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uber股价是多少
2020年4月4日,Uber的股价为22.03美元,总市值为380.52亿。
公司介绍
Uber(Uber Technologies,Inc.)中文译作“优步”,是一家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Uber在2009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辍学生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和好友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创立。
因旗下同名打车APP而名声大噪。Uber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大陆的60余座城市,并在全球范围内覆盖了70多个国家的400余座城市。
(1)uber股票有风险吗扩展阅读
市值估计
2010年下半,优步获得加州硅谷一群超级天使投资者的创业投资资金挹注。
2011年下半,优步再次从多位投资者处获得了3,200万美元的资金,投资者包括高盛、Menlo Ventures和杰佛瑞·贝佐斯等,这让优步获得的总创投资金达到4,950万美元。
2014年6月,优步宣布在新一回的募资活动中获得12亿美元的投资,公司约价值182亿美元。
2016年6月2日,优步宣布获得沙特主权财富基金35亿美元投资,G轮融资前估值625亿美元。
② uber有股票吗,股票代码是什么
Uber还没有上市。
Uber 的估值是 6000 万美元,虽然没有写清楚,但感觉是融资 1100 万美元之后。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家公司的资料,很酷,是我最近一段时间里看过的最酷的公司之一。
为什么?有几点原因。
第一,市场巨大。你看着它是一个 app,其实它做的是一家出租车公司的生意。
美国的出租车也是有所谓的牌照的(medallion),就是说,如果你做的生意是“有人在路边招手,你停车搭载他,并收费”,你就需要牌照。这机制已经有 80 年了。
但 Uber 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用户是通过 iPhone 预定车辆的,并没有“在路边招手,你停车搭载他,并收费”,就不需要牌照。
如果能就此打造出一家全美的全新的出租车网络来,光这一点就很牛了。
第二,有独家技术。核心就是怎么能在一个城市里部署最少的车,能够最有效率的满足全城的需求。
这个算法的核心是所谓的 travelling-salesman problem。怎么能把无数个移动的点用最短的线串起来。
第三,有定价权。Uber 的出租车比普通出租车贵不少,但用户依然愿意付费,那说明解决了真实需求。
其实说白了,是它更市场化。很多时候,如果你打不到车又急需打车,你是愿意付更高价的,但传统的出租车生意做不到这点。Uber 甚至可以做到,一些高峰时期(比如演唱会、全城活动结束后)比它平时的价格更高,这样供需就更平衡了。
第四,有数据。能够通过后台统计全城的人流和车流。这个数据的持续积累,说不定变成什么。比如,可以卖给地产商。
有这几点,已经非常厉害了。可惜,中国暂时做不出这样的公司来。
③ 连保险公司都“撤”了,Uber就这么不被看好
具体细节如下:James River决定终止与rasier LLC的业务伙伴关系。 Rasier LLC是与共享旅游行业的所有者合作的运输网络服务提供商,也是Uber的全资子公司。
JMP证券的分析师马修·卡莱蒂(Matthew Carletti)重申了他的超额评级和50美元的目标股价。他认为,保险公司削减了一项额外业务,未能实现其利润目标。
在“取消保险政策”倡议的背后,外界所看到的不仅是保险公司对亏损业务的无奈,而且是资本市场的暗流。
詹姆斯·里弗的最大股东是d。全球知名的对冲基金E. Shaw,而高盛(Goldman Sachs)是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早在2013年,Uber和James River集团就开始了保险业务时,他们就表现出了与高盛建立更紧密联系的愿望。
2014年,优步开始聘请高盛发行自己的可转换债券,而在2019年5月优步IPO时,高盛是主要承销商之一。
如果高盛完全不了解詹姆斯·里弗的解雇和优步的保险业务,谁能相信呢?
从业务范围的角度来看,Uber引入了James River的保险范围:当车主的个人汽车保险拒绝赔偿时,公司的保单将承担费用。也就是说,在Uber平台上收到订单的私家车车主如果发生事故或导致乘客受伤或在运行中撞到他人,则可能不会被常规保险公司接受,相关索赔通常由James承担河群。
根据相关数据,在2013年该业务推出之前,詹姆斯·里弗的交通网络保险业务仅为170万美元。与rasier LLC合作之后,仅2013年前9个月,保费收入就达到了1,870万美元。
但分析人士指出,即使目前优步的相关保险费用可能达到每年250-300百万美元,但詹姆斯河的相关保险费用仍然不足。对Uber的批评之一是,Uber没有为越来越多的平台收购所有者提供足够的保险支持。
也许由于Uber的共享旅游业务的未来急剧下滑,JMP Securities的分析师得出结论:“ Uber的业务利润不足以继续促进合作。尽管取消Uber的3亿美元净保费收入可能会导致詹姆斯·里弗集团(James River Group)的每股收益在2020年下降,我们认为,由于快速增长的核心业务的利润要高得多,这一举动的负面影响将是短暂的。”
④ 比较滴滴和uber的竞争战略的区别
在有关动物的新闻中常会出现一句极具喜感的评论“现已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网友对洋快餐的调笑成就了一个无心插柳的网络热词,其实对企业来说,整合现有的供应链提供额外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策略,如Uber就有从快递到送餐的个性化服务,滴滴则在打车、专车之后,连续推出快车、顺风车等产品。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像Uber和滴滴不是深耕现有的专车服务,坐待意料之中的收获,反而匆忙进入那些前景不明的细分市场,急于打造互联网出行全平台?不合情理的抉择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考量?
抢占潜在风口,抑制资本盲动
李彦宏曾经教导创业者:总是提防腾讯没有前途!而腾讯何尝不对创业者心怀敬畏,创新发展到今天,破坏性和颠覆性愈益明显,看似恢宏的商业帝国很可能瞬间崩塌,共享经济的崛起令创新的门槛不断下探,Uber商业神话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最近估值达到500亿美元的Uber受到风投的追捧,那些曾经的明星公司都被它抛在身后:携程市值107美元,去哪儿58亿美元,艺龙不到7亿美元,甚至携程的股东—美国头号在线旅游公司Priceline的市值也不过610亿美元左右。
在中国,Uber的成功被滴滴快速复制,但这个双雄并立的市场显然并不平静:
共享是把双刃剑,闲散的私车资源可以被Uber和滴滴用来破解出租车困局,也可以实现别人的雄心壮志,这里只有赢者通吃,没有所谓的良性竞争。在美国,Airbnb和Uber各霸一方,并无可与匹敌的对手。以Uber来说,日均订单早破百万,以每单抽取20%的佣金计算,赢利可观,但家底殷实的Uber在资本市场却仍然激进,筹划的新一轮融资规模将达15亿美元,Travis Kalanick甘冒原始股权被稀释的风险其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因为Uber必须狙击Lyft、Getaround这样的创新公司,后者的业务形态决定了他们一旦获得资本支持,就有可能用补贴争夺和瓦解Uber的供应链,即使他们无法赢利。对此,深谋远虑的Travis Kalanick采取了两条对策:
一是通过不断融资将资本市场与Uber结成利益共同体,打压Lyft、Getaround的融资空间。迄今为止,Lyft的F轮估值只有25亿美元,Getaround和Relayrides仍然无足轻重,Uber还特别注意引入战略投资者,例如此前与网络的合作,主要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突然获得有力的渠道资源,在特定市场对Uber构成威胁,此前阿里参投Lyft即是信号;
二是通过不断扩张的产品线,维系订单量的持续增长,保持和提升平台的粘性和稳定性,这对于在舆论漩涡中挣扎的Uber有着特殊意义。
在这方面,程维要算是Travis Kalanick的知音,滴滴启动快车、顺风车等业务有着与Uber相似的诉求,前段时间,P2P租车在资本市场风头正劲,之后则是拼车公司屡获风投,但经过Uber和滴滴的打压,纷纷偃旗息鼓,爱拼车的停止运营即是一例。
以体量换时间,牵制政策、舆论和对手
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出行服务是在与时间赛跑,变成大而不倒、强壮有力并能够支配诸多公共资源的商业巨无霸,可算是洗雪创新原罪的一种有效方法。
无限延伸的产品线能够帮助Uber和滴滴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源,宣传共享创新和绿色出行理念,保持足够的公关热度,影响未来的政策走向。当然反对派和既得利益者总是存在的,Uber和滴滴在聚拢更多同盟军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多敌人,不得不在三条战线上艰苦奋战。
在舆论方面,Uber和滴滴极为成功,这既得利于80后迅速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也受益于自下而上推动变革的观念深入人心,互联网出行公司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而批评者则被描绘成陈腐的保守主义者,这是营销和公关的双重胜利。
近来各地查处专车事件频出,有关出租车改革办法和专车管理新规也都在酝酿,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备受关注的互联网出行公司亟需发出整齐划一的声音,所以Uber和滴滴快速进入各个细分市场,依托自身体量将小型初创公司从市场中排挤出去或边缘化,减少杂音的同时也将自己变成政府对话的唯一对象,才是破局之道,否则类似北京破窗和广州围堵这样的戏码持续上演终非了局。上海交通委在多番踟蹰之后终于将出租车公司和滴滴整合为出租车信息服务平台可说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另一个因素是Uber和滴滴的巨人之争,同是立足于私车资源,零和博弈现象严重,一家所得必为一家之失,所以无论Uber还是滴滴都拼命扩充和维持哪怕是并不赚钱的产品,这也成了一条隐蔽的竞争辅线。
规模第一,赢利第二的生态系统
互联网出行是Big business已然毫无争议,但是否赚钱以及如何赚钱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且在中国和美国有着迥然不同的答案。在美国,Uber虽然处处渗透着创始人那种“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战斗哲学,但它的经营管理仍然遵循着传统的商业逻辑,也就是MBA教程中那些凛然不可侵犯的核心原则。Uber更多乞灵于技术手段而不是价格杠杆调节需求,支撑Travis Kalanick那些宏大愿景的秘密在于:Ube仍是一家赚钱的公司。
但在中国一切都不同了,年轻一代是吃着互联网的免费大餐成长起来的,他们期待用最低的价格享受最好的服务,他们会精心计算返券和优惠的最佳用法,并乐于分享,以此为荣,Uber和滴滴不得不用低价+补贴轮番刺激和洗脑,才能吸引他们共同来完善这个商业模式,这就催生了一个规模第一,赢利第二的生态系统。
单以目前展开的几条出行产品线而论,专车本是定位高于出租车的产品,由于竞争激烈,司机的赢利空间已经摊薄,快车等低端产品的加入更是雪上加霜,但他们必须咬牙坚持,因为价格从来是基于市场而不是成本,Uber和滴滴只能从动态定价等收益管理手段上寻求解决之道。拼车是看不出任何赢利前景,因为单均金额过低,司机只有尝鲜心态,缺乏服务意识,乘客的期望值也不高,整套体系的运转全靠补贴支撑。拼车有许多细分市场,通勤拼车虽然有稳定需求,但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低成本的解决方式并不少。Uber推出Uberpool和人民优步的核心目的,是以低廉的价格赢得更广泛的用户,稳定供应链,快速创造足够规模的现金流。电商巨子Jeff Bezos在解释Amazon的成功之道时,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类公司,一类拼命想收更多的钱,一类是努力想收少一点。我们是后者。”Uber显然从中深受启发。
滴滴顺风车则有另一番野心,程维和柳青当然知道这个产品不可能赢利,而且是订单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但滴滴通过引导加强了它的社交属性,“相逢是一种默契,缘分妙不可言,希望你坐在副驾位置”,这样的短信话术显然试图淡化服务的商业色彩,而渲染一种邂逅的氛围。易到用车的周航曾经憧憬:司机和乘客不应该是冰冷的服务关系,而应该有良性的互动,司机可以被收藏,然后像老朋友一样被时不时的翻出来。滴滴显然正在实践。
滴滴快车的产品属性比较复杂,它虽然有效对冲了Uber的低价策略,但与滴滴的其他产品也存在双手互搏,快车的另一个定位是传统出租车的替代品,显示出滴滴已经对整合现有出租车资源不抱希望,开始提前布局,但广告文案强调低价并对出租车猛烈开火在最近严苛的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直接导致了北京交通委的约谈。
归根结底,Uber和滴滴们“尽人事而安天命”的努力是否奏效,最终还是要由正在酝酿的专车新规来决定,假如这份新规真如目前所披露的那样,坚持营运资质和私家车禁入两大门槛,那么互联网出行市场很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⑤ uber在中国是否触犯法律
uber在中国没有触犯法律。
UBER TECHNOLOGIES,INC.(简称:Uber)是一家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和交通网络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佛尼亚州旧金山,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和司机,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的服务。优步已在全世界数十个城市提供服务。乘客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或是使用移动应用程序来预约车辆,利用移动应用程序时还可以追踪车辆的位置。
2014年12月17日,网络与美国硅谷新兴互联网巨头Uber签署了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未来双方将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三个方面展开合作。
⑥ Uber和滴滴为什么迷恋平台战略
在有关动物的新闻中常会出现一句极具喜感的评论“现已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网友对洋快餐的调笑成就了一个无心插柳的网络热词,其实对企业来说,整合现有的供应链提供额外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策略,如Uber就有从快递到送餐的个性化服务,滴滴则在打车、专车之后,连续推出快车、顺风车等产品。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像Uber和滴滴不是深耕现有的专车服务,坐待意料之中的收获,反而匆忙进入那些前景不明的细分市场,急于打造互联网出行全平台?不合情理的抉择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考量?
1抢占潜在风口,抑制资本盲动
李彦宏曾经教导创业者:总是提防腾讯没有前途!而腾讯何尝不对创业者心怀敬畏,创新发展到今天,破坏性和颠覆性愈益明显,看似恢宏的商业帝国很可能瞬间崩塌,共享经济的崛起令创新的门槛不断下探,Uber商业神话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最近估值达到500亿美元的Uber在风投眼中是与小米并行的双子星,那些曾经的明星公司都被它抛在身后:携程市值107美元,去哪儿58亿美元,艺龙不到7亿美元,甚至携程的股东—美国头号在线旅游公司Priceline的市值也不过610美元左右。
在中国,Uber的成功被滴滴快速复制,但这个双雄并立的市场显然并不平静:
共享是把双刃剑,闲散的私车资源可以被Uber和滴滴用来破解出租车困局,也可以实现别人的雄心壮志,这里只有赢者通吃,没有所谓的良性竞争。在美国,Airbnb和Uber各霸一方,并无可与匹敌的对手。以Uber来说,日均订单早破百万,以每单抽取20%的佣金计算,赢利可观,但家底殷实的Uber在资本市场却仍然激进,筹划的新一轮融资规模将达15亿美元,Travis Kalanick甘冒原始股权被稀释的风险其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因为Uber必须狙击Lyft、Getaround这样的创新公司,后者的业务形态决定了他们一旦获得资本支持,就有可能用补贴争夺和瓦解Uber的供应链,即使他们无法赢利。对此,深谋远虑的Travis Kalanick采取了两条对策:
一是通过不断融资将资本市场与Uber结成利益共同体,打压Lyft、Getaround的融资空间。迄今为止,Lyft的F轮估值只有25亿美元,Getaround和Relayrides仍然无足轻重,Uber还特别注意引入战略投资者,例如此前与网络的合作,主要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突然获得有力的渠道资源,在特定市场对Uber构成威胁,此前阿里参投Lyft即是信号;
滴顺风车则有另一番野心,程维和柳青当然知道这个产品不可能赢利,而且是订单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但滴滴通过引导加强了它的社交属性,“相逢是一种默契,缘分妙不可言,希望你坐在副驾位置”,这样的短信话术显然试图淡化服务的商业色彩,而渲染一种邂逅的氛围。易到用车的周航曾经憧憬:司机和乘客不应该是冰冷的服务关系,而应该有良性的互动,司机可以被收藏,然后像老朋友一样被时不时的翻出来。滴滴显然正在实践。
滴滴快车的产品属性比较复杂,它虽然有效对冲了Uber的低价策略,但与滴滴的其他产品也存在双手互搏,快车的另一个定位是传统出租车的替代品,显示出滴滴已经对整合现有出租车资源不抱希望,开始提前布局,但广告文案强调低价并对出租车猛烈开火在最近严苛的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直接导致了北京交通委的约谈。
归根结底,Uber和滴滴们“尽人事而安天命”的努力是否奏效,最终还是要由正在酝酿的专车新规来决定,假如这份新规真如目前所披露的那样,坚持营运资质和私家车禁入两大门槛,那么互联网出行市场很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⑦ uber公司的一些资料
UBER TECHNOLOGIES,INC.(简称:Uber)是一家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和交通网络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佛尼亚州旧金山,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和司机,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的服务。
优步最早是在2009年由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和格瑞特·坎普(Garrett Camp)成立,起初名为“UberCab”。优步在2010年6月正式于旧金山推出服务,同年8月莱恩·格雷夫斯(Ryan Graves)就任首席执行官。格雷夫斯不久后离开首席执行官一职,并由卡兰尼克接任。格雷夫斯为营运副总裁和董事会成员。
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Travis Kalanick):租车公司Uber首席执行官。
⑧ 什么是uber
UBER TECHNOLOGIES,INC.(简称:Uber)是一家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和交通网络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佛尼亚州旧金山,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和司机,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的服务。优步已在全世界数十个城市提供服务。乘客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或是使用移动应用程序来预约车辆,利用移动应用程序时还可以追踪车辆的位置。
⑨ 互联网+代理记账有哪些风险
模式的不成熟
业内很多专家预测,当下市场上许多新进入的代账平台商、代账工具商均会逐渐消亡,因为行业痛点把握不准、业务模式没有设计好、未来更没想好,一直处于试错、模仿、进化中,甚至自己都说不清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盈利模式是什么、到底是做代账还是做开放平台、单独做工具有出路吗、连接企业与会计、还是连接企业与代账公司、还是鱼与熊掌兼得。滴滴模式、UBER模式、神州租车等模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生硬的抄袭拷贝,忽视企业级服务市场特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未来大部分平台商、工具商都会涉足代账业务,我们从2015年以来新进入市场的新兴代账平台商、代账工具商其经营的微信公众号主体信息、工商系统均能看到其经营范围已经涵盖代理记账等服务业务。所以很多代账平台商、代账工具商未来都会涉足代账业务,或许今天已经在做,或许今天间接向代账公司要取分润。还是那句话,代账平台工具商本应从平台和工具上获取收益,可代账软件免费为哪般?收益从哪儿来?披着代账平台工具的外衣,实则是要进军代理记账行业,跨界打劫。
2.低价代理的风险
互联网+代理记账”采用低价杀入,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代理记账获客成本不断增加,每月记账9.9、记账包年666元之类的低成本恶性竞争不断出现,这也决定了代理记账必须获得大量的客户才能盈利,而客户量巨大,注定着代账会计工作量肯定很大。
这些低价代理记账企业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于代理记账行业毫无了解,无视财务外包、代理记账行业和会计工作本身的特性,只会利用“低价”进行盲目轰炸宣传,骗取对代理记账不甚了解的中小企业创业者的信任,一旦出现问题却撒手不管。做出来的账错漏百出,造成了代理记账的口碑日益下降,逐渐成为了像街边的“办证”、门框上的“通下水道”那样的不可信。
代理记账竞争会越来越来惨烈,赤裸裸的价格战,是通过价格碾压自己和整个市场来实现自己的生存的。
3.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增值服务
代账盈利能力的逐渐走低,开拓新的增值服务成为大多数代账公司的选择,而新兴平台商、工具商也把获取客户、开拓增值服务作为自己的杀手锏,甚至提出了工具不重要,工具再好、效率再高也没用,增值服务、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好高骛远,不够踏实,业务无根。增值服务、互联网盈利模式、获取客户都已经清晰的呈现在了人们眼前,不再神秘,不是属于某一个公司的专利,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所不同的是想到了不一定做得到,忽视工具与效率,就是打掉了应对大规模客户服务能力的运营体系,如果运营成本过高,在今天一定会死掉,一切模式皆是空中楼阁。工具用户量大了就会发展成平台,很多平台公司都是由小应用发展起来的,因为拥有深厚的用户基础,拥有强粘合性,用户不得不选择你。所以在代账领域,作为代账服务平台的你黏性在哪里,你是一次性交易还是代账服务的长期性经营场所,这是困扰很多平台商的难题。打好基础、踏踏实实的把基础运营做好,有了客户基础,突破商业模式水到渠成。很多公司容易倒掉,就是因为商业模式建立在空中楼阁中,明明是对的,但是永远是咫尺天涯。
4.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线代理记账是需要邮寄的,在邮寄过程中出现丢失或者在传递到前台突然丢失,这些都是有可能出现的,这些都是原始的数据,如果丢失了,那么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再加上凭证的交接数据最好是当面的点清,然后在签字交接这样就不会在后期凭证丢失的时候没有人承担这个责任!
⑩ Uber是什么
Uber(Uber Technologies,Inc.)中文译作“优步”,是一家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
Uber在2009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辍学生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和好友加雷特·坎普创立。因旗下同名打车APP而名声大噪。
目前,Uber已经进入亚太地区的25座城市,并在全球范围内覆盖了121座城市。
在中国大陆,Uber已经进入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七个城市。
其中上海是Uber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