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炒股心得之157:什么是商誉减值风险
摘自《证券时报网》
市场喜欢读什么故事,上市公司就会怎么写,这几年并购一直是支撑A股公司市值高速增长的利器,使得A股上市公司商誉在去年三季度末达到创纪录的4638亿元。
和上市公司商誉一起增长的,是被收购一方的业绩承诺,但业绩承诺无法完成的风险越来越大。上周蓝色光标公告预计去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5%~93%,原因之一是并购对象无法实现业绩承诺,要进行商誉减值。目前已经有6家上市公司因前期的并购重组产生商誉减计。
因并购对象无法完成利润承诺而发生的商誉减值越来越多,在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可以预料黑天鹅将屡见不鲜。
A股商誉创纪录
统计显示,A股上市公司去年三季度末商誉为4638亿元,去年上半年和前年三季度末分别为3877亿元和2539亿元,环比和同比增长分别为19.63%和82.67%。
中小板和创业板商誉增速尤其大,同比增幅都超过一倍,比如中小企业板去年三季度末商誉为1137.42亿元,去年上半年和前年三季度末分别为914亿元、477亿元,环比增长24.44%,同比则增长138.45%。
创业板去年三季度末商誉为871亿元,环比增长35.25%,同比增长137.33%。
商誉是一个比较好的并购考察指标,照规定,购买企业成本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会被放在商誉中。也就是说,A股现在有4638亿元商誉,是在并购时,超过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总额。
据彭博统计,2015年A股市场并购重组交易超1000起,涉及金额1.4万亿,比2014年增长77%,创历史新高。
一般而言,收购一定是溢价的,而且溢价不菲,很少有并购价格低于净资产——这只能说明并购对象资产质量令人怀疑,盈利能力低下。收购溢价高的,被认为具有增长潜力。
截至2015年三季度,非金融企业中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已经达到3%,其中中小板及创业板非金融企业商誉占净资产比例分别达到7%及14%,远远超过主板非金融企业。这其实是因为中小板和创业板板块估值高,并购热情大,这也意味着,如果并购对象业绩承诺不能完成的话,中小板和创业板受的冲击更厉害。
商誉大增也跟这两年并购火爆有关,介入并购的任何一方都能赚钱,以至于有上市公司宣布成立产业基金,股价就会大涨。
商誉减值风险
但是并购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去年有北纬通信、蓝色光标、温州宏丰、江南化工、安科瑞、青松股份、西安民生、中海油服、大商股份等公司因为商誉减值进行计提,都影响到公司净利润。其中蓝色光标两次进行商誉减值影响利润,中海油服则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9.24亿元。
商誉减值首先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等于当初投资成果打了折扣。收购对象业绩不能达到预期,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一般都会尽力完成,至少要拖过三年业绩承诺期。如果过了3年承诺期,并购对象业绩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那时对上市公司拖累更大。
如今市场环境不佳,A股公司净利润基本上都不再增长,要求并购对象以超过40%速度增长(并购对象承诺利润增速一般在40%以上),不太现实。
其次则是影响到公司稳定。以焦作万方为例,焦作万方以17亿元的现金收购吉奥高持有的万吉能源100%股权,吉奥高用该笔资金购买焦作万方的股票,成为焦作万方大股东,但是吉奥高承诺业绩无法兑现,按约定吉奥高要回购万吉能源。近日法院判决,判令吉奥高投资返还协议转让价款并赔偿焦作万方利息损失。但吉奥高已将该资金用于收购焦作万方,显然无力承担。
最后则是收购后管理团队不稳定带来的风险。绿盟科技在上市后不久就启动收购同业公司亿赛通。但亿赛通没法完成业绩承诺,该公司管理人员也在流失。
对创业类企业收购最重要的是人。即使房地产类公司,王石也放言如果极端情况发生他准备带人辞职,重新创业。
如果业绩承诺不能兑现,有可能诉诸法院,也有可能修改业绩承诺,比如一家公司就因为“重要假设条件”发生变化,所以将完成利润承诺的时间从3年增加到7年。
中国投资者对商誉减值还不大熟悉,美国投资者已经深入领教,2000年美国在线斥资16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形成1000多亿美元的商誉,两年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被迫注销了近99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
微软则是经常计提商誉减值的豪客,去年因为收购诺基亚业务计提72亿美元,2012年因为收购电子商务公司aQuantive而计提62亿美元。微软收购公司众多,而整合成功的比较少。
但受益于微软自身的业绩强劲增长,在大额计提之下,微软股价并没受多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计提是一次性,这些公司并没有为微软贡献多少利润,并不影响微软扣非后净利润的情况。
所以,A股公司的股价受商誉减值影响,主要看减值对象是否会给公司带来利润,看该公司主营业务是否稳健。
B. 商誉很高的股票但业绩不错,值得买吗
商誉很高,业绩也不错的公司,一般都是管理比较好的公司。这种公司自身暴雷的概率比较低。但并不一定能给你带来盈利。
关注公司的营收和利润,是否持续增长。
关注投资回报率。
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C. 为什么会出现商誉暴雷
“上市公司商誉爆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经济学院教授韩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前期企业并购中,可能对商誉评估有过高的水分;二是疫情影响或是经营原因,造成相关企业业绩难以兑现;三是根据监管要求,年底上市公司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从商誉爆雷的上市公司来看,多数都是属于业绩不达预期或者出现连续亏损,甚至在主营业务方面没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在经营过程中又没有有效的管理。另外,有的上市公司过去有跨界的或溢价过高的资产重组,一旦营收没有有效地达成对赌协议,或者业绩不及预期,基本上就会出现商誉爆雷。
高溢价收购通常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商誉,但是,商誉虚高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商誉爆雷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对投资者而言,如何“避雷”,是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
商誉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这部分资产的信息相对其他形式的资产不太透明,很难准确评估,尤其是轻资产的科技企业。广大中小投资者由于时间精力以及专业知识方面的限制,通常无法有效识别商誉部分的潜在风险。这种情况下,应当尽量依靠专业的金融机构,“虽然后者也未必能准确判断商誉的真正价值,但总体而言比中小投资者更专业、更可靠。”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避免踩雷很重要。中小投资者去识别上市公司的并购过程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所以不管公司是否并购成功,直接看企业现阶段运行的实力。
D. 买商益高的股票会怎样
你说的是商誉高吧!商誉高是最近大多数公司业绩变脸,股价暴跌的罪魁祸首,让人不得不防。实际上,这些商誉高的公司都是2015年前后大规模并购重组,资本扩张造成的,现在经济衰退,资本收缩,高商誉并没有带来高价值,前期吹起来的泡泡自然而然会破裂。当然,肯定也有立足实业,良性发展的并购,这样的商誉只要业绩过关,并不会成为大问题,这个要区别开。希望回答能帮到你。
E. 一个上市公司商誉规模高那么就永远不会下降吗
一个上市公司商誉规模高通过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或整体转让可以下降。
F. 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商誉
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正常报酬会产生商誉。
中国新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产生商誉的情况很多,弗克(Fale)和戈登(Gordon)经过大量深入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产生商誉的因素如下:
1、短期现金流量的增加,包括生产的经济性,能筹集更多的资金,有现金储备较低的筹资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的减少,避免交易成本,税务优惠。
2、稳定性,包括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无重大的经营波动,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
3、人力因素,包括管理才能,良好的劳资关系,精细的培训计划,组织结构,良好的外部公共关系。
4、排它性,包括技术的独占权和品牌。
商誉可描述为由六个要素组成:
(1)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在收购日的公允市价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2)被收购企业未确认的其他净资产的公允市价。
(3)被收购企业存续业务“持续经营”(going-concern)构件的公允价值。
(4)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和业务结合的预期协同效应的公允市价。
(5)收购企业由于计量收购报价的错误而多计量的金额。尽管在所有现金交易中的收购价格不会出现计量错误,但如果是涉及到股票交换的交易,则很难说不会出现计量错误。
(6)收购企业多支付或少支付的金额。
G. 为什么会出现商誉暴雷的情况
商誉是一种潜在的经济价值,他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公司在未来是否能够带来超额的利润,或者是公司预期的获利能力是否能够超过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商业信誉,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指标,可以通过公司的经营效率、所处的位置、经营的历史以及公司管理层的素质等等多方面来与同行企业相比较来进行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商誉暴雷?
当股市在经历过长时间下跌之后的后期,这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那就是刻意寻找利空消息。比如说一家公司暴雷了,大家就会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如果得到的结果是因为高质押所导致的,那么这个时候所有具备高质押的股票都会开始快速下跌,如果这类股票估值再高一些,那么集体闪崩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当出现这种情况之后,那下一阶段暴雷的股票可能就是商誉高的一些股票,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激烈,商誉其实就是社会大众对于这家公司的好感度,或者是认可这家公司预期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都是卖空调的,但是海尔和格力卖的最好,这就是因为大家对于它们的好感度很高。再比如大家都卖酒,但是茅台酒的销量遥遥领先,也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好感度,大众认可。
但是,为了防止一些不良公司在做账的时候对自己的商誉进行言过其实,有规定是不能自己确认内部产生的商誉的,除非是真的有人出资购买,这样才能在报告中出现公司商誉,如果全市商誉占比较高的公司要收购别的公司,那么被收购的公司价值也会构成这家公司的商誉。:
H. 上一轮大面积商誉减值发生在什么时候
涉及到两个概念:资产减值和商誉。
商誉之前已经谈过了,本来是好东西,但是很多公司通过高价收购的溢价也并入商誉(多花了钱反而变成资产),商誉应该是逐年计提,而不是一次性,假如公司花20亿收购,但是被收购的资产只值10亿,公司会增加10亿的商誉(注意,按理说这是亏损10亿,然而账目上并不是),10亿商誉是一次性“亏损”的,常理上是一次性释放风险,但是会计处理方法需要逐年计提,每年在商誉上亏损一点,这样不会导致公司净利润大幅波动一次性出现亏损的情况。
尽可能远离商誉虚假繁荣,如果知道商誉的组成部分就更好了,另一种情况是公司商誉通过一次性计提后,运营良好,但是会计上表现不出来,这就是低估的时候,可以投资。
上市公司可以操控财务数据,千万不要怀疑,不排除两种可能性。
公司利用熊市一次性计提损失,这样来年的财务数据就好看多了,还有故意报亏的情况,引发内幕交易,管理层可以间接增持股票。
这在中国资本市场太常见了,从我们记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通过调整记账时间,就可以控制每月甚至每个季度的盈亏,比如你购买洗衣机花2000元,按理说不能一次性支出2000元,容易形成当月盈亏不平衡严重赤字,另一种办法(也是会计上的处理方法)是分摊到每月,比如洗衣机的寿命是3年,你可以把2000分成36次计提(支出记账),那么每月的支出就只有6元钱左右而已,这么做上尽可能公平衡量真实的资产,但问题是这种资产不属于优良资产,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因此,会计上处理账目还是有漏洞的,你的分摊期限可以做文章,来调整利润,商誉本身毫无价值,它未必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你不是可口可乐,也不是诺基亚掌握的核心专利。
这里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也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就像举例的洗衣机一样,通过调整计提周期实现利润调控,价值投资的基础是发现真实的财务数据。
I. 中国股市什么时候有的商誉
你还指望证监会能事先做好防范?证监会从来都是救火队,能救火已经很不错了。