李纯等等。
今年华师一附中高三毕业生中,迄今已有22人保送北大清华,获得北大清华自主招生资格达36人。其中许匡益获得“北约”全国第1名,刘爽获得“华约”全省第1名并获60分加分。有8人进入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其中向重远、李蓝清两名学生以全国第一、二名的成绩入选物理国际奥赛国家代表队(全国5人)。
“追求卓越,永争第一”是华师一人永恒不变的精神。
华中师大一附中朝阳学校
2011-4-19
『贰』 吴传晖的《财经》杂志总经理
2006年成为《财经》杂志总经理,加盟《财经》杂志后,其在开拓《财经》的网络业务、会议活动等新业务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胡舒立称为“我的最重要搭档”,同时“胡吴配”也被传媒界传为佳话。
『叁』 华师大一附中好不好
很好的学校,重点中学。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创办于1950年9月,初名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1958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中学;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共有高中、初中两个校区;高中部占地390亩,有教学班83个,学生近5000人,在职教职工382人;初中部占地95亩,有教学班30个,学生1700多人,在职教职工110余人。
教学理念: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德为本,全面发展,为学生培植健康成长的沃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成长创建良好的环境,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塑造品质优秀,个性健全,行为规范。
具备一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世纪新人是学校孜孜以求的育人目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华师大一附中
『肆』 《财经》创始人为什么要辞职呀谁知道内幕消息的吗
《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是在9月25日正式辞职的。包括副总经理及8位部门总监在内的经营部门60多位员工,也于9月29日递交辞呈。
有消息称,胡舒立辞去《财经》主编之职后,有意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担任该校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程焕文也确认了这个消息:胡舒立已签约加盟中大,将出任传播及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商天下新闻网有更详尽的后续报道呢。
『伍』 财新网的创办事项
财新传媒系提供财经新闻及资讯服务的全媒体集团,依托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原创新闻优势,以期刊、网站、视频、图书、会议等多层次的业务平台,向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读者群,提供准确、全面、深入的财经新闻和资讯信息服务。
财新网所隶属的财新传媒成立于2009年12月,由原《财经》团队组成。原《财经》主编、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女士任财新传媒总编辑,原《财经》副总编辑杨大明任财新传媒副总编,原《财经》执行主编王烁任财新传媒主编。原《财经》总经理吴传晖任财新传媒总经理。
胡舒立曾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誉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她在对媒体价值探索中表现出的坚守与拓进为读者所称道。 胡舒立,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财新《新世纪》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舒立女士是《财经》杂志创办人,并担任主编11年。她在新闻事业上的成就得到了国际新闻界的认可。
2011年 荣获“星云真善美新闻传播奖”
2011年 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
2010年、2009年 两度获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年度世界百名思想者”
2007年 获得由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颁发的“2007年度刘易斯·李仰士新闻责任与正义奖”
2006年 被《金融时报》列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栏作家”
2006年 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亚洲最值得关注的十位女性”之一
2003年 获得《世界新闻评论》颁发的“年度国际编辑”奖
2001年 当选美国《商业周刊》50位“亚洲之星”之一
『陆』 武汉华师一附中和华中师大第一附中是什么关系
华师一附中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惯用简称,是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
华中师大一附中前身为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由潘梓年、赵君陶等著名革命教育家于1950年9月创建。1958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中学, 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是湖北省首批的示范高中,学校在1962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唯一命名的“窗口学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八校联考成员。
(6)吴传晖扩展阅读:
华师一附中知名校友:
1、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
2、波士顿教育集团全球副总裁、“武汉2049下一代千人计划”创始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范犇。
3、中国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沈晓骅。
4、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燕南。
5、PPLive网络视频公司首席执行官,陶闯。
6、财新传媒执行总裁,吴传晖。
7、博思特管理咨询(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胡兴华。
8、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安莲。
『柒』 吴传晖的工作经验
吴传晖在传媒行业积逾十年经验,初期任职记者,其后晋身业务发展及管理领域。参与创办财新传媒之前,
吴女士于2004年加入财讯传媒集团,曾任集团业务发展副总裁,负责监管集团在中国的媒体发展及投资;自
2006年起担任《财经》杂志总经理,负责全面营运及管理《财经》的经营业务;并与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担任财讯传媒集团执行董事。在此之前,她就职于香港星岛集团,担任业务发展副总裁。
1998年到2002年,吴女士分别任职于洛希尔投资银行和中银国际的投资银行部,协助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和并购活动。
吴女士于1993年涉足媒体行业,曾任《星岛日报》记者,负责采写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报道。
吴女士持有美国福坦莫大学(Fordham University)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及中国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捌』 吴传晖的介绍
吴传晖女士现任财新传媒执行总裁,曾任《财经》杂志/《财经网》总经理,兼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负责营运及管理《财经》之整体经营业务。
『玖』 有关"我与企业共赢"的演讲稿
4月27日上午9时,第三届中国媒体经营管理论坛在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出席并致词。本届论坛将就“媒企和谐”、“新技术引导的未来出版业”、“全国11城市都市类报纸发行量公布”几大议题展开研讨。
据论坛主办方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提供的数据,全国各省级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国内最顶尖媒体、大中型广告公司、大广告主和国外媒体界知名人士共约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以下是《财经》杂志的总经理吴传晖发言的全文:
各位同行、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得到这个主办单位的邀请,到这里跟大家沟通探讨“媒体与企业共赢”这么一个话题。刚才华盖创意这位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棒的视觉盛宴。其实归根到底,这些图片都是用在媒体上,无论它是纸媒,还是网站,还是商家的广告。
我刚刚来的时候,我也在想,一路上因为交通很堵,马上要放假了,甚至堵得开不了。其实我们常常发现在路上这么堵的阶段,拥挤不仅仅是汽车,可能一百米的路上都有很多的广告蹦到大家眼前,包括灯箱的个、楼宇的广告,所谓这些形态都可以在很短路程里看到,刚才啊,手机里收到招行的促销广告。实际上每个人、每一天都被大量媒体所包围,我们可能是看着报纸,吃着早饭,听着电台广播去上班。在等电梯时还有其它的东西看一下。到办公室,MSN上还有其它的广告,进了电邮,还有一些垃圾邮件。中午时,你下楼吃饭时,可能人家塞给你一些宣传片,回到家里你会翻翻杂志,基本上我们中国已经进入媒体泛滥的时代,十几年前,我们想,可能能看的就几个频道,全国真正比较成功的商业兴市场化的媒体是屈指可数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超过60个电视频道,可以选择的网站可能是几千个,任何一栋楼都有像分众这样的传播媒体。连出租车的椅背上都有了小的电视屏幕了,过去三月份中国有差不多超过20本杂志创刊或者重新改版。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很困惑,比较迷惑,受众是觉得这个信息在爆炸,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消息渠道,应该浏览什么样的信息,企业也挑花眼了,每个媒体都在兜售自己的受众和传播力。媒体的日子其实越来越难过,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你的受众越来越挑剔了,企业要拼命给你压价,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媒体,都面临着一大堆的模仿者、跟随者或者是挑战者,每一个所谓的我们叫出版人或者叫媒体经营的负责人,都在想怎么样使自己媒体与众不同、脱颖而出。但是我个人还是认为,整体而言,媒体其实并没有因为数量的增加而贬值,因为大量缺乏有品质的媒体,这些缺乏品质的媒体是没有价值的。媒体的泛滥也只是相对的,因为好的媒体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什么叫好的媒体?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媒体。
我今天想说,拥有这创造价值的媒体才可以与企业共赢。这是我今天在这里想表达的一个思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媒体的价值或者说媒体能为谁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当然我们都很清楚,媒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所谓“中间人”的位置,因为我们把信息带给受众,把受众的注意力带给我们的广告主,这是一个真理,可是在今天的市场环境里,其实情况可能要复杂一些。刚才讲了,现在的社会并不是稀缺的,而是非常充足的,甚至是多余的,有时甚至让你感觉带来负担。如果真的媒体贬值,最主要的原因信息本身在贬值,刚才华盖创意那位先生也说到,人们正在改变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介质,你是看还是阅读,有很多的选择。但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反而觉得,媒体没有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因为好的媒体反而有更多的机会。也就是说,包括在我们编辑团队或者我们在经营部分,我们一直比较强调所谓好的团体,是有品质的媒体及,反而会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成功,什么叫好的媒体?我们认为是好的媒体能够帮助受众把信息变成知识。
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件事,信息并不等于知识,信息往往是纷乱、零碎的、扁平的、历史的,很容易过去,知识才是系统的、内化的、可以使用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尤其需要人帮他梳理、过滤和整合信息,使之成为可以消化,可以获得营养的知识。所以作为媒体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于为受众拨云见雾、透视本质,成为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来源,这种价值是品质,过去《财经》杂志创办了九年,今年是第九年了,一直是遵循坚持高品质这样一个新闻理念,刚才我们一直强调品质这一块。如何创造品质?很简单,我们需要持续有耐心的投资内容,不断收到预期的产品,如果国外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比如说《大西洋》月刊、《纽约课》这样的杂志,一个封面报道花几个月时间来创办,比如说写“9·11”的长篇报道,作者在世贸大厦的遗址上呆了半年,最后用几个月的时间写作,全作花了9个月的时间,我们也是打造一个很复杂的报道。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2001年,我们当时有一篇比较封面的报道,讲的是银广厦,它的市值是第二大,我们的企业实际上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甚至拿到了海关的盖了章的证明,发现这个银广厦这个企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的出口数字都是伪造的。事实上在现在,我们很多媒体是很短钱的情况下,很难花这么长的时间让记者做这么深入、长时间的投入来做一篇报道。当然这篇报道当时引起很大的效应,也为中国股票市场打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市场开始重视对方,而不是一味想发展。
这些东西,可能说起来比较简单,比如说,花力气培育一个高品质的、高素质的编辑团队。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像我们刚才讲的,现在的投资者实际上越来越没有耐性了,越来越多的人实际上相信快钱,比较容易忽悠的,我觉得作为媒体人,我们要坚持一个信念,这可能是一个老话,就是咱们还是认为内容没亡,高品质内容一定可以抓住受众,这样我们就成功一半。但这样还不足以实现与企业的共赢,我们现在共同的面临一个问题,社会日趋多元化,消费者更加分散,你可以得到受众的注意力时间非常短。这也不能满足单一的媒介形式接触消费者,也不满意单一的形态接触消费者。比如说,不能满足单纯用广告,硬广的接触消费者,很多的会比较追求软性的宣传。我上午不在,但是我也看了上午有一些同行的发言,也提到软性的宣传对企业是非常非常重要。这个观点,我也许并不太赞同,但这的确是目前一个常态。
所以现在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比较普遍面临的问题就是广告主压缩它在硬广上的预算,它要求更加多的折扣出现,它不是要占我们的便宜,这个我们可以理解,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于企业在市场推广上的预算是非常有限的,要应付这么多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者的需求和多元化的媒体。可是另外一方面,其实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一个解决的方案,他们也非常辛苦,对不同的媒体比来比去,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
其实像这样状况,我认为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是双败的局面。所以我觉得媒体的另外一个价值是应该为企业创造,我们能不能为企业创造提供一个全方位影响受众的整合营销平台。怎么实现这点?我的关健词是品牌。刚才谈到品质传统上,我们认为你有了好的品质内容,得到了受众的认可,你的品牌就有了,你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但实际上,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很好的运用这个品牌,才能够实现媒体的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为客户带来最大化的利益。这个价值是什么?尤其对平面媒体来讲,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过去我们是出版人,品牌再好,你只是一个内容的制造者。我觉得将来受众和要求我们其实要做到一个所谓的“内容管理者”。将来我们对高品质内容的利用应该是全方位的,影响受众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和立体化的,我们不但可以以内容为载体将企业的信息发送到读者的面前,还可以准备获取这些信息的效果和反馈。而且同时以内容为平台,实实在在的把要影响的人群带到他们面前,这样可以深入消费者生活的各个层面,多接触点的影响消费者,这样我想我们为企业有机会创造一个很有效率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财经》来讲,我们过去几年,其实在品牌建设和品牌延伸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有一些心得,我们现在应该来讲,我们不仅有《财经》杂志,我们还有我们若干本的特刊,一个月我们会跟随《财经》的叫《金融实用》的关于资本市场的刊物,每个季度我们有一本比较注重图片,注重人文时代变迁的《视觉》这本杂志,这都是根据我们《财经》的读者,他们所关心的这个半轴,我们来为他们创造多一点的附加值,创造更多的内容,当然条件是我们需要有一些高水准的要求,对这些品质。
另外一个特刊,我们每年有一个《财经》的年刊,是对第二年全球和中国的展望,当然主要集中在财经、政治、社会、文化这几个比较大的领域、比较宏观的。我们邀请到全球很有影响力的人写专栏稿子,来围绕这个主题。这是所谓平面的这一块。我们去年年底已经是第四次做了相当影响力的财经年会,这和我们的年刊是并行的,也是“预测与战略”为题,对第二年宏观经济有一天到两天的会,聚集了各个财经界,相关有影响力的演讲者、政府的监管者和企业的代表、金融行业的决策人,这是会议这块。
其实我们今年也陆续有一些小规模的、更加专注的话题做财经论坛和财经圆桌会议这一块,其实今年以来我们做了另外一个动作是,我们在三月初一,《财经》杂志网站也做了改版,也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媒介上,我们也同样能够有一个高品质的内容提供给读者,而且是区别于我们杂志的,因为网站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和功能,我们希望能发挥这样的平台,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当我们做这一切时,其实我们就发现,如果你做到了可能被预期的价值的时候,其实企业愿意出大价钱的,如果咱们从经营角度来讲。这样的话,我们的品牌才值得我们前期的投入,才真正实现企业的增值,做到这步,我们才有了高品质的内容,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我们是不是完全达到了共赢的局面,我觉得还差一点,因为在我看来,共赢概念不是一次两次、一年两年,而是一个持续、相互的一个成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合作。刚才也讲到,现在投资人缺乏耐性,有多人对媒体投资的投资者,都以为这是一个“金矿”,可以很快收回投资获得回报,认为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其实投资媒体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行为,而在美国一本杂志,要赚钱的话,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因为在中国的平面媒体尤其是杂志发展中,是过去五六年事情。我说的发展是市场化的发展,所以有一些成功的实例是很快速的成功,这给大家一种错觉,就是很容易可以成了。
就媒体本身内容的建设和经营来讲,很多存在怎么去赚一笔钱的心态,如果你想实现这个品牌的持续价值,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一个另外一个观念,就是品格。刚才讲到,现在中国的资本的力量已经进入到传媒的世界,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现实。媒体的产业本身也是逐利的,我们很难抵制的影响,我想熟悉《财经》朋友,我们是独立、独家、独到,我们叫“三独”理念,所以我们是比较坚持报道的独立性,而且报道的真实性,我们认为这是媒体的命脉,也是我们获得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关键。但是媒体的内容独立性要得到保证,其实不在于我喊几个口号就可以做到,而且我也不想在这里空谈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媒体也是商品也是企业,对市场中的任何产品或者企业而言,生存也是第一要义的。但是我想讲,媒体坚持自己的品格,正是保障自己的品质和品牌,也是为我们自己和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创造价值。我想具体的例子可能很多。因为《财经》属于比较尖锐的一些报道,可能有一些批评性的故事。这么多年,因为我们有一些负面报道,而受到的比如说商家的压力,甚至丢失掉一些广告订单这是时有发生的事情。说实在的,如果没有一个很长期发展或者比较坚定的信念是很容易屈服的,但是我觉得从长远来讲,你不坚持一会儿,可能你就没有办法坚持更久了。
讲了这么多,可能很多人质疑了,《财经》当然可以做到了,讲起来,现在《财经》也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比较强势的媒体。的确回顾《财经》的发展历史,我们用了九年的时间,1998年创刊到现在,整整9年的时间,坚定不移的培育我们自己的品质、我们的品牌,还建立我们自己的品格,这是一种奢侈。因为今天的媒体市场不再有任何人,有这么长的时间来成长。但是,金钱是一种投资,时间也是一种投资,我觉得今天中国媒体市场已经进入到大投资、大回报中,小投资、没回报,赢家通吃的局面,没有捷径,因为有决心和远见投入的人,会把市场的门槛抬得很高的。
最后我想说媒体和企业不但可以共赢,我们如何能够创造价值,不光是为我们自己、我们的读者和企业,是在于你要有自己的品质、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品格。在这种基础上,我们不但能够共赢,而且必须共赢,因为我们和企业的关系是共生的关系,媒体必须对品质做投入,对品格做投入,专注做投入。而企业影响消费者不是一种成本,企业包容媒体的报道也不是一种成本,而是一种投资。在长期看来,是具有高回报的投资,我认为,我们更大的事业是在未来,我们共同来创造这样的价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